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凉山少年返乡记:十年前爬行上学 十年后站立支教

2020-11-22 02:40:01
相关推荐

这个暑假,熊洞回到了四川凉山的烂房子村。

特殊的是,这次他不仅仅是回家,还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支教老师。

今年暑假期间,熊洞回到烂房子村,在原村小办起支教班。

“走遍天下书为侣,我们来朗诵,(预备)起阳光灿烂的烂房子村村小里,26岁的熊洞挺了挺腰杆,手握起书卷。

10年前,熊洞的腰直不起来。因为3岁时的一次意外,他的右大腿和右小腿粘连在一起,只能爬行着放羊。那时候走着去上学是他梦寐以求的事。

10年后,熊洞不仅站了起来,还成了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工程系的一名准大二学生。

曾经遇支教被改变命运,如今他成了接力者,想去改写更多人的命运。

重返大山

重返大山,最初并不在熊洞的暑假计划里。

6月中旬,他在四川德阳的卓玛特重工有限公司联系上一份暑期工。厂长杨大春承诺,只要干得好,按120元/天付薪酬。从7月14日上班算起,若坚持到8月底,可获近4000元。这样一来,熊洞来年的学费就有着落了。

一次上网经历改变了他的计划。6月27日晚,熊洞打开QQ空间,多年前支教老师的照片被他一页页翻开,记忆的盒子悄然打开,他忽然做了一个决定——回家支教。

“他们像天使一样默默地守护着我们,像一盏灯,照亮黑夜的村庄。”熊洞说,“我现在也可以和以前的支教老师一样,把外面精彩的世界和知识分享给孩子们。”

熊洞第一时间向杨大春坦陈计划的改变,杨大春大加赞赏:“小伙子,你的选择很有意义,想做就去做吧。”

这番鼓励更坚定了熊洞的决心。临近放假,他先自掏腰包,网购了一批小学教辅读物,快递至木里县城,同时抓紧与村小组长李包联系,请他帮忙选定场地,通知学生。

听说熊洞回乡支教,李包非常高兴。受疫情影响,上个学期村小的孩子们只上了一个月的课。

7月13日,学校放假,为节省路费,熊洞辗转从成都、西昌、木里,再到白碉乡,耗费3天。

熊洞一回到家,还没顾上帮忙干农活,就去和李包商议,落实支教班事宜。

村里30户人家共17名孩子在白碉乡中心学校走读。7月17日下午,17名学生的家长齐聚烂房子村小,参加支教班开班动员会,一个都没少。

7月18日,支教班正式开课。

“你们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所以大家都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熊洞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节课是“团结”。10年前,支教老师也是这样教导他。

“城市有什么样的房子?大学是不是很大?”没有出过山村,孩子们很好奇外面的世界,熊洞详细解答。

天气炎热,一节课下来,熊洞后背都湿透了,但望着一张张认真听讲的孩子的脸,他仿佛看到了10年前的自己。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熊洞会在前一晚认真备课,有时凌晨一两点,他还在校友微信群里请教教学问题。

边摸索边前进,熊洞使出浑身解数,语文、数学、音乐一起教,一天上课六七个小时,累到筋疲力尽,但也乐在其中。

孩子们的祝福。

爬行求学

烂房子村的村小(如今成了村里的幼儿园)是熊洞的福地。

这座建于1985年的村小,是一座泥巴垒的土房子,曾是白碉乡内唯一不通公路的“麻雀学校”。

14年前,在白碉乡中心学校校长罗文忠的陪同下,佛山“好友营支教”的创办人伍景勋走了整整4个小时,来到烂房子村小。当时罗文忠正为缺老师着急,支教队带来了希望。

2007年后,“好友营支教”向烂房子村小陆续派出支教老师,包括袁立明、孙涛、黄璇等。

熊洞因为身体原因,没能成为支教班的首批学员。原来,3岁时,他因为一次意外,右侧大腿和小腿在被烫伤后粘在了一起,由于没有条件及时接受治疗,整整13年只能蹲在地上爬行。

熊洞因为一次意外,一度只能艰难爬行上学。

熊洞的母亲陶桑如今在潮州打工。她回忆起往事,五味杂陈。她告诉记者,因为家贫,三个儿子上学经历都坎坷。

看着弟弟熊抓和好友李世明走进学校,熊洞非常羡慕。

熊抓、李世明也经常陪着熊洞,一起在山坡放羊。但熊洞不希望自己的一生都这么活。

2009年9月,在李世明的鼓励下,16岁的熊洞主动向母亲提出了读书的请求。

陶桑记得,熊洞成为当时支教班年龄最大的学生,第一天放学回家,书包还是侄女熊振秀帮忙背回来的。

从家到村小,这段普通人仅需七八分钟的路程,熊洞却得缓慢爬行半个小时,托在地上的右手掌还经常被沙石磨破、流血。

不服气的熊洞后来是将书包绑在了背上,让书包在蹲爬时不至于被甩出、掉下。

两个月后,支教老师袁立明登门家访,带来一个好消息。

“他说要将熊洞带出山,把腿治好。”陶桑当时是半信半疑,但看着孩子期侍的样子,她决定试一下。

为了帮助熊洞康复,2009年10月,伍景勋再次来到烂房子村村小,了解到熊洞相关情况后,便与众人在网上发起捐助活动,募集到了4万元捐款。

袁立明还记得,当年12月11日,在大雪封山前,他们说服了陶桑,带上熊洞、熊抓,步行走出大山,再坐汽车去到成都一家医院,但近10万元的手术费让他们犯难。

伍景勋随后联系到了佛山顺德和平创伤外科医院(现名“顺德和平外科医院”,下同),该院院长谢振荣承诺会全力救治。

于是,熊洞一行从成都来到了佛山。

珍惜“新生”

“熊洞患上的是蹼状挛缩,但在其从医历程中,还是前所未遇的病例。”顺德和平外科医院主管医生张敬良回忆,他带领团队在一个月内为熊洞先后实施了两次大手术,助其闯过生死关,并在其右膝关节装上外固定支架,进行延长伸直术,“每天组织拉伸一毫米,会很疼,但他都咬牙坚持下来了”。

该院还为熊洞减免了医疗费用,并发动全院员工募捐了近9000元。住院期间,护士马实云买来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躺在病床上的熊洞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2010年3月3日,熊洞出院,当他拄单拐走出院门时,激动地哭了。

2010年3月,经过3个月的持续治疗,熊洞顺利出院。

熊洞很珍惜“新生”。回到家里他一边干农活,一边读书。经过袁立明等支教老师的辅导,他很快从一年级跳读到了三年级。

为了能走着去上学,熊洞坚持拉伸锻炼。半年后他右脚稍颠、左脚发力,已能行走5公里。

2011年9月,顺德和平外科医院党支部书记朱新民前往烂房子村探访,熊洞的右腿组织已近痊愈。陶桑特地手缝了一对鞋垫,赠予广东医生。熊洞在鞋垫上写下一行字:“感谢你们帮我站起来”。

小伙子展现出的坚强,让朱新民内心触动。

2011年9月,陶桑(右)向来访的朱新民(左)赠送亲手缝制的鞋垫。

2012年春节前,朱新民在医院设立“爱心屋”,募集到一批捐赠的衣服,发给烂房子村民。熊洞收到后,向朱新民发了感恩短信。

此时,刚巧医院一位热心同事想捐钱给“爱心屋”,朱新民建议其直接资助熊洞。

随后5年,这位热心人士每年坚持给熊洞资助3000多元。这笔钱对于熊洞一家来说,好比雪中送炭,让他不再担忧因家贫而辍学。

熊洞的三年初中,是在白碉乡中心校度过的,他喜欢上了诗歌,用文学滋润心灵,开拓视野。

日子过得飞快。

2016年夏天,熊洞初中毕业,已是23岁的小伙子面临进一步求学的选择,最初他打算报读医科,但由于学费高,最终选择读中专——攀枝花市建工程学校。

3年后,熊洞考上了位于德阳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大一期间,他获得了系集体创新创业比赛一等奖,并入围叶圣陶杯全国作文大赛。

继续追梦

从凉山到攀枝花再到德阳,熊洞“走”出了大山。

而大山里的烂房子村,也因为国家脱贫攻坚工程的推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四川什邡中职院校毕业的李世明回村后,当选村小组长。正好赶上雅砻江锦屏电站落成,烂房子村剩余的30户人家都通上了电。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烂房子村修起了一条直通水运码头的水泥路,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翻山越岭了。

2015年后,烂房子村小等4所“麻雀学校”不再办学,学生集中到白碉乡中心校接受义务教育。

作为支教班最后一届学生,熊洞的侄女熊群在今年高考中考得625分,成为木里县的高考理科第一名。

今年2月,凉山州木里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作为过来人,熊洞深知教育对一个人的深刻改变。

熊洞回乡支教的行动也打动了其小学同学杨李秀。杨李秀是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生。8月1日,她加入了熊洞的行列,成为支教班的第二位老师。

熊洞、杨李秀与孩子们。

杨李秀说熊洞身上有三个特质:特别能吃苦,特别热心肠,特别有爱心。

10年前,杨李秀的梦想是走出大山当一名摄影记者,把外面精彩的世界记录下来,带回家乡。10年后,受大山里落后的医疗条件触动,她成为了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

9月,熊洞结束暑期班教学回到大学课堂,以勤工俭学的方式继续奋斗追梦之路。

他很清楚,家乡的教育脱贫之路任重道远。

南方日报记者 欧阳少伟 黎詠芝 张培发

统筹:何雪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观察记作文 什么让生活更美好作文400字 想象作文的方法和技巧 一般将来时英语作文 第一次坐过山车作文500字 谁说女子不如男作文 人性本恶作文 第一次做蛋炒饭作文 乡村美景作文600字 写辩论赛的作文 黄山旅游作文300字 英语六级作文题目 赢在专注作文 群作文 拥抱新时代作文 自由的作文 一次难忘的旅游作文 乐高积木的作文 春天里放风筝的作文 贴树叶画作文 我的父亲作文100字 三年级下册6单元作文 描写火龙果的作文 我喜欢的花作文500字 花海作文400字 爸爸变了作文400字 关于农场的英语作文 我感谢妈妈作文 早晨的公园作文 我的课余生活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