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教师天地 > 语文优秀试卷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11月月考试题(语文)

2020-04-03 12:20:01
相关推荐

2010届高三语文上册11月月考试题(语文)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掉头 蜂涌而至 与( yǔ)会 波谲 (jué)云诡

B.临摹 与日剧增 聒(gu ā )噪 引吭(háng)高歌C. 战栗 贸然行事 生肖(xiào) 曲肱(gōng)而枕

D. 掣肘 忧柔寡断 颠簸(bō) 自怨自艾(y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以“高中阶段要不要文理分科”为主题的辩论赛中,正反双方的表现可谓半斤八两,势均力敌,所以格外精彩。

B.那个老中医用的是祖传秘方,只用了两种中成药,一个多月就治好了我的老胃病,可真是妙手回春啊!

C.为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温总理在部署近期工作时特别强调,最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D.惊蛰刚过,碧沙岗公园内海棠花正在盛开,这些摇曳多姿、让人惊艳的海棠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清明被列入法定假日,使得清明旅游大幅升温,以亲情为主题的短线旅游受到市民的青睐,有很多市民选择了全家出动的“近郊游”尤其火爆。

B.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完善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投入机制、运行机制和公益性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C.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原有的医疗卫生体系越来越不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看病难、看病贵”成为许多普通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D.在我们倾听着奶奶、外婆讲述天上地下的那些神神仙仙、人人鬼鬼的故事的时候,我们与这个世界最初的关系也随之不知不觉地呈现了出来。

4.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好文章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全部知识和阅历的结晶,是他生命的写照。其中不知要经历多少矛盾、冲突、坎坷、辛酸、成功与失败。这非主观意志可得,只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篇好的文章就如一个天才人物、一个历史事件,甚或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不是随便就有的,它 , , ,是积数十年甚或数百年才可能出现的一个思想和艺术的高峰。

①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②靠作者修炼之功 ③要综天时地利人和④千年易过,好文难有 ⑤得历史演变之机

A.④①③②⑤ B.④①②⑤③ C.①④⑤②③ D.①④③⑤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山寨一词,古就有之。比如《水浒》里的梁山泊,便是山寨。但山寨的含义在今天却 有着特殊的社会意文,山寨是与庙堂、官府对应的地方。山寨既可以是民众“聚义堂”的所在,与官府对抗;也可改成“忠义堂”,接受招安,与官府合作。

以“草根文化”对抗文化霸权,以普通大众的激情,反抗精英规则的压制,“山寨文化”之所以能以星火燎原之势得到民间下层消费者和大多数网民的热烈追捧和欢迎,价格低廉,甚至于免费欣赏,是其原因之一,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山寨文化”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的智慧烙印。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山寨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山寨文化”之所以能在抄袭与模仿的羊肠小道上一路狂奔,并成功地获取和实现“低成本高回报”资本梦想的原因。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今天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符号经济。人们去吃汉堡包,可是从来没有真正吃到过汉堡包;因为,真正的汉堡包只存在于美丽绝伦的广告画中,那种青翠与淡黄相间的亮丽汉堡包,只能作为一种恒久而又延迟的欲望存在。”

山寨文化之妙处正在于“汉堡包的符号代替了汉堡包”,并以廉价、实用满足了人们欲望中符号式的“奢侈”快感。在小康社会还没有全面形成的今天,在草根阶层、平民阶层距离“精英文化”越来越远,越来越消费不起主流文化,无法融入主流文化的今天,草根与平民的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时尚文化的渴望,几乎是在瞬间就义无反顾地“消解”在对“山寨文化”的追捧和酷爱当中。比如说,网民对山寨明星的追捧, 人们可以在山寨明星的身上欣赏到了“正版明星”不可能出现的表情和话语,通过“山寨明星”的调侃语言与幽默行为,宣泄了自己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的不满,对官场腐政的痛恨,对于公序良俗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曾几何时,当《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等“恶搞文化”风靡并吸引了无以计数的网民追捧时,作为草根文化的代表,作为以颠覆、反叛、解构主流文化的标志性文化,也曾引来叫好不绝的“文化效应”。可是,在正统文化的前堵后追和口诛笔伐之下,“恶搞文化”终于落入明日黄花、风光不再的尴尬境地。“山寨文化”会步“恶搞文化”的后尘吗?

实际上,在强大的正统文化、精英文化所共同筑起的藩篱面前,在文化行业日嚣尘上的“文化潜规则”面前,尽管山寨文化以其顽强的草根生命力和无所顾忌的草民智慧性,收获了一批又一批的网民注意力,可是由于模仿,由于抄袭, 由于“傍名牌”,“山寨文化”哪怕是在最狂热的制造者和追捧者眼中,也一样属于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假冒产品”。“恶搞文化”曝光了主流文化的做作和不足,可它对文化的不尊重却成了它昙花一现的致命死穴,当“山寨文化”携带着剽窃、劣质、冒牌、复制等标签,“雷”倒一批又一批的网民之后,笔者不得不说,总有那么一天,山寨文化必将与恶搞文化殊途同归。

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在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山寨文化”作为一种体制外的文化,一种 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它的出现和流行对于社会来说,暂时起到“利大于弊”的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高高在上的盘踞于庙堂之上的庙堂文化,更是能起到促进其变革创新的促进性作用。可是,随着社会转型的成功,文化逐渐回归它的本来面目,山寨文化由于缺乏对文化最起码的敬畏和尊重,它也会和“恶搞文化”一样逃脱不了速生速朽的命运。

5.从原文看,下列有关于对“山寨文化”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寨文化”就是一种草根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普通大众的文化需求。

B.“山寨文化”具有顽强的草根生命力和无所顾忌的草民智慧性。C.“山寨文化”属于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假冒产品”和“恶搞文化”。

D.“山寨文化”是一种体制外的文化,也是一种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

6.下列表述,不属于“山寨文化”受到下层消费者和大多数网民追捧原因的一项是

A.对抗文化霸权,价格低廉,甚至于可以免费欣赏。

B.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的智慧烙印。

C.对抗文化霸权,蕴含着普通人的激情。

D.得到下层消费者和广大网民的叫好。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平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时尚文化的渴望,决定了他们只能选择山寨文化。

B.“恶搞文化”和“山寨文化”一样,都属于颠覆、反叛、解构主流文化的标志性文化。

C.尽管“山寨文化”携带着剽窃、劣质、冒牌、复制等标签,但它对于社会发展来说,毕竟“利大于弊”。

D.如果“山寨文化”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对人类进步文化有起码的尊重,那么,它就有可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贺仁杰,字宽甫,京兆人。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尝治室于毁垣中,得白金七千五百两,谓其妻郑曰:“语云:匹夫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驻军六盘山,乃持五千两往献之。世祖曰:“天以赐汝,焉用献!”对曰:“殿下新封秦,金出秦地,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助劳绩。后与董文忠居中事上,同志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多所裨益,而言不外泄,帝深爱之。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辞不许,乃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帝欲选民间童女充后宫;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山后盐禁,久为民害,皆奏罢之。民为之立祠。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特授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尚书省立,桑哥用事,奏上都留守司钱谷多失实。召留守忽剌忽耳及仁杰廷辨,仁杰曰:“臣汉人,不能禁吏戢奸,致钱谷多耗伤,臣之罪。”忽剌忽耳曰:“臣为长,印在臣手,事未有不关白而能行者,臣之罪。”帝曰:“以爵让人者有之,未有争引咎归己者。”置勿问。仁杰在官五十余年,为留守者居半,车驾春秋行幸,出入供亿,未尝致上怒。其妻刘没,帝欲为娶贵族,因辞,乃娶民间女,已而丧明,夫妻相敬如初,未尝置媵妾。大德九年,年七十二,请老,归第。后成祖崩,仁宗入清内欲有所咨访,诏赴阙,行至樊桥而卒。

(节选自《元史•贺仁杰传》)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治室于毁垣中 治:修筑

B.臣不敢私,愿以助军 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 状:情况

D.为留守者居半 居:超过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 B.辞不许,乃归白母

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 D.帝欲为娶贵族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贲害怕因意外获金而招致祸患,就以“助军”为由将大部分所获之金献给了受诏征云南的世祖。世祖任命其子贺仁杰为宿卫。

B.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C.皇帝根据桑哥的反映,要忽剌忽耳与贺仁杰到朝廷说清钱粮管理的问题,他二人都主动承担责任,皇帝为之感慨,就不再追究这件事情了。

D.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出身低微、双目失明的妻子,贺仁杰的所作所为都无不妥。仁宗即位后,召请告老归乡的贺仁杰赴京,他却在应诏途中去世。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襄邑道中【注】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注】这首诗写于诗人政和七年晚春经襄邑进京待选途中。

(1)起句中的“飞”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结合“飞花”二句说说“飞”字的好在何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二题任选一题做,5分)

(1)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仰观宇宙之大, __________________ 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__ , __ 也。(韩愈《师说》)

,临清流而赋诗; ,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莫听穿林打雨声, 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走向珠穆朗玛

学 群

①在这个世界里活过一些时日,对于生命,对于时光便有了许多感受。想想日复一日不断

重复的生活,于是就有了做点什么的需要。人不能仅仅靠面包活着。庸常的生活需要苍凉,

需要辽阔,需要静寂,需要一点什么来引领你的目光。

②在一张地图上打量过,从南极到北极,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我的目光停在中国的西南部,

一块棕红色凸起来的地方。在这里,或许可以把我的目光寄往8000米高处,完成一次自己

对自己的超拔。

③从成都到拉萨,从拉萨到日喀则,再到绒布寺。大地抖尽所有的繁华与喧闹,镇定自若

地把它的本色摆在蓝天下,无论是黑是白,是红是灰,还是苍黄,都是那么从容,那么悠

然自在地摆在那里,表现出一种宗教般的静穆。

④约翰•缪尔说:进入天空的畅途得经过旷野。向前走,一路上经历了头痛、胸闷、失眠、

呕吐和拉稀———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吃,不停地往里面填塞,我们身上装载得太多,物

质挤占了精神的空间,脂肪代替了灵魂。现在得吐光拉光,把自己的肠肚通通清洗一遍。

向前走,没有草绿,没有虫鸣,只有云和雪,只有这亘古如斯的宁静。生命跟着大地一起

升华。向前走,这是一次灵魂的朝圣———珠穆朗玛,我立体的向往,站立在大地上的经

义,通向天空的宗教!

⑤一路都在向上。转过一道弯,山就在那里!从这个角度望过去,它显得那样近,仿佛近在

咫尺,又是那样平易,不要说周围那些山石可以与它平起平坐,连我们也似乎可以与它平

视,仿佛只要一伸过手去就可以同它握上。乍一见,你甚至有些疑问:这就是那座世界上

最高的山吗?说到珠穆朗玛,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想象,想象它的高峻、它的峭拔。

你会想:怎么会是这样?随即你就意识到:它就应该是这样,只能是这样!它站在那里,

不是因为它的峻拔,它的尖锐,而是因为它的高。它只 是静静地,有时甚至是平缓地成就

它的高。

⑥在大地的最高处,珠穆朗玛峰坐在云和阳光之中,冰雪闪耀着亿万年的寒光。那是一种岩

石般尖利的逼视,逼视一个现 代人被太多的物质掩埋的灵魂。走向珠穆朗玛,每一步都在无

情地剥落我们身上太多的物质,直到最后那一点呼吸。第一次知道,呼吸是一件多么艰难、

多么奢侈的事情。这被我们平常的生活忽略了的东西,只有在这样的高度上,在一座山的面

前,才会如此凸显出来。每一步,都像在把脚下的大地一起搬动。呼吸让鼻孔生痛,这痛一

直烙进心脏,走进血液。

⑦只有在脚步的移动中,才能真正体味山的高。我知道我到不了那上面,我只是试着把山稍

稍移过来一些。到后来,我只能把自己的目光交给那些登山者。那些登山者从我的目光里出

发,拄着拐,每一步都要付出很多。这些沉重的脚步,气喘吁吁的脚步,负载的是整个人类

的目光。人的目光是这样沉重,一如沉重的肉身。陷在太多物质中的人类,只剩下一些目光

在向着天空呼救。他们是要把人类的目光背到峰顶上去!

⑧于是想起,不远千里来到这儿,原是跟天空相会。来自雪山的水,把我和雪山一起盛入天

空的蓝色里。我看到我印在天空上的影子。我捧起一掬水,一口喝下去。喝下一口水,就把

天空、云朵和山一起装进了胸间。

⑨这些年,我的灵魂一直蛰居在一具小小的肉体里,身体又裹在一件某个型号的服装里,衣

服连着椅子桌子,连着好些东西。抖落了这一切之后,辽阔的青藏高原一下子把我拓展得很

宽很宽,珠穆朗玛又把我举得这样高,这样高。

⑩这是一座真正的山,一座要用一生一世来走的山,一座一生一世也走不完的山,一座一旦走过便决定你一生的山。

(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1期,有删改)

14.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进入天空的畅途得经过旷野。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文章来源于 www.qwen.cn]

(2)我看到我印在天空上的影子。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5.第五段中写游人的两个疑问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6.从全文看,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了珠穆朗玛的高?请加以概括。(6分)

17.为什么作者称走向珠穆朗玛是“一次灵魂的朝圣”?(6分)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六、(15分)

18.阅读下面一则新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日前有媒体报道说,现在正在讨论普及12年义务教育,一是向上普及高中教育,另一个

则是往下,多增加学前教育。教育部昨日(3月31日)表示,我国仍坚持九年义务教育,

目前义务教育的重点是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基”攻坚计划(实现西部地区基本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2年义务教育的做法不符合我国目前国力。教

育部同时表示,支持有些地方根据自身财务等状况所做出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做法。

不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不等于普及12年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免

费教育,目前国家尚没有这个财力。此前,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曾表示,我国还是发展中

国家,不能对教育实施水平的目标定得过高,我国的教育能力相对还比较低。

教育部对“普及12年义务教育”的态度是:□□□□□□ 。(不超过30字)

持这种态度的原因是:□□□□□□□□ 。(不超过15字)

19.阅读下面的小故事,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

明末重臣洪承畴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他曾自撰楹联一副“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变节投敌,时人鄙

视这个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

请问,这样修改后,对联的意思有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20.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当天,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阅兵式、

炮火晚会、群众游园等庆祝活动,设想你身处其中某一场景,或收听收看了庆祝活动的直播,

请描述当时的情景,并抒写自己的心情或感受。(5分)

要求:不少于80字。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七、(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从前有一个人,每天挑着水桶到几里外的井里打水。他用的两只水桶中,一只完好无损,

另一只却有一条小裂缝,每次即使把桶盛满,回到家里也

只有半桶水了。这只有缺陷的水桶为此常常闷闷不乐。有一天,它终于对主人说:“我感到

非常过意不去,每天你打的水都要从我这儿漏掉一半,害得

你要多走几趟。你不如换一只新桶,把我扔掉吧。”

主人没说什么,只是在下次打水时让那只水桶留意他走过的小路:只见沿路开满了美丽的鲜花!

主人告诉这只水桶,就是因为它漏水,所以他特地在路旁撒下花种,这样,有裂缝的水桶反而

成了最方便也最有效的灌溉工具。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二、(9分,每小题3分)

5.C 【解析】“山寨文化”是有别于“恶搞文化”的,可从第五段得知。

6.D 【解析】讲的是现象而非“原因”。

7.D【解析】A“只能”一词太绝对;B“颠覆、反叛、解构主流文化的标志性文化”是就“恶搞文化”而言的;C“利大于弊”是属于“暂时”的,有条件的。

三、(9分,每小题3分)

8.D(占数量,居半,有一半)

9.D(A连词,来/表修饰的连词,相当于“而”;B于是,连词/竟然,副词;C代词/表祈使语气D读音wèi,介词,替。)

10.B(“他最终未接受”错,原文“辞不许”的意思是贺仁杰推辞而皇帝不许,最终他收下了并拿回去告诉了他的母亲,然后将这笔钱财分给了宗族之人)

四、(23分)

11. ⑴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

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⑵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皇帝)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了。”

12.(1)“飞花”的“飞”字描绘出暮春时节两岸落英缤纷,花飞花舞的生动景象;(2分)又是穿行于花林榆堤的行船上的人眼中所见,衬托出行船之速,

表现了诗人进京待选途中的畅快得意之情。(2分)

(2)后两句主要运用了“衬托”(或答“正衬”“旁衬”“以动衬动”,但答“反衬”不给分)的表现手法。(2分;如果没有答出具体的表现手法,但解

释了这种手法是如何具体运用的,同样可以给分)“卧看”二句描写诗人仰卧舟中注视蓝天白云,所谓“满天云不动”实际是行船中人的错觉,以白云的流

动衬托出船行之速,与首句相照应。(2分)

13.(5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俯察品类之盛

只缘身在最高层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登东皋以舒啸 聊乘化以归尽 何妨吟啸且徐行

五、(22分)

14.(1)表层含义:走向珠穆朗玛必须经过辽阔空旷、抖尽繁华与喧闹的青藏高原。(1分)深层含义:人只有经历痛苦,克制物质欲望的扩张,保持精神世

界的开阔和灵魂的纯洁,才能使精神走向崇高。(1分)

(2)表层含义:我和天空都在晶莹的高山雪水上留下了倒影,所以看上去我的影子仿佛印在了天空上。(1分)深层含义:珠穆朗玛的蓝天和雪山让我获得

了精神上的洗礼、生命的升华(或者答“完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超拔”)。(1分)

15.第一个疑问通过写人初见珠穆朗玛时的疑惑表现珠穆朗玛的平易可亲,容易接近,与人们想象中的高峻完全不同。(2分)第二个疑问进一步突出了人们

的惊讶意外,为后面肯定它 “就应该是这样,只能是这样”作铺垫,使行文有了跌宕之感;(2分)突出了珠穆朗玛高而平缓的特点。(2分)

16.①从地图上珠穆朗玛所在的位置棕红色特别凸出间接表现其高;②通过写走向珠穆朗玛一路上的生理反应和艰难情状侧面表现其高;③通过写旅游者只

能仰望、无法攀登侧面表现其高;④通过交代其海拔(8000米以上)、描写它“在大地的最高处”、终年积雪等直接表现它的高。(6分;一点2分,答出任

意三点即可)

17.因为:①走向珠穆朗玛,每一步都在无情地剥落我们身上太多的物质,让我们挣脱了物质欲望的束缚;②青藏高原的辽阔让人的胸襟(精神世界)变得

开阔,珠穆朗玛的高唤起了人们自我超拔的渴望;③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玛的本色、静穆,能让人获得心灵的宁静;④珠穆朗玛上积雪的寒光能让人逼视自己

被太多的物质掩埋的

灵魂;⑤走向珠穆朗玛的过程就是认识生命意义的过程,只有像珠穆朗玛那样崇高、纯洁的生命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6分;一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六、(15分 )

18.态度:12年义务教育不符合我国国力(或“我国仍坚持九年义务教育”);支持地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做法。(2分,分号前后各1分;超过字数2字以

上扣1分)

原因:财力不足;教育能力较低。(2分,分号前后各1分;超过字数2字以上扣1分)

19.洪承畴撰写此联,原意为歌颂皇恩浩荡,表白自己的忠心;(2分)但是添一个“矣”字,就有了无限感慨:你受明朝君王之恩的确似海深啊!而添一个

“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但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2分)上联君王之恩与下联洪承畴变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洪承畴卖主求荣的辛辣嘲讽!(2分)

20.(5分)略。

(符合建国六十周年和庆祝活动的特定语境1分,场面及心情描述2分,语言表述1分。不足80字酌情扣分。)

七、(60分)

21.参照2009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贺仁杰,字宽甫,是京兆人。父亲贺贲,有才能和谋略,善于攻战,多次参军立功。曾经在废墟中盖房子,挖得白银七千五百两,他对妻子郑氏说:

“俗话说:匹夫无故得千金,一定有不同寻常的灾祸。”当时世祖以皇太弟的身份奉命攻打云南,驻军六盘山,于是他拿五千两前去献给世祖。世祖说:

“上天赐给你的,何必献给我!”他回答说:

“殿下刚封到秦,金子出于秦地,这是上天拿来给殿下的,臣不敢私藏,愿意拿来帮助军队。”并且说他儿子贺仁杰可以录用的情况,立即召进卫队。

他所在军队的军帅恨贺贲不先报告自己而一个人献金,把贺贲投入监狱。世祖听说这事,十分愤怒,逮捕军帅要杀他,因是功臣没有杀。贺仁杰跟随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都有功劳。后来和董文忠在宫中侍奉皇上,同心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从,对朝廷多有帮助,而话不外传,皇帝很喜爱敬重他。帝有一天召贺仁杰到床前,拿出白银,对他说:“这是你父亲在六盘山所献的,听说你母亲来了,可以拿回去用它赡养母亲。”他推辞,皇帝不允许,于是回家告诉母亲,全部散发给同族人。皇帝想要选民的间童女补充后宫;主管官吏购买东西,大多不是本地出产;山后盐业禁令,长期危害百姓,他都奏请免除。百姓为他建祠堂。上都留守空缺,宰相想用的朝廷大臣十多个,皇上都不用,皇上回头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人能代替你。”特别授任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尚书省设立,桑哥掌权,报告说上都留守管理钱粮多失实。皇上召留守忽剌忽耳和贺仁杰当廷辩论,贺仁杰说:“臣是汉人,不能约束官吏制止奸私,致使钱粮多有损耗,是臣的罪。”忽剌忽耳说:“臣为长官,官印在臣手中,凡事没有不禀报我而施行的,是臣的罪。”皇上说:“有把官爵让给别人的,没有争着把过错归自己的。”放下不再追究。贺仁杰任职五十多年,做留守的时间占一半,皇上春秋出行,往来供应,没有让皇上生过气。他妻子刘氏去世,皇上要为他娶贵族之女,他坚决推辞,而娶民间女子,不久妻子失明,夫妻相敬如初,没有娶妾。大德九年,贺仁杰七十二岁,请求退休,回家。后来成祖驾崩,仁宗入朝清除内乱,想有所咨询,召他去朝廷,走到樊桥去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标题作文 温暖 作文 爱的作文 介绍春节的英语作文 我的假期英语作文 春游作文 想象作文 初二作文 高考作文题目 写事的作文600字 形形色的人500字的作文 童年往事作文 托物言志的作文 宽容作文 写人写事的作文 关于理想的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文化自信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书信作文 我的心愿作文400字 我的同学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200字 作文我的妈妈 关于母爱的作文 描写冬天的作文 包粽子作文 亲情的作文 关于爱国的作文 写春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