趣文网 > 教师天地 > 语文优秀试卷

必修五文言文汇总测试卷

2020-03-27 09:05:01
相关推荐

必修五文言文汇总测试卷

班级 姓名

一.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被称道 C.仲尼厄而作《春秋》 厄:困穷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责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B.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C.退论书策,以舒其愤 可以濯吾缨

D.至激于义理者则不然 圣人不凝滞于物 3.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B.洎牧以谗诛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常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5.下列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稽:考察 B.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究:推断,探究 C.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责备 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网罗:多方面搜集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通古今之变 ②成一家之言 B.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②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C. ①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D.①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 7.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C. 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D. 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题

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临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报任安书(节选)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同“抢”,撞击 B.及罪至罔加 罔:没有不,无不

C.以稍陵迟 陵迟:指志气衰微 D.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重:慎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摇尾而求食 ②呱呱而泣 B.①视徒隶则心惕息 ②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①季布为朱家钳奴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①幽于圜墙之中 ②其制稍异于前

3.下列各组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A.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B.彼且奚适也? C.翱翔蓬蒿之间 D.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猛虎一旦落入槛阱之中也不得不摇尾乞怜为喻,渲染下狱受辱之恐怖。

B.作者接连举出历史上周文王、李斯等九位“身至王侯将相”的著名人物为例,说明一旦“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也不得不受尽羞辱这古今一样的道理。

C.选文中说“刑不上大夫”“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说明作者对朝廷充满着怨恨,因为朝廷对自己的刑罚不够慎重,使自己落入生不如死的痛苦境地。

D.作者一方面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就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得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

5.选出带点的词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A.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B.奉厚而无劳C.盖文王拘而演《周易》D.吾尝终日而思矣

6.选出与“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 )

A、则刘病日笃B、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C、而后乃今将图南D、吾妻死之年手植也

7.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 文王拘而演《周易》 B.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C. 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D.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三.阅读《逍遥游》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下列各句中“然”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宋荣子犹然笑之 B.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C.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D.奚以知其然也 2.对下列各句中“其”“之”用法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③而莫之夭阏者 ④之二虫又何知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3.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荀子·劝学》 B.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C.若夫乘天地之正 因利乘便 D.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4.下列各句的译文正确的一项是 A.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品德可使一君主满意,能力能够征服一国的人 B.辩乎荣辱之境——辨明荣和辱的界限 C.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所以那些才智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比一乡的人都好。 D.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列子)虽然德行很高,但还是有所依靠的

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忠义暴于朝廷 C.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去村四里有森林,有兵伏焉

D.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6.下列句子中的“且”的意义与用法与“彼且奚适也” 中的“且”不相同的一句是( )

A.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B.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C.不出,火且尽 D.愚公面山而居,年且九十

7.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奚以知其然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何罪之有 D、翱翔蓬蒿之间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之二虫又何知 悟言一室之内 B.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其视下也 C.则芥为之舟 以五百岁为春 D.其负大翼也无力 列坐其次 9.下列句子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A.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B.翱翔蓬蒿之间 C.虽然,犹有未树也 D.臣之辛苦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的是: ( ) A.而后今将图南 B.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绝云气,负青天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11.下列句子的倒装现象不同与其他三组的是: ( ) A.莫之夭阏者 B.彼且奚适也 C.唯利是图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12.与“《齐谐》者,志怪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莫之夭阏者。B.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南冥者,天池也。

1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天之苍苍,其正色耶 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四.<<陈情表》和《项脊轩志》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B. 则告诉不许 C. 九岁不行 D.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优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⑦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⑧谨拜表以闻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⑦ D.②④⑥ [文章来源于 www.qwen.cn]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

A.臣以险衅 臣具以表闻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C.先妣抚之甚厚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当其欣于所遇 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 )

A.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B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C.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 )

A.慈父见背 遥望见十里长亭 B久不见若影 若望仆不相师

C.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D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愿陛下矜愍愚诚

6.下列红色字解释有误的两项( )( )

A、晚有儿息:子形影相吊:安慰 B、逮奉圣朝:等到未曾废离:停止

C、寻蒙国恩:寻找除臣洗马:授与官职 D、刘病日笃:病重不衿名节:自夸

E、日薄西山:靠近听臣微志:听从 F、夙婴疾病:缠绕供养无主:主持

7.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未尝废离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不矜名节 ④愿陛下矜悯愚诚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9.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终鲜兄弟(少,这里是“无”的意思。) 芳草鲜美(新鲜。) B.、夙遭闵凶(早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早晨。) C、行年四岁(经历。) 九岁不行(走路。) 余嘉其能行古道(施行、实行。) 《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D、门衰祚薄(浅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不薄今人爱古人(看不起。

10.找出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听臣微志(准许)B.庶刘侥幸(或许) C.保卒余年(终) D.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胜利)

11.下列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仆以口语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3)屈原既放(4)之二虫又何知

(5)彼且奚适也(6)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7)何陋之有(8)《齐谐》者,志怪者也(9)李斯,相也

A、(1)(6)(8)/(5)(9)/(2)(3)/(4)(7)

B、(1)(8)(9)/(2)(3)/(4)(5)(7)/(6)

C、(1)(8)(9)/(2)(3)/(5)(7)/(4)(6)

D、(1)(6)/(2)(3)/(4)(5)(7)/(8)(9)

12.下列句中加粗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B.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C.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A.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B.一日,大母过余曰 C.无乃尔是过与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B.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C.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D.杂然相许

五.阅读《兰亭集序》完成1-3题

1.下列词语中加黑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交好) 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B.悟言一室之内 C.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D.其翼若垂天之云

3.下列句中加黑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B.列坐其次 C.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D.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4.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拘束,放纵无拘地生活。

B.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译文)面对古人那些文章我总是感叹悲伤,可总是不能表达出来。

C.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译文)过去感到欢欣的事,转眼之间,已成为旧迹。

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译文)一向认为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荒诞的。

六.翻译下面句子:

(1)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4)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6)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7)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必修五文言文汇总测试卷(2009/06/09)

答案:

一.1-4:1.D2.D3.B4.B(据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B项中“不以为辱”不符合文意。)

5-7:CAD

二.1-7:1.B(应为“法网”,同“网”)

2.A(“而”都是连词,均表修饰。B项都是连词,①表示承接,②表示转析。C项①动词,意为“做”,②句末疑问语气助词,意为“呢”。D项都是介词,①意为“在”,②意为“比”)

3.D(与例句都是被动句) 4.C 5.D 6C7B

三.1-13:1.D、2.C、3.A、4.B 5.C .6.B. 7.D 8C 9B 10C 11D 12D 13A

四.1-5 DC DBC

6-9:6.CE 7.A 8.D 9.D 10D

11-15:11.B 12D 13C 14A 15 C

五.1-4:1.B 2.C 3.D 4. D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生态保护作文 好的作文标题 英语作文我的学校 作文一件开心的事 做蛋糕的作文 作文选择 500字叙事作文 推荐电影英语作文 象征手法作文 路作文800字 购物的英语作文 二年级50字作文 旅行作文开头 优秀作文350 作文500字写事 450个字的作文 小学作文6年级 我的性格 作文 丁香花作文 有关人的作文 作文能写什么 温暖400字作文 高中语文作文范文 优秀的作文素材 井冈山作文 抗疫人员作文 作文获奖感言 五百字作文初中 作文优秀片段 老师教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