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范文10篇

2020-10-24 00:40:01
相关推荐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祖国儿女齐尽力。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整理的建国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征文范文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一

电话之“变”与“便”

每过两三天,我总要和住在城里不习惯、执意要住在乡下老家的母亲用手机视频一次。虽然我们相隔近千里,但每次和母亲说起话来,我就像在她的身边一样。放在几十年前,这是想也不敢想的。

小的时候,父亲是村那时叫大队干部,加之我家又在村中心,为了联络方便,村里的手摇电话机就放在了我家。那时没有电视,虽说有广播,可大山里信号不好,一下雨线路就坏,有时一坏就是几个月,就算好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太清楚。报纸几乎没有,偶尔送些报纸来,早已变成了旧闻。所以,听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的惟一渠道就是这部电话机了,只要它一响,就一定是有相当重要的方针政策要学习传达。一旦接到这样的重要通知,村里的电话员就马上把通知送到各小队和其他村干部手里。要是村里有重要或紧急的事情向公社汇报,也要用电话。改革开放、农村土地承包等重大改革政策,村里都是通过电话得到的消息。

当时,这部电话机用的是两节硫酸电池,电池用久了,打电话时就要狠狠地用劲儿摇,然后必须拖着很长的“喂”音,对方才听得见。尽管这样,村里的小伙伴也十分羡慕我。有人接、打电话时,小伙伴们就会趴在我家的窗户上看。有时父亲不在家,我也会把小伙伴们带到家里来,让他们围着电话机看,特别有优越感。

那时公社有个电影放映队,每过一两个月,村里就能轮到放一次电影,这时,放映队就会通过电话通知。所以,村里的小孩子们特别希望能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只要电话机一响,他们就会问是不是放映队打来的。

后来,我离开了村子去外地上学。村里有了办公的地方后,那部电话机就搬走了。听说,它继续“服役”了很长时间,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了拨号电话后,才完成光荣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加工作后来到城里,再没见过这种电话机。单位里用的都是拨号、数字按键电话机。但这只有单位的办公室里才有,除了领导外,几乎没有人可以自己独占一部。那时就算有钱,也不是想安电话就能安的。

慢慢地,有了程控电话后,电话就不再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托人装电话,要**元左右。但大家都感觉这钱花得值,因为有了电话,印名片时就可以印上,给别人名片时,还特意交代:“那上面有我家电话号码。”这不仅是一种优越感,更多的是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电话的飞跃发展应该是BP机传呼机、“大哥大”出现之后。BP机出现后,电话就渐渐成了一种大众消费品。很多人买了BP机后,还会专门配个小皮套,将其小心翼翼地装进皮套挂在腰间,偶尔听到电子提示音,还要急匆匆地到处找公用电话回复。我那时也买了一个BP机挂在腰间,只不过设置了振动提示。有一次开会,正在聚精会神地听领导讲话,突然腰间振动起来,吓了我一跳,以为是小老鼠或爬虫之类的东西钻进了腰间。晚上和妻子说起这事,她说:“那你就别挂了,等条件好点儿买个‘大哥大’吧,反正传呼机也不能接打电话。”虽然BP机不太方便,但我依然感觉,它的出现是电话普及化、大众化时代到来的标志。

“大哥大”在当时可是有钱和有身份的象征。一些持有“大哥大”的人,常常把它带到街上,不仅不嫌弃它的笨重,还专门要找人多的地方上演“通话大戏”。随着这些“通话大戏”的增多,手机的知识也在很短的时间内普及了,并将模糊的概念和实物实现了无缝对接,大大缩短了现代电话的宣传周期,也为电子产品商节省了大量的广告费用。随着“大哥大”的笨重、价格高等缺点的显现,它像传呼机一样,逐渐被一些功率小、轻质美观的手机替代了。

再看今天的电话功能,多得已经无法用词语来概括了。过去的电话仅仅有传递声音的单一功能,如今的电话又增加了购物、看书、炒股、看电影、看电视、看视频等各种以前难以想像的功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电话变迁的过程,也是我们的伟大祖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备感自豪和荣幸!

篇二

农机时间

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民家庭的孩子。那时农村还是大集体生产队,村民们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挣工分养家糊口。我的家乡虽然自然条件比较好,农田有黄河水灌溉,但由于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低,农活主要靠人畜力劳作,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的生活比较贫穷。春耕季节,大田里到处是干活的农民,几匹骡子,一排挨着一排驾着翻犁耕地,不远处传来阵阵“驾、嗷嗷”和鞭子“啪啪”的响声;耕过地后便是“二牛抬杠”耱地环节,人站在耱上,一手拉着左右导向绳,一手拿着鞭子,吆喝声、牛叫声,响彻田间。

等到麦子、玉米出苗后,夏季的田间管理,男女老少齐上阵,个个挥动锄头耕耘锄草。小麦成熟了,农民挥舞起镰刀,收割小麦。到了秋天玉米成熟后,农民又钻进玉米地里掰玉米果穗,还要用镰刀将玉米秸秆割倒,之后用架子车拉到大田外面。这样一年又一年地里的农活,几乎都是靠农民辛勤的劳动,没有农业机械。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上学后,我的梦想是要改变农村传统的“二牛抬杠”耕作模式,实现农业机械化。转眼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已经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小组没有分到牲口的农户,几家联合起来购买工字牌—12型手扶拖拉机和天水—15型小四轮拖拉机配套单铧犁。开始尝试用农业机械耕地,不再用尖头犁或翻犁耕地了。

为了能实现梦想,我初中毕业就考入甘肃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到定西市安定区工作。去报到时,走的全是土路,公共汽车是小型面包车,没有像现在农民乘坐40多人那么大的班车,汽车站到单位步行半个多小时。那时候区政府给单位分配机修梯田任务,全区只有1台东方红75链轨拖拉机,在半山腰冒着股股黑烟“突突”地工作着,其余单位用铁锹、架子车、人拉推搡卖力地干着。我被分配到农机局下属农机推广站工作,办公用房是上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点遗留下来的房子,都破烂不堪。推广站有1台农业机械铁牛55拖拉机,主要承担全区的农机化推广演示任务和拉运工作。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业机械化“飞跃”发展。在国家农业亿元无息贷款支持带动下,安定区农机推广站开始,从中国一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主要以东方红802链轨拖拉机配套lSQ—340型深松机和22.1kW东方红拖拉机配套马铃薯种植以及收获辅助作业机具等。在全区19个乡镇推广全方位机械深松和马铃薯种植等技术,引进的机具,适合于带液压装置的拖拉机三点悬挂相连接,能一次完成开沟、起垄、播种、覆土等工序。记得在推广新机具、新技术阶段,农民对机械化播种还处于半接受半封闭状态。在一次机播马铃薯演示会上,农民好奇地围到地边观看,边看边说“拖拉机的橡胶轮把地压实了,洋芋播种又那么深,苗子能出来吗……”等话语。我听后耐心地给农民讲解机械深松后的地块种植马铃薯的好处,还有机播原理以及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技术规范等操作知识,直到农民听懂为止。

经过十几年的试验、示范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民才开始接受这一新技术、新机具。由半机械化逐渐演变成全程机械化,随着全程机械化种植作业面积的不断扩大,机播、机收不仅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把土蛋蛋变成了金蛋蛋。现在农民种地不再延续“二牛抬杠”耕地,人工点播种植的方式,而是家家户户都有18kW以上的拖拉机配套种植和收获辅助机具。在“阳光工程”项目的带动下,农机手也通过参加业务培训,驾驶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农民感慨地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很多传统农具耕作方式逐渐被全程机械化作业代替了,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推进了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真正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种地和劳务输出两不误,而且产出的马铃薯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极浅、品质优良,也让种植户收入增加翻番。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那种破旧危房不见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崭新、整齐的二层小洋楼,家具也是高档的,各种家电样样齐全,还能在自家上网了解国家大事以及搞电商、微商,把农产品推销出去。

**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在展会上看到了很多先进的农业机械,有“果蔬菜机械”“根茎类作物机械”等,像以前那种链轨式拖拉机都没有了,被轮式110.3kW以上的大拖拉机代替,还有中国一拖独立研发生产的东方红LX904型第二代无人驾驶拖拉机,将“卫星定位系统+惯向定位导航+激光雷达+相机”的高精度、多源组合导航技术应用于农机产品,拖拉机的性能也越来越先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亲身经历了农业机械化的变迁,也见证了祖国强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粮食作物已经实现全程机械化,农民也过上了幸福美满、和谐的日子,还有国家这么好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正在实施。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历史或将会迎来又一个崭新的“农机时间”,为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阔步新时代,农机化也将会向纵深发展,为乡村振兴大业添砖加瓦。

篇三

人生的四堂课

教育者应先受教育。我对这句话深有感悟。我研究生毕业后到北京联合大学工作,典型的“从校门到校门”,除了在学业方面有一定积累之外,也就再没其他能够吸引学生的了。高校是立德树人和培养人才的地方,在育人工作中我能发挥什么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起初自己心里是有疑问的。好在学校以敞开广博的胸襟接纳了我,如同欢迎任何一个新生。

参加工作这些年来,我由衷体会到自己一直在接受再教育,不知不觉间,已然完成了由一名大学毕业生向教育工作者的转变。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在时代发展中那些勤勤恳恳干事业的奉献者的热情和付出。

**年,我是一名学校辅导员。那时候大一新生在廊坊分校上课,办学条件挺艰苦,教室是租的,宿舍也是租的,没有食堂,老师和学生都在大学城里的小吃街解决吃饭问题,年长的老师自己买了菜回宿舍用电磁炉煮面吃。辅导员从出早操跟到晚自习,夜间还要轮流在学生宿舍值班。

学生一入学就军训,刚入学的孩子不怎么会照顾自己,有的孩子怕累蹭病假条,也有孩子不怕累站军姿站到晕倒,各种情况都需要辅导员妥善应对。那时我研究生刚毕业,跟学生们待在一起也很自在充实,这种伙伴式的工作方式很快在班级里建立起牢固的师生管理联盟,学生睡懒觉逃早操玩游戏不上自习的逐渐没有了。这是我的入职第一课——在艰苦的环境中快乐工作。

**年,我转到学校所属的北京学研究所办公室岗位上,接替即将退休的王老师。这个岗位包含行政管理和科研服务双重职能,当时我对这两个领域并不熟悉,内心有些打鼓。王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顾虑。交接工作时,她把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一一传授给我。

王老师的身体不大好,我看着她不辞辛苦踩着椅子一次一次地上去下来,取出资产,供我清点确认后再放回原处,看到她电脑里从建所以来的文件保存齐全且井然有序,听她如数家珍般一件件讲起北京学研究所成立以来的光荣时刻,竟然无比真切地感受到她和单位之间超越时空的同在。我感觉,她和我交接的,早已经超出了工作交接的必要范围,也许,是出于对一个谦虚的年轻人的帮助?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她早已把这份工作做成了一项事业,一项她全身心投入的、融入生命的东西。她的专注和关切诠释了职业素养,令人肃然起敬。王老师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职业素养课,这堂课提亮了我职业的底色。

团委挂职结束后,我就到北京联合大学人事处报到了。当时分管我工作的老师是人事处党支部书记,在支部建设中倡导学习、创新、开放,带动各科室学习交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加强合作,主张工作中搞“责任田”,消灭“自留地”,消除业务隔阂。在这种开放进取的氛围里,我很快融入到部门中。

后来彻底打消我头脑中刻板机关印象的是范大姐,确切地说,是她坚持并身体力行的服务理念和工作作风。范大姐主张人事工作公开公平透明,推行每周业务大会面,要求各科室把一周的工作重点和困难拿到处务会上开展集体讨论,充分了解情况后按规定办理。在服务教职工上实行首问责任制,明确提出分工对内不对外,凡是来办事的教职工,即使是进错门找错人也要第一时间迎进来,同时尽快联系业务经办人,提升教职工办事体验。这是我的第三课——机关工作应具备的理念和作风。

**年,学校派我到中央某部委借调,协助丛书编写工作。听一位部长讲,他已经连续几年从大年初三就开始正式工作了。一天午饭后,我正迈着一贯的淑女步款款上楼时,感觉有个人三步并作两步地从我身边掠过,定睛一看,竟然是一位副部长!我当时脑子里就闪出两句话:一句是“人民的勤务员”,一句是“中国共产党永远是年轻”。这是我的第四课——共产党员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

一路走来,很多难忘的人和事,组成了我过往的人生,给我力量,促我成长。我也深刻感受到,正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奋发作为和无私付出,才汇聚成事业蓬勃发展的整体合力。新时代赋予了我们广阔空间,我们也必将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献出自己的才智,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篇四

我的追梦岁月

我出生1963年12月1日,在饥寒中长大。曾有过无数梦想,想当一名为国效力的军人,想当一名为民解除饥饿的科学家……但最执着的是走出深山面见大海。

一个初春的早晨,我跟爷爷来到辰河边。太阳露出了彤红的脸,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辉, 眼前变得水花花的。抬头远眺, 堤上的柳枝婆娑飞舞,滔滔辰河向远方奔去……我触景生情地问爷爷:“这条河流向哪?”

“等你长大读了书就会知道。这条河从遥远的贵州大山里流来,流入了很远很远的洞庭湖。”爷爷提起“洞庭湖”,我不知在哪,离村里多远,只是默默地想:远方的湖是什么样儿?

上学了。放学回家,我们那几个“调皮鬼”总在柳堤上捡几片叶子,小心地放在河面上,让它带着一颗童心进入洞庭湖。有一天,我、春明和龙芳几个放下书包在河边追捕一只上岸的龟,龟被擒后,我拿着龟问春明:“你知道这龟是从哪儿来的吗?”

“是从大海里爬来的。”

“不对!是从洞庭湖爬来的。”我晃着头极力争辩。

“哈!你真傻,洞庭湖的龟都是从大海里爬来的。”

龙芳抢着说:“我婶见过大海,听她说大海有很多龟,要是咬了人的手指,响雷时龟才肯松口呢!”

龙芳的婶,听爷爷说是读书飞出大山的,村里人都说她好样的,是咱山里的骄傲。

“总有一天我要比他们知道得多。”我不服输,暗暗地下定决心。我要像龙芳婶那样跳出山沟去念大学,去看那神秘莫测的洞庭湖,去看那水天相连的大海。正当我心驰神往时,“白卷”风刮了起来,儿时的美梦被浸渍在泪水里。记得一位年轻老师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指着我的政治试卷凶神恶煞地问:“读书为了什么?”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问话惊吓了,久久不敢作答,在他反复追问下,我颤着声回答:“见——见——大——”。“海”字未曾说出,就挨了老师两个重重的耳光,八岁的我昏了过去, 记不清当时是怎么离开办公室的,只模模糊糊地记得那老师声嘶力竭地对我吼道:“资产阶级的黑爪牙,滚出去!”一阵狂风旋来,我不知不觉竟被戴上了“只专不红”的大帽,站在与我年龄极不相称的“大批判台”上,哭哭泣泣地接受众人的揪斗。

度日如年的三年过去了,太阳从大山的背后爬出来了,山里的后生尖嚷着:“高考制度恢复了,我们准备准备,考大学去!”其实我的心早已冰凉,对一切事物都没有了兴趣。可是开考的第一年,昔日成绩远远不及我的龙芳考上了,村人说龙芳家坟山屋场好,代代出读书人。我不相信这迷信话,却不敢争辩,真悔恨自己没有去考。

理智驱走痛苦后,我也藏在家里“准备准备”。可生活残忍得像一条毒蛇死死地咬着我。翌年高考又增考英语了,没学过英语的我躁得大哭。无聊之际,我启开小帧装本,那梦一样的初心,梦一样的年华,汇聚在我的视网膜上, “大海”的呼唤震颤着我的灵魂。我辗转难眠,扪心自问:我怎能被困难吓倒?

送走可怕的寒冬,贫瘠的土地上春意盎然。儿时河畔擒来的那只龟在我家的池塘里不分年代地繁衍着,山沟里的人都在责任田地里大做文章,经济上的拮据不久便离开了大山。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后,一座座铁塔在山村耸立,一条条乌黑的水泥路通向山里,一栋栋砖房拔地而起,楼内楼外农民也讲究装修了,家具全面更新换代,平板彩电挂上了墙,男女老少都用上了手机,山村的姑娘穿戴也时髦了,可与城里人媲美。

就在那个春天,我参加了“英语速补”学习,也就在那个金秋,我收到了武汉那所大学的录取通知,我发疯似地跑到辰河边,对着辰河情不自禁:“我终于也像龙芳婶去见大海了。”

带着追梦离开山村时,村民敲锣打鼓,放着鞭炮,场面比前两年龙芳出山时热闹得多。

四年弹指一挥,我不仅获得了大学毕业文凭, 还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 科学养龟” 论文三篇和文学作品多篇, 其中一篇论文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 散文《母亲》获全国大学生征文竞赛一等奖。小车载着我去见了洞庭湖, 最终也见了大海。当我双脚站在洁净的沙滩时,心几乎要跳出来, 我被大海的粗犷、蔚蓝和神妙深深地吸引和感染。那腥咸的海风, 劲健的海鸥,宽阔的沙滩, 出现在我眼前。特别是海面那盛大的日出, 葳葳蕤蕤,蓬蓬勃勃,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走出学校,我成了一名乡干部。我勤政务实,不重金杯银杯,只重老百姓的口碑,深受群众好评。我从一般干部升到副书记、乡长,再到乡党委书记、局党组书记。51岁时,我享受了副处级干部待遇。

回首走过的路,让我深深感到:我与祖国同成长,祖国是我成就梦想的坚实依靠!

篇五

在深山更深处

在绵延群山的深处,在最隐秘的大山腹地,蛰伏着的工兵们的青春,似乎总是沉默的,但毕竟它是青春啊,再无所依附,当艰辛、无聊缓慢而有力地渗进来,也忍不住地想撕出一条缝出去。

魏砺18岁那年冬天,3个月的新训后,他被分配到塞北广阔的荒野深处。他记得,接站的客车在山路上蜿蜒了2个多小时,到达营区时赶上部队下班,地面上浮着黄土,人群跑动之下,迅速扬起,飞散,弥漫。他想捂住口鼻,左看右看,两只手提着的行李,始终找不到地面放,只好又用力掂了掂。

初到大山,总归是新鲜的。他抬头环顾,发现跑动的队伍之外,板房之外,群山之外,满目天空、流云,再无其他。这就是工地了。感觉也没啥,还有些小欣喜:环境不错嘛。谁知,没多久,当他累得步履蹒跚、气喘吁吁地走在深暗的阵地中时,忍不住喟叹:新兵连的日子是天堂啊!

“明天早上把被褥和洗漱用品装进背囊,除了炊事人员,其他人全部住进坑道。”进入大山的第2天,连长就在晚点名时宣布了这一决定。要展开决战了,接下来的1个多月要把工程主体拿下来,住进坑道可以节省上下班往返的时间。

老班长们说,这么多年,住进坑道施工攻坚,就俩字,一个字是“干”,另一个字是“熬”。

坑道深处,国防工程神秘而孤独。

本来就简单的生活,彻底成了一条直线。每天就是3件事:吃饭、施工、睡觉,循环往复。小伙子跟着连队走进坑道后,才体会到班长们说的那个“熬”字。一开始,晚上12点下班睡觉,后来到凌晨一点、两点还有人在加班,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他想不通:当兵不应该是作息很规律吗,为什么永远都在推迟下班?

更甚的是,在巨大的洞穴里,只有坚硬的岩石和照明灯,完完全全看不到天空、太阳、月亮、星星啊什么的。不过连队有规定,一周出来一次,每周三下山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每周三晚上的教育,成了一件幸福而急切的事情。第一次出洞下山,坐在斯太尔的车厢板上,魏砺贪婪地呼吸着:“露着的天,真好看!”谁能想到,看见天地,会让人如此激动不已。那天,在车厢板上,他还做了另外一件事:“我数了一下还有多少天退伍!”

尽管满心抱怨,但是有一点他明白,那就是不能混日子,该干的事情一定要干好。而且干起活来,时间过得快。这样的环境里,如果不能忍受,是不值得同情的,是要遭鄙夷的。他从老兵们的眼神里可以读出来,无能于施工是一种耻辱,也会被人看不起。

记得有一天,他在坑道里看见了一个熟悉的面孔,那是新兵连的战友,他被分配到了兄弟旅,没想到在这里相遇。等走到近处,战友竟像看到亲人一样,对着他突然哭了起来:“真苦啊!”战友一边抹眼泪,一边很不好意思地冲他笑笑,似乎以此稀释自己的狼狈。战友眼圈红红的,脸上沾了点点泥浆,像是刀锋在他的心上轻轻划了一下。

新兵连战友走了之后,魏砺小有惆怅。他自己也不适应这里,可他希望战友能很快调整过来,不要那么消沉,那么无所适从。

1个月后,工程主体按时拿下,他们搬回了山下的营区,开始了正常的上下班。

天慢慢热了起来,到了七八月份,魏砺被抽调去了外线施工,进行外线的电缆敷设。终于在室外作业了,倒是可以天天看见天地,却又要无穷无尽地爬山。

那时候,每天早上带上水壶和口粮,每人每次扛30斤电缆,一个接一个,如果一个人滑倒了,其他人就都不能动。他们小心地穿插在树木枝桠间,弯弯曲曲地通向山顶,每次大概要用3个多小时爬上去,有时候还需要从这个山顶爬到那个山顶。那个季节的太阳毒辣啊,没几天就晒蜕了皮。

爬上山顶往下望,根本看不到来时的路,哪怕是一点痕迹。可只要往下走,树木的覆盖之下,就会有一条满是脚印的小路渐渐清晰,向着下山的方向,走啊走……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有时候,魏砺站在山顶上,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连绵群山的阔大时,就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用声音去占据广阔的安静。喊山之后,有那么一种感觉,感觉过程的艰辛不值一提了。

这就是他的18岁。那一年,他钻山洞、爬高山,面对艰苦,无比强烈地向往大山之外的精彩生活,甚至用退伍倒计时来安慰自己。但这并不妨碍他在那一年,用自尊和忍耐,投入到施工中,为和大家一样,能为国防工程出力而愉悦。

篇六

幸福的日子

民乐是祖国西北部的一个小县。新中国成立70年来,和全国各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从人们的衣食住行来看,就可看出民乐人的幸福。

俗话说:“马凭的鞍辔,人靠的衣裳。”民乐人的衣着打扮,真是一年一个大变样。过去那些补丁摞补丁的大襟棉袄、大裆棉裤和单衣单裤,陆续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夹克衫、休闲装、T恤衫,淹没了上下两排四个兜兜的中山装和军便服。喇叭裤、牛仔裤、牛筋裤、紧身裤纷纷登台亮相。那些厚实的千层底条纹布鞋,被时尚轻巧的胶鞋、皮鞋、漏风鞋替换了。农村小伙子外出时的穿着打扮,跟结婚时的穿着打扮一样,从头到脚都是新崭崭的品牌货,他们再也不用为到处借新衣服而发愁了。姑娘出嫁,儿子娶媳妇,礼服婚纱时尚光鲜得一个赛一个。还有上班族们西装革履,学生们新颖多彩的校服,经商者和打工者的花样翻新的奇装异服。一天之内,更换它个两三套服装,也是举手之劳。老爷爷、老奶奶们的服饰变化也挺大的,绫罗绸缎、苏绣广绣、纯毛、混纺与日俱增,绵软薄俏的毛衣毛裤穿在身上,暖和舒适好几倍呢。时尚些的老人们,今日穿唐装,明日着汉服,早晚还会穿上宽敞绵软的运动服打打太极拳、练练武当剑,潇洒乐呵得跟老顽童似的。更有那些中老年的女性们,动不动穿着色彩鲜艳的旗袍,相互吆喝着聚拢到一块儿,显摆显摆身板儿的曲线美。

再把目光转到乡村。土地承包到户了,家家户户早起晚睡,干劲冲天。家中的粮仓殷实了,再也不愁吃不饱了。一日三餐,白面、干饭成主流,鸡蛋变着花样吃,十天半月动动荤腥尝尝鲜,已不是难事了。逢年过节割上几十斤肉,条件好点的家庭或拔个鸡毛,或宰个羯羊,或杀头肥猪,让大人、孩子们吃个满嘴流油,口齿喷香。家家户户的宴席上都少不了手抓羊肉、清水牛排、卤肘子、大盘鸡、红烧鱼等大菜硬菜。一年四季,白面馒头、花卷、烧盒子、油棒子不再是稀缺货。伴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和民乐特色美食小吃在央视7台《乡土栏目》的播出,扁都口、青龙寺、马蹄小镇等旅游景区,农家乐园,大小酒楼饭店,纷纷变着花样儿招徕游客。酥油奶茶、牦牛酸、锅盔烧盒子、青稞面搓鱼子、鸡肉焖卷子、羊肉盖饼子、牛肉活亭子、大肉揪片子、扁豆面旗子、羊胡花儿面条子、羊头羊蹄羊筏子,名目繁多的特色小吃,让游客们赞不绝口。

伴随着时序的更迭,家家户户的后生小子们像雨后的庄稼一样,噌噌噌地长高长壮实了,转瞬间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岁。逼仄的四合院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家家户户不得不想办法,下决心向外搬迁了。在队里,我家是第一个搬迁户,经过亲戚朋友们的帮忙,隔壁邻舍们的帮工,一气儿修建成了七间土木结构的新房子。立木提梁的那天,给帮工的人做的是糕卷油饼子、大肉粉汤,大伙儿吃了个实诚,干起活来精气神十足。住进新房子,顿觉宽敞亮堂了。紧接着,又拉上了照明电路,结束了煤油灯的历史,觉得生活有奔头了。就这样没过上两三年,四合院里的人们相继搬迁到了新房里,一下子今昔两重天了。一些有子女在城里工作的年迈父母,大都被子女接到县城的楼房里与子女们共同生活,优哉游哉地共享天伦。几十年来,我老家家家户户的住房由土木结构的土坯房变成了砖土木结构的瓦房,又由砖瓦房变成了平顶房、彩钢房,条件好些的人家又在县城购置了宽展亮堂的楼房。近十年来,民乐县城的面积比过去扩大了五六倍,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公园、广场、湿地比比皆是。其中一部分住宅小区中,百分之七八十的住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和外地来的打工户。一大批建档立卡贫困户被县政府分批次陆续安置到了北部高新工业园区内新建的圆梦园,帮助他们挖掉了穷根。沿山区贫困村和插花型贫困村的那些身边无子无女的孤寡老人们,县镇两级政府都给新建了人均25平方米的高标准住宅,还享受了五保户、低保户等优惠政策,彻底解决了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谈论起民乐人的出行,老百姓们更是说不尽道不完。70年来,逢山就开路,遇水就架桥。227国道纵贯南北,南达青海,北通张掖,乃至辽阔的新疆,民乐至西宁段已被沿路县区打造成了最美国道。县乡道路深入偏远山区,四通八达,畅通无阻。柏油马路、水泥路面已通到了村村寨寨,乃至家家户户的家门口。家家户户普及了自行车、摩托车,还有的家里购置了小轿车。学生上学,老人进城,青壮年外出务工、长途跋涉,有的是豪华大巴和高速客车。**年冬季,兰新高铁纵贯民乐全境,使民乐人一步跨入了动车时代。一个半小时就奔到西宁,3小时飞驰兰州,6小时直达西安,简直就快捷舒适得没说头。难怪有人说:“早晨坐高铁到兰州吃碗正宗的牛肉面,然后到黄河两岸看看风景,晚上坐高铁又回到家里呼呼睡大觉啦。”偏远的民乐一步跨越了高铁时代,立马就缩短了民乐与世界的距离。盛夏七八月份,旅客们坐上动车就能观赏到扁都口连片数十万亩的油菜花海,游客们都在大呼小叫地赞叹着“金色田园魅力民乐”的金字招牌,越扮越亮豁啦。

篇七

我和我的祖国 教师成长记

1978年的夏天,新疆瓜果飘香的季节,我出生在美丽的乌鲁木齐。改革开放四十年,乌鲁木齐已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高楼林立。伴随着家乡的发展,我也在不断地成长,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幼童,到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享受着祖国带给我的幸福生活。我感恩我的家乡,感恩我的祖国。

我是少年队员了——萌生教师职业理想

还记得刚进入小学时,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五星红旗,并给我解释其含义,为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播撒了爱国主义的种子。我觉得老师知识丰富,指引我们健康成长,热爱伟大祖国,我喜欢我的老师。这是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最初的印象。隆重入队仪式,唱国歌、升国旗,学长们给我们佩戴鲜艳的红领巾,我们庄严宣誓。当时我特别兴奋。我感到无比光荣,下定决心,努力学习,要做一名老师,培养许多多的优秀学生,为祖国做贡献。

大学毕业了——立志成为优秀教师

在之后的学习生涯中,勤奋学习,追求进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我一直努力着,希望自己能当上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年7月,我终于圆了教师梦,一工作,我接受学校委派前往南疆支教两年。那是一所偏远的中学,而我没有就此放松懈怠,而是全心全意扑在了工作上,还担任了班主任。我下功夫钻研教材,花心思琢磨教法,向其他老师请教经验,问学生听课收获,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面对村里的高中学生普遍学习劲头不足的现状,我并没有气馁,我耐心给他们讲明利害,引导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去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信念。那就是:老师就是要奉献,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更多学生的成长之路。

**年,我圆满完成了支教任务,并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支教老师”。回到我们学校,我担任了教师兼教务员工作,一干就十几年。教务员是一个责任心强、团队合作精神很强的职业,它的规范程度和完成状态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务工作的正常运转。更会面对各种琐碎、繁杂的工作,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甚至会遭到误解、非议。这是对教务员综合素质的一个严峻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冷静,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修养。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年,我担任中职毕业班班主任。班里有全国前三、全疆第一的优秀运动员,可他们的文化课水平、层次不一致,快毕业了,怎么才能让孩子快速进步、通过三校生考试呢?我就用业余时间,晚自习的时候,甚至用微信来给学生讲课,讲词语,辅导作业等。正是有了这样的付出,三校生考试汉语科目最高分115,还有十名学生一次通过MHK考试,我替他们开心,也感到非常欣慰。

我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了——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教师的各种工作经历,增强了我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我们的思想和觉悟产生了新的飞跃。作为党员教师,我以百分百的热情投入到认真学习践行十九大的活动中,以百分百的责任心和爱心、脚踏实地、立足岗位,创新业绩。我严格要求自己,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把学生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事业,把学校的发展当作自己的目标,为学院尽一份心,出一份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带班期间,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有很多事特别令我感动:

有一年新生开学,一周的军训刚结束,我接到电话说学生艾热提早上训练时摔伤了。跟教研室联络课调后,我就带着孩子到医院去,经检查,他的肩骨三处骨折。垫付了医疗费后,我让班干部轮流照顾他,并给他们留了一些生活费用。跟艾热提家人联系,因他们家经济有困难,回校我开了一次主题班会,听说艾热提做手术,叶尔波拉提、阿迪力、曼苏尔等同学积极去照顾他,并自愿捐款给他,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同学踊跃地捐款,帮助艾热提同学度过困难。通过这件事,我们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更牢固了,他们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我们班班长的表妹出车祸要做手术,需要帮助,全班学生集体捐款。手术很成功,现在小姑娘痊愈,父母还带着她来看我们,感谢大家,感谢国家培养了这么优秀的老师和学生。通过这件事情,我们班学生懂得了怎样关爱他人,回馈社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将立德树人作为我教育工作的座右铭,努力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爱国爱疆,给他们讲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信心,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父母,回报祖国,帮助他人等于帮助自己。

篇八

车轮上的幸福生活

“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行,终将所有的记忆碾在车辙之上。”这是儿时父亲常念叨给我们的话。当时,我虽年少无知,但认定这话是重要的,深深刻印在脑海里。而今,望着家中旧车的时光灰尘和日渐弯曲的父亲身影,我已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更明晓生活的艰辛与属于我家时代变迁的缩影——车。因为生活中的车来车往,承载着世间温情,见证着时代发展,映射着观念变迁,也蕴含着人生哲理。

一辆独轮车,撑起家

上世纪70年代末,一辆独轮车是家中最贵、最出力的农用与出行工具。因家境贫困,聪明好学的父亲在学校里主动承接语文、算数、音乐课的教学任务,又凭着自己的算数能力兼职了大队会计以多挣些工分。下班后,年轻力壮的父亲更是推起家中的独轮车和村里的老少爷们一起冬季挖沟砍树、春天挑粪施肥、秋收时收割放场等,队里的各种农活都是冲锋在前,完全颠覆农民对“白面书生”的偏见。正因父亲的勤劳与聪明和独轮车的巨大贡献,年底家中分到的粮票和肉票等以工分换取的东西较为富余。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大家能吃上白面馍馍和肉馅饺子,还有惹人馋的奶糖,新衣裳虽是去年新棉袄,今年新棉裤,明年新棉鞋,但总能保证年年有新衣可穿。

印象最深的关于独轮车的记忆是,大年初二,父亲推着独轮车,一侧篓里是弟弟和我,另一侧篓里装着给姥姥的白面馍馍、白酒、猪肉之类的过年礼品。父亲哼着小曲轻快地推着车,我和弟弟嘴里塞着奶糖在嬉戏打闹,母亲小跑跟在一旁,一家人欢声笑语地去姥姥家拜年。那时,独轮车承载了我们太多的希望与生活的重量,也撑起了我们小家最初幸福的样子,就如同独轮车走后的车辙,在坑坑洼洼的小路和无数个碎石中消失了颠簸与被硌疼的感受,留下的,值得回忆的是儿时童年在独轮车篓中的美好与“吱哟哟”不断前行的车轮声。

崭新自行车,响铃儿

1982年初,全国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春风吹进千家万户,我家四口人分到四亩三分地。母亲照料我们的生活起居和喂养猪羊鸡鸭以贴补家用,地里的农活绝大多数落在父亲的肩上。父亲从未抱怨,下课回家就放下手中的课本,拿起锄头快速地走进田地。父亲曾说要是能有一辆自行车多好,能在学校与家与田地间迅速往返,可那时一辆自行车的钱就顶父亲半年的教学工资,拥有它简直是奢望。

那年秋收,玉米、棉花和花生的收成都不错,家中的粮袋堆了起来。更大的喜悦是有了一辆崭新的凤凰牌二八式自行车,这是父亲作为全镇唯一获得市县级“优秀教师”称号的奖品。父亲赶回自行车的那天,全村人都跑到我家看,戴红花的父亲与我们都沉醉在这受人瞩目的幸福中。此后,父亲更加努力,地里的农活收拾得漂漂亮亮,教学工作更是越发出色,诸如“教学能手”等等荣誉称号和各类实用奖品——玻璃时钟、床单被套、水杯暖瓶,还有被父亲悬挂在屋梁下的三辆崭新自行车都是。每次外出,弟弟就坐在前梁上,我坐在后座上,父亲好似有魔力般任凭兄弟俩在车上怎样晃动,都能稳稳地不急不慢地骑着,驮着我们上下学。一路上,同学羡慕的目光,弟弟的口哨声,响亮的车铃声交织在一起,父亲的自行车伴随着我们走过少年求学时光。

红色摩托车,娶新娘

1992年,县城与乡镇,乡镇与乡镇间都铺了柏油路,我们常在柏油路边,看着穿梭的车流,幸福地嗅着汽车尾气,它竟成了记忆里独特的味道,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天真又可笑。这一年底,我可以在自家中光明正大地闻那独特的气味了,因为父亲买了一辆崭新的红色宗申牌摩托车。每当夕阳西斜,熟悉的马达声由远及近而来,我立马屁颠屁颠地跑出屋门,蹲在车的一旁吸着鼻涕,闻那热气渐消的气味,看着父亲用布一点一点擦掉车身上的浮尘、泥块,再哈一口气,抹一抹车镜,晃晃油箱;从车把到尾灯,再到前罩全身擦干净。是那么的呵护,那么的疼爱。

那时结婚,10辆摩托车在前领路,新人坐汽车跟后,喜主家就很有排场。父亲价格不菲的车和大红的颜色更引来全村人羡慕的眼光,村里谁家娶新娘,准要找父亲驮着放炮人在最前当领队,逢路口、小桥、村庄等“劈里啪啦”放起鞭炮为新人指引一道通往幸福的道路。每当回家时,母亲总心疼车油,父亲却看得开,说是为村里谋些幸福,沾沾人家喜气,咱家更好,而我和弟弟已打开喜家给父亲的喜包,抢着把喜糖塞进自己口袋。而今回到村中参加亲友婚礼,村中许多人都夸奖父亲和那辆红色摩托车,说父亲给他们指引了幸福路。而那辆红色摩托车更真真切切地驮着我和弟弟走进高中,考上大学,也见证了我家的幸福生活。

汽车开回家,父亲泪

**年,汽车是我家幸福的标志。看着仍为这个家奔波操劳的父亲骑着电动车的羸弱身影,我和弟弟擅自做主为父亲买了一辆国产汽车,父亲得知消息还不相信,当这辆车停在父亲眼前,一把车钥匙交到他手中,父亲惊呆了,竟泪流满面,弄得我和弟弟不知所措。母亲在一旁说:“他爹,哭啥!还不赶紧试试,我回屋给你拿你的驾驶本。”母亲转身,轻轻拭去眼角的泪。我懂得父母这泪的含义,更深知做儿子的做得不够好。车内播放着弟弟特意的父亲爱听的经典歌曲,父亲谨慎又兴奋地开着汽车,我坐在副驾驶帮父亲熟悉开车技巧,弟弟和母亲坐在后面,一家人朝着康庄大道行驶。路边的树木、小洋房慢慢地倒退着,而幸福正在路上。

2019年,旅游成了我们全家最好的相聚方式。每逢节假日,提前预定好旅游目的地,爸妈从老家,我家从威海,弟家从济南乘高铁或飞机一同赶往目的地,若时间富足,全家自驾游、乡村游更受欢迎。一张张全家旅游集体照、搞笑有趣的影像集锦、各式各样的纪念品越来越多地走进我们的生活。我和弟弟事业小成,爱人和弟妹体贴孝顺,爸妈享受着含饴弄孙的乐趣,我们家生活得富足而幸福。

驻足回望,家中那独轮车、二八式自行车、摩托车早已成为全家奋斗史的一段历史剪影,镌刻在向前的时光车辙中,定格成了时代发展的脚步

篇九

一路风雨一路歌

五年栉风沐雨,五年砥砺奋进。

这五年,是寿县堰口镇适应新常态,经济突飞猛进的五年;是堰口镇奋发图强、锐意进取,民生工作取得不断进步的五年;是该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扶贫工作创造新经验、取得新业绩的五年;是堰口镇大发展、大建设的五年,也是综合实力上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受益最多的五年。

触摸堰口镇经济发展的“脉动”,“永立潮头”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实干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愈发强烈。特别是近两年来,堰口镇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励精图治,闯出了一条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阳春三月,记者驱车来到寿县堰口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里火热的工作激情、公仆的服务意识、优美的创业环境、良好的居住乐园。镇长袁同侠告诉记者:“这一切,得益于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镇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得益于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

大力发展镇域经济

“善弈者谋势”。五年来,寿县堰口镇党政一班人始终把“发展镇域经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本土企业,积极吸引“凤还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实行“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民富镇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助推民营企业创品牌、上台阶。在经济新常态下,该镇的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了逆势上扬、高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总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

“筑巢引凤”。堰口镇党委政府立足现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积极搭建工业发展平台,着力规划建设堰口镇锦绣工业园。园区规划占地5平方公里,一期实施2平方公里。修建繁华大道等主干道路“三横两纵”路网,给排水、供电、通讯、宽带以及绿化、亮化、消防同步推进,基本实现了“六通一平”。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00万元,并跻身于全县八个工业区之一, 目前入驻企业15家,协议引资5.8亿元, 6家企业正在洽谈落户建设事宜。

在现代农业方面,堰口镇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小麦高产创建整乡镇推进,粮食产量实现了连续“五年丰”,鳜鱼、甲鱼等名特优水产养殖和生猪、白鹅、湖羊等畜禽养殖持续增长,宝根园生态农庄采摘园、群力生态果树示范园等一村一品产业蓬勃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一五末的4541元增长到9112元。

在民营经济方面,五年新增民营企业33家、个体工商户212户;民营经济税收增幅达到25%。堰口镇鑫磊农机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禾众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荣获部级养殖示范场,堰口镇综合养殖场被省农委确定为省级水产良种场,该场的“寿丰及图”商标、精诚粮贸有限责任公司的“玉倩及图”商标被认定为**年度安徽省著名商标,寿县新亮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的“新亮”牌打火机被评为**年度六安名牌产品。

据了解,堰口镇**年的财税收入已超过**万元,是十一五的1.3倍。累计引进招商引资项目46个,到位资金14.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六家。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5.3亿元,是十一五的3.1倍。

强力开展精准脱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堰口镇党委政府迅速行动,全员参与,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加强产业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行动,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更好地推进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全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307户6483人。其中五保贫困户402户458人,低保贫困户824户2270人,一般贫困户1081户3755人。因病致贫506户1553人,占比24%;因残致贫543户1652人,占比25%;因学致贫196户755人,占比12%;缺劳力致贫406户522人,占比8%;其他原因致贫656户**人,占比31%。

现已脱贫1997户5669人**年脱贫334户920人,**年脱贫341户1050人,**年脱贫264户801人,**年脱贫342户1026人,**年脱贫716户1872人,未脱贫人员310户814人。按农业人口59090人计算,贫困人口发生率为1.38%。

值得一提的是,**年堰口镇实现健康脱贫全覆盖,家庭签约服务6791人。针对贫困户开展“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解决了贫困户“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据统计,该镇去年贫困人口在各级医疗机构住院676人1196次,住院总费用714.4万元,新农合补偿金额449.9万元、大病保险47.7万元、民政救助64.4万元、财政兜底0.46万元,351综合医保政策享受676 人。180政策享受84人补助金额3.5万元。

许寺民族村是省财政厅、省出版局联合结对帮扶的贫困民族村,根据省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共同发展”提升行动联合攻坚的方案》和省财政厅厅长罗建国率厅有关处室负责人到许寺民族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讲话精神的要求,以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为出发点,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农田保护、整村搬迁、公共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扎实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已实现整村搬迁。

竭力建设美丽乡村

“交错纵横的街巷,干净整洁的庭院,别具异域风情的民居……”走进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十字路中心村,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村庄秀美、村风祥和的迷人画卷。一幢幢整齐的砖瓦房排列在宽敞整洁的马路边,忙碌了一天的村民聚集在文化广场上跳广场舞,用欢快的歌舞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悦……

寿县堰口镇以集镇改貌、中心村建设、自然村庄整治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工作,努力建成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和集镇总体规划,完成了堰口街区总规范围内的给排水、道路勘测、规划设计工作。总投资1.7亿元建成魏岗中心村、江黄中心村、十字路中心村,八沟新村、小集新村,总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水、电、路配套,污水处理、电信、有线电视、休闲场所设施完备,并全面实现了绿化、亮化。其中魏岗中心村264户,被列为**年度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江黄中心村460户,被列为**年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十字路中心村180户,被列为**年度省级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总投入720万元对刘圩中心村进行改造,被列为**年度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为打造环境优美的自然村庄,该镇投资400多万元对老庙集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拆除乱搭乱建,拓宽道路,新修人行道、下水道,进行绿化、亮化,修建两个小型休闲广场和文化墙,对两边的建筑房屋墙体进行改造,保持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投入160余万元,对十路街道程郢组、青莲村尹店组等6个自然村庄进行了整治,修建运动健身场所、门前路面下水道,进行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安装健身器材,实现了道路硬化、立面美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居住休闲化。

全力增强民生福祉

“民生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堰口镇党委、政府将民生工程列入重点工作常抓不懈,多措并举推动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切实把民生工程打造成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平台,全力增强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年来,堰口镇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低保金、优抚金按时发放到位。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参保率达到9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60岁以上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这五年,该镇累计发放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300.76万元。有771人次领取奖扶资金76.7万元,929人次领取奖扶扩面资金55.7万元,40人次领取特扶资金16.2万元。

加强计划生育优惠政策宣传和兑现,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计生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努力提升群众满意度。全镇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2%,位居全县第一。围绕农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受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共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63个,累计投入资金1994.7万元,其中财政奖补1288.2万元。

此外,堰口镇还建立健全了“平安堰口“建设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配齐配强综治力量,实行“综治、信访、司法、调解”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坚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安全隐患的排查、整改。武装、民政、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群团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突破,社会各项事业繁荣发展。

篇十

我是骄傲的“棚改人”

40多年前,我在苏北农村的一个破瓦房里出生。如今,我已是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名“棚改人”。因工作出色,还被海南省委、省政府评为“百日大会战先进个人”,被海口市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小时候,在苏北那个贫穷的村子里,我们一家三代10口人住在3间破瓦房里,日子过得实在困难,家里便把年幼的我寄养在外婆家。那时的我,虽然懵懵懂懂,但非常渴望能住上大一点儿、好一点儿的房子,因为那样我就不用和家人分开了。

而今,我作为一名“棚改人”,亲身参与了海口市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工作。

从**年起,海口市启动了新海、红城湖、龙歧、面前坡、坡博坡巷等17个棚户区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征收土地面积7297.2亩,房屋面积715.39万平方米,投入征收补偿资金676.26亿元,惠及4.37万户11.6万人。

随着一栋栋新建回迁安置房拔地而起、一个个城中村面貌日新月异,海口这座年轻的省会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少年,贫寒的家境及奋斗的我

小时候,在我的老家苏北农村,家家的日子都过得清苦。我家又有4个孩子,更显得捉襟见肘了。那时,我既要上学,还要做家务,放学回家很少做过作业。初中时,由于学习成绩差,常常尴尬地“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了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全家人都做起了袜子加工。而我也学会了绣袜子,绣1只袜子1毛钱,所以我的业余时间都花在了绣袜子上。后来,家里经济状况逐渐好转,翻建了瓦房,住房条件有了改善。

考高中时,我名落孙山,望子成龙的父亲咬牙给我“买”了个高中让我读。在父亲的期盼中,我第一次背井离乡,第一次乘坐汽车,第一次独自到外地求学。现在想来,高中的生活对我以后的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不仅学会了独立生活、增长了知识,还开阔了眼界、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但不幸的是,高三预考时,我还是以几分之差,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

无奈,我只能背起行囊回到家乡。父亲什么也没说,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我知道,是我打碎了他望子成龙的梦想。之后,我自己找了一家工厂上班。

冬季征兵开始,身为村委会主任的父亲希望我去部队深造。就这样,我踏进了军营,成了一名海军后勤兵,后来又幸运地考上了军校。进入军校后,我家的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翻建了4间两层的楼房,终于圆了一家人的安居梦。

在部队20年,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战士到排长到指导员,一直升到了中校副团级。同时,还获得了优秀青年工作干部”、“优秀函授学员”、“学雷锋先进个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四会政治教员”、“十佳优秀机关干部”、“优秀党员”等称号。还因报道工作突出,被荣记三等功。

中年,我是骄傲的“棚改人”

20年前,我从安徽的一所军校被分配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海南省海口市的部队工作。记得第一脚踏上海南的土地时,便被海天一色、椰影婆娑的南国风情吸引住了,一下子让我爱上了这里。为了融入这里的生活,我经常一个人坐着公交车满城转悠,转遍了海口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在我沉醉于海南的风土人情和美景时,也为海口房地产经济泡沫导致的满城半拉子建筑深感痛惜。

**年,我从部队转业,很多亲朋好友都劝我回老家江苏发展,但我还是决定留在海口,因为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爱上了这里的一切。带着对这座城市的眷恋和挚爱,我转业到海口市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全市棚改项目和市政房屋征收项目的概算审核工作。动辄几千万元、几亿元甚至是几十亿元的资金,时间要求紧,金额要求准,标准要求严,容不得半点马虎。工作压力之大,可以想见。

为了干好这份工作,我始终把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年,海口市推进东西双港驱动战略,加快推进美兰国际机场二期项目和海口新海港项目建设。同时,继续深入推进“双创”工作,棚改和市政征收项目很多,任务很重。有一段时间,工作特别繁重,开会、审项目、下工地检查几乎是家常便饭

**年国庆前夕,主管市领导要到别的城市考察,我手上的项目急于审批,为了赶在领导出发前签批成功,我自己跑到市领导办公室等候,并跟秘书保持联系,终于在领导出发前签批完成。接着,我又跟踪办公厅发文,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才将批复发回区里。这时,我这才舒了一口气。

**年4月13日,海南被批准建设自贸试验区。为加快建设,**年5月8日,我陪同市领导去杭州考察,上午去晚上回,在杭州马不停蹄看了3个项目,并与杭州市政府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我既要对接杭州市政府工作人员,又要全程协调考察活动,连口水都没顾上喝。在回海口的飞机上,我渴得连喝了3杯水。晚上两点回到家,又连夜赶写考察报告。第二天上午,准时将考察报告交到了局领导手中。

这件事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建设自贸试验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而这更需要大家一起“勇当先锋、做好表率”,发扬特区精神和“一天当三天用”的工作作风,肩负起建设自贸区的重任,把这件大事干成,干得漂漂亮亮的,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厚望。

我知道我的余生就在海南岛这块热土上度过了,我虽然微不足道,但我要发挥每一份光每一份热,把她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美好!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首自己46年来走过的路发现,祖国在不断强大,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日渐美好。

此时,我的心中涌动着一份感恩与感动,只想大声说:“我爱你,祖国!”

??相关文章:

1.

2.

3.

4.

5.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教师资格证作文评分标准 节约时间的作文 我会洗衣服的作文 选择坚强作文450字 美丽的夏天作文 作文我惹祸了 怕黑的作文 如何写好想象作文 人生的经历作文 把握现在作文400字 作文标题怎么写 窗外的树作文 三年级有趣的发现作文 关于枫叶的作文 我的梦作文600字 茶杯犬的作文 描写同学的英语作文 补作业作文 永城日月湖作文 竞选班长的作文300字 清明节的作文450字 有关自强的作文素材 作文我最敬爱的人 温暖的时刻作文700字 隐贤山庄一日游作文 介绍泰安的英语作文 家乡的初冬作文 关心爸爸妈妈的作文 桂花树作文 军训感悟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