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君子三乐

2020-07-05 11:36:01
相关推荐

心甘/文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关键词注释①“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中的"王天下",即"称王天下"。"不与存焉",即不存在其中。意思是:君子有三大乐趣,但称王天下这件事,并不在其中。②"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中的"故",是指事故灾难,也指灾患病丧。意思是:君子第一大乐趣,在于父母亲均存活于世,兄弟姐妹们都没有大的灾难,更远离疾病死亡。③"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中的"怍",读zuò,也是惭愧之意。整个句子意即:仰望天空,心中无愧;俯察众生,我心坦然。这是君子第二大乐趣。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此句意思较浅,即得到天下优秀人才,并由我来教育培养,这是君子的第三大乐趣。 君子三乐全段赏析君子有三大乐趣。但称王天下这件事,并不在三大乐趣之列。君子的第一大乐趣,在于父母亲均存析活于世,兄弟姐妹们都没有大的灾难,更远离疾病死亡。君子的第二大乐趣,在于仰望天空,心中无愧;俯察众生,我心坦然。君子的第三大乐趣,就是能够到天下优秀人才,并由我来教育和培养。 孟子其人孟子,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也就是说,距今已经至少2300余年了。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思想孟子之所以伟大,在于他的思想精华。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在经济发展方面,孟子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民本思想方面,孟子贡献卓著。他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武力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读古论今古今思想家、教育家对人生乐趣的理解,众说纷纭,不一而论。而2300年前的孟子将人生三乐定义为:"一乐家庭平安,二乐心地坦然,三乐教书育人。"可谓别出心裁,心思独特。当今是物欲横流时代,正如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货殖列传”那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指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 物质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在2018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发文《物质幸福时代已经结束,新时代来临》,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文中说,在过去物质匮乏的年代,不断做物质加法——为家里添置冰箱,买回电视机,配齐洗衣机,再买辆车……从一无所有的状态到“全副武装”的过程,确实能给人幸福的感觉。但现在,物质空前丰富。在一个万物俱备、什么都不缺的年代,占有物质很难再刺激我们的感官,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满足。在新的时代,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从实物中获得的满足感只能持续很短的时间,但是我们宝贵的经历以及从中获得的知识,将永久地入驻我们的生命。如果一个人清楚了对自己来说什么是最为重要的,就可以干净利落地砍掉那些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与其说是“化繁为简”,不如说是“刻意放手”更为贴切。 “新幸福”构成的十个方面还是在《人民日报》的那篇文章,认为达成自由生活“新幸福”的十个条件是:一、 享受工作;二、 有关系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三、 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四、 身心健康;五、 拥有富于刺激性的兴趣和生活方式;六、 拥有一定的时间自由;七、 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环境;八、 具备有效的思维习惯;九、 能够放眼未来;十、 感觉自己正在向目标迈进。 习总书记谈做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做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论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并践行。“做人”,是个重要的问题。“做人”,本质上属于人生哲学问题,但与治国理政紧密相关。一部《论语》几乎句句不离“做人”,同时又被历代圣贤视为治国平天下必读之作,以至于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语。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研究和解决“做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报道中我们读到习近平总书记22次谈“做人”,在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有29处用到“做人”这个词。习近平总书记将“做人”与党的建设紧密结合。201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通过“洗澡”,务求“既去灰去泥、放松身心,又舒张毛孔、促进新陈代谢,做到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2014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庄重提出“三严三实”,其中强调:“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2016年初,他针对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这些重要论述,充分突显了“做人”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地位。 共产党员做人的"三个第一"习近平总书记谈“做人”,主要谈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做人”,这里所指的人,首先是具有政治属性的人。2005年2月3日,在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同志提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论在哪个方面、哪个部门、哪个地方工作,首先要明白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第一目标是为民谋利;必须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首位,切实为党执好政、为民掌好权。”其后,在不同的岗位上,他多次重申这一理念。“第一身份”“第一职责”“第一目标”,一言以蔽之,共产党员首先是“组织人”。 为党为国为民奉献,痛并快乐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8日在同中央办公厅各单位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代表座谈时,曾说:“现在,有些人觉得自己当公务员收入不高,约束又多,同在企业工作或下海经商相比牺牲了很多,认为这就是奉献了。客观地说,这也是奉献,但这种奉献只是站在个人角度来认识的。我们共产党人讲奉献,就要有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有了这颗心,就会‘痛并快乐着’,再怎么艰苦也是美的、再怎么付出也是甜的,就不会患得患失。这才是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大奉献。”学习孟子的《君子三乐》和习总书记的做人做事道理,有相通的地方,也有境界的区别。新时代,新思想,要求我们在新征途上有新作为、新贡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这也是爱作文600字 什么的汉字作文 磨合作文600字 英语二大作文万能模板 网购的利与弊英语作文 森林防火作文100字 有意义的事作文500字 写人记事的作文600字 普通话作文30篇范文 今年高考作文江西 读书的快乐作文600字 尊重别人的英语作文 走过才懂得作文 全国劳动模范作文 关于人物的作文300字 会说话的笔作文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作文 做一道菜的作文400字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作文 我也是生活的主角 作文 冬天的景色作文200字 小事不小作文600字 游锦绣中华作文 快乐的一天作文200字 介绍朋友的英语作文初一 高考作文注意事项 环境健康杯作文 写物的作文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