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美文 学作文”系列之七

2020-11-09 01:50:01
相关推荐

前 言 自杨木根课改名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扎实有序地开展了“一年一师一书一刊”的理论研修活动,以教师研读、师师共读、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形式提升教师理论素养。 2020年度,工作室成员以研读中学语文教学名师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案例理论文章为目标,积极撰写阅读手记。现就工作室成员阅读余老师文章的读书笔记刊发《杨木根语文名师工作室》公众号,以飨读者。

《春》给我们的构思启迪:画面连缀巧绘

本文内容适用于学习描写景物的作文。朱自清先生精致的散文《春》在写作构思上能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呢?我们可以多角度地进行分析与理解。一般的分析是这样的:《春》的写作角度可以理解为“盼春”、“绘春”、“赞春”。这样的分析简洁而明晰地点出了《春》的结构特点。我们可将上面的分析做得再细一点:其中“绘春”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③、④、⑤、⑥段是写春之“美好”,第⑦段是写春之“活力”。于是全文的结构可以表示为:盼春——绘春(春之新、春之美、春之力)——赞春。此种分析更为直观地表现了《春》的结构与内容。还可以这样分析:第①段是“总”,第②、③、④、⑤、⑥、⑦段是“分”,第⑧、⑨、⑩段是“合”。这样的分析同样能让我们直观地理解《春》的结构特点,同时强化我们对“绘春”这一部分的“细节”性的认识。也有人这样分析:《春》的第①段是“写时——春回大地”,第②段到第⑥段是“写景——春色明丽”,第⑦段是“写人——春早人勤”,第⑧、⑨、⑩段是“写意——春意催人”。简言之,这种分析认为《春》的结构层次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是:写时——写景——写人——写意。这种分析妙在“写意”两个字揭示了这篇文章在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文章的结尾处虚化一下,升华一下,表达出一种抒情式的感悟。这远比一般地说“颂春”来得高明。现在让我们回到对《春》的最常见的分析上来:“绘春”这一部分,是由“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五幅图景构成的,可见《春》主要采用了一种“画面连缀”式的表达方法,这种构思与写作的方法,就是在文中的主体部分一幅一幅地展示画面,在画面的描绘中表达作者的情感。学用“画面连缀”法描写景物,好像很简单。其实如果有些问题处理不好,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比较难看。运用“画面连缀”构思法写绘景抒情的文章,从大的方面来看,要注意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必须讲究“画面”顺序的安排,不可杂乱;二是必须注意“描写”角度的变化,不可单调。请看下面对《春》的评点,看看作者是怎样注意和处理这两个重要问题的。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抒情)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写万物,春天来了。)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草图,承接第二段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而来。写的是初春景物:刚刚萌发的小草。这一段必须放在前面,因为它的内容表现的时令最早。)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花图,时令在向前推移,这时候的天气更暖和一些了,显示天气“更暖和”的景物就是花。)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春风图。时令在继续向前推移,天气愈加暖和了。这从“新翻的泥土”、“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还有“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的鸟儿等内容可看出来。这时候,农人已经开始耕田播种了,大地一片生机。)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春雨图。此时的时令更晚,叶更绿,草更青,农人更忙碌。)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其顺序是按时令的变化从初春写到春深,这是非常有条理的顺序。从感觉的角度来看,作者在以上四幅图中注意到从视觉到味觉、触觉和听觉的变化;从动静的角度来看,“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都是从动态的角度、热闹的角度写景,而“春雨图”则表现出静默的画面。这就是变化,这样就避免了“画面”角度的单调。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迎春图。从五幅图的顺序来看,这里由写“景”变为写“人”。这一变化极为重要,五幅图既关注到写作顺序的变化,又关注到描写角度与内容的变化。而且由于“人”的出现,文中就充满了生活气息、生命气息。如果《春》中的五幅图描写的都是自然景物,那该是多么单调啊,这篇文章也许就没有了生命力。)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议论、抒情)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在结构上比《春》复杂一些,其主体部分也运用了“画面连缀”的展开方式,同学们可找来一读,从中同样可以体味到作者运用这种结构方式时注意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讲究“画面”顺序的安排,文序清晰。 二是注意“描写”角度的变化,意味丰富。

阅读手记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角度风景不同,阅读文章也当如是。

余映潮老师对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从“读美文 学作文”的角度赏析,由此引申“画面连缀巧绘景”写作的关键要害。

具体说,余老是从文章整体出发,按结构分析,再结合描写内容与结构布局,剥蚕抽丝,多角度多层次解读,由此归纳“画面连缀”式写景文应注意二点:一是讲究“画面”顺序的安排,做到文序清晰;二是注意“描写”角度的变化,力求意味丰富。

总的说来,余老分析朱自清的《春》是基于文章写作思路与写作内容而言,即“言之有序”与“言之有物”两方面阐释的。其实,不但写景状物如此,记事写人如此,事理说明类如此,评论感想类也是如此。思路条理,这本就是写作者在谋篇布局应该重视的。文章要求“言之有序”中的“序”应依文章内容或文章体裁也不尽相同:有的按古今中外,四季更替;有的是由外到内,整体局部;有的是因果主次,由表及里……无论什么“序”,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思路明了,脉络清晰,以便读者更容易更充分领会文章表达的意图,特别事理论说文(有的是从“现象→本质”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式)。也许有人疑惑,为什么有些文章如文学类作品,特别是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作小说,“序”就不太清晰不太明了,或跳跃随便等,其实,只要深入分析品读,仍旧可以读出找出作者的“序”,只不过藏得深较隐晦罢了。

至于内容,余老从描写角度赏析,把《春》一文的动静声色,写景状物,层次色彩,在纤毫细末中见神采风韵。但若再换个角度,从句式特点,叠词运用,色彩搭配等等也会有不少新的发现。如,短句量大,读之便产生对春天无限憧憬的可能;叠词运用,有一种亲切柔和的明快;绚丽色彩,饱含春光清朗的愉悦,甚至缠绵的丝雨,似乎也有了生机盎然的诗意……

适合的主题决定选择适合的内容表现,这正是主题决定文章内容的选择。反之,内容的表达也决定言语形式。因为,不同言语形式也同样对内容表现制约。这其实是文学创作的“言语形式论”的话题及阅读审美的范畴了。总之,从写作常识来看,作者在动笔之前就得有明确的“写什么”到“怎么写”,终结“为什么这样写”的构思意图。

我想,任何文章都该遵循“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章法,这样,读者才会更容易更充分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体会作者的匠心所在。这其实是写作者的出发点,也是终极目标。 ——杨木根

詹桂芳

学习余映潮老师的美文——《春》给我们的构思启迪:画面连缀巧绘景,适用于学习描写景物的作文。谈到写景文章,脑海里立刻跳出了这么几篇美文:朱自清《春》、《荷塘月色》,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舍《济南的冬天》,茅盾《白杨礼赞》,叶圣陶《苏州园林》。《春》的机构层次表现出来的内容是:写时春回大地——写景春色明媚——写人春早人勤——写意春意催人—。这种分析妙在写意两个字提示了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有文章结尾处虚化一下,升华一下,表达出一种抒情式的感悟。这远比一般的“颂春”高明。《春》主要采用了一种画面连缀式的表达方法,就是在文中的主体部分一幅一幅地展示画面,在画面的描绘中表达作者的情感。要注意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必须讲究画面的安排,不可杂乱;二是必须注意描写角度变化,不可单调。比如:取景。天下万物皆可为景,怎么选取很有考究。就像在拍照,心中无景,拍出来的全是乱七八糟的画面,而心中有景,就算在穷乡僻壤、犄角旮旯里也能发现美景。再如:顺序。景物描写不可无序,否则,读起来就会不明究竟。好比影视镜头,若是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一定会让观众头晕眼花。定点观景时,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切换要循序渐进,不宜多次跳跃进行;移步换景时,也要注意高低远近的顺序;赏景时,还要讲究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春》就是如此。 又如:详略。景物多了,难免顾此失彼。若是平均着墨,又嫌缺乏重点。所以,要抓住关键景物来写,比如《春》,就抓住了花、草、风、雨、人来写春天的勃勃生机。最后如:感官。写景不单动用视觉,写眼中所见,还要写鼻中所闻,耳中所听,口中所尝,手中所触,心中所想。综合运用多种感觉器官,才能有声有色,有情有味。《春》中写花,先写花色,红、粉、白,这是视觉实景;再写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杏、李,这是心中想象的虚景;又写蜜蜂嗡嗡的闹着,既有声音,又有心理。还有写风,风里带着甜味儿,这是味觉之景;像母亲的手抚摸着,触觉之景。总之,写景要用心用情,善于取舍,为了表达需要而写,切忌炫技。

陈增忠

害垃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者,就要从五彩缤纷的文字作品中引领学生学会抓“渔”,抓住文章在写作构思、谋篇布局上的一些规律。余映潮老师就是一位擅长引领他人抓写作之渔的智者。他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美文《春》,启迪他人:写景,可用“画面连缀法”。揭示了写景类文章在写作构思、谋篇布局上的一些思维方法和规律。写景类文章整体上一般如何构思?余映潮老师从《春》传统的解读角度来分析:全文三部分,盼春一一绘春一一赞春。即开头:入景。主体:绘景。结尾:抒情。整体构思呈现“总写一一分写一一总写”的思维特点。文章主体部分的思路怎样铺展开?用“画面连缀法。所谓“画面连缀,就是把一个个景物“加起来,用板块并列方式连接景物画面,即横向组合。用简单示意图表示:画面A→画面B→画面C→画面D。但景物画面并非简单无序的横向叠加,而是有讲究地巧妙连缀。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的顺序组合画面,从而使文面清朗、有序。不仅景物画面连缀要巧,描绘景物也要巧,才不至于单调。具体绘景时,宜抓住景物特点,可正面描写,亦可侧面描写。调动多种感官,既可描动态景,又可绘静态景。既可实写,又可虚写。灵动多变。以“画面连缀法视角审读其他写景名篇。如《济南的冬天》:开头:总写济南冬天温晴特点(引入写景对象济南冬天)。主体:分写(画面A:济南冬天山景。画面B:济南冬天水景。画面A又由画面A1、画面A2、画面A3组成。)结尾:总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又读《与朱元思书》:开头:总写富春江一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引入写景对象富春江)主体:分写(画面A:异水。画面B:奇山。)结尾:总写(抒发情思)《三峡》《答谢中书书》《雨的四季》……由此可见,古今许多写景文章在整体构思和谋篇布局上呈相同或相似的思维特点。若将余映潮老师的“画面连缀法”引申细化成自己指导学生写景类文章写作的基本模式,岂不更好?“基本模式”如下:开头(总写):入景 入 主体(分写):绘景(画面A→画 面B →画面C) 并结尾(总写):点旨(抒发情思) 合 即:“入一一并一一合横式结构。 三年,循序渐进,不贪多不求快,慢慢一点一点来落实,学生得“渔,教者不亦说乎?

刘丽娟

余映潮老师运用《春》这一经典名篇为我们展示了运用“画面连缀”构思法写绘景抒情的妙处,同时,也告诫我们需要注意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讲究“画面”顺序的安排,文序清晰;二是注意“描写”角度的变化,意味丰富。由此,我们再去审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至最近在读的《猎人笔记》,发现写景的文字基本上都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很少有例外。可见,余映潮老师对教材思考的高度,对教材提炼的精度,实在是让人叹服!那么如何将这样的思路教给学生,让学生领会并运用呢?我觉得可以从小片段入手,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把景物写细致,突出景物特点,然后学习依据一定顺序将画面连缀起来,形成一片思路清晰的写景文章。

魏 婷

朱自清用笔绘出了一幅动态的春景图,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种景物,依着时令出场,按照顺序成为画面的主体,画上的内容也随着时间的变化逐层叠加,变得丰富起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解析之下,读此文觉得赏心悦目,但实际仿写起来,特别容易忽略景物出场的顺序,以及同样一个景物(比如“草”)在每个画面中的变化。余老师将此文的构思与写作方法理解为“画面连缀法”,将这一幅动态画的几个图层平铺呈现,直观的展现出几个图层之间的时令顺序,以及每个图层中的描写角度。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拟好提纲或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先确定好每幅图的主要景物,然后注意上一幅图的主体景物在下几幅图中的不同变化,再进行文字绘景,并注意描写角度的变化,以此提升学生写作时的整体构思水平。

林宜臻

阅读名篇,总有常读常新的感觉,名家的赏析,独辟蹊径,引领我们别样地走近文本。余老师用“画面连缀”的方式解读了《春》这篇美文,从“画面”的顺序安排和“描写”的角度变化指出了品析写景类文章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在画面的描绘中表达作者的情感。“言之有序行天下”。行文有序,可以看出一个人思维的逻辑性。写人记事,有序地把人的经历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片断的故事和人物的事迹表述出来;写景,有序地把分散的场景,不同角度的景物变化等连接贯穿起来;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等更要做到头绪清楚,脉络分明。《春》就是按时令的变化顺序从初春写到春深,文序清晰。写景文章还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观察景物或固定立足点或移步换景,或远或近、或仰或俯、或静或动、或空间或时间。运用多角度观察的文章,有效地避免了平铺直叙。

钟美庄

《春》这篇美文,是写景的经典作品,无论是谋篇布局,还是表达技法都能给予我们很多的启迪。余老师综合了众多不同版本的解读分析,为我们归纳了文章的思路与写景技法,他的用心钻研,他的周密审慎,令人感动。《春》一文的写景技法,最突出的画面连缀。余老师强调了这种构思方法要注意的问题:一是讲究“画面”顺序的安排,文序清晰;二是注意“描写”角度的变化,意味丰富。这两点还真是学生运用这一技法时容易忽略的问题。有关画面顺序的安排,它是学生思维清晰、严密与否的体现,体现的是组织内容的能力。有关画面角度的变化,它体现的则是学生对内容的选择的能力,是学生选择内容视角的丰富性与独特性的体现。这两点提醒启示我们运用画面连缀这一技法时,要用心选择描写对象,并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去表现景物。切不可随便选择,随意叠加,否则就不好看了。其实不仅仅是描绘景物,写人写事等也都要注意角度的丰富与顺序安排的合理。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陈琦

好的写景总是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犹如坐在电影院中,欣赏着一幅又一幅生动的连环画面。比如读李叔同的《送别》,我们的眼前会浮现出十里长亭外,古道绵长,芳草萋萋,蔓延到天的尽头;晚风吹拂,笛声呜咽,夕阳西下,知己分别;一壶浊酒,一声长叹,道尽余欢,心中满是秋寒。这,就是画面连缀绘景的魅力!余老在赏析朱自清先生的《春》时,为我们归纳总结出两点:“画面连缀”式写景文一是应讲究“画面”顺序的安排,二是要注意“描写”角度的变化。仔细观察,在“序”方面,写景文基本上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详略有序地进行布局。比如老舍无论是写《趵突泉》还是《济南的冬天》,都是按照这个结构进行创作。而我们在分写景物时,还要注意景物的层次,我们可以运用移步换景、由近及远、由主到次等方式,避免景物杂乱无章。基础的框架形成后,紧接着就是将这个架子装饰得独特新颖、深入人心,“好让读者看完以后,闭上眼就立刻能想象出你所写的风景”。因此,“选材”在写景文中十分关键。回想起之前看过的王君老师对《散步》的解读:“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有菜花的地方就有生趣;“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有桑树的地方就有人家,就有生气;“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向着菜花、桑树、鱼塘走去,就是向快乐和谐、幸福美满走去。所以,莫怀戚选择菜花、桑树、鱼塘来描绘田野小路,是具有自己独到的思考的。我们在选择景物时,要先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后,再运用五觉法、渲染法等手法进行多角度的描绘。

刘礼霞

余映潮老师从对《春》的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中揣摩出描写景物的作文的构思启迪,即运用“画面连缀”构思法写绘景抒情的文章,真可谓妙呀!余老很擅长挖掘文本的精彩之处,更擅长将文章某一精妙的写法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文本阅读本就是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在教读文本时,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不同学期语文知识体系的编排,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切入点和知识教读点,解决重难点。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与示范,帮助学生学会根据不同文章或不同作品的体例,自主选择学习的切入点,解读知识点,从而完成对文本或作品进行有目的有重点有方法的学习。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向互动其实是对文本或作品开展寻找美点、发现美点、研读美点、感悟美点的系列活动。最后,通过作文指导与写作实践,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表现生活之美、创造生活之美的能力。而贯穿始终的仍是听、读、说、写的能力训练,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读、说、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的生活情趣。

1.中国古典文学与山水有解不开的情缘,古典诗词中占最大比例的就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作品。如何写景,前人留下的经典,留下的技巧值得我们去琢磨借鉴。《春》一文,恰似一首山水诗,将春之美次第展开,温和喜悦,情趣盎然。

2.言之有序、言之有物是章法学的两个根本,对“有序”好理解,就是讲层次讲变化讲衔接讲统一。而对后者“有物”,切不可简单理解成有具体的描写即可,这个“物”应该包含事物的形象、作者的情感、作者表达的义理等等。所以为了好理解,似乎可以自己私下里再增加为“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管辉明

从余映潮老师对《春》的构思分析中得出以下几点写景作文技巧:

1.要细致观察,写出景物的特点。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和描写。

2.要想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优美,就要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优美词语、俗语以及引用古诗词或名言警句进行描写。运用感官,多角度进行描写,使景物有声有色。

3.注重客观事实,动静结合进行观察。

4.多进行合理的联想,注意注入人物的感情。 ——江丽婷

我们在阅读中肯定不是将文章当作“语篇”来阅读的,因此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是阅读写景文章的过程中——会特别感受到景物描写的连贯性,运用“画面连缀”的展开方式会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更完整的画面感。

余老提出《春》这篇文章的两个景物描写的大侧重点:一是必须讲究“画面”顺序的安排,不可杂乱;二是必须注意“描写”角度的变化,不可单调。除此之外,还需注意被描写景物的独特性,才能更加淋漓尽致地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余晓雪

编辑:李燕玲

审核:杨木根

END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僵尸作文 六一儿童节三百字作文 摘板栗的作文 让我牵着你的手作文 我是小小消防员作文 挑战自我作文500字 以春游为题的作文 作文200字大全初中 未来的衣服作文400字 关于成长的作文高中 介绍自己外貌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我的老师5句 观察蜗牛作文500字 描写春天的作文三年级 古风唯美作文开头 我发现了家乡的美作文 我心目中的良师作文 母亲的心作文600字 我的老师初二作文600字 三年级作文桂花 袁隆平英语作文 中考作文类别 描写大雾的作文 拔河比赛作文好词好句 描写炎热的夏天的作文 作文题目没写扣多少分 北极熊的作文 足球作文500字 初一我准备好了作文 泰山观日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