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吕玉兰:一生保持劳动人民本色

2020-11-23 02:15:01
相关推荐

吕玉兰 吕玉兰纪念馆供图

阅读提示

玉兰花开,春意盎然。

走进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这里是一个“玉兰世界”:玉兰路、玉兰林、玉兰公园、玉兰广场……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吕玉兰而命名。

东留善固是吕玉兰的故乡。1960年,20岁的吕玉兰开始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她曾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被称为“铁姑娘”“一代中国妇女的骄傲”。

从东留善固村出发,吕玉兰还先后在临西县委、河北省委、正定县委、省农业厅工作过。1993年,吕玉兰去世。在她一生中,不管在什么岗位,不管在哪里工作,她始终不改质朴热忱的劳动人民的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曾撰文怀念吕玉兰,称她“高风昭日月,亮节启后人”。

“不做浮在水面上的葫芦,要做沉到水底的秤砣”

吕玉兰纪念馆 吕玉兰纪念馆供图

东留善固村玉兰小学的正对面便是吕玉兰纪念馆,纪念馆门前,吕玉兰高大的半身像洁白如玉,齐耳短发,微微露齿,含笑注视远方。

村子北边的吕玉兰纪念林里,柳树、榆树、槐树、杨树,枝条摇曳,生机勃勃。

“这片林子,是玉兰老书记当年带着姐妹们一棵一棵种出来的,乡亲们忘不了老书记的恩情,后来就把这片林子叫吕玉兰纪念林。”该村原党委书记吕廷祥说。

东留善固村原是有名的穷沙窝。1956年初春,16岁的吕玉兰,被推选为东留善固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妇女社长。看着村北那片白茫茫的沙荒地,她下定决心:植树造林,改变环境!

但在千亩沙荒地上造林,可谓困难重重。首先就是没树苗,又没钱买。吕玉兰找老党员商量后决定,采榆钱自己育树苗。

一大早,吕玉兰带领着七八个姐妹开始登梯子、攀墙头,上树采榆钱。播种育苗,需要地块。吕玉兰向社里承诺:“第一,搞得不好,如数赔偿;第二,不记工分。”她带着大家早起晚归,把地翻好、整平、耙细,刮成长方形田畦,浇上水,均匀地撒上榆钱,再蒙上细细的潮土。不几天她们就种了四亩榆树苗。

为解决没钱买树苗的问题,吕玉兰上树采榆钱培育树苗,在千亩沙荒地上植树造林。 吕玉兰纪念馆供图

转眼到了冬天,为了抢抓冬季植树造林时间,吕玉兰成立了“妇女造林队”。揣着窝窝头,背着树苗,顶着寒风,她们来到三里地外的沙滩上植树。吕玉兰几天顾不上梳头洗脸,凛冽的北风打红了她的眼,冻裂了她的手。时间一长,她脚上的冻疮化了脓,和袜子鞋子粘在一起。

母亲发现了,再也不叫她下地。可吕玉兰说:“娘,脚冻了不要紧,还可以治。地冻了,栽不了树,就得等下一年哩。”正是凭着这股劲,吕玉兰和姐妹们共栽树11万株。

看着吕玉兰当年用过的锄头、三齿耙、板铁镢、纺车等农具,吕廷祥说:“村民们都说玉兰这个小妮子不简单,敢说敢干、出口成章,不仅在女同志中是佼佼者,就是许多男同志也比不上。”

初春,正是播种的好时节。不到20岁的玉兰光着脚丫,跟着七个男队员拉着播种机,在田里一干就是一天。

“咱们做梦都想着早点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在哪儿?就在咱们手中!”吕玉兰开始集中整治基本农田。她组织全村“男女老少一齐上,起早搭黑连轴转”,打机井、搬沙岗、填大坑。几年时间,打井40多眼,平整土地4000多亩,动土50多万方;开挖渠道15条,长达30多里;建起两座小型扬水站,村里基本实现了水利化和大地园田化。

“不做浮在水面上的葫芦,要做沉到水底的秤砣。”1972年,已任临西县委书记的吕玉兰,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打了三年兴修水利硬仗,先后兴建了临馆渠、跃进渠等五条大渠和汪江排灌站、尖冢跃进闸,使全县渠渠相连,村村能灌,基本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

“不学不懂,不干不会”

走在东留善固村的大道上,只见干净平整的街道两旁绿树参天,一座座新民居显示出老百姓的好日子。而村外,成方连片的果园内,一树树梨花正在盛放。

“上世纪60年代,玉兰书记带领全村群众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改造民居,实行第一次创业,让群众过上了好日子。玉兰书记能干,更重要的是她不是蛮干,她很会干。”该村党委原副书记冯占臣说。

“这是玉兰书记42岁时,在河北农业大学学习时留下的笔记,当时她剪贴和摘抄了数万字的资料,做了近50万字的笔记。”在吕玉兰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说。

“不学不懂,不干不会。你会我不会,距离就在学上,差距就在干上。”吕玉兰曾这样说。

这是一张1956年的照片,吕玉兰和老干部吕延伟蹲在田间地头,只见她沿着老人手指指向的地方望去,一边认真听讲,一边做好记笔记的准备。还原当时的情景,原来两人在商议着“植树造林、锁风固沙”造林规划。吕玉兰说:“叔,您看咱们村这块风沙林该怎么种植好?”

“她15岁当上干部,哪有什么经验,都是靠向身边的老人学习讨教来的。”村里人这样说。

1963年8月,火热的太阳烤着大地。吕玉兰挽起裤腿,走进河道里,和队友们站在脚踝高的水渠里,一刬一刬地排涝。

当时,河北中南部连降暴雨,卫运河上游决口,滔滔洪水到处泛滥。不少村民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把水蛇当龙王,拉巫婆“请神驱水”。

面对自然灾害和封建迷信抬头的双重压力,吕玉兰不信邪、不信鬼,带领干部群众与洪水搏斗六天六夜,保住了村庄。

洪水退后,吕玉兰鼓励大家自力更生开展生产自救,同时与干部群众认真总结经验,确定了在洼地压条子、坡地种杨柳、沙荒种果树、沙坑种芦苇的规划。两年后,村民共种树达25万株,“荒沙变绿洲”的梦想逐渐实现。

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泛黄的《人民日报》,头版一篇《十个为什么?》的文章引人注目。这是1966年,吕玉兰在《河北日报》发表自己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总结,后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

“你们看,虽然高粱不好吃,但是产量高,这下子咱们村人就能吃饱了!”丰收时节,吕玉兰带着村民定期来到村里的种籽试验田查看收成情况。作为农民的女儿,吕玉兰对农业生产有着特殊的感情。

吕玉兰同科技小组在良种繁育基地。 吕玉兰纪念馆供图

多年的经验,令她明白科学种田的重要性。吕玉兰先后进行了普及优种、间作套种、合理密植、深层施肥等科学种田活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复种指数。她还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向外省学习苹果树、梨树等经济林种植。1973年底,吕玉兰争取到一套化肥生产设备,整整筹建三年半,终于在临西建起了第一座氮肥厂,当年就生产氮肥5000吨。

“脚上有土,心里有谱。”玉兰经常这样说,“哪里有好经验,就到哪里召开现场会,在全省推广。”在河北省委工作期间,吕玉兰每年都要下去几次搞调研,她喜欢一竿子插到底,直接同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见面,向他们了解第一手的情况。

在调查时,玉兰更看重发现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和方法。她向省委反映当时棉花生产中存在的旱情和病虫严重、棉种混杂、日益退化等问题,并提出了五项解决措施,经实践验证,她的建议和措施都切实可行也颇有远见。

“全心全意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桩”

吕玉兰在农田间作套种。 吕玉兰纪念馆供图

六月麦浪香,吕玉兰身穿花格衫、头戴白毛巾,手拿一把镰刀走进麦田开始收割。只见她俯下腰身,左手捋小麦,右手挥镰。

这是一张吕玉兰在田间劳作的照片。纪念馆内留存的数十张吕玉兰照片,记录了她各个时期的生活工作状态。唯一不变的,是她充满阳光的笑容,以及时刻保持在田间地头劳动工作的状态。

1981年9月1日,吕玉兰到正定县委办公室报到。她上穿花格布褂,下穿的确良蓝裤,脚蹬黑布鞋,左手挽着包袱,右手拎着装有几样零用东西的塑料网兜。

“吕玉兰?”办公室工作人员看着这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女同志,怎么也无法把她同当过三届中央委员、两届全国人大常委、省委书记和新任县委副书记的吕玉兰联系起来。

在担任省委书记期间,吕玉兰也不改自己农民出身的形象。不管是平时工作还是出席重要场合,吕玉兰总是在头上扎一块白毛巾,所以她也被人们称为“头扎白毛巾的女省委书记”。

从小就热爱劳动的吕玉兰,什么脏活累活也干。后来,她走上了公社、县里领导岗位,继续坚持参加农业生产,长年劳动在100天以上。

1971年5月,吕玉兰到省委工作后,仍然注意参加生产劳动,而且不搞花架子,做到真干实干,正如村里老人们所说:“玉兰干活,从来不闹虚腰。”

唐山发生大地震后,吕玉兰挺着7个多月的身孕,赶往一线,参与抗震救灾指挥工作。她到正定县任县委副书记后,一如既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探索农业发展新路子。几个月里,几乎跑遍了全县所有公社以及几十个村庄。外出办事或下乡,总是骑自行车。

吕玉兰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在工作中更是处处为人民利益考虑。

在正定工作期间,她支持刚到正定工作的习近平,一起向上级反映解决正定粮食征购过重问题。中央很快派人到正定,与省、地两级相关部门联合组成调查组,了解情况。经过核查,调查组把当地粮食征购的实际情况摸清了。当年,全县粮食征购任务减少了2800万斤,给正定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玉兰曾风趣地说:“俺要是三天不往地里转一圈儿,不看看树,不看看庄稼,不看看乡亲们,非憋出别的病来不可!劳动也可以治病呢!”

吕玉兰喜欢荷花。她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它的高洁品质可以提醒领导干部勤政廉明。她从不收礼、不占公家便宜,即使按规定发的生活补助也不要。反而甘愿当“赔本干部”:出差贴路费,上级来人在家吃饭贴饭菜。正如她自编的顺口溜:“参加劳动不能忘,艰苦朴素最高尚,全心全意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桩。” (见习记者 苑立立)

记者感言

一篇文章 满腔赤诚

在上个世纪的火红年代里,一位花季少女舍弃继续求学之路,甘愿回到一穷二白的家乡,带领全村群众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她叫吕玉兰。她为何会作出这样的选择?

1966年6月14日,《河北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吕玉兰的《十个为什么?》一文。之后,被《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媒体迅速转载,引起了巨大社会反响。

当时,吕玉兰已经在农村奋斗了10年,她的劳模事迹也在全国广为流传。但同时,也有人对她的事迹有一些不理解的看法。通过这篇文章,吕玉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以及她的真实想法。而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领略她的思想境界。

文章说,“有人说我是‘傻玉兰’,认为我头脑简单,不懂得‘幸福’,不会‘生活’,只知道傻干。可是,我对党、对国家、对集体,是费脑子的,一个心眼拼着干,要说这是傻,我不答应。”看待“精傻”评判问题时,吕玉兰这样说,“公而忘私的人,被那些损公肥私的人讽刺为傻子。你说我‘傻’,我就‘傻’!”

对于当干部“赔本”的说法,吕玉兰回答说:“当干部就得把心放在‘公’字上,不能把职务看成是特权,不能‘一人当干部,全家沾光’。干革命是不能讲赔本赚钱的,革命需要的时候,连生命也可以贡献。要不,白求恩到中国来牺牲了生命这笔账怎么算?”吕玉兰说,“真为人民服务还找什么‘落头’呢?不觉得赔本是最明白的账,喊‘赔本’、找‘落头’是最糊涂的账。”

谈到当干部怕不怕得罪人时,吕玉兰则是这样理解的——“越怕得罪人,得罪的人越多。办事情就要顾一头,一边倒。我是为公得罪人,不是为私得罪人,所以我不怕。越管得不坚决,得罪的人越多。越管得不公,得罪的人越多。几百双眼睛看着俺,办事不公,众心不服,就得罪大多数人;管必管好,一步一个脚印,处理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样板。”

正是始终保持一心为公、大公无私的赤诚之心,吕玉兰成就了自己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无论走到哪儿,她都一直保持着质朴热忱的劳动人民的本色,艰苦朴素、无私奉献。

正如她在文章中所提到的,“没有身教就很难言教。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带头干。”“没有实干就很难实现领导。一回生,两回熟,事不过三,不学不懂,不干不会。你会我不会,距离就在学上,差距就在干上。”

如今,吕玉兰苦干实干的经典语录依然在东留善固村口口相传,而其“爱国为民、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玉兰精神”,也在一代一代传承中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文/见习记者 苑立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英语作文推荐电影 怎样教孩子写好作文 一件快乐的事600字作文 我喜欢的天气作文 告别小学迎接初中作文 关于雾的作文 我命由我不由天作文 什么是我的老师作文 赞美母亲的作文100字 挫折事例作文素材 小学作文写作辅导 规范作文 辽宁卷作文 节能环保从我做起作文 秋天的树叶作文300字 从此我不再任性作文 寒假趣事作文 精彩一刻作文500字 有关成长的作文开头 安全小作文 感动300字作文 英语作文怎样交朋友 有趣的人作文 第一次跳舞作文 这也会过去作文 你对我很重要作文 谢谢您老师作文 关于鸭子的作文 去公园玩的作文200字 消息特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