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三月考作文丧文化和毒鸡汤 你HOLD住吗?

2020-05-07 16:15:01
相关推荐

原标题:高三月考作文丧文化和毒鸡汤,你HOLD住吗?

原题

丧文化、毒鸡汤是指诸如“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相信这句话”、“有时你不努力一下,不知道什么叫绝望”之类负能量弥漫的社交媒介语境,有人认为,这样的丧文化、毒鸡汤传递的是一种负能量;有人却认为它教会我们认清了现实……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01

原来我们流行“心灵鸡汤”。大众意义上的所谓“心灵鸡汤”, 就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大快朵颐。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偶尔也需要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

而这两年内,“心灵鸡汤”一词又仿佛被赋予了一些讽刺意味,成了“文字优美但空洞”的代名词,“毒鸡汤”倒是因为其辛辣的风格有成为主流的趋势。其实很多毒鸡汤都是从恶搞和反讽心灵鸡汤开始的。

在“文艺”、“正能量”、“有趣”、“小确幸”这些词过后,“丧”似乎变成了互联网上盛行的标签。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失落、迷茫、难过,感觉到一阵阵的绝望。这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亚文化现象:丧文化。

先来感受一波有毒鸡汤的别样味道——

01.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然后就去洗洗睡了。

02.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还会顺手帮你把窗户也关上。

03. 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防盗门,还会顺手给你上了一把钛合金锁。

04. 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事是你搞不砸的。

05. 多年过去,再回忆高考,其实本质上没有考到好与坏的说法,重要的是年轻人在一起,做份试题,然后决定去哪座城市玩王者荣耀。

06. 对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也不要着急。因为明天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

07.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钱人,物以类聚人以穷分。

08. 如果有人问我:那些艰难的岁月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我想我只有一句话回答:我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这种力量名字叫“想死又不敢”。

09. “老师您好,请问像我这样的,没有背景的北大毕业生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社会底层群众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一批人。”

10. 你并不是一无所有,你还有病啊!

……

02

“丧文化”就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看起来,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地活着,他们丧失心智、漫无目的、蹒跚而行,没有意识、没有约束。

其实,丧文化只是青年人在重树自己的“三观”时,产生的一种状态。这些充满颓废气息的“丧文化”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的自嘲式信息。但是,这种“丧”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完全的“丧失”,而是一种特殊的自嘲,毕竟哪有人能真正接受自己是个对世界没有一丁点价值的废物呢?

03

——“整个垮掉”的一代

从小到大前辈们一直教导我们要积极、要健康、要向上,但是我们过着一种与前辈们截然不同的生活。互联网的兴起给前一辈提供了无限的机遇,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互联网已经不再新鲜。我们再也回不到下海经商就可以捞一大笔钱的时代了。我们知道我们可能努力一辈子不吃不喝也买不起北京的一套房子,我们知道所有的和我们一样的年轻人都在加班都在经历着睡眠不足,我们知道了所有的同学们都在熬夜赶着一个ddl接着另一个ddl。

在社会和长辈给予年轻人的压力下,我们一边进行着超出自身负荷的努力,一边又被迫接受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打破固化的阶级的绝望。

——习得性无助

如果你每次去上高数课都发现自己什么都听不懂,每次做高数作业都像是看天书一样,那么你还愿意去上高数课吗?你还愿意去做高数作业吗?这种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之后,面对问题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人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渴望。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按照指定水平来执行某个行动,即自我效能感低,面对需要高质量完成的任务时他们有经常很强的焦虑感。期末考试时朋友圈流行的“我可能有一个假脑子”系列表情包便是低自我效能感的一种体现。

——防御性悲观

“这次大概要考砸了……”学霸就是矫情?防御性悲观是一种自我价值保护策略,目的是回避因为失败或者表现不好导致的否认自己能力的负面结果。防御性悲观的人会降低自己的目标,并且谨慎思考自己对于失败的忧虑,接受失败的可能,帮助他们降低焦虑。

防御性悲观与习得性无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然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一次次失败后的无能为力,而后者则是对未来自己最坏情况的打算。《不求上进的玉子》的主角玉子经历了“毕业即失业”,害怕主动求职之后失败的尴尬,于是在家中啃老,不愿出去找工作。她表面看起来懒散得像是废柴一样,但是实际上还是偷偷为自己的未来努力。玉子的行为有点类似于之前提到的“学霸”们,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策略。

04

1、“丧文化”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心理。

据统计,转发葛优躺、马男波杰克这些“丧文化”图片的大多数为90后,也是目前互联网最活跃的用户。而转发这些信息的背后,其实是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人,自己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希望,从而产生的集体焦虑现象。这其实是整个社会环境改变的结果,都说80后、90后这一代很幸福,又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很多宠爱,但当这些人正在经历加班、买不起房、没时间谈恋爱、睡眠不足……而互联网就成为负面情绪的一个宣泄口,看到这些负能量就会产生共鸣。

2、消费者对鸡汤文已经感到无聊了。

从小到大,大多数人都会听到不少成功学鸡汤,但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早已认清现实生活远比想象的要艰难这条真理,对那些“上帝为你关上了一个门,但却为你打开了一扇窗”的鸡汤文越来越没有耐心,反而更愿意相信“上帝为你关上了一个门,然后他就去洗洗睡了。”

所以再用这些鸡汤文刺激他们是很难的,相反,“丧文化”这样简单粗暴的营销反而能够引起他们共鸣,唤起他们的情感共振。而且,并不是“丧文化”的文字一定会带给人们负能量,大多数人只会以此来讽刺、吐槽一些现状,而这些“负能量”有时正是“正能量”的来源,这也是为什么消费者不会对这些丧气的话感到反感。

3、逆向思维营销模式找到了市场的空缺。

除此之外,“丧文化”运用了商业界常见的逆向思维营销模式找到了市场的空缺。逆向思维营销模式很容易理解,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大众的甲壳虫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流行大汽车,宽敞、舒适,当然也耗油,大众甲壳虫凭借广告语“想想还是小的好”异军突起,吸引到了大批消费者。“负能量”营销也是如此,在鸡汤文满天飞的现在,来一点“毒鸡汤”调调味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虽说“丧文化”在这两年发展极为迅速,从表情包到营销,连人民日报也发文章让大家不要被“丧文化”洗脑,但“丧文化”说到底其实更像是一种自嘲,就像之前的“屌丝”一词一样,很多人都会把自己比喻为“屌丝”,但其实很多人并不会真的给自己一个这样的定位。“丧文化”也是一样,那些说着“现在没钱算什么,以后没钱的日子还多着呢”的人大多并不会真的就此颓废,还是一样地努力赚钱,一样地买房还贷。所以说,对“丧文化”不要太认真,太认真你就输了。

05

首先,丧文化之所以愈发流行,至少说明它贴合了当下人们的某种心理,反映了某种更为微妙的社会语态,即对逆袭神话等励志故事的怀疑,而不得不说,这种怀疑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环境更为丰富和清醒的认识。

在很多情况下,励志故事是被贩卖的廉价梦想:考试培训中心告诉你72天拿下北大清华不是梦;留学机构告诉你三本院校申请哈佛麻省不是梦;健身游泳中心告诉你365公斤变50公斤不是梦;整容塑形中心告诉你高鼻梁网红脸不是梦……商业模式入侵励志故事,试图去做的是把这一逆袭故事普遍化。结果很明显,最终能够达到目标、赢得所谓胜利的当然是少数人,这是因为,所谓成功和逆袭不是光靠“点亮心中的渴望”即可达到的,个人资质、外部条件和其他种种因素在个人奋斗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们终于知道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网红,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作家,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明星,你说这是“丧”,不如说这是更为清醒的一种自我认识——清醒地意识到某些局限,才能更好地利用可能的条件,调整目标,免于绝望。

博尔赫斯曾说:“我们不能够真的完全相信快乐与成功的结局,或许这就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此外,社会结构正在固化,社会流动渠道减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阎云翔表示,社会流动机会看似不断增加,但社会结构几乎完全开放并非社会生活的常态。一些媒体营销展现给我们的是人人可以实现梦想的花花世界。非现实的世界离我们如此之近,但是达到那个世界的路又如此之远,从那里得来的对于生活的期待和希望往往无法实现。这也会导致有些人失望和沮丧。

问题多到我们不愿意相信,所以我们不轻信,也才不会被伤害。然而不轻信并不代表不信,嘴上大喊“丧”的人,往往也是同样愿意为梦想付出的人。“丧”不过是一种不断提醒自己“你还不够好”的警示,这样的警示和那些被贴在书桌前的 “你一定可以成功”之类的标语一样,都是怀揣梦想之人自我鼓励的口号。

06

现代人更喜欢毒鸡汤,因为他们觉得比起传统的鼓励和安慰的“纯鸡汤”,有时候一种戳穿和说破更能让他们感到舒畅。所以他们不但喜欢在鸡汤里面挑骨头,还喜欢像自虐狂一样到处去寻找更尖酸、更刻薄、更残酷的“毒鸡汤”。

因为我们新一代人正在普遍面临着一种“时代的失控感”。

虽然理论上来讲,人们对于这个时代应该越来越能操控才对,从宏观来看,人类已经可以预报天气、控制疾病,能够操控各种科技产品;但是讽刺的是,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每个个人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对自己生活的操控感确实在越来越降低。

“鸡汤”时代,你的付出和成果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所以你只要激励自己,让自己付出更多,就有一定的结果产出。

而“毒鸡汤”时代,大多数人都在大公司、大组织、大家庭中的一个“小螺丝钉”,付出和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变得越来越间接。

时代变了,在80年代、90年代,就是一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计划经济时代,而现在是一个“酒香会怕巷子深”的互联网时代。

现在这样的时代,你所希望的成功,已经不是靠单纯的努力就可以强求的。而当努力和成功之间的因果关系越来越间接、越来越弱化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我们的人生是失去控制的。此时,我们最需要的反而是有人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失控感,就像是用针挑破心头上的一颗脓包一样,让我们感觉到被释放。相反的,如果这个时候心灵鸡汤和成功学还是不顾一切地想要在旁边鼓励我、激励我、启发我,却只会让我觉得心头雪上加霜。因为他们这些激励背后,都有一句这样的潜台词 “你现在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你要摆正心态,多一点正能量。”

这些卖鸡汤的人不知道现在时代已经变了,这一代,付出和得到之间越来越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了,上一代人,只要规规矩矩按时上班,按月存钱,就能买到房;现在呢?每天上进、加班、不迟到、不早退,你还是买不到房啊,还是不能有所成就啊。

所以这种时代的失控感,造就了自我嘲讽、自黑的盛行,以前说别人是个“loser”是在侮辱人,但今天网络上多少年轻人说自己是个“屌丝”。

不过话说回来,“丧”文化底下的年轻人不会因为这样而不努力付出,而是他们讨厌老一辈人“只要你付出就有收获”的嘴脸,毕竟要治疗一个人的时空感不是要“加油!加油!加油!”把操控感争取回来,而是适当地学会放弃,让自己喘口气,甚至去嘲笑那些想要把一切都抓在手里的奴隶。

07

丧文化与主流精神完全相悖。传统精神告诉我们要用于突破勤于尝试,但在丧文化下,我们洞悉并受困于自身的无能,我们身上不时散发着绝望。

毕竟言为心声,语言为人所用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使用者的思想和情绪。这种消极的解构的话语在大家的相互比拼相互调侃中,也相互影响着每一个人。长期在这样的话语里生活浸润,不免会沾染消极的情绪,从而影响到对待生活、周边的态度,对于个人的成长以及社群的和谐,都有极大的危害。

从价值的角度来说,青年人朝气蓬勃,有理想有智慧有力量,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就应该趁年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自觉加强学习、自觉奉献青春,敢爱敢拼,敢试敢为,与颓废的生活方式绝缘。从语言的角度来说,青年人率真幽默,憧憬浪漫与美丽,更应在诗歌中汲取素材,从名著中获得养分,爆发青年人所独有的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创造符合时代、符合自身特点的青年用语。

所以,我们还是要尽量远离“丧文化”的侵蚀。

08

自媒体人作为网络传播者想要达到一定的语言效果,想让公众产生共鸣,就必须要学会恰当地运用言论,要把握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每天不断更新的各种消息,从中抽取能具有影响力的故事或言论来进行传播,而不是一直这么“丧”下去。

这个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在舆论的主战场,有真实反馈也有蓄意攻击,有无聊围观也有火上浇油,有虚伪粗鲁也有善良理性,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理智。无论是“小确幸”还是“小确丧”,只要你还在成长,就不会没有希望。

不可以纵容“丧文化”肆意发展

“丧文化”并没那么可怕,不必过分担忧。对此,东方网表示,它其实是部分年轻人的自我保护,他们以自我矮化的方式拉低期望、舒缓压力,倘若失败了,他们才不至于真的绝望,表达了一种“生活好‘丧’但还是要好好过”的情绪。

有些人虽然嘴上抱怨“不想上班”,但其本意并不是不想付出劳动,他们只是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看重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愿意在重复、无趣的工作中消磨自己的时间。正如“丧茶”的策划者之一、饿了么品牌负责人邬宋钱对“丧文化”的理解:“年轻人依然想好好生活,有抱怨但不想那么生硬地说出来,而是用自嘲、自黑的方式幽默地表达出来而已。”某高校大四实习生也表示,“在结束完疲惫的一天之后,‘瘫’下来将自己放空,抱怨一下残酷的社会现实,其实也是在舒缓自己的压力。”

同时,应该看到,一些年轻人丰满的理想遭到骨感现实的冲击,出现短暂的迷茫心态是正常的,假以时日,在个人成长和社会阅历的作用下,他们会逐步找到正确看待世界的方式,对成败得失有较为成熟的认知。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纵容“丧文化”肆意发展。《环球时报》在《“丧文化”,不必过敏不可轻视》一文中表示,我们不必因为部分年轻人玩闹性地张扬“丧文化”而惊恐万分,但同时也应该对该现象滋长蔓延的态势保持警惕。澎湃也发文表示,“丧文化”是社会问题的一种反映,一些年轻人以一种类似于撒娇和抱怨的方式,向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提出温和的抗议,但我们的确该花更大的力气解决其背后折射出的现实问题,同时,也要警惕美化“丧”,避免刻意强调“丧文化”的某些正面意义,在对其有充分的理解和同情的基础上,更应看到“丧”其实并非年轻人的主动选择,而是一种无奈。

保持一个清静的内心世界

一些年轻人热衷“丧文化”是对自身负面情绪的纾解,但若纵容这种小众现象不断发展,围绕在青年人身边的气氛便不再是朝气蓬勃,而是暮气沉沉。

其实,无论是“鸡汤”或是“砒霜”,关键要看人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否能够转化为有助于自己的正能量。

正如未来网在《青年请不要让“丧文化”掏空你的身体》中表示,现实的压力通过各种媒介形式,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我们,最终以无力感的形式表现在以青年为主体的社交网络上。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哪一代青年人的奋斗群像没有成长的阵痛?并不是所有的痛苦都是现实无法企及的梦想,更多的,是面对困境和压力的吐槽和自嘲。我们常说“身体被掏空”,但工作和生活真的让你“累觉不爱”了吗?我们沉浸在“丧文化”中,却又游离在其之外,我们可以适当消费“丧文化”,但绝不能被其左右。保持一个清静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年轻人应有的模样。

一味地批评或赞扬“丧文化”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三观”。社会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奋斗的支持和幸福感,为他们营造更为公平的竞争空间,透明的上升渠道和看得见的职业预期。而青年人更应在血气方刚之时迸发出自己的“洪荒之力”,当困境和压力无法回避,也可以去承担它,努力改变它。

你心不丧,便百毒不侵丧颓不入

深入网络社群文化之中会发现,“丧”确实是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特有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网上把自己的姿态摆得非常低,甚至低到泥里,卑微地自贬的地步,自称屌丝。而越是发达的大城市,网民似乎越“丧”——一方面确实是生活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其实不是过得不好,而是在生活压力下更善于借助网络表达释放压力。

“丧”是网络社交活跃度的一种表现,越多地使用社交媒介,网上活跃度越高,可能会越多地用这种自黑、自贬、自我调侃的方式在社交中排泄生活压力:谁也过得不容易,有什么不快乐,说出来让不快乐的大家一起快乐快乐。

你心不“丧”,便百毒不侵丧颓不入。一般能在网上发这个“丧”段子,生产这些“丧”文化的,内心一定不会丧到哪里去。表达出来,与别人分享,一起去面对,便不会压抑成为负能量,这正是网络表达对社会健康的重要之处,这种看起来丧的表达,是社会压力的一种减压阀。在网上丧一丧,颓一颓,自称一下屌丝,自嘲一下葛优躺,完成一次集体放松仪式,回到现实中继续像打了鸡血一样去打拼。心中有梦想,便会把“丧”文化当成激励,心中绝望,便会被丧所传染。

可怕不是这种网络上显性的“丧”,而是得不到表达的真丧,内心隐秘而内卷的丧,只有自己知道,不愿说给人听,自闭自怨自艾,这种看不见的“丧”会积压成一种可怕的、病态的阴暗人格,最终变成仇视社会、反社会的垃圾人。

“丧文化”让我们看到这一代很不容易的年轻人“丧”背后的温和坚定。在网上喊着丧的人,不知道在现实中怎么默默地拼命呢。

一句话说得很好,有钱人喜欢说“钱不是万能的”,长得好看的人喜欢说“其实长相并不是最重要的”,瘦子喜欢说“其实胖一点好,健康”,而努力的人呢,他们喜欢说“其实努力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千万不要误解这种丧。

重视那些真丧,倾听这种假丧,也许才能真正理解年轻人的“丧文化”。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放鞭炮的作文 我的烦恼作文800字 春节的由来作文 写信的作文300字 三年级我的植物朋友作文 关于青春的作文800字 我的好朋友300字作文 传承精神作文800字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 西红柿炒鸡蛋的作文 满分作文600字初中 我眼中的学校作文 合作共赢作文素材 关于滑雪的作文 他们作文600字 我的爸爸二年级作文 包汤圆的作文 初中亲情作文600字 新年愿望英语作文 贴窗花作文 介绍北京的英语作文 春节作文150字 学会了什么的作文 做花灯作文 写事作文200字 传统习俗作文 我就是我作文500字 新学期的计划作文 包饺子英语作文 寒假的一件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