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深度思考终于知道语文差的原因了!!

2020-09-27 17:30:01
相关推荐

原标题:深度思考终于知道语文差的原因了!!

点击上方“铁大青年”蓝字

爱上我~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倘若孩子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的时候,运用起来就真的会得心应手吗?未必见得,因为许多中国学生没有真正学过如何写作。一篇兼具思想性和表现力的文章不是套模板、背点好词好句便能应运而生的,是应试型的文章难以达到的高度。

这早就不是秘密:在中国中小学的语文课里,几乎没有写作教学。

据我们所知,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

一是在写之前指导学生审题。或使学生进入写作的情景,或有构思的激发乃至“训练”。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什么”问题,对“怎么写”只有原则性的引导或要求。

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或展示好的作文,或做提升作文档次的修缮,有时是教师介绍批卷的感观,或解释本次作文打分的标准。这一阶段主要解决“写得怎么样”的问题,对学生是怎么写的,则很少顾及。

中小学有“当堂作文”一说,但所谓“当堂作文”,只是给学生写作的时间罢了,具体的写作过程,教师通常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

为何我们的语文课几乎没有写作教学呢?这自然可以罗列很多原因,比如教材的原因、教师的原因等等。但按我们的判断准则,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长期地、大规模地出现的问题,一定与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标准》研制有直接的关系。与国外课程标准相比较,直观的印象是中国的语文课程目标有欠具体。

“文学性的散文”不可教

近十年语文课程改革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主要努力,就是倡导新理念,树立新导向。而新理念、新导向的核心,则是提倡写“真情实感”。

这里似乎隐含着这样一种逻辑:如果学生们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作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大家是这样提问的:怎么才能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或者反过来问:是什么阻碍了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于是寻找“病根”,比如“语文知识”,比如“命题作文”,比如“作文的程式化”;于是开出“药方”,比如设法“丰富学生的生活”,比如推行“情景作文”,比如采用“话题作文”,比如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然而不能写出“真情实感”的问题,好像依旧存在,依旧很普遍地存在着,而且改变的希望还不大。

在我看来,问题本来应该是这样提出的:我们在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学生们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吗?只有在这两个问题有了答案之后,我们才能够进而讨论“怎么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的问题。

凡写作总有体式。只要翻一翻中小学生的“优秀作文”,看一看历年中考和高考的作文题,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中国语文课程里学生在学、在写、在考的文章,是“文学性的散文”——

小学是“记叙性(描述性)的散文”,初中由“记叙性的散文”过渡到“议论性的散文”,高中则主要写“议论性的散文”,或者叫“夹叙夹议”的“随笔”。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写的“好文章”,准确的说法,就是“好的文学性的散文”。这有两个标志:内容新鲜、表述生动。

“内容新鲜”的含义,就是“独创”。内容“独创”、形式“独创”,这正是“散文”的特点——“好散文”的特点。现在的问题是:在我们的语文课程里,教师能教会学生写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好散文”么?答案是“不能够”。

其道理如下:

一、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好散文具有“不可教性”

或者这样表述:写作“文学性的散文”,是作者(学生)自发、自为、自创的,谓之“创作”;要内容独创、形式独创,学生只可自遇而不能他求外人。

换句话说,让学生写出“好散文”,语文教师只能起到“催生”的作用——“情景作文”、“丰富学生的生活”、提倡“个性写作”、“创意表达”、“生命作文”等,其实都是“催生”的办法,包括传统语文教学一直强调的“揣摩”。

二、写作教学的“教学”如果理解成“训练”,很可能阻碍乃至扼杀学生的“独创”

“教学”按其本性,只能教已有的东西,比如教学生散文的知识或如何写散文的知识,比如教学生如何模仿好的例文等等。这样,就势必偏向于散文的形式方面,也就是散文写作的规范或技巧。问题是好散文“文体不拘一格”(南帆《文学的维度》),“文学性的散文”没有规范。

根据南帆的研究“散文含有反文类倾向”、“散文的首要特征就是无特征”。甚至有作家宣称“一讲规范,散文就死”,也就是走向“程式化”。这样,散文的不拘一格与“训练”的必须一格,就会产生对立。偏向于形式方面而进行规范或技巧的“训练”,很难与“真情实感”的自然抒发融合在一起。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按写作的正途,内容独创、形式独创的“文学性的散文”,不能教,也不可以教;而只能采用种种“催生”的办法,引领学生进入自发的创作。

不能够教、不可以教,也就不会有固定的必学的知识内容,因而也就不太可能制订像国外那样的写作内容标准。这样,以“文学性的散文”为写作对象的中国《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制订上,就不容易具体了,似乎也没有东西可以被具体。

“文学性的散文”应试化

让“虚情假意”盛行

问题是“文学性的散文”写作要考,广大学生要完成不少于500字或800字的“作文”,在考场的45分钟里学生既不能等创意“自发”、也不能靠别人“催生”。于是教师必须教,学生必须练;并且要教、要练得像“独创”一样,就只能在形式上做文章,进行规范、技能的训练。

结果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想的写作”,与语文教学不得不从事的“为了生存的写作”分裂了。为了考试而巧用“俗招”的“文学性的散文”,压倒了本来应基于“真情实感”的“文学性的散文”。

这样“我们在让学生写什么样的文章?”就被转变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学生不得不写的是什么样的文章?”——正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形成了语文教学中实际上在通行的“事实的语文课程标准”。

而学生们和语文教师们对这个问题的一致回答是:“作文”也就是巧用“俗招”的“文学性的散文”。“俗招”带有很强的时效性,必需随考试的风向而不停地变化。巧用“俗招”的真实含义,是要用能应对考试新动向的“俗招”,是要用能使这一届中考、高考批卷教师“眼睛一亮”的“俗招”。

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中小学的“作文”,在本质上是与应试挂钩的;中小学所培养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应试的能力。而这种应试能力,由于变化多端,一般语文教师较难把握,因而没有能力或没有胆量在课堂里去“教”,课堂里学生的“练”通常只能是“多写”。

很多人认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包括作文教学的改革,出路在考试改革。这固然是不错的;但在我看来,如果中国语文课程的主导写作样式还是“文学性的散文”的话,那么无论导向怎么改、无论命题形式怎么变,其结果都只会是不断地塑造出新的“俗招”。

放眼国外寻找解决方案

中国中小学写作教学中流行的文章体式,是应试性的“小文人语篇”。“小文人语篇”的“作文能力”,与我们意欲培养的适合于社会应用的写作能力,有着严重的冲突。我们有理由推断:中国作文教学的种种难题,很可能是由于文章体式的选择不当而造成的。

要彻底改变学生作文“虚情假感”等现象,语文课程中的作文样式很可能需要做根本性的调整。这就跨进了筹划的领域。然而在筹划之前,我们必须先做好认知的工作。那么语文课程里的“作文”,除了“文学性的散文”之外还有哪些体式的文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有必要了解别的国家在写作教学中主导的文章体式。下面列举国外的三个资料,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资料一

美国马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洪宗礼等《外国语文课程标准译介》)片段

4年级学生学习写作时应该掌握的能力指标包括:

学生进行获取信息和理解方面的听说读写活动。

听教师讲课和独立写作时用笔记形式记录资料、事实和内容。

描述主要观点并以细节支持。

在说明文中运用比较/对比、原因/结果、时间/顺序等结构类型。

运用适合年龄的字典或电脑软件等各种资源正确拼写单词。

写出清楚、有结构、有条理的展示对某主题理解的解释、报告、指令说明等。

用文章中的细节支持理解和解释。

建立包括信息传达文章的作文档案,作为和老师及父母/看护者一起检查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方法。

比较和对比从两种资料来源获得的观点和信息。

在他人帮助下为图表写标签和说明,传达信息。

资料二

德国中学生写作教学的文章体式(洪宗礼等《外国语文课程教材综合评介》)片段

8年级(相当于初二):

故事梗概。

书籍广告说明词(与故事梗概的区别)。

写信、报道。

简单议论文。

报道,记事。

图表描述和阐释。

描写;区别描述和抒情。

改编课文(从叙述体到话剧)。

日记。

小型报告(约10分钟,写短语提纲)。

塑造性写作。

学习技巧:

做笔记

做读书文摘

做记录等用工具书

阅读技巧(快速阅读、信息阅读和消遣阅读等)

实用类文章的阅读和理解(4步骤)

如何在回答课文问题时正确引证

如何准备发言稿(3步骤)

怎样背诵课文(5步骤)

11年级(相当于高二):

小型论文(独立撰文,正确引证,10页左右)。

文论(文学作品和实用类文章)。

文学作品阐释和写作。

专题报告(约20分钟)。

记录(课堂记录,会议记录,讨论记录等)。

其他:读者来信,评论,短评,书评。

资料三

法国2001年的高中“会考前考试”的作文题(转引雷实《国外高中母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文科系列:

(1)“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

(2)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

(3)试分析休谟《结伴欲望和孤独》一文的哲学价值。“‘结伴’是人类最强烈的愿望,而孤独可能是最使人痛苦的惩罚。”

经济系列:

(1)什么是公众舆论能承受的真理?

(2)“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

(3)试分析尼采《罪行与犯罪》一文的哲学意义。作者在文中提出问题:舆论在了解了犯罪动机和作案具体情况后,即能遗忘错误。这种现象是否有悖伦理原则?

理科系列:

(1)能否将自由视为一种拒绝的权利?

(2)我们对现实的认识是否受科学和知识的局限?

(3)试分析卢梭《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会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快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

资料/河青家长会

编辑/张子寒

审核/徐悦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不一样的幸福作文 爱眼作文 我开心的一天作文 难忘的友谊作文500字 对于高考的看法作文 红枫古道作文 第八单元作文 一件有趣的事作文600 有关国家安全的作文 换巾仪式作文 童年的趣事作文800字 九年级语文作文 写一个人的作文300字 我的对手作文450字 小学生军训的感受作文 童话作文批改评语 母亲节帮妈妈做家务作文 写给父母的话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小狗作文 作文爱国 国庆趣事作文开头 花园一角作文 50米短跑作文 弟子规作文 溺水安全作文500字 我的梦想怎么写作文 化妆与本色作文600字 伴我前行半命题作文 大学生诚信作文 有关家国情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