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主旋律歌曲《潮起浙江》如何澎湃浙江人的心潮

2020-11-30 18:20:01
相关推荐

2019-03-16 09:44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严粒粒

音乐的海洋里,应该涌动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歌。

前不久,词作者杨晓光、曲作者朱培华先生应浙江省直机关工委之约,为全省机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晚会创作了主题歌曲《潮起浙江》,并在浙江人民大会堂首唱。歌曲紧扣时代脉搏,气势恢宏。现场气氛热烈激昂,歌者与听众热血沸腾,都认为这是讴歌改革开放的好歌,并由衷为浙江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

随后,中共浙江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发文,倡议全省机关干部学唱《潮起浙江》这首歌曲。而后,省检察院、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省合唱协会、杭州市民合唱学院等单位纷纷将其纳入各自年会歌单。

杨晓光是机关工作人员,业余时间爱好创作正能量满满的作品;朱培华是旅欧企业家,也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学生,从商之余不忘温习音乐之美。

一首主旋律歌曲,是如何澎湃着浙人心潮,又因何博得各界好评?我在这对合作多年的“光华组合”的创作故事中寻找答案。

水性

“浙江”二字,字字带水。江南水乡、鱼米之乡、绿水青山……这片泽国有一串串湿润的昵称。伴随密布的水网,水的气质,早就融进浙江的血脉基因。

欣赏《潮起浙江》的MV,聆听音乐的语言。从歌名到歌词,从画面到旋律,歌曲都以“水”命名。

几年前有一首省里的宣传曲,叫作《美丽浙江》。每当悠扬而柔美的女声响起,水性浙江的婉约和清丽,自然而然地幻化为听者脑海中的西湖、湖上的扁舟……一切意境,如梦似幻,宛若天堂。

可这又是人间的天堂。

改革开放,是浙江人发自内心的选择。美好生活,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杨晓光和朱培华想要歌颂别样的水性浙江。他们想,这必须是一首有骨骼的歌曲,一首能够体现新时代浙江精神的歌曲。一首一滴水可见乾坤的歌曲。

人间的水,不只有甘露和琼浆。她的化身,还有波涛和巨浪。

容我——一个音乐艺术的门外汉,斗胆把词和曲揉碎、捏开:

水性浙江,要有她的磅礴。

当呈示部亲切、舒缓的曲调滑过,进行曲雄劲刚健地登场了。北有黄河,浙有钱塘。朱培华从《黄河大合唱》中找到了灵感:歌词“潮起浙江”由男女声部轮唱、合唱。这律动仿佛暗流翻涌的水,又如奋起搏击的人。人与水在歌曲里糅合,相得益彰。

水性浙江,也有她的执着。

从起伏的丘陵地带蜿蜒而过,用历史的眼光看,浙水曲折的水道,始终有着“红船”与“八八战略”的牵引力量。“奋勇拼搏,敢想敢闯,勇立涛头,开放图强”——杨晓光将浙江精神凝练为四个四字词语。我们可从精气神里窥见意志背后的磨砺。

水性浙江,更有她的奋勇,她的开阔。

水的命运是在任何情况下流淌,不畏艰险,不畏道阻。浙江是资源小省,幸而向海而生。用勤劳和智慧、汗水和双手,浙人的目之所及跳脱足下一亩三分地,迎着海风和海浪,自豪地对世界高歌:“铸就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去创造新时代的荣光”,“向光辉彼岸扬帆远航”。

朱培华说,最初自己被杨晓光的歌词所打动,是因为寥寥几行字竟然足够让他浮想联翩:水涛的大气,水路的跌宕,水性的内涵。然后,他作下曲子,给浙水的奔流打上音律和节拍。和着音符和拍子,歌者唱着浙江在不舍昼夜中的沉淀,也歌着浙人在岁月荏苒中的成长。

共性

“你们真是幸福的一代人啊!”笔者面前,杨晓光和朱培华眼中闪烁着的,是慈祥的长辈的目光,他们以过来人的口吻和我感慨。

其实我也想说:我着实也羡慕你们!

我三十而立。我这一代人,是被时光呵护的幸运儿。作为独生子女,我们独享父母宠爱;作为改革开放后的一代,我们简直是坐享其成。仰仗着大时代的进步,倚赖着父母前半生的打拼,从小就在蜜罐里浸着,所谓“不知疾苦”,也不为过。

想起前几天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位国外记者对一位人到中年的采访对象真诚地表达:没有一代人能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更幸运,你们真正经历了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

任何感受都是主观的意识。唯有经验最是客观真实。我羡慕与时代一起经历跌宕的杨晓光和朱培华,以及他们所代表的一群人。

“感同身受”是只有局内人才能真切体会的情感。我也曾在海外生活。可那段求学的滋味,是怎么也比不上前辈们奋斗中的五味俱全。

个人命运的轨迹,往往与国运相承相依。

朱培华自1988年出国以来,在卢森堡、德国生活、工作了近30年。

一个浙江歌舞团小有名气的青年作曲家远行海外,从跑堂、开餐馆开始,直到如今成为欧洲杭州总商会会长。而朱培华感受最深的是,国内外友人和他打招呼的方式,早已从“这里比中国好多了吧,你就别回去了”转变为“中国已经这么好了,你怎么还不回去”!

杨晓光亦如是。身为机关工作者,他见证、参与了改革,深切体会到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向前;退休了,他四处周游、写书。因为生活,也因为工作,他歌颂美好,也不忘中华民族曾经经历的苦难。

时代也在历史的洪流中寻觅着同行者。杨晓光和朱培华的人生,是和改革开放互相拥抱、共同演进的。他们一同享有、打磨着共性。

如果说,每首歌里都有一个故事,杨晓光和朱培华是极为合适的讲述人。他们也常常相互感叹,如果《潮起浙江》能够成功,那一定要感谢伟大的时代。

以亲历者的身份,杨晓光和朱培华理直气壮地抒写赞歌。而我——一个年轻人,一个改革征程的获益人,更应深情款款地听赞歌、唱赞歌!

感性

毋庸置疑,《潮起浙江》是主旋律歌曲。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担负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

所有艺术主题中,主旋律作品怕是最难创作。成功者必须过政治关、个性关、艺术关。

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如何让富有如此重要政治意义的歌曲博得广大听众的共鸣?从杨晓光和朱培华的经验谈中,我尝试体悟。

“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我用列夫·托尔斯泰以他一生伟大的成就为我们总结的箴言作为楔子——如若为艺术的品性加上释意,感性一定是她最动人的定语。

杨晓光从省直机关工委书记郑才法这边领到这篇“命题作文”时、朱培华在国外收到老朋友杨晓光的合作邀请时,也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避免模式化的创作,是他们从以往的创作累积而来的经验。

灵感,是艺术家的缪斯女神,是拨动心灵的那轻轻一下的钩弦。它不会枯竭,但是会转瞬即逝。

杨晓光用感性的一颗心,去抓住生活细节处感动:写出《那一天我从云端飞过》的词,是因为他往新疆空中西行时,从晴朗的万里上空俯瞰九曲黄河、祁连雪峰、茫茫戈壁、巍巍昆仑,祖国的山河壮丽让他深深自豪。写出《你的那双眼睛》的词,是因为他偶见方志敏烈士被捕后即将面对死亡的照片。凝视方志敏刚毅坚定、凛然淡定的眼睛,他对烈士崇高的灵魂无比敬畏。写出《清气满钱塘》时,令他心头共鸣的,是纪检系统朋友的一句“防腐是为了救人命”的肺腑之言……

科班出身的朱培华,没有将师长的教诲遗忘。他记得,他崇敬的施光南老师说过:好的音乐作品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生活贴得越近,作品就更容易成功。施光南还点拨他:“写的歌想要别人感动得掉泪,自己没有流两脸盆眼泪怎么行呢?”如此一来,自己的泪,成为朱培华音乐创作的试金石。

歌者是首先被感动的听众,歌声才能透着涓涓的深情,在听众的耳畔悠扬。

灵感是一瞬的,情感却可以绵延。那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一种跨越年龄、跨越职业、甚至跨越地域和国界也能听见的共鸣:即使没有完整的经历,年轻的80后90后,也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从《潮起浙江》的澎湃中,我得到了平静的归属感:能看见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好啊。能和所有人被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动,多好啊!

——我这样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玉兔之死高考作文 关于诸子百家的作文 我爱中秋节作文 重渡沟一日游作文 幸福就是现在作文 写事作文六百字 闯祸作文 最优秀的作文 那次我陶醉了作文 英语暑假作文50词左右 老师的手作文400字 中考作文指导 合唱作文 变化作文500 触动心灵的爱作文 感谢父母作文 关于读书的作文记叙文 我们心中的好老师作文 研学旅行作文 四百字写事的作文 关于导盲犬的作文 学生会感想800字作文 秋天的作文好词好句 筚路蓝缕的启示作文 写父母的作文 劝爸爸戒酒作文 家乡巨变作文 我会查字典作文 关于空气的作文 初一作文我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