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作文解析:英雄的悲剧 时代的挽歌

2020-11-15 00:30:01
相关推荐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杜金

河南省上蔡一高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学理念:发现人,成全人,美化人。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巩彦芬 / 责编:郑双

审校:孙梦霞 / 美编:李悦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我们来说,阅读经典能够吸取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底层逻辑,能够在反复阅读中建构我们的精神世界,还能够让我们具有脱离对以往的依赖破局而出的能力,而这些才是一流的智慧。高中语文课本中就有大量的经典著作。

例如:

曹禺《雷雨》 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苏轼《定风波》 李清照《声声慢》

班固《苏武传》 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请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请你从上述六篇文章中任选一篇,联系自身实际与社会现实,为你将要参加的学校读书会写一篇发言稿,谈谈重读这篇文章带给你的思考与体会。

②请你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在个体而非社会/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在社会而非个体”为辩题,任选一方,写一篇辩论陈词。

③请以“经典阅读之美”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命题说明:

本题来自宝鸡中学2019级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查看更多作文解析请关注“新课标大语文” 微信公众号。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人文底蕴: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设定的“学习探索情境”指向学生个体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阅读经典,但材料对“经典”的外延做了两次窄化,第一次窄化为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著作,第二次窄化为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六篇文章。这是考生联想和思考的触发点,脱离此出发点就会沦为话题式写作。

2.典型任务限制。材料设定的写作任务有三:

任务一:限定考生必须“从上述六篇中任选一篇”展开论述;“联系自身实际与社会现实”要求考生所选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要与自身实际与社会现实贯通;“为你将要参加的学校读书会写一篇发言稿”,限定体式为发言稿,写作对象是全校学生,写作时要体现出交流的意识;“谈谈重读这篇文章带给你的思考与体会”,强调的不是“阅读”而是“重读”,那就要有在原来阅读基础上的深化和提高,这是思维上的一个限制。

任务二:“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在个体而非社会/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在社会而非个体’为辩题,任选一方,写一篇辩论陈词。”“任选一方”,限定考生要从两则辩题中任选立意角度,而不得另选角度写作;“写一篇辩论陈词”,既是辩论陈词,就不能自说自话,而是要针对对方的观点展开批驳,甚至还要预设对方的理由加以批驳。

任务三:“以‘经典阅读之美’为题目”,即题目不可更改;“写一篇议论文”,限制了文体;“经典阅读之美”亦限制了内容和主旨。

3.价值判断限制。命题立足于新课标要求,凸显阅读的价值,让考生重新审视经典阅读,在阅读中建构精神世界,培养智慧和审美情趣,并能用以指导人生实践,这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应对生活实践问题情境的学科素养。

开放性

1.任务选择自由。题目给出了三个任务,考生可进行精准比较,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做出个性化的选择。

2.立意角度开放。若选择任务,可从上述六篇文章中任选一篇展开谋篇布局,六篇文章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立意可由考生自由决定,如可在阅读中吸取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底层逻辑,可借助阅读建构精神世界,也可通过阅读获得脱离对以往的依赖破局而出的能力;若选择任务,“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在个体而非社会/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在社会而非个体”,两个观点考生可任意选择,见仁见智;而第三个任务,立意角度更为开放。

3.论证选材开放。本题材料提供了三个写作任务,考生不论选择哪个任务展开行文,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知识储备进行写作。考生应深入挖掘所提供的六部经典著作,从中提炼出个性化的论点,对个人文学阅读知识储备中的经典著作材料进行梳理归纳,进而展开论证。行文时要联系自身实际,因考生气质、爱好各异,故写作更具开放性;同时,考生生活阅历不同,对现实的体验不同,认知各异,选材自然会丰富多彩、别具一格。

解题

试题采用“具体情境+任务驱动”的模式命制,在材料选取、设答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与高一语文教学高度契合。试题情境注意联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试题发掘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著作资源,让学生感受经典,品评人物,观照现实,从中体会古今中外文化的丰富内涵,汲取精神力量,在人物对照中实现个人品德修养提升,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树立问题意识,紧扣经典,就事析理,不能随意借题发挥,更不能套作、宿构。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任务一:

1.做一根会思想的芦苇。(选择《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2.一蓑烟雨任平生。(选择《定风波》)

3.读苏武,悟国魂。(选择《苏武传》)

4.亡国之音声声怨。(选择《声声慢》)

5.哈姆莱特是一个思想者。(选择《哈姆莱特》)

6.雷雨声声,揭幕大时代。(选择《雷雨》)

……

任务二和任务三略

偏题立意:

1.一流的智慧。(忽略任务,没有从六部经典中任选一部行文)

2.我看经典。(大而无当)

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转移话题)

4.倾听来自底层的声音。(偷换概念)

……

下水文

英雄的悲剧,时代的挽歌

上蔡一高语文教研组长

杜金老师

对方辩友、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里,我申明我方观点: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在社会而非个人。

《哈姆莱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的沉重反思,对哈姆莱特命运的反思,对那个时代的反思。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整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悲剧根源,不应归咎于个体,而应归因于时代。英雄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挽歌。

英雄的悲剧,时代的挽歌,首先体现在哈姆莱特对那个没落时代的斗争上。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哈姆莱特所处的时代是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那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时代代表洛劳狄斯掌握着国家的权力,拥有朝廷的力量;同学、恋人、母亲私欲泛滥;而哈姆莱特则孤身一人。哈姆莱特“被要求去作不可能的事,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哈姆莱特是一个新人文主义的英雄,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虽然最终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被奸人所害。正如堂吉诃德,挺起长矛,勇敢地挑战“风车巨人”;又如林黛玉、贾宝玉,无论怎么抗争,也难为那个时代所容。时代悲剧是注定的。但是,英雄就是英雄,虽则失败,却奏响了那个没落时代的挽歌。

英雄的悲剧,时代的挽歌,还体现在哈姆莱特所受时代拘束的个性上。

庄子云:“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哈姆莱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接受了那个时代“良好”的教育。哈姆莱特眼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因此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父亲托梦告诉哈姆莱特是克劳狄斯害死了他,他才开始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正如我们不能期望宋江能带领好汉们建立“农民政权” ,也不能期望别里科夫奋勇摆脱沙俄时代的“套子”一样,哈姆莱特也摆脱不了那个时代、阶层套在他身上的“套子”——延宕、软弱、犹疑。时代赋予他的个性弱点,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悲剧的英雄,也让人开始怀疑那个社会制度,再次奏响了那个时代的挽歌。

正方得出“哈姆莱特的悲剧根源在个体而非社会”的结论,是因为只关注文本小语境,而忽略了文化大语境,如果我们去研究作品产生的时代,处于这一时代的作者的思想,作者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就不会把哈姆莱特悲剧的根源局限于人物自身。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庭分波作文 文学类作文 付出总会有回报作文 以满足为题写一篇作文 以波折为话题的作文 改变的作文素材 关于九月份的作文 难忘的那一刻作文350字 开学第一天作文600 小学三年级作文关爱 推荐一篇文章作文 传统文化的作文好标题 浮生若梦作文 黄冈优秀作文 运动员作文 茉莉作文 海滩之旅作文 我的朋友乐于助人作文 作文春游 观影感作文 军训团结作文 中考常考作文 她感动了我作文500字 六级作文要写题目吗 那件事感动了我作文 青春的味道作文800字 我敬佩的人500字作文 不虚此行作文 关于旅游的英语作文 写大自然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