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020全国新高考2卷(海南)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带你走近

2020-11-16 02:55:01
相关推荐

2020全国新高考2卷(海南)作文深度点评与分析

【全国新高考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主题解读】

地名,是一方地域的文化记忆,是了解一座城市、一座古镇乃至任何一处地方的窗口;它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也能折射出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探究一处地名,我们可以收获很多:或许是关于它的地域风貌,或许是关于它的历史变迁,也或许是关于它的文化积淀。带着对一处地名的了解去探寻属于它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敏锐、更深入地扑捉到那些藏在生活细节里的底蕴。有如细节之处见修养,这种底蕴更能体现保留与彰显传统文化的意义。

兴于物,发于声,感于时,动于事。根植于华人内心的,是物我交融,是时间与地理的情感体认。每一个地名都已与其草木风烟融为一体,凿入时空,深入人心。地名在兹,历史在兹,情感也在兹,而一切都源于这无处不在的文化底蕴。有了这样深厚的底蕴,方能挽留住岁月,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方能抵御住尘世的纷扰,将珍贵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再传承下去。

情是故乡浓,家是归心处。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心灵栖息的家园,独在异乡的遥望。小桥流水、古典街巷、名人故居、村头老树、祠堂牌坊……这些地标会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归属,能唤醒人们对故土的无限眷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东西离我们渐行渐远,有些甚至已经完全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彻底断了我们回望过去的凭恃。我们应该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留住故乡的山清水秀;保护好有价值的历史遗迹,留住传统文化的质朴本色;记录好一个地方的社会百态、文化习俗和发生的故事,留住故乡的美好记忆。唯有如此,才能留下故乡的“情感地标”,才能在未来的岁月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乡愁,源于人们对故乡的依恋与思念,是每个游子都无法解开的情结,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一种情愫。虽然“这些扎根城市的农村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已经远离了曾经的家园,但故土仍是他们痛苦灵魂的归憩之所。当现实有太多的无奈时,住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的城市人,大都不约而同地转入对故乡的怀念中。但在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中,凝聚着我们年少时无限欢乐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正在逐步消失。我们的乡愁该如何安放?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元素和精神基因的乡愁该如何保留与延续?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与研究。

战士的使命是保家卫国、守护一方,而文人的理想和功业只在笔墨之间。就保护、传承地域文化而言,我们可做两件事情:其一,对现有的关于地方文化的文本进行梳理和再创作,对过去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当然,这种梳理和研究并不是以一副老学究的作派去探讨回字有几种写法,而是要去芜存菁,文字转述间,融入自己的理解,并去发现新的东西。其二,我们要用自己的笔墨记录当代人、当代事、当代风物。用文字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做个见证,也是弘扬地方文化的一种途径。时过境迁之后转身回望,我们甚至会发现连那草木虫鱼也是多情的,皆可作为创作的素材。昨天于今天而言是历史,今天于明天而言亦是历史。我们在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融入地方元素,也就为后来者留住了过去,留住了历史。

一、审题

【限制性】

1.情境分析。题目巧设情境,聚焦语言表达和应用写作能力。本题创设真实情境“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你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主持词,直接对接课标中“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运用题对接“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观察具体语言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体会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和语言表达、应用写作等关键能力,从而使教考衔接,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实现教、学、考的有机统一。题目要求“综合材料,选好角度”进行写作,而材料前两句话引出了写作对象“地名”,材料的第三句话是对“地名”的抽象升华,目的在于拓展思路。这就限定了作文应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要用文化视角、历史视角看待地名,看待其千百年来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

2.写作任务。考生是作为电视台主持人向观众介绍、讲述或者剖析、评价某一个地名,因此应注意身份意识、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要体现自己作为主持人对地名的思考,体现与观众的交流、分享。考生需要明确主持词的几大要素和一般格式,要有开场白,且开场白一定要和主题相契合;台词要有交流意识,不能选取生硬的书面语,表述要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要有结束语,才算画上完美的句号。对于主办单位的祝愿也是必要的。感谢之余,说一些可人温婉的话语,拉近所有人的距离之外,也让人对整个活动留下深深的回味。

3.价值判断。材料陈述“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可以看出命题人对地名的认可和赞美,以及隐含的希望保护传统地名的愿望。所以,考生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尤其是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开放性】

1.立意角度。从材料来看,审题立意的基础是最后一句话,主要陈述地名的意义,那么按照一般思维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思考的话,可以有以下几个发散点:(1)你要介绍的地名是什么,(2)有什么意义,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3)怎样保护地名。

2.论证选材。对于题目提供的情境,考生可以从书本或新闻中接触到,甚至一部分考生有真实生活体验,可以触发丰富的联想和感悟。考生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或者调取前期素材积累,或者提取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深入思考,合理运用。放眼所及,生活所触,只要符合立意均可以通过合理剪裁,为我所用。

3.文体要求。本题在考查语言运用写作的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维、审美与文化积淀。面对如此现实的话题,联系自己的经历表达感受与思考,学生基本都有话可说。与以往作文相比,本次作文切口较小,感触真实,材料丰富,文体可多样,基本杜绝了“假”“大”“空”现象。除议论文外,散文、记叙文等文体的写作略有增加。

二、解题

本题设计坚持高考内容改革的正确方向,努力体现高考综合改革精神,既考虑到高考综合改革省份使用老教材参加新高考的实际,又对标新高考适应性测试的结构模式,保证了新老高考的平稳对接,助力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增强试题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协同性,落实课程标准等文件精神,是语文考试内容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助力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有力举措。试题在材料选取、设答方式、作答要求等方面,与高中语文教学高度契合,情境设计注意联系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本次命题属于创设情境+定向引导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此类型作文要求考生必须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任务指向来立意行文,进行合理联想,精准完成任务指令。

尤其需要把握和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读懂材料所提供真实情境中的内涵仍然是审题立意的前提,主要是要读懂材料中蕴含的逻辑关系——以地名为基点,向内或向外进行有机发散;2.化抽象为具体、从具体的地名到抽象的情感层层深入阐释;3.通过感悟地名,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是本次作文的难点。

【优秀时评】

留下故乡的“情感地标”

近日,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组面向社会公众发起了“我所知道的地名故事”征集活动,旨在通过文章、短视频、歌曲绘画等形式,展现人与地名间的情感联系,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底蕴和情怀。(由民政部区划地名司、《中国地名大会》节目组发起的“我所知道的地名故事”征集活动引出地名背后的故事、底蕴和情怀的话题。)

寻找城市的记忆、关于地名的故事……最近这几年,类似以地域文化为主题和背景的创作源源不断。人们之所以对过去的事物如此热衷,兴许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东西离我们渐行渐远,有些甚至已经完全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彻底断了我们回望过去的凭恃,此时,我们方才意识到它们的价值,着急忙慌地进行“抢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每件作品也都有自己的土壤。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孕育一件作品与孕育一棵树、孕育一个人在本质上没有分别。我们追溯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以为今日之师;而留下文字,则是为了使后人想要翻阅这段历史的时候还能找得到可信的文本。(原因一:使后人想要翻阅这段历史的时候还能找得到可信的文本。)

汉语里有个词叫地标,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指某个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自然物,游客或其他一般人可以看图而认出自己身在何方,有北斗星的作用,如摩天大楼、教堂、寺庙、雕像、灯塔、桥梁等。”地标的作用,除了给迷路之人辨别方向提供参照,还会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归属。正如看见烟囱上冒出的袅袅炊烟,外出归来的旅人总是打心眼里觉得亲切。而我们所要留的,就是一个关于故乡的“记忆地标”或“情感地标”。(原因二: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归属。)

故乡就像生养我们的父母,于我们有着非凡的意义。有道是,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当下的城市与农村,关于故乡的印记越来越少,故乡留给人们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真害怕有一天,我们立身天地间,四处都是高楼大厦,却再也寻不回“故乡”二字的感觉,到那时,我们的内心或许也会愈发空虚。

好在写字的人虽无上天下地之能,但是可以用笔墨记录这个时代。私心以为,为后人记录一个村庄的地名、记录一个地方发生的故事,意义非凡。(原因三:故乡对我们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是一个未经开采或只开采了皮毛的矿藏,它处于休眠模式,不声不响,不离不弃,只等你去激活它。古村、古镇、古建筑、古戏台、古道,甚至是一条河、一块石头,都长着传统文化的筋络,烙着一方水土的气息,等人来探寻、来发现。

战士的使命是保家卫国、守护一方,而文人的理想和功业只在笔墨之间。就保护、传承地域文化而言,我们可做两件事情:其一,对现有的关于地方文化的文本进行梳理和再创作,对过去做一个系统的研究。当然,这种梳理和研究并不是以一副老学究的作派去探讨回字有几种写法,而是要去芜存菁,文字转述间,融入自己的理解,并去发现新的东西。其二,我们要用自己的笔墨记录当代人、当代事、当代风物。用文字为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做个见证,也是弘扬地方文化的一种途径。时过境迁之后转身回望,我们甚至会发现连那草木虫鱼也是多情的,皆可作为创作的素材。昨天于今天而言是历史,今天于明天而言亦是历史。我们在文艺作品创作过程中融入地方元素,也就为后来者留住了过去,留住了历史。(留下故乡“情感地标”的做法:对现有的关于地方文化的文本进行梳理和再创作,对过去做一个系统的研究;用自己的笔墨记录当代人、当代事、当代风物。)

其实,住得久了,写得久了,一个人生活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就会对作家的写作及其心灵的成长产生影响,正如绍兴之于鲁迅,梁庄之于梁鸿,若无前者,后者也不会显得如此惊才绝艳吧。即便许多业余写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大多也会写到自己的故乡,无论这故乡富有还是贫穷,无论他们的文字深邃还是浅薄,写故乡几乎是一种发自本能的下意识的行为。要说地域文化之于写作者影响最典型者,便是曾经的京派和海派之争。不过,在网络化趋势加剧的当下,这种影响已经变成碎片化的“泛故乡模式”。

有位作家曾这般言道,文学作品最大的韵味不在文本里面,而在文本结束之后,在于之后延伸出去的一部分。换而言之,我们记录故乡、记录一个地方的社会百态、文化习俗,只是造了一个序幕,序幕拉开之后,真正的精彩是读完某个文本以后,读者内心那种绵延无尽的激荡、层层叠叠的思虑。如果自己写的关于故乡的文字让人读完之后意犹未尽、百转千回,于一名写作者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自豪吧。(总结全文,照应题目。记录故乡的文字最大的韵味在于读完文本之后的意犹未尽和百转千回。)

来源:2020-06-03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潘玉毅

【佳作赏析】

带你走近缙云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近咱们浙江丽水一个叫缙云的地方。我少年时随父母入川,落脚在嘉陵江畔的重庆北碚。那里有一座缙云山。班上团支部搞活动时,总会去爬缙云山,山上植被茂密,还有一座缙云寺。我去了若干次,却从没想过它因何得名。及至今日,当我来到浙江省的缙云县,得知缙云县也有一座缙云山,缙云县正是因此山而得名时,忽然很想弄明白,缙云山为何叫缙云山?不管是重庆的还是丽水的,它们一定有个来处吧?

在网上东寻西看,发现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说,黄帝时有缙云氏后裔居此,故名。那缙云氏又为何叫缙云氏?原来,那时是“以云纪事也”,故官名都以云命名。青云为春官,缙云为夏官,白云为秋官,黑云为冬官,黄云为中官。古代官名都以云命名,缙云氏的后裔,很可能是夏官的后裔。古时的官名竟这么好听,好听到可以用来作地名。

总之,缙云是红色的云,是热烈而鲜艳的天空。我脑子里留下这么个印象,来到了浙江丽水的缙云县。

一见之下,不由得惊诧。风景优美自不必说,我们就住在仙都风景区里,推窗即可见山,还可见山上的传说:两座栩栩如生的人形巨石,扮演着传说中的婆媳。

让我惊讶的是,它那么静——并没有预想中的热烈。那种静不是人烟稀少的静,而是一种可以触摸到远古气息,可以感受到岁月长河的静,静默中似乎能听到宋时的鸟鸣,唐时的溪水,明清的集市声。仿佛唐玄宗惊叹出那句“这是仙人荟萃之都也”,就在昨日。

其实,那时那刻,外面的世界正喧嚣不已:人类首次拍到了神秘的天体“黑洞”,苏丹宣布紧急状态抓了总统,维基揭秘创始人阿桑奇在伦敦被捕,华为宣布P30问世并以低价在国内销售,视觉中国陷入版权泥淖……眼前的世界与那些热点毫无关系,强大的宁静已屏蔽掉了尘世所有的嘈杂。田野里饱满的菜籽挤挤挨挨,夜以继日地成长,好溪边粗大的枫杨树绿荫匝地,正值大好年华。溪水自顾自地慢慢流淌,鸟儿们随心所欲地鸣唱。沿着绿道走去,鼎湖峰,倪翁洞,小赤壁,独峰书院,一步一景。恍惚间,就穿越到了“把酒话桑麻”的世界。

这样的静,瞬间缩短了岁月,让我已然置身于几百年前乃至一千年前的田野,仿佛一眼就看到了摩崖石刻的主人,仿佛听到了祠堂传来的孩童读书声,仿佛在路上遇见了上山打柴的樵夫——缙云氏的后裔……这种种仿佛,让我很惬意,很享受。

尤其是走进那些古镇,徜徉在白墙青瓦之间。比如各家门前都开满鲜花的干干净净的陇东村,比如石头城堡般充满原始气息的岩下村,又比如有着千年文化承传的河阳古镇,每到一处,你都随时可以驻足,可以得一山口进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原来,世外桃源始终都在。

尤其是河阳古镇,这个以宗族血脉为纽带、聚族而居的千年古村落,与我以往去过的任何古镇都不一样,让我在心生欢喜的同时,心生敬意。这敬意并不是因为村口那排气势恢宏的马头墙,也不是因为保留至今的15座古祠堂、1500间旧第,也不是村里那座出过8位进士的八士门,也不是极具特色的民间剪纸艺术——虽然这些都很了不起。

这敬意,是来自家家户户门前那些看似普通的楹联。

也许是春节过去不久吧,那些辞旧迎新的楹联尚未被风雨剥落,纸还是红彤彤的,墨迹还是清晰的。一望而知,不是统一印刷出来的,而是亲笔手书的。随意读几副,都比我在城里看到的“爆竹声中辞旧岁”或者“神州大地春回暖”有意思多了,也有文化多了:

向阳门第春来早,康乐人家燕去迟。

太平有象人同乐,天地无私物自春。

寻春再睹梅花色,颂岁先闻爆竹声。

春入春天春不老,福临福地福无疆。

花承朝露千葩发,莺感春风百啭鸣。

我一一走过,一一默念。这些楹联,与白墙青瓦,与雕花木窗,与鹅卵石小路,是那么的和谐。我注意到,没有一家是重复的,字迹也是各异。还有些人家的楹联虽然没那么工整,却生动有趣,能清晰感觉到主人是性情中人:

春早梅开雪生香,笑吟丰年酒一杯。

一派生机阳春有趣,满天异彩浩然腾胸。

限于篇幅,我无法把看到的楹联一一写出,但那些楹联带给我的感动却是那么深刻,如同缙云带给我的宁静一样。我从那些楹联里看到了两个字,“文化”。那是在不经意间呈现出来的深厚文化。

忽然意识到,所谓的文化底蕴,并不一定要靠卷帙浩繁的大部头来堆砌,也不一定要靠穿汉服梳发髻来展示,而往往体现在这些小小的不经意的细节中。就好比一个人的教养并不在于他的学历或文凭,而在于他日常的举动一样。

河阳打动我的正是些随处可见的细节,比如那几座取名为“云锄”“掩竹”“松台”的门第,那条取名为“答樵”的路,还有家家户户的楹联。我猜想,这写楹联的,也许就是“义阳诗派”的后人吧?虽然已过去千年,文脉依然清晰可见。

感叹到此,恍然就明白了缙云那强大的静源于何处了,正是源于这无处不在的文化底蕴。有了这样深厚的底蕴,方能挽留住岁月,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方能抵御住尘世的纷扰,将珍贵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再传承下去,而这也就是我们《中华地名》栏目的初衷所在,感谢您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改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07月12日 16版作者:裘山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0-12-14 14:41渭水之源[黑龙江省网友]IP:3407332986
    这篇作文真让人眼前亮作者观点独特写作手法也很出色!
    顶12踩0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青藏高原的作文 家庭温暖作文 生活就是一首歌作文 仓鼠作文三百字 小学生写人作文评语 四年级美丽的秋天作文400字 蜡烛作文400字 三年级摘抄作文 作文编写童话故事 作文有趣的汉字 描写弹古筝的作文 遇见什么半命题作文 考试失利重新振作作文 牡丹花作文300字三年级 动物小白兔作文 争做安全小卫士作文 感谢那个为我提灯的人作文600 作文00字 thenandnow作文 第一次打预防针作文 玩淘气堡作文 介绍黄河的作文 西沙群岛的作文 观察大蒜作文 我最喜爱的游戏作文 请假条作文格式 新年趣事作文600字 我的奶奶作文结尾 写校园的作文200字 150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