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专家评析

2020-06-22 10:39:02
相关推荐

2017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专家评析 2017 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专家评析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 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 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 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2017全国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 题型。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 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为了让考 生的思考更集中、更深入,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 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立意高远却力避空 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 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 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 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 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完全 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这样处理既利于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 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 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 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 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 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 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 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 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 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发 明……凡此种种,都可能写出上佳的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 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 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命题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相反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 留了很大空间。如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 “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 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 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考生可以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 看到潜在的危机,以高度的忧患意识未雨绸缪,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事业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本题立意空间极其广阔,不仅考虑到了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考生,也考虑到了不同考生的写作优势。在立意行 文的过程中,使关键词形成有机的关联并不难;但要作出有 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关键词组合,并 能由此写好文章则又不那么容易。 写作要求中,“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也是命题的核心所在。它既是“任务驱动”的指令,也是“具体思 辨”的语境。这里,作为写作预设对象的“外国青年”属于泛指。 考生可想象自己面向全体侃侃而谈,也可预设某一个或某一 类外国青年与之对话。优秀的文章应该有针对性地面对预设 的读者写作,寻求共识乃至注意话语策略。“读懂”可理解为 从茫然无知到初步了解,也可理解为从不全面到更全面的了 解,而如何理解并落实“帮助”,则与预设的读者类型相关, 也会影响立意的深度、写作的难度。 此外,命题要求明确文体,而不限制考生写作的文体,只要能“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且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 国”,论述类、叙述类乃至说明、抒情类的文体都可以自由选 择,只要在写作中能体现所选文体的特征。 通过以上努力,本题既给考生提供巨大写作空间,又有效防止套作宿构,从而极大提高了测试的区分度和效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 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2017全国卷继续采用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 题型。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个中华名句组成,试题命制 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 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 文化传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试题既让每个考生有话可写,又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六个名句言浅理明,贯穿其中的思想主线清晰,具有 很好的亲和力,考生在理解上没有难度;而在审题立意、文 体选择等方面又具有很大的开放度,便于考生发挥;要求考 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为命题加大了空间纵深,也为优 秀作文提示了明确指向。 分别来自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有诗词有随感,或豪迈或温婉,有的抒怀有的思辨;包含了自 强奋发、家国情怀、坚持自我、豁达自信、开放进取、提升 境界、敢于正视问题、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实践、敢于担当 等丰富内涵,涉及个人“小我”与家国、社会“大我”等不同层 面;既各自独立,言简意赅,又彼此关联,声气相通。将六 句并列齐观,从《周易》到毛泽东,本身就体现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渊源有自、传承有序与生生不息,是中国文化博 大精深、绵延不绝、历久弥新的生动写照。 命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 上自主进行组合,从“小我”或“大我”的角度,以古鉴今,古 为今用,激活名句的内在生命力。考生既可以集中论述两三 个名句的相通内涵,如以为基础探讨自强奋发、敢作敢 为;也可以辩证思考由两三个名句组合生发的新含意,如以 为基础,讨论自信与正视问题、开放进取之间的关系; 考生还可以深入研析个人、国家、社会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以为基础,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的人格境界, 或以为基础,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 思索,或以为基础,论说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 间关系,等等。 考生也可能更看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带给他的感触与思考,而由此出发立意行文,对名句作 者及其时代进行历史分析,个性化地阐发中国文化“博大精 深”;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讲述中华名句化育后世的精 彩故事,论说名言警句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命题明确要求考生“合理引用”名句,既呼应了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诗词记诵热,更隐含了“文化传承不应只是静态 记忆”的认知。“引用”,可以是名句字面意义的简单借用,也 可以是名句哲理的深度化用;可以是正引,也可以是反用。 合理引用名言警句,能使语言表达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 添感染力和说服力;将名句自然融入文章、与全文浑然一体, 对考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写作要求中的“引用”指 令,暗含了文化传承与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丰富期待。同时, 这一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创新,也为辨识考生水平高下、强化 区分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 周年。40 年来,高考为国选 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0 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 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 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 生一起,奋战在2017 的高考考场上…… 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以此命题显然着意于引导考 生在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审视个人发展,激励一代青年将个 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40 年前高考的恢复,是极 富象征意义的事件;直到今天,高考对于大到国家社会、小 到每位亲历其中的个体来说,其重要性与影响力仍然不言而 喻。2017 高考作文直接写“高考”,既出人意表而又在情理之 中,无疑是要启发考生在宏观语境中聚焦个人经验,表达对 “高考”的独特体会和理解,呈现他们的酸甜苦辣尤其是勤学 奋进中的豪迈之情;另一方面,更是要带动全社会站在国家 战略的高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理性探索高考的改革之路, 也由此感悟古今融通和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等重大问 “高考”,人人参与其中,但绝大多数考生又未系统地思考与梳理过,所以细想又有些陌生,这在经验储备相对公 平的基础上保证了考试的公正,维护了所有考生的话语权, 兼之“高考”本身的言说不尽,所以每位考生可以见仁见智, 在较为宽松的空间里写作。 试题材料中的内容,意在引导考生洞悉材料自身的内在关联与生长性,如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 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 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发……考生更要关注题目 的具体指令:“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 一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聚焦审视与表达的主体 “我”,唤醒考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考生“锁定”作文 立意提供支架。考生对于“我”的构思定位,既可写实,亦可 虚构。可供选择的两个副标题,为考生在不同文体上的选择 预留了写作空间,这样的架构利于考生思想的表达、经历的 叙述与情感的抒发,利于考生完成边界清晰且能自由发挥的 理想写作。 就本题写作的预估和建议来说,若选择以“我看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写作相对集中,考生须从标题的拟定开始, 就聚焦对于“高考”的看法与评价:既可肯定高考对于国家、 社会、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如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价值,对 于公平社会的建设意义,对于个人提升的引领作用等;也可 质疑讨论高考考查的科学性、录取制度的公平性以及高考催 生的教育乱象等。 若选择以“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作,可供考生写作的空间比较大,选择的文体较多,如记叙类文体,可以围绕材 料的触发点对自己的高考经历或憧憬进行筛选整合,传达出 “我”之于“高考”的生活过往与内心期许,甚至通过个人轨迹 折射时代变迁。有能力的考生还可以将其虚构为小说,间接 传达“我”之于“高考”的独特体验与个性理解。此题也有散文 诗歌等文体的写作空间。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等都需 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 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 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 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2017年高考语文的作文题目,充分体现“立德树人”的 命题要求;在考查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着重考查认识 水平和想象能力。 2016年,两道大作文题供考生选择作答的方式取得了 预想的效果,2017 年继续沿袭这样的做法,为考生充分发挥 写作优势提供平台。 2017年的作文命题思路与前两年有所不同,作文题目 不是从大阅读文本中引出的,而是直接命题的。 以“说纽带”为题,意在借助“纽带”的比喻意义,联系历史或现实阐述其作用、价值和意义等,以考查考生的认识 水平和写作能力。题目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既有历史感, 也有现实感,无论从较为宽阔的视野,还是从相对微观的视 角,都可以提出观点、展开论述,有利于那些平时重积累、 有思想并在议论文写作方面有实力的考生展示其思考与议 论的能力。 本题与下面的大作文题,分别限定了文体。其原因一是北京卷考试说明要求能够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 章,二是限定文体,有利于减少考生选择题目的时间。 “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2049年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时刻。“两个一百 年”的内涵也是考生应知的内容。届时,今天的考生正值壮年, 应是国家骨干力量。作文题目设计“为共和国拍照”这样一个 情景,请考生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既有利于考生展望共 和国辉煌前景,增强“四个自信”,也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 题目在具体要求上注意小切口,大开掘。考生可以就拍摄的一幅画面展开叙述和描写,也可以就几幅画面展开叙 述和描写。写作要求上,除了记叙文的一般要求之外,在2016 年基础上继续强调“有描写”,这是针对考生记叙文写作中常 见问题提出的,不仅是阅卷的评分参考点,也对中学记叙文 写作教学具有引导作用。 两道作文题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必须满足三个要求:1.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有的写;2.分值相等;3.评分标准基本相 同。在此前提下,题目从写作对象和文体上又各有侧重。第 一题侧重议论能力的考查;第二题侧重记叙能力的考查。 2017年北京卷作文试题的主要特色。 一、秉承一贯的命题立场,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考生深入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增强民 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关注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热爱 生活。 二、为考生发挥自身学习优势提供选择空间。为了不增加考生选择题目时付出的时间代价,采用了“给题目”的命 题方式,以使指向明确、简练清晰,且每道题对每个学生来 说都有话可说。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 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 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 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 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 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文体特 征鲜明; 不少于800 2017年天津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 书”展开写作。该作文题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人的年龄特点出 发,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提升,引导 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1.关注传统文化,饱含人文情怀。人伦关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命题意在引导考生调动家庭与个 人、长与幼的相关经验,重新理解长辈的深沉情感、丰富智 慧及其对于青年成长的宝贵意义,引导考生关注优秀传统文 化及其当代体现。题目需要考生从凝聚个人真切情感的生活 阅历中选材,关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既 唤醒内心的真挚情感,又思考个人精神成长,富有人文情怀。 2.立意角度丰富。“长辈”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亲人或老师等。依据材料,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 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 面的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也可以在 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鉴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 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 熟……立意角度多元,可叙可议,便于各层次考生发挥个性 特长。 3.富有思辨性。写长辈、写日常生活很容易入手,但以“十八岁成人”的眼光来重新思考,在思想碰撞中触摸灵魂, 则需要考生处理好感性生活与理性思考的关系,需要处理好 表象与本质的关系,需要思考延续传统与突破传统的关系, 需要思考传统中核心价值的恒定与时代变化的关系……要 写出深度与个性,就要具备处理这一系列辨证关系的理性思 考能力。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 你的思考。 试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生活背景对长期而广泛存在的预测行为进行思考,较有认知意义和实践意义。预测是人类 应对未知的重要行为,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预测的工具越 来越强,运用的范围也日益扩大,预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近年来也备受瞩目。因此,如何看待预测行为,采取何种态 度面对与自己有关的预测,成了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不 可回避的问题。 题目提供了需要考生思考的行为,也指出社会既有态度的分歧。考生要对题目提供的现象进行充分思考,首先要 联系题目中“生活充满变数”这一背景考察预测行为出现的原 因以及这一背景对预测效果的影响,然后需要联系自身个人 发展、社会生活等方面思考个人对待预测所应采取的态度。 题目内容有一定的历史感,也关乎生活实际,而思考的方向 则指向理性精神。 从呈现方式来看,作文题目语言通俗,表达清晰,且在下达写作指令前对核心概念做了必要的界定和思考方向 的引导。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考生尽快适应题目内容,降 低审题难度,避免浅思维习惯下应试作文的模式,从而更好 落实作文所要求的测量目标。 从测量目标来看,考查非常明确,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分析、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对考生作文能力测量的干扰。 作文题目勾连预测行为的久远性和现代生活的新趋势,一方 面既可以让考生调动积累,又可以让考生从身边提炼事例; 另一方面,由于内容与考生生活具有一定关联度,较容易激 发考生的思维主动性,让考生有话可说,使得测量更集中于 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从对考生思维品质的测量来看,作文题目为考生的写作内容提供了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即使当考生在某一观 点上立足站定,对他所选定观点的思考仍有纵向深入的可能 空间,这使得本题目能很好完成对思维品质的考查。另外, 本题贴近考情,与考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较强的契合性。 题目表述平白浅近,但其提示的思考内涵丰富:考生正处在 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考题的思 考不仅能考查他们的作文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 性精神,增加生活中的理性因素。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 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本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材料从日常生活切入,日常生活为材料作文命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生活中离不开车”,是生活的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 而聚焦生活中的车。 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和引导,意在帮助学生展开联想。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车,如 童车、碰碰车、自行车、三轮车、汽车、动车等,又如共享 单车、网约车、无人驾驶汽车等,车的速度有快有慢,车的 容量有大有小,车的使用方式有新有旧,或是寻常日用之所 需,或是科技进步之成果,体现不同生活理念,蕴藏各自时 代记忆。各种车都能写,地区发展的差异,个体体验的独特, 恰恰是写作的宝贵资源。 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车来车往”既可以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虚化为与车有关的记忆、 思考和体悟。“车来车往”是本句中四个分句的共同主语,也 是不同写作角度的相同出发点。四个分句提示了不同的写作 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拥有自行 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可以小观大,捕捉人 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 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 可由表及里,咀嚼暗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 头带”。前两个角度侧重感性,后两个角度侧重理性。这几个 角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交叉,还可以综合,给考生提供 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厚。材料立足现实生活,立足学生实际,积极引导学生关注 时代发展,采撷生活浪花,选取适当文体,抒写真挚情怀。 腑之真,思深者可发独到之论。人人眼中有车,故上手容易;个个感受不同,故精彩纷呈。本题既有力地彰显了公平原则, 又有效地保证了试题的区分度,对中学作文教学也具有良好 的导向作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影评作文 作文二年级上册 难忘的一次作文 温暖作文600 作文大全600 滑板作文 四百字左右作文 高考作文英语 芒果作文 作文400字以上 石榴作文 写篇作文 德语作文 生气了作文 作文争吵 作文美丽的风景 时事作文 天鹅作文 作文生活 家乡作文结尾 家乡作文开头 英语重要性的英语作文 旅游作文怎么写 镜头作文 校园作文600字 作文我的爷爷 风景作文三年级 修辞作文 赏 作文 我的烦恼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