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将病句进行到底 是因为离开病句就不存在文章了

2020-11-24 05:40:01
相关推荐

文/葛维屏

记得有一年参加单位人才选拔考试,考试的内容,却是公务员考试的版本。当看到第一道大类型题,是判断病句、确定最恰当的词语这种题目,顿时觉得这题目不容易做。因为我有体验,孩子的语文作业中,最难的就是改病句题,往往对着那些题目,我半天都找不出应有的答案,现在这样的题目真的来到面前,可想而知,我的心态是如何的。

我不由想到,前不久我写的一个短文:将病句进行到底。当时写下这个题目,实在是因为“病句”事关我的切肤之痛。

甚至可以说,“将病句进行到底”这个标题,可能就是一个病句。当年,《将爱情进行到底》这个名字的突然出现,就令人有一种将信将疑之感,很怀疑这是否是一个病句。

这个句式,最早的母本,自然是毛泽东所写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这里的“革命”应该是一个动词,或者至少有一个“动词”的意思在内,将一个“动作”进行到底,完全是说得通的。但“爱情”似乎是一个名词吧,把名词进行下去,总给人一种别别扭扭的感觉。只听说过“进行革命”,但“进行爱情”说得通吗?

“病句”,也是一个名词,将它进行下去,与把“爱情进行到底”有着相似的疑似性疾患。

为什么要提到病句?就是因为,我们每天都与病句厮守在一起。中学时代,学过恩格斯的一篇文章,是悼念马克思的,里面约略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大意是说,马克思的一生,就是与错误思想作斗争的一生。

很多年过去了,我觉得,局限在作文的意义上,我们的每一天,实际上就是与病句作斗争的历史。

每一次写文章的时候,我最大的苦恼,就是我明明知道自己写的是一个病句,但却无能无力把它拉回到正道上来。

当写文章卡壳、被迫绞尽脑汁之时,就是自己与病句作斗争而骑虎难下的时候。当此之际,我恨汉语的匹配为什么如此的狭窄?我真想打破既有的汉语的词语搭配规律,使得语言的表达能够自由自在。比如,“提高水平”可以说,但“提高氛围”就不行。有时,忍不住想诘问一下,谁规定了这种搭配规律?

在公文中,有时候为了使标题新颖别致,常常耗费数小时的时间,拟定那看上去有一点味道的标题。而这时候,最大的苦恼,就是标题中会出现一点令自己都不舒服的“疵点”。我知道这个“疵点”就是一个病句,但我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替代办法,最后只得让这个“疵点”胆战兢兢地落在小标题队列的最后一排,小心翼翼地露出它的真容。您千万不要与我讨论这个题目是否在语法规律中找到合法的存在地位。比如,在一段文章中,有下列的三个小标题:

整合渠道资源,形成“直接对外”的营销活力。

整合人力资源,打造“直达客户”的营销团队。

整合业务功能,下沉“直面市场”的营销手段。

第三个标题,“下沉”搭配“手段”,实在经不起严格的语法的问责,但我也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所以,我自惭形愧地让这个标题,尽量不惹人注目地隐藏在文章之中,像小媳妇一样,含垢忍辱地苟延残喘。

自己大概整天生活在病句之中,已经对病句麻木不仁,习惯成自然,只要逮着一个时机,就要发泄一下使用病句的冲动,因此,自己对病句已经缺乏最基本的免疫力。这样的基本素质,一旦面对真正的病句的时候,就会不辨西东,物我两忘,就像色盲症患者一样,无法分辨出一幅画中的色差。

孩子的语文作业,正是考验我对病句缺乏免疫力的最佳石蕊试纸。可以说,孩子的作业中,令我最束手无策的,就是其中的修改病句部分。

这种作业,一般会提供四句话,请你找出没有语病的那一个。

开始的时候,我是雄心万状,满以为找病句,还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吗?但那四句话看下来,觉得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生动活泼,通顺自然,甚至觉得,那些话,就是自己平时使用的话,要找出其中没有语病的一句,真的是:难,很难,难上加难。

过问孩子的语文作业,真的会觉得很伤自尊心。多少年来,也多多少少会写一些简单的主谓句、动宾句及一些较复杂的复句,但实际上,连语文的基本皮毛都还不具备呢。

所以,对孩子修改病句的作业,我总是望洋兴叹,徒唤奈何。

但我心里不服气,难道那些名家,就没有孩子作业上的那些病病吗?

只要你写文章,必定要与病句相伴相生。——我固执地相信。

我想到过去在学校里的老师安慰我们的话,他说,托尔斯泰的《复活》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大病句。

为了便于大家一起参与到对病句的讨伐斗争中,我把《复活》的第一句话移植下来,让大家评骘一下是否是病句:

先找一个草婴翻译的版本:

“尽管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类,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阳光和煦,春草又到处生长,不仅在林荫道上,而且在石板缝里。”

再看汝龙翻译的版本:

“尽管好几十万人麋集在不大的一块地方,千方百计把他们聚居的那块土地毁灭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把石头砸进地里去,不让任何植物在地上长出来,尽管出土的小草一概清除干净,尽管煤炭和石油燃烧得烟雾弥漫,尽管树林伐光,鸟兽赶尽,可是甚至在这样的城市里,春天也仍然是春天。太阳照暖大地,青草在一切没有锄绝的地方死而复生,不但在林荫路的草地上,甚至在石板的夹缝里长出来,绿油油的。”

乍一看,大文豪的长句子,总叫人产生几分狐疑,因为长句子向来是病句的藏垢纳污之所。仔细看看,特别是看看汝龙翻译的译文,的确觉得这句话,前后之间的逻辑矛盾。如前面说了把小草都除“尽”了,但后面怎么又说“春草到处生长”?

孩子提到的最著名的病句,是郭沫若的那句人所共知的话:“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但这句话错吗?其实用词的重复,恰恰是产生一种节奏,产生一种强调的作用。像郭老的这句话,虽然将“两个笑的词语”叠放在一起,但是看起来的效果,却很舒服,很有节奏感,至少读起来朗朗上口吧。就像经常被人诟病的“亲自来到现场”这句话,“亲自”在句中起到了一种强调的作用,也使句子增添了波澜与起伏,至少听起来很入耳。

因此,连郭老的文章中都有病句,那么,不写病句的还有几何?

抱着这样的信念,翻看了孩子的课本,果然发现,那些被选入范文的教科书里,并非没有硌人的病句。

我着重看了两个人的文章,一个是曹文轩。

课本中有曹文轩的一篇散文《前方》。下面一句,就很有一些别扭:“他们(指坐在好的交通工具上的人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这句话中,用“他们的心情”与后边的“人们”相比较,不正是犯了病句中常见的前后不匹配的毛病吗?

再看课本中另一个作家高建群的文章《西地平线上》,有一句话:“我们将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架起相机,直拍到它消失。”

这典型的是一个病句。“我们”可以将“车”停下来,但不可能都一起“倚托在一棵树”,都“架起相机”。

很好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常识性的病错。于是用“百度”搜索了一下,惊讶地发现,很多年前,就有人指出这篇文章中的这句话是一个病句了,不过当时这个病句是这样的:“我们的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当时,指正者指出这句话犯了语病,前后动作不是一个主语。可以合理地推理一下,大概课本编写者,也承认了这句话是一个语病,便把“我们的车停下来”,改成“我们将车停下来”,第一句没有毛病了,但是仍然前言与后语难以搭配。

在高建群的这篇文章中,还有一句话,也令人疑窦丛生,此句为:“那次实际上并没有看到落日,它隐到云背后去了。”

这句话中的“它”,按着惯例,自然知道指的就是前面的“落日”,但是,我能不能指它为“月亮”?你怎么就可以肯定它是“落日”?仿照这样的句型,比如:“我看着窗口里的灯光,它很亮”,怎么能肯定后面的“它”,就是指前面的那个“灯光”?

高建群是陕西作家,这不由使我想到,在中国文化界,陕西作家引起的争议最多,受到病句的指责相对而言也比较频密一点。像贾平凹的《怀念狼》,当初就有论者,指出小说中充斥着似通非通的病句。

另一个陕西作家写的长篇小说《白鹿原》里,也跳跃着众多硌人眼神的病句,下面找几例:

“父亲的死亡是他平生经见的头一个由阳世转入阴世的人。”——这个句子精简后,就成了“死亡是人”,属于病句中的搭配不当的毛病。

“秦地浑重的口语与南方轻俏的声调无异于异族语言,往往也被他们讪笑取乐。”——这句话总觉得缺少配件,至少应该在“声调”后面加一个“相比”才显得通顺一些。

所以《白鹿原》里的句子看起来相当的别扭。

看来,病句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如果“无错不成书”成立的话,那么,不妨套用一句话:“无病不成句”。

如此一番自我安慰,顿时觉得释怀了不少。既然病句不可避免,那么,不妨倡导一种理念:那些看起来舒服的病句结构成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而那些看起来不舒服的病句组成的文章,就是差文章。

当然,我们说一声“将病句进行到底”,并不是说要提倡让病句无孔不入地蚕食我们的语言,我们只是想说,既然病句事关着语言的约定俗成性,那么,不妨在语言的通顺与流畅上多下功夫,使得文章的顺畅与气势之美,可以遮蔽掉构件上的缺陷,那么,那些局部存在的微瑕就可以忽略不计,无碍大局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庭分波作文 文学类作文 付出总会有回报作文 以满足为题写一篇作文 以波折为话题的作文 改变的作文素材 关于九月份的作文 难忘的那一刻作文350字 开学第一天作文600 小学三年级作文关爱 推荐一篇文章作文 传统文化的作文好标题 浮生若梦作文 黄冈优秀作文 运动员作文 茉莉作文 海滩之旅作文 我的朋友乐于助人作文 作文春游 观影感作文 军训团结作文 中考常考作文 她感动了我作文500字 六级作文要写题目吗 那件事感动了我作文 青春的味道作文800字 我敬佩的人500字作文 不虚此行作文 关于旅游的英语作文 写大自然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