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写孔子雕像的作文

2020-11-01 17:45:01
相关推荐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 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 华摩托车。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 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 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 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 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 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 自己 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 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 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材料的主要内容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的故事。 材料中的两位学生只是议论的对象,材料主要是表述孔子对这两件事的看法而不是重点写这两位学生的行为。所以材料的主要 陈述对象是孔子。 抓关键就是抓住孔子对这两件事的评价的关键句。孔子赞成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因 为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孔子反对学生赎回奴隶后自己 报账。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 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 没看见。 辨明是非就是要明确孔子表扬学生接受奖赏、批评学生自己报账,这种做法是否正确。 分析原因:为什么别人批评学生而孔子表扬?为什么别人表扬学生品德高尚而孔子却很生气?这两件事究竟有什么联系?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 思,方觉意义深远。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 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 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 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 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 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 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 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 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 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 比之下,这 500 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 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 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 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 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 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 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 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 SARS 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 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 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 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在许多情况下,只有将个人的“道德和利益”和整个群体、整个社会的公德和利益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处理好道德与利益的关 系。在市场经济形势下,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 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社会公德去审视个人的品行,用民族利益去维护社会公德吧! 第一个“道”是道德,第二个“道”是道理,这样一来,文题便清晰了许多。 自古法律用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而道德才真正意 义上保证社会的秩序,而对道德的理解和评鉴又总能左右一个社 会中普遍的思潮。而真正定义道德的是行为,可见一个人在社会 中的行为既是由于社会的规范,又同时可以改变社会面貌。孔子 的两个学生正是一种对社会道德的行为定义,而孔子的指教正在 于告诫大众:一种道德的诠释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对社会的影响。 我想孔子的具体说法读者都能理解,而这种说法的内在缘由我也在上段有了描述,那在这样一个要考量道德方式的前提下,所 谓“道”亦有“道”才可以真正展开? 我便以中国作为背景,随着十年文革动荡与改革开放的骤变,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思维方式一直在快速地衍变中,同时也不断有 因道德影响而产生的争论发生在媒体中,而其中绝大多数的道德 事故都是针对个人的,很多民众总愿想当然地认为某个处于舆论 一时焦点的对象该作出什么行为,但正因道德只是一种规范准则 而非法律,因此道德只应提倡而非强制。其实即使乌托邦式的道 德传扬都要比 就事论事地道德说教要聪明得多,前者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后者则是影响了社会心理,心若变,生活则会有所动荡。 道德的道理,在于非原则性的指导,在于社会的尝试和步进,是一种有机的调剂。比如在不久前的大地震后,很多诸如:“某明 星身价很高却捐款甚微”的说法在日常交流中产生。而这样的指 责往往能达到孔子指责的第二个学生的行为效果。即是你可以赞 颂捐款多的人,但不应把捐款数量作为道德标准去卡所有捐款者 的道义指数。这种道德规范便是无道理的,有缺憾的,社会需要 的是有更多捐出爱心的人,而不是一个人捐得更多。这其间便存 在着道义的选择,亦是“道”亦有“道”。 我想孔子高明就在于看清了道德的本质,不是标榜个人,而是引守群体,所以道德的铺设方向,是一个社会是否成熟的直接表 七旬老人15 年资助 13 名贫困学子,晚景生病无人助。75 老人沈兆骅,自1992 年以来,先后资助了 13 位贫困学子,2006 年,他被评为山西十大人物。但他的善举并没有得到家人的 支持,被资助的学生不是境况不好无力照料老人,就是因为资助 中断而再不跟老人联系。如今,老人身体每况愈下,陷入无人照 料的境地。 《吕氏春秋》里有个“子贡赎人”的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了一个流落国外的鲁国籍奴隶,战国时期人口稀少, 国君鼓励 大家赎买外国奴隶来本国, 孔子是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历史的尘埃中是座了不起的文学高峰。然而,难能可贵的是, 孔子是个谦虚谨慎的人。 《列子汤问》中曾经出现了两小儿辩 日,当两个小孩询问孔子关于太阳的大小时,这位伟大的教育家 竟然“不能决也”,可见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与谦虚谨慎的品质。 他是位在当时就享有“圣人”名号的人,完全可以对这两个懵懂 无知的孩子所说的话不予理睬或搪塞过去,可他不,为什么?因 为他是孔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孔子。 孔子在学习上 有独到的见解。《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更是连孩子都能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 他虽与老子等各派掌门人物有着不同的观点,却总是不远万里地 驱车前往他们的住处讨论学习。 孔子倡导以仁服人,固守君子节 操。一次,在陈断绝了粮食,许多孔子的学生倒下了,子路生气 地质问孔子:“你见过这么穷的君子吗?”虽然孔子也饿极了,却 还是对子路说:“君子在穷困时仍能固守节操,但小人在穷困时会 做出伤害仁义的事;君子牺牲自己恪守仁义之道,小人因为穷困 而做出违背仁义之道的事。”孔子的话让子路一愣一愣的,为什 么?因为他是孔子,是“有杀身以成仁”的孔子。 孔子对中国历 史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他可以说是在历史中有着承上启下作 用的人,他不仅加快了中国文明、文化的传承,而且还推动了后 中国的发展。他创始的儒家学派至今仍然兴盛,他教导出的学生 都是具有仁德、礼节的君子,他还是个具有亲民意识的“至圣”, 注重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哪怕见面礼只是一串干肉,孔子也会 “笑纳”你为他的学生。短短几十年,他的私塾规模几乎就能与 官学媲美了,为什么?因为他是孔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乐乎”的孔子。 孔子是500 年才出一位的伟人,他是代表中国文 化的灵魂工程师。在他的启发下,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 充满着墨香与仁义礼让的美德。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 评析: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中国智慧和道德的高度。在历史 的长河中,如果选择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他一定是孔子;如果选 择一部书来代表中国文化,它一定是《论语》。柳诒徵曾这样高度 评价孔子:“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没有孔子则没有中国文化。 自孔子以前的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由孔子而传承;自孔子以后几 千年的中国文化,由孔子而开创。”林语堂在《孔子的智慧》中指 出:“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 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以个人正心修身为政治修明 之根柢。”美国前总统里根说:“孔子的高贵行谊与伟大的伦理道 德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国人,也影响了全人类。孔子的学说世代 相传,为全世界人民提示了丰富的为人处世原则。”在本文中,小 作者也谈了自己心目中的孔子,揭示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很有意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首先,从两人的人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 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这与孔子的人生经历有关,孔子早 年家贫,作过吹鼓手,也放过牛羊,他是自学成才,因而他自然 就养成了谦逊的性格,他向长者请教时也总是恭恭敬敬。成材后, 他也将这种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所以才有“有教无类”的思想, 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他是老 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 为师。宽恕始终是他的人生信条,如在陈国,被别人形容为“丧 家之犬”,他都不生气。但在原则上则义正词严,毫不妥协。当他 发现鲁国国君的臣子享受了不该他享受的音乐时,他也会说”是 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孔子的敦厚中是蕴藏着凛凛正气的。 孟子则不同,孟子更偏向愤世疾俗。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内诸侯们交相攻伐,仁义早被抛诸脑后,“兴灭继绝”的 传统也烟消云散,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百姓流离失所, 饿殍遍野。孟子把个人与社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他以解民倒悬 为己任,自然是看不惯诸侯们的那一套的,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 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这更激起他的愤世疾俗。孔子也愤世 疾俗,只不过他最大的愤怒也就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孟子 则不同,他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孔子的愤怒是出世,孟子 的愤怒是入世,是一股豪迈之情,自信之气,他越愤怒越要入世, 正如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 从对后世文人的人格的影响来看,孟子的影响超过了孔子。 第二,从他们对“仁”的看法来看,孔子是大厦的奠基者,孟子是大厦的建立者和完善者。孔子针对“春秋无义战”提出了“仁” 思想,他并没有将“仁”的思想形象化具体化,“仁”还只是一个 笼统的概念。孟子则在“仁”的基础上将其形象为“不忍之心”, 并建立“性善论”来对其进行论述,进而提出“仁政”的概念。 由“仁”到“仁政”是一种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 这种飞跃将能更好的巩固“仁”的观念,并能更好地施行“仁政”。 第三,从具体的施政来看,孔子的施政纲领比较简单原始,孟子 的施政纲领则详细具体的多。孔子治理天下,不外“礼乐”二端, 乎沂,风乎舞雩,沐而归”,简单说来就是简政施仁。孔子也赞同发展经济,他很赞同管仲,他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他 也赞同用适当的刑罚来惩戒,不过,他不赞成滥施刑罚。 孟子 则不同,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可诛杀“独 夫”,虽多了点杀伐之气,却表现出其朗朗正气;他认为乐也当用 来治理国家,“古之乐犹今之乐”,为君者当“与民同乐”,以此来 教化百姓。孟子不赞同刑罚,只因战国时期各国刑罚太甚,他认 为施刑是“网民”,他倒赞同教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而他最赞同的是发展经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 亩之田,无夺其时,十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的经济就是“教 养”二大端,毕竟“仓廪实而后知礼节”。总的说来,孔子和孟子 的不同大概就这三个方面,他们的不同主要是时代使然。 孔子通于射箭、驾车,尤其擅长驾车。孔子父亲曾经手拖下落的城墙悬门,当时就有人以“有力如虎”的诗句夸赞他。孔子与 他父亲一样勇力过人。 说到孔子、儒家,人们往往与拱手、作揖、行礼之类联系起来,以往的学人也都这样解说,如《说文解字》说:“儒,柔也。术士 之称。”“儒”本来是指以教书相礼等为职业的一种人。由此,人 们往往将“儒”与“柔弱”相联系,好像孔子也应该是一位文弱 的人。 孔子以前乃至孔子时代,“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人人必修的“小学”,按照《大戴礼记保傅》的说法,那 时,孩童至“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春秋时期,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决定了战争与祭 祀一样为人人关心、关注,人人必须懂得射、御,学会射箭、驾 孔子教授学生的“六艺”乃是“大学”的主要内容,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科目,是所谓“大艺”、“大节”。孩子到十 五岁左右,就应当学习做人与社会管理,这便是《大戴礼记保 傅》所说的“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履大节”。“六经”与 “六艺”不同,被称为“六经”的《诗》《书》《礼》《乐》《易》 《春秋》应当是孔子为这六种科目所编定的教科书。孔子以“六 艺”教人,是为了教化社会人心,显然,这与学习射、御没有任 何矛盾。 孔子是一位博通的人。有人评论孔子,说他“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听后对弟子们说:“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说明 孔子通于射箭、驾车,尤其擅长驾车。《淮南了主术训》则说: 能亦多矣。”孟贲是“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兕虎”的著名勇士,传说他力大至“生拔牛角”,而孔子之勇“服于孟贲”,不难察见 孔子之勇。“足摄郊菟”是说孔子奔跑能追上郊外的野兔。应当就 是《吕氏春秋》说的“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他“力招城关” 应有根据。孔子父亲曾经手拖下落的城墙悬门,当时就有人以“有 力如虎”的诗句夸赞他。孔子与他父亲一样勇力过人。 孔子希望向往天下大同,要求人们仁爱礼让。但现实中的孔子头脑清醒,绝不迂腐。他也懂得“文事”与“武备”之间的关系, 齐、鲁两国在夹谷会盟,孔子力主带兵前往,才使得齐国的阴谋 未能得逞。孔子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反对专注于兵战问题。卫 灵公向他请教这方面的问题,他就很不耐烦,说:“俎豆之事,则 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在治理邦国上,孔子主张“足 食”、“足兵”、“民信”。如果实在要放弃其一,孔子认为应当“去 兵”。只留一者,也应当是“民信”,因为“民无信不立”。 孔门师徒希望“城郭不修,沟池不越,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但是战争毕竟不 可避免,所以他指出,如果不对百姓进行训练,不懂得战争之术, 就让他们上战场参加战斗,无异于抛弃他们。据《孔子家语正 论》的记载,孔子弟子冉有为季氏带兵打仗,取得胜利。季氏问 他军旅的知识从哪里来时,他说“学之于孔子”。冉有认为孔子乃 是“大圣”,其学无所不包,“文武并用兼通”。《吕氏春秋》说孔 子“不肯以力闻”,但他文武双全却是没有问题的。 对于“女子”与“小人”,都要注意“政均”,不能“近”,也不可“远”,从而让他们恭敬、不怨。要取得他们的拥护、理解与 支持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过于亲近,他们就难免简慢而不驯顺; 如果疏远了他们,就会产生怨愤。 传统社会中妇女地位一直不高,人们往往认为是“孔子轻视妇女”所带来的恶果,而孔子“轻视妇女”的直接证据就是《论语阳 货》中孔子的那句话:“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 之则怨。”这被视为孔子歧视妇女的铁证,谁要说孔子没有轻视妇 女,首先必须越过这道坎儿。 孔子这句话人人皆知。孔子处在父权家长制时代,女性地位较低,似乎被歧视也很正常。但他的思想具有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 他说“仁者爱人”,难道不包括女性在内?蔡尚思写过一篇文章《我 爱孔子,我更爱真理》,说:“孔子大谈忠恕之道,但却不能付诸 实践,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诸如推父母,推夫及妻,推男及女 等。”又说:“男女性别是优劣品质的大问题。孔子站在男子的立 场歧视女子的表现有多种。”蔡先生的基本论据不过就是孔子那句 话。看来,正确理解这句话还影响到对孔子思想的整体认知。 事实上,问题并不如此简单。仅从情理上判断,孔子也不会就那样将占人口半数的女性给一口否定,而且他说的还不只有“女 子”。《论语》出于孔门后学,可能就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主持选编 而成,难道他们也“轻视妇女”?然而,直到有一天,当读到《逸 周书和寤解》中的“小人难保”一语时,我们才恍然大悟,从 而彻底消除了疑问。 孔子那句话既说“女子难养”,也说“小人难养”。《逸周书》中的“小人难养”正是“小人难保”,因为《说文解字》明确说: 那么,“小人难保”又是什么意思?《逸周书和寤解》是周武王灭商前在商郊“明德于众”之作。周武王要收服民心,希望取 得广大民众的支持,所以他说:“呜呼,敬之哉!无竞惟人,人允 忠。惟事惟敬,小人难保。”这里的“小人”乃是“平民”、“普通 百姓”,而不是指人们惯常意识中的那些“道德低下的人”。依《周 书序》,该篇乃是武王要求众人重视小民,不能与小民争利。他认 为“小人难保”,故应“惟事惟敬”。要得到民众的支持,就要事 事施之以敬,这正是周人传统“敬德保民”思想的体现。 除了《逸周书》,《尚书康诰》也有“小人难保”一语。其中记周公告诫康叔之语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 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 民。”当时,周公刚刚平定管叔、蔡叔与殷人勾结的叛乱,周公嘱 告康叔小民不易安,应当在治理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欲安其民, 就应当重视他们,就要尽心尽诚,而不能苟安逸乐。 孔子学说的突出特点就是“从周”。他“十分推崇”文武之政“,常常”梦见周公“。由此,孔子的一些”拿捏不准“的言论 与争议,正可以结合周代典籍中的言说进行理解。所谓”小人难 养“竟然是要重视”小人“,应当心存一份敬畏和戒惧,不要忽 略这一群体。 同样,“女子难养”也不会是轻视妇女。孔子特别强调要了解“民性”、“民情”,《孔子家语入官》记孔子说:“君子莅民,不 强民之所不能。”这其实就是一个“度”的问题。对于“女子”与“小人”,都要注意“政均”,不能“近”,也不可“远”,从而让 他们恭敬、不怨。朱熹也是这样理解的,他认为应当“庄以莅之, 慈以畜之”。对于为政者,更是必须慎思慎为。对“女子”和”小 民”,需要注意如何与他们相处或役使他们。要取得他们的拥护、 理解与支持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过于亲近,他们就难免简慢而 不驯顺;如果疏远了他们,就会产生怨愤。孔子此语,也可能包 含有对女子和小人的重视、关注与深切体察。 《论语》首章的意思大体是:如果我的主张被时代或社会所采用,那不就太令人喜悦了吗?如果在社会上行不通,可是,忽然 发现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不也很快乐吗?也发现不了理解自己 的人,自己却坚守认定的思想观念,不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君子吗? 孔子的巨大影响,使人们总是希望了解到“真实的孔子”,但孔子已经去世两千多年,由于材料的匮乏以及认识上的不同,使 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而这些孔子形象也会各 不相同。 那么,怎样才能消弭人们认识之间的差异,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实际”?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去翻看与孔子相关的历史资 《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早的孔子传记”。读《孔子世家》,司马迁为我们记录的孔子生平的最后一个场景让 人过目难忘。临终前七日的那天早晨,孔子怅然而又逍遥,他知 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对匆匆赶来的弟子子贡说:“天下无道久 孔子的话真是意味深长。司马迁的记载与《孔子家语》一致,这可以说是孔子留下来的最后的话,映照出了孔子人生的基本格 调。孔子一直追求用世,希望人们讲信修睦,期盼政治理想的实 现,他为此不停地思考、探索、宣传。 就研究孔子而言,《论语》的价值不言而喻。我研究《孔子家语》,发现此书的价值应在《论语》等书之上,认为可以称为“孔子研 究第一书”。有朋友正面相告,认为“第一书”还应当是《论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八年级上册作文 童年作文600字 怎么写好作文 八下英语作文 作文素材高中版 高中生作文800字 写事的作文怎么写 关于中考的作文 三年级英语作文 乡愁作文 多肉作文 孝顺作文 作文寒假生活 白衣天使作文 作文成长 雅思大作文 出游作文 羽毛球作文 野餐作文 苏轼作文 行走 作文 乐乐作文 写美景的作文 意外作文 奋斗作文素材 一千字作文 那一次 作文 作文有你真好 做自己 作文 表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