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王开东:高考作文 临门一脚 一锤定音!

2020-09-28 00:30:01
相关推荐

语文是高考的半壁江山,作文又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审题几乎就是作文的整个江山。谁都知道审题一旦有误,作文就毁了,语文就塌了。所以在作文界有几句话:审题决定生死,立意决定高下,材料决定品质。

既然审题决定生死,我们当然要认真对待,马虎不得。但究亮怎么审题才能确保立意准确无误呢?

新材料作文现在基本上一统天下ー一之所以称它为“新材料作文”,是因为它综合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特点。从形式上来看,它是话题作文,体现了开放性;从本质上来看,它又是材料作文,非常注重审题。只是新材料作文题目内容丰富,可写角度较多,需要我们们展开多向思维,选准最佳角度而已。

下面我们就针对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这两种作文类型进行审题、立意的指导。

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审题不容忽视,练好它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基础。新材料作文一旦确定了论点和方向,也要按照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的审题、扣题方法来写作。

例题一:

作家刘墉在其作品《方向》中写道:“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请以“心中有座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结合刘墉的《方向》,我们不难知道,这座山是方向所在、目标所在、理想所在,山永远在那里,召唤着我们。把握这个大方向之后,我们用切分法来审“心中有座山”这道作文题。

第一步,整体审视题目后,开始切题。

“心中有座山”,我可以把它切分为四个部分:①“心中”:②“有”;③“座”;④山。

切题而形成的每个部分,一要最小,二要能独立运用,确保审题到位。

第二步,根据切分的词语,依次辨析其内涵。

①“心中”是名词,作主语,表达处所、位置。

②“有”是动词,表示存在。

③“座”是量词,表示山的数量。必须写一座山,不能写很多山。

④“山”是名词,做“有”的宾语。很显然这是比喻说法,既可实指现实中的山,也隐喻如山一样的象征物。

第三步,根据辨析的情况,确定立意方向。

“心中有座山”。谁的“心中”?为什么是“心中”?从空间上来说,“心中”就是不在眼前;从时间上来说,“心中”可能已经过去,可能还没到来。再往下问:为什么一直在“心中”?要不就是梦魇,没办法抹去。要不就是最爱,不愿意忘却。结合材料的倾向,应该是后者。

不妨再联想,这座“山”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有”之前是什么情况?“有”之后又有什么反应?还可以进一步假想,“有”之后如再失去或者已经失去又将如何?

本题最关键的还是对“山”内涵的界定。“山的内涵决定了文章所能达到的高度。那么,把握“山的特点和内涵,就成为文章成功的关键。

“山”高大、沉稳、厚重,但也会沉重、压扣和遮蔽。“山”还是很多东西的象征,比如友谊、爱情,比如某种文化,某种精神。总之,在对“山”的把握上,既可以是实,也可以是虚;最好由实到虚,但最核心的部分肯定是虚的,这样才好上升到精神层面。

最后一步,确定文章写作的思路。

如果写成记叙文,要写出心中何时有座“山”,自己是如何认识和品味这座“山”的,还要写出这座山”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行文要注重细节和场景描写,写出自己的心路历程。最好由实到虚,虚实结合。

如果写成议论文,要分析“心中有座山”意味着什么?“心中有座山”有什么结果?“心中没有山有什么后果?对比分析,观点鲜明。重要的是,要深人现实,人们心中为何没有“山”了?没有山如何变得虚浮和缥缈失重?使得文章具有现实性和针対性。

警如在现场作文大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第一段由愚公切入,通过多年来愚公形象挥之不去,把“心中”落到实处。

第二段话锋一转,“愚公所搬迁的,当真只是家门口的那一座山吗”,把文章引向深处。

第三段承上,中国文学强调意象,甚爱象征。由此推出“山”之象征意义——险阻和困难。至此,“山”既是愚公所移之“山”,又是愚公战胜险阻和因难的精神之“山”,甚至就是愚公自身。

第四段再一转,对愚公提出质疑。其一,愚公的坚持并未取得胜利;其二,愚公为什么不搬家。通过质疑,拔乱反正,挖掘出全文的核心。愚公的心中之所以以始终有这座山,一是因为愚公的自我求证,二是因为他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最后,由代表陆地文明的愚公联想到代表海洋文明的圣地亚哥,两个犹如文明的大山一样的人,交相呼应。他们所构成的“原型批判”更足以说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而每个生命无非是一场移山之旅。

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主要有两种类型,我们逐个谈。

一、叙事类

不管是简单的叙事类材料作文,还是复杂类叙事材料作文,我们都可以不变应万变。具体的审题步聚有四步,我们结合下面的例子来谈谈。

例题二

读寓言《滥竽充数》,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第一步,概括主要事件。(略)

第二步,筛选主要事件中的有效对象。

南郭先生、齐宣王、齐闵王、三百个吹等的人。

第三步,概括有效对象的具体行为。

①南郭先生先是滥竽充数,最后实在混不下去了就只能逃走。②齐宣王喜欢听三百个人一起吹竽,结果让南郭先生钻了空子。

③齐闵王喜欢听独奏,吓跑了南郭先生。

④三百个与南郭先生一同吹竽的人相安无事,没人举报南郭先生。

第四步,分析主要对象具体行为的内涵,分对象立意。

①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最终一定会被揭穿;要练就一身真本领,真金不怕火炼;混不下去赶紧逃,绝不占着茅坑不拉屎;

②齐宣王:好大喜功者最容易被人蒙骗;

③齐闵王:有效鉴别人才的办法是,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

④三百个吹竽的人:对周围不正之风听之任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三百个人当中也有不少滥竽充数者,所以大家明哲保身害怕拔起萝ト带起泥。

对于叙事类的材料作文题,我们要抓住对象分析,这是发散性思维,能够使我们拥有更多视角,获得更多立意,最后选择最佳立意。如选择次要人物,一定要选他们在主要事件中推动主要走向的那方面立意。

比如,那三百个吹竽的人尽管不是主要人物,但他们对整个事件起重要作用。他们与南郭先生朝夕相处,应该对南郭先生的水平一清二楚,但却做了沉默的大多数,无形中促成了南郭先生的骗局,这就可以拿来做文章。

当然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要聚焦于主要对象在主要事件中的主要倾向,也就是聚焦于南郭先生,这是叙事类材料作文的主旨,一般最为切题。但写的人也会较多。

如果想要逆向思维,基本上要选主要人物,比如肯定南郭先生“知耻而逃,没有占着茅坑不拉屎”,进而联系现实,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尸位素餐的人,文章就很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我们还可以用联系的观点,从对象关系上来立意,比如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够蒙骗过关,除了自身善于行骗,还有两个外在必备条件。其一是齐宣王好大喜功,喜欢宏大叙事;其二是三百个吹竽人明哲保身,没人揭发南郭先生。联系各个对象整合观点的好处是,能够始终聚焦于主要事件,全方位找到关联,由果索因,挖掘出材料的深刻内涵。

二、哲理类

哲理类材料作文题有两种,一种是哲理名言,一种是诗歌。这类作文题常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出现,其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有些是互相补充关系,有些是互相对立关系,需要学生做出正确界定,或求同,或求异,寻找最佳立意。哲理类材料作文题的审题步骤有三步,我们结合下面的例子来谈谈。

例题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不少于80字的作文。

①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 ②从来如此,便是对的么?(鲁迅)

第一步,审读材料,尽量用哲理语句中的关键词概括名言的内涵。

从黑格尔的话中,我们们可以提取“现实”与“合理”这两个关键词,其内涵是“肯定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

对于鲁迅的话,根据连类而及的原理,我们尽量围绕着“现实”和“合理”来思考。所谓“此”指生活的现实,所谓“对”就是合理。这句话意思是“现实从来都是这样,就是合理的吗?”很显然,鲁迅在质疑现实的合理性。

第二步,找到哲理名言之间的关联点,界定它们之间的关系。两则材料的共同点就是对“现实和合理”的思考。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对立关系,一个认为“现实存在即合理”,一个认为“现实存在的未必合理”。

第三步,结合关联点,即“现实”与“合理的辩证关系,联系现实和我们自己的材料积累,确立写作角度。

①现实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要正视现实,不逃避。

②现实的未必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要大胆革除现实的不合理因素。

③合理的未必能成为现实,但我们们仍然要有信心去推动。

确定最佳立意之后,就是拟定标题,我建议直接用论点做标题。譬如《存在未必合理》《正视现实不逃避》《高举乌托邦的大旗》等。

确定标题之后,如何提出论点,也就是援引材料和入题比较重要。我的观点是,不要照抄材料,简单归纳材料,引出矛盾,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观点。

多材料的非连续性文本,也有可能是同义的。下面请看例题四。

例题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①“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鲁迅) ②“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材。”(俗语)

按照刚才的步骤来审读材料,这两则材料都是赞扬“第一个”的可贵。中国人向来都缺少创新精神,提倡“第一个”自然有现实的合理性。但我们也可以反其道用之,立意为《为第二个喝彩》。文章可如此展开:

人人都赞美“第一个”,我却为“第二个”喝彩。旗帜鲜明的摆出观点。

首先,从勇气上来看,“第二个”看见了“第一个的坎坷、陷阱和深渊,还拼命往前闯,难能可贵。

其次,从境界上来看,“第一个”吃螃蟹后有名利作为补偿,但“第二个”看到桂冠被捧走,依然为真理欢呼,更加难能可贵。

再次,从“第二个”对“第一个”成果的扩大、验证上来说,“第一个”真正的痛苦不在于他前方无路,而在于他后无来者。

最后,从现实的针对性来说,正因为社会贬斥“第二个”,导致我们们推广一项成果,比发明创造还要难上百倍。这个批判的意义就大了。

诗歌类哲理性材料作文题目的内容是现代诗或古诗,此类题目的审题难度极大。具体的审题方式是感性材料,一定要理性立论。诗歌多用意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化实为虚。

例题五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蜡烛 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尺明。

陪人依窗读,照人赴前程。 默默发光热,从不幕虚名。

一心贯始终,为人尽忠贞。

第一步,理性分析,看材料整体上写什么,可分为几个层次。

这则材料整体上写蜡烛,可分两个层次。一是蜡烛自身做了些什么,也就是“不惜”“化作”“发光”“不慕”“一心”。二是蜡烛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是要“陪人”“照人”“为人”。

第二步,化实为虚,看材料中有哪些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如何关联材料。

《蜡烛》明显是咏物诗,托物言志,所以,我们要化实为虚。关键词词“发光热”“一心”表达的是一种奉献精神。这种奉献精神最可贵的还在于它不仅奉献了,还作出了自我牺牲。

第三步,概括主旨,确立最佳立意。

仅仅立足于蜡烛的“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立意仍然是肤浅的。蜡烛之所以能有“千尺明”的果,乃是以它自身物质准备为基础的,没有“身上膏”,就没有“干尺明”,“陪人”“照人”更是一句空话。

再看蜡烛的自我牺牲精神。它的这种精神之所以可贵,其根本原因在于“一心贯始终”。

老人家曾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由此我们可以确立最佳立意。个人必须具有真才实学,才能谈得上奉献精神。

也就是说,真正的牺牲精神,必须经得起时间、地点、条件的考验,一定要与“一贯性”紧密相连,偶然性的牺牲精神不足称道。

只有这样,条分缕析,才能够确保我们的立意正确、准确,鲜明、深刻,高人一等。

热点文章

通讯联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责任作文500字 雨中情 作文 高考河南语文作文 关于青春的作文题目 有关友情的作文 期盼作文600字 描写大熊猫的作文 难忘的经历英语作文 书法作文800字 校园作文600字初中 温情作文600字 优秀作文550字 共享单车 英语作文 成长类作文结尾 最美的声音作文 玉龙雪山作文 我最尊敬的人作文 什么最珍贵作文 勇往直前作文 想象作文350字 一封信作文300字 描写柳树的作文 描写春天的景色作文 五年级写人的作文 关于竹子的作文 关于孤独的作文 冬天的作文100字 未来生活英语作文 亲情类作文素材 读后感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