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修辞手法知识精讲+练习题 值得收藏

2020-11-23 07:25:01
相关推荐

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修辞手法指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初中常考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反语、反复、借代。除此之外,语文知识中的修辞手法还有:白描、顶真(又名联珠)、互文、回环、双关、用典、引用、谐音、歇后、通感(又名移觉、移就)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

明喻:像、如、仿佛等

暗喻:是、成为、等于

借喻:本体、喻词不出现

1.月光如流水一般……

2.绿是希望,是青春,是生命。

3.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浪花比喻成雪)

使语言生动形象、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比拟

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感情、动作、状态和语言等

拟物: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等

1.(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2.老师在讲课,他竖起耳朵听。

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加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夸张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夸大。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等加以缩小。

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反之亦然。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3.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突出特征,启发联想,表达强烈的感情。

引用

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而描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

1.“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加强真实性,增强表现力,说服力,从而达到言简意明的效果。

排比

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连起来用。

1.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加强语势,使思想内容层层深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比

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把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1.绿肥红瘦。

2.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突出相反或相对的事物的特征或本质,更为鲜明、突出。

设问

自问自答,回答紧跟问句后。

1.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问而不答的疑问句的形式来表示确定的意思。

1.难道我不爱我的祖国?

2.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加强语气,比直接说出答案更鲜明有力,更富启发,感情更强烈。

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近,相反或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使两方面的意思互相补充和映衬,加强语言的感人效果,读来有节奏感。

反语

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表示讽刺嘲弄的。

1.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

2.实在标致极了。

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效果,增强战斗性。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让某个词语或句子或段落一再出现,就是反复。

1.前进!前进!前进!进!(词语)

2.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突出思想,渲染感情富有音乐性,加强节奏感。

借代

特征代本体;具体代抽象;专名代泛称;部分代整体

1.朱门酒肉臭(朱门是富贵人家的特征,这里代富人)

2.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雷锋是专名,代助人为乐的好人)

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并引发读者联想。

二、方法点拨

(一)提问方式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该段文字。

3.这段文字好在哪里?

4.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特色。

(二)答题模式

例1:怎样理解下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说“知音的传说”可以“发出细微的声响”,又将其比作飓风,发出“咆哮”,将“知音的传说”物化,具象化,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例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第一段加以赏析。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他们站立的姿势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模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到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等待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但是树有过忧伤么?

但是树有过拒绝落叶的离开么?

答:作者运用拟人、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指出修辞)。从形、声、色等角度描写了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告别仪式上端庄的表情、高雅的姿势、辉煌灿烂的景象(写出内容),表达了作者对秋光里的“黄金树”由衷的赞美(表达的感情),为文意的转折做铺垫(从形式上看作用)。

考点:修辞手法判断及分析表达效果。

重难点: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

易错点:常考修辞手法辨析不明,结合文章分析表达效果不够准确、全面。

题模一:单一修辞手法作用

例1.1.1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母亲的“戒指”

黄健

①母亲一辈子都没戴过首饰。六十大寿那天,我给她买了一枚金戒指。当我把戒指给母亲戴上的时候才发现,在母亲的手指上,依然还戴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顶针。在岁月的打磨下,母亲的手越来越粗糙,唯有手指上那枚顶针依旧锃亮。

②看着这枚泛着光泽的顶针,我又想起了一些往事。从我记事起,母亲的手上就一直戴着这枚顶针,那是姥姥送给母亲的陪嫁品。那枚顶针是黄铜做的,环圈有两枚戒指那么宽,里圈刻有细小的梅花图案,外圈布满密密匝匝的小窝点。

③顶针是用来做针线活的必备工具。在村里,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我小时候穿的衣服和鞋子,大多是母亲亲手做的。每当农闲的时候,母亲会把家里破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整理出来,小心地拆成一块块布片,再找一块苇席或者门板,把浆洗过的布块一层层地糊上,等晒干后揭下来,就成了做“千层底”的原材料。

④紧接着,母亲翻出一大沓各式各样的鞋样。按照大大小小的鞋样,将大块的布料剪成同样大小的几块,几层摞起来,再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嵌边,最后用纳鞋线密密地缝上,一双结实的鞋垫就做好了。

⑤母亲白天要下地干活,就只能晚上做鞋。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戴着顶针,引着长长的纳鞋线端坐灯下的身影,成了我童年时代最熟悉的画面。纳鞋底的时候,母亲先用缝衣针在鞋底找准位置用力扎进去,再用顶针把缝衣针用力顶过鞋底,实在顶不动了,就用钳子往外拔。为了结实,每穿过一针,母亲都要用手把纳鞋线拽住狠狠勒紧。一双鞋底纳下来,母亲的手指上全是道道伤痕。

⑥在异乡读书的几年,我经常会收到母亲寄来的衣物,或是厚厚的棉衣,或是几双布鞋。看着那细密均匀的针脚,我总会想起母亲那双粗糙的手和那枚顶针。

⑦后来我在城市里安了家,母亲每年还要为我们做几双鞋。我曾劝母亲不要再这么辛苦了,母亲却总是说:“趁着眼睛还勉强能使,再抢给你们做几双鞋,说不定哪天就做不动了。”

⑧“你快来帮帮忙,把妈的顶针取下来。”妻子的喊话,打断了我的思绪。妻子试图将顶针从母亲的手上摘下来,但因为长年累月的辛劳,手指关节已经变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能摘下来。母亲摆摆手,笑着对我们说:“傻孩子,还是把戒指放起来吧,庄稼人戴它干嘛呀?不能吃不能用,干活还要碍手。还是戴着顶针好,我还想再给你们多做几双鞋呢。”

⑨我猛然领悟到……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使“母亲越来越粗糙的手”与“依旧锃亮的顶针”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长年累月地辛勤劳动,引出下文。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要先找出该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或者使用了哪些较为精彩的词语,再去分析。该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对比的作用往往是为了突出作者想要强调的人物形象,母亲的手与顶针对比,突出了母亲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从而引出下文写母亲的劳作。

题模二:多种修辞手法综合

例1.2.1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一五一十

赵春亮

①伫立在门外,听着尖厉的寒风狼一般呜呜地啸叫,孩子压抑的哭声断断续续传到耳中,女人心里开始隐隐作痛。

②返回屋内,女人先将刚才打罢孩子丢在地上的布鞋规规矩矩摆放在床脚,才拉过他,柔声问:“儿子,刚才被妈打疼了吧?”孩子眼噙着泪花摇摇头,不说话。女人又说:“打你是想让你记住,做人就得一五一十,来不得半点虚假。”孩子点点头:“妈妈,我只是想让你高兴。”女人一把搂过儿子说:“儿子,你的成绩已经很棒了,你不该自己改分数的。”

③擦干眼泪,女人才想起,日子一晃已经跌进了腊月,年味也开始在山村弥漫。在男人没回来之前,得把家里拾掇一下,让在建筑工地上受苦了一年的男人能过个舒舒心心的年。女人眯着眼想:得买几张年画儿,新添几双筷子,还得再买口炖肉的铁锅,顺便再给儿子买点零食……

④女人从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抽出一张50元的票子,决定去趟镇里。

⑤前天下了一场小雪,山坡上全白了,山路逶迤在大山半腰,像是一条黑色的腰带。路有些湿滑,女人索性步行,反正也没事,权当活动活动筋骨,顺便欣赏一下雪景。行人很少,冷风一吹,女人觉出一些冷意,顺势将围巾裹得更严实了一点。

⑥快到镇上时,女人朝兜里掏了一把,立刻就惊出了一身冷汗。衣兜竟然漏了一个大窟窿,哪还有钱的影子?该不是装其他衣兜里了吧?女人将全身上下翻了个遍,仍是没有。今天路上的行人不多,即便丢在路上,也未必就被人捡起,女人心存侥幸扭头便往回走,循着原路回去兴许能找到。女人再没有了来时的心定气闲,开始有些慌乱,两眼不住地在地面逡巡,幻想着那张绿色的钞票能突然出现在眼前。

⑦男人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场景浮现在女人眼前,女人一阵心疼,眼泪开始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怎么能这么不小心呢?50元,抵得男人干上小半天了。儿子平时嘴馋,每次去镇上总是望着商店里花花绿绿的零食流口水,自己狠了几次心都没舍得给他买。这下可好,新崭崭的50元大钞竟然就这么无声无息消失了。女人感觉热乎乎的眼泪终于淌了下来,瞬间便被冷风吹得没了一丝温度。

⑧离家越来越近,北风仍是不徐不疾,希望也越来越渺茫。一张薄薄的钞票丢在地上,风一吹,说不定早飞到哪里去了呢!女人越发懊恼、失望和自责。女人不由地将搜寻范围扩大到路边的雪窝和树丛中。

⑨就在女人将要绝望时,路边一抹红色突然跃进视线,一张红彤彤的钞票竟然静静地躺在路边的雪地上,像是一簇燃烧的火苗。走进一看,天啊,分明是一张百元大钞。

⑩女人弯腰捡起钞票,心中不由暗暗高兴。老天爷,你让我丢了一张五十的,却又来了一张一百的,是对我的补偿吗?可转念一想,自己的50元终究还是丢了,这个丢了100元钱的人岂不是更加着急?女人头脑中不由地想起刚才教儿子的那些话:做人就得一五一十。这样想着,女人静静地立在风中,她坚信,那个丢钱的人和自己一样,一定会循着原路寻来的。

直到天擦黑,女人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儿子从屋里扑出来,大声说:“妈,你骗我,你又出去揽活了吧?还说去给我买零食?”女人笑了,心里想,等会儿一定要一五一十地给儿子讲讲今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件事。这时,只听儿子又说:“钱都没拿,你还说去镇上?”

女人一怔,赶紧跑进屋里。看见那张绿色的钞票果然安静地躺在桌子上,女人瞬间觉得自己好幸福啊,搂着儿子大笑,眼泪又快流出来了。

(选自《羊城晚报》2014.06.23)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路边一抹红色突然跃进视线,一张红彤彤的钞票竟然静静地躺在路边的雪地上,像是一簇燃烧的火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元大钞在雪地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引人注目,表现了“女人”发现百元钞票时的惊喜。

【解析】结合这句话的内容,从“静静地躺在路边的雪地上”“像是一簇燃烧的火苗”可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按照“修辞方法+表达效果+结合句子语境”的格式来理解。这句话的语境是“女人”在丢钱后的绝望之际,看到了路边的百元大钞,“躺在路边的雪地上……像是一簇燃烧的火苗”表明这张钞票在“女人”看来非常扎眼,是绝望中的惊喜。

随堂练习

随练1.1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爸爸的白发不是老

李娟

①父亲病了。你问他一件事,回答一句话重复多遍。走路变得慢了,有时,一不小心就会摔倒。

②我陪他去医院看病,住进住院部十五楼的心脑血管科。

③医生问他,清晨吃的什么饭,有几个孩子。他有时答对,有时答错。医生问,你女儿的生日是哪年?他想不起来了,看着我,向我求助,像个无助的孩子。医生向我摇头,不要我替他回答,他苦笑着,一脸的无奈。我走出病房,再也忍不住满眶盈盈的泪水。

④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父亲,学的专业是建筑设计。那个深夜里伏案设计图纸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给我辅导高等数学的父亲哪里去了?那个健步如飞的父亲哪里去了?无情的光阴带走了我年轻的父亲。

⑤下午,在医院的走廊里,我搀扶着父亲练习走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我牵着父亲的手,他的手柔软,温暖,手臂上有了几颗老人斑。我一边陪他散步,一边安慰他,医生说,你的症状是最轻的,要好好运动,就能恢复得和从前一样。父亲点点头,像个年幼的孩子,依恋我,对我的话深信不疑。

⑥握着父亲温暖的手,恍然记起我童年时的那年冬天,故乡白鹿原落了罕见的一场大雪。冬天的寒夜里,父亲要去邻村的学校接我的母亲,他急急忙忙穿着件黑色的毛呢大衣出门了。我一蹦一跳也跟着父亲出了门。只见雪早停了,天并不黑,走在一望无际的田间,雪后的空气清新极了,清冽如甘泉一般。父亲大踏步地走着,穿着小花棉袄的我,迈着小碎步一路小跑,才跟得上父亲的脚步。我的小手握在父亲温暖有力的大手中,父亲问我,冷不冷?我摸摸冻红了的小鼻子,仰着头说,不冷。父亲撩起大衣,让我钻进他的大衣里。大衣里好温暖,我的脑袋只到父亲的腰间,即使躲在大衣里一片漆黑看不见道路,有父亲牵着我,我一点也不怕。在雪地里,一串串大脚印旁伴着一串串小脚印,一步步踩在积雪上“吱吱”作响。

⑦恍惚间,我还是四岁的小妞妞,父亲还是我的天空,是高山,是大树,是我永远依恋的家。可是一转眼间,父亲就老了,岁月的积雪堆满发间。作家朱天文说,爸爸的白发不是老。读着这句话,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⑧我们站在医院十五楼的窗口向外张望,父亲说,几十年前,我来汉江之畔的小城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地,现在都盖满高楼了。

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卧在高楼上,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他的健步如飞,他的风华正茂——眼里含着无尽的忧伤。

⑩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不是吗?你我都来不及慢慢地等,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爱他们。因为两代人生命的衔接处,光阴只是窄窄的台阶啊。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1)请自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第⑨段文字。(可从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把父亲比喻为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写出了父亲的老迈,排比句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怜惜之情,有淡淡的忧伤。

【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与作用。“父亲就像是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黄昏暮色里的一只倦鸟”,生动形象写出了父亲年迈、苍老的形象;“回忆昔日,回忆往事,回忆他的黑发”,三个“回忆”相连,构成排比句式,写出了父亲在面对衰老时的无奈以及淡淡的忧伤,表达了“我”对父亲逐渐衰老的无奈和惋惜之情。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随练1.2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童真

①女儿从小不认生,觉得满世界皆是可亲之人,见谁都笑。有一次,我在街边的瓜果店买桃子,没零钱,卖瓜果的不以为意:“下次补吧,大家都认得你,你是那个小酒窝的妈妈。”我先一愣,然后才醒悟过来,原来女儿的人缘有这么好。

②我有些忧心忡忡,孩子总那么憨,像个不长心眼儿的小糖人儿,万一遇着个歹徒怎么办?回家后,我细细教导了女儿一番,教她如何防范陌生人,她正在吃桃子,满脸桃汁,只管咿咿唔唔点头,也不知记住没有。

③一个周末,我们一家去逛早市。这一路上,女儿结识了好几个朋友,甚至还得到一名穿超人斗篷的小男孩的邀请,两人打算下午一起去广场玩,而且不带家长,小孩子可以在一秒内信任对方,大人就未必了。超人的妈妈尽管面有难色,但拗不过儿子,答应了。婆婆则在我耳边嘀咕:“不知根不知底的陌生小孩,怎么可以一起出去玩!再说两个人都指甲盖那么大,没有大人跟哪行啊!”我朝老人家挤挤眼,叫她先别反对,我自有主意。

④下午,女儿准时出门,我悄悄尾随,小超人已到广场,他们荡秋千,滑滑梯,又看了一会儿别人放风筝。很快,我发现小男孩的妈妈也尾随其后,我们两个会心一笑,分别躲在隐蔽处,忠心耿耿地做保镖。荡秋千时,女儿险些翻下吊椅,幸亏小超人手快扶住了她,但脑袋似乎还是被磕了一下。我当时几乎要挺身而出,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女儿只摸了摸头,开心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哭!

⑤他们在人群里悠闲地逛了一会儿,又去看月季花,花圃边的长椅上,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妹妹不理会妈妈的劝阻,揪下自己的鞋子扔进草坪。他们帮忙捡回来,小妹妹觉得有趣,立刻停止哭闹,一遍一遍扔鞋,他们也当做有趣的游戏,争先恐后去捡。旁边有个老太太竖起大拇指:“三兄妹好和睦,相亲相爱一家子”我窃笑:这是相亲相爱陌生人啊!

⑥黄昏时,两个小人儿挥手告别,各自回家,我们两位家长也暗暗点头告辞。这时,空荡荡的路上,突然走过一个陌生男子,身材高大,语调温和,他与女儿攀谈起来,问她几岁了,家住哪里,上小学还是幼儿园。女儿似乎毫无戒备,一一告知,好像还顺口说出一连串电话号码。我心中惴惴不安,靠近两步,准备随时现身。

⑦那陌生男子又问女儿,为何单独走路,爸妈在哪里?女儿对答如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在前面的树丛里。我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此时,陌生男子从背包掏出一把玲珑的小红伞,向女儿比比画画,我心咚咚跳叫自己沉住气,看看女儿会怎样应付,__________。

⑧那陌生男子硬是将小伞塞入女儿手中,两人开始拉扯退让。我赶紧走过去,还未来得及出声,一名推婴儿车的女子忽然走过来,正是广场上扔鞋小妹妹的妈妈。她挡在陌生男子面前,质问他意欲何为。陌生男子大窘,举起小伞叫我们看,上面印着广告有家新开张的甜品店儿童节大酬宾。他解释,因为小女孩实在太可爱,忍不住多聊了几句,所以才造成一场误会。

⑨女儿对尴尬的陌生男子说:“叔叔,我想要两把小伞。”我颇为疑惑,男子开心相赠,还给婴儿车上也插了一把,我心里暗自决定,下周带全家人去这家店里吃甜品,女儿看着熟睡的小妹妹,惊喜地说:“这是扔鞋的小妹妹。”推车女子莞尔一笑:“真是有缘。我生怕你遇到了坏人呢。”

⑩到家后,我崇拜地问女儿,为何能这么聪明的应对陌生人。女儿骄傲地告诉我,在幼儿园老师经常讲,还请警察叔叔在课堂上演练,她做的最好啦,但我仍有疑惑:“那你为什么把地址和电话都告诉她了?”女儿得意地笑道:“我说的全是舅舅家的,坏人一定找不到我的!”全家人哄哄大笑。有这么一个外甥女,舅舅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问女儿:“你为什么要两把小伞?”她回答:“昨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叫黄丝丝,总是哭,不说话也不玩。我送一把小伞给她,她就会笑的。”

我的心忽然感到无比欣慰。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这份童真与善良我曾经是那样的熟悉,而现在又是如此的陌生。

只是,欣慰之余,我内心却又是一丝沉重,如鲠在喉:天真的女儿在应付“陌生叔叔”的时候,是如此老练,如此“聪明”,这让我心中又多了一份陌生,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

也许,面对陌生的童真,我们有太多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危险、世俗比作浊流,把孩子的童真与善良比作清泉,把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童真与善良的赞美之情,像清泉一样让人觉得甘甜,突出童真难能可贵。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答题模式: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感情。这个句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把危险、世俗比作浊流,把孩子的童真与善良比作清泉,把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童真与善良的赞美之情,像清泉一样让人觉得甘甜,突出童真难能可贵。

作业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25——31题。(共18分)

雨夜的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11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12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13“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14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15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16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1)25.请阅读选文,补全下面的表格。(2分)

A:

B:

(2)26.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7.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8.请分析选文第⑩段中两个加点词“寂静”的含义。(2分)

第一个“寂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寂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9.选文第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0.选文第段为什么要细致描写“打马灯男人的脸”?(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31.选文多次写“马灯的光亮”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5.A.“我”和父亲遇雨受阻。(1分)

B.打马灯男人护送我们走出山林。(1分)

(2)26.环境描写,交待云多雷响的天气,预示大雨将至;烘托“我”焦急的心情;为下文走路艰难作铺垫。(3分)

(3)27.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黑夜里马灯的明亮。(3分)

(4)28.第一个“寂静”指夜晚山林的宁静;(1分)

第二个“寂静”既指夜晚山林的宁静,也指“我”内心的平静。(1分)

(5)29.插叙:交待打马灯男人雨夜的不幸遭遇,揭示打马灯男人雨夜护送路人的原因。(3分)

(6)30.突出打马灯男人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表达“我”对他的同情和感激。(2分)

(7)31.线索,象征打马灯男人美好的心灵,突出灯光带给“我”的温暖与安慰。(2分)

【解析】(1)25.此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对文章作者情感心理变化的把握。学生需要对文章进行层次划分,然后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通常是某人做了某事。情感把握题只要认真筛选信息即可,难度不大,基本从原文中可找到答案。特别注意作者抒情和议论类的句子。

(2)26.此题考查句子作用,注意特殊句子(首句,尾句,过渡句)的作用是固定的,注意联系上下文来判断。

(3)27.此题考查记叙文的赏析,为常规性考点的考查。赏析时,要结合语境,把词语和句子表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揣摩出来。

(4)28.此题考查词语含义,注意联系词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以及当时的情况及作者的情感。

(5)29.此题考查散文的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6)30.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学生需要知道具体赏析题的答法及知识点,一般需要从修辞、表现手法等几方面来答即可,注意联系语句含义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7)31.此题考查句子作用,注意特殊句子(首句,尾句,过渡句)的作用是固定的,注意联系上下文来判断。

作业2 阅读《最美的对视》,完成下列各题。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①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②站在她面前的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③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眼角膜,得以重见光明。

④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⑤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⑥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膜无偿捐献给需要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⑦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眼睛,因为白内障而使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摸摸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医院做白内障手术,说这是个小手术,可能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到了医院却又死活不肯做手术了。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看得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老人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⑧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母亲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们悲痛之中也许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自己的捐献心愿。

⑨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永远地走了,走得平静,走得安详,走得圣洁。

⑩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

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下面的侧面描写对表现老人有什么作用?

在场的眼科医生完全怔住了,他们被老人的固执己见感动了,没有像对待其他固执己见的病人那样,表现出不耐烦,而是耐心地给老人解释做白内障手术不会损伤眼角膜。

②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鞠了一躬。

(3)请紧扣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4)《最美的对视》“美”在文中谁的身上?为什么?结合原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1)捐献眼角膜的老母亲的女儿与受捐的小男孩相互凝视.

(2)①用眼科医生的“怔住”“耐心做解释”侧面突出老母亲固执己见要捐献眼角膜的爱心的伟大.

②示例l:“深情地凝视”“深深鞠了一躬”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地写让小男孩深深的谢意与感动.

示例2:“凝视着她,凝视着她”,运用反复的修辞,突出了小男孩深深的谢意与感动.

(3)内容上点明文章的主旨,表达对捐献者的无私与受捐者心怀感恩的讴歌赞美;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严谨.

(4)示例1:美在捐助者老母亲身上,老母亲固执己见地要捐献眼角膜,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示例2:美在老母亲的一对儿女身上,他们支持老母亲的决定,并且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说明他们像母亲一样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

示例3:美在受捐助的小男孩身上,他因得到老人的眼角膜而重获光明,向老人的女儿深深鞠躬表明他是知恩图报的人,相信他会把爱心传递下去.

【解析】(1)此题考查内容概括.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的模式来回答.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就是写一次非同寻常的“对视”,中间部分是插叙,补充说明了这次“对视”的背景.所以主要事件还是这次“对视”,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时,我们要抓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不离中心,中心不离背景”的原则,从不同角度着手分析.答题模式: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写出了…(内容特点),表达了…(思想感情).①句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本句通过对医生的描写来烘托老人,表现老人宁可自己忍受病痛也不损坏眼角膜的高贵品质.②句可以从修辞或写作手法两个角度分析,“凝视着她,凝视着她”是反复的修辞,意思是长久的注视,表达的是感激和感动,“凝视”和“鞠躬”是神态和动作描写,作用是一样的.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此题考査文中重点段落的作用.最后一段在结构上一般是总结前文、呼应开头,照应题目;内容上是揭示主旨、突出中心等,要联系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本文最后一段写“对视”的深刻含义,在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和开头,在内容上突出了中心.

(4)此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和拓展.要针对不同对象,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得出不同的理解.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从捐献者的角度看,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最美的;从受捐者的角度看,美在知恩图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作文童年趣事 中秋节的作文700字 校园趣事作文300字 我是劳动小能手作文 什么的魅力作文 今年高考安徽作文 一个难忘的眼神作文 有关下雪的作文 这也是一种美作文 大扫除作文350字 快乐六一作文三年级 写事的作文150字 合作共赢的作文素材 蚂蚁搬家作文300字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my teacher英语作文 关于励志的作文800字 做自己的老师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400字作文 给我的启示作文500字 沟通作文500字 成考专升本英语作文 抗日战争 作文 我在什么中成长作文 青海高考语文作文 挑战自我作文800字 myhouse英语作文 挠胳肢窝作文 游月季园作文 我这个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