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父母教育孩子

2020-12-05 01:35:01
相关推荐

2020 年 3 月底,带着“想把 Casey Neistat 早期让他在油管一步步封神的 vlog 翻完”的愿望,博主 @阿彬困了 开始系统地搬运并翻译 Casey 的作品。我也再次观看 Casey 的视频,感受他讲故事的方式。

Casey 是三个孩子的父亲,vlog 中有不少他与孩子的互动和共同经历。这让还没结婚的我思考:教育孩子对于父母意味着什么?

孩子呱呱落地,父母是最早的启蒙老师。启蒙包含“知识的传授”和“观念的树立”。前者更客观,偏向于认识身边的人事物,什么是父母、花或汽车;后者稍主观,更像是明白为什么要这么那样,奠定之后三观的基础。

所谓“教学相长”,孩子的启蒙并不是单向输出,父母可以从中获益,包括“反刍”和“解构”。

反刍

言传

小时候看知识问答类节目,我会十分纳闷嘉宾为什么回答不出那些很简单的问题,觉得换我肯定能都答对。直到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我才意识到我变成了回答不出那些问题的成年人。

我们从小学习过很多知识,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大多只是为了应试。由于没有生活经验的支撑,小孩很难真正地理解,更别提相信博杂的内容,与之共鸣、指导生活。

从“叫爸爸妈妈”到数理化,孩子的教育是父母温习知识的过程。拥有二三十年的经验和阅历之后,再次面对过去所学,父母能有不一样的理解和感悟,让本已忘却的知识重新活跃起来。

这是“言传”对于父母的作用。

身教

很多家长都会抱怨不到十岁的小孩花太多时间在手机或平板上;这些父母忽略的是,每天抱着手机的自己才是默默“教会”孩子刷短视频的人,也没有亲自示范到底应该做什么。

李如一和陈冠希都提到,在家会尽量多看纸质书或处理实体书面任务,不会在孩子面前长时间地使用电子设备,即使是看电子书或回复工作邮件。

孩子不懂父母拿着电子设备在干什么,只知道他们很长时间地投入其中,就认为自己也可以这样,开始轻量化的娱乐行为,玩游戏、看视频,逐渐习惯即时性满足。

沉浸于电子设备只是父母带给孩子的影响之一。父母间彼此的态度、情绪的表达或处理问题的方式,都会是孩子学习的样本。

老一辈的父母会说,孩子还小不会懂这些,但潜移默化的可怕之处,是孩子在还不懂事时就能学会。

当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父母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这是“身教”对父母产生的变化。

父母的经历

成长过程中被尘封的,不只是曾经学过的知识,还有父母小时候的经历。

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会带着个人成长经历的投射:过去生活条件不好,父母会“过度补偿”孩子,孩子想要什么买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以前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父母迫切希望孩子能够发奋图强;孩子身上出现父母小时候也有的问题,父母表现出过份地苛责。

这些行为的出现,意味着父母并没有接纳以前的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过去经历深深地影响着父母的判断,形成了“父母惯性”。

同样,父母处于社会当中,周围对于“补习班”的追捧、“好成绩”的追求,形成了“社会惯性”。当“父母惯性”和“社会惯性”共同作用时,孩子身上的压力会变得十分可怕,间接造成“14 岁男生被母亲扇打后跳楼坠亡”的惨案。

一方面,想要放过孩子,父母先要放过自己,放下自己的执念,避免“父母惯性”的产生;另一方面,父母得避免“社会惯性”直接影响到孩子。这样,家才是孩子的港湾,而不是压力的来源,不然父母只会是自己小时候也讨厌的存在。

这么看来,“反刍”的是学过的知识、日常的行为和过去的经历,能被父母或孩子直接感受到。

解构

现在你习以为常的东西,认知、态度、处理问题的办法、表达情绪或情感的方式,是过去经验所得到的结论。在处于相似情况时,你可以直接调用某个“结论”,这就是我们的本能习惯。

我们都在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现在甚至是未来的生活。但过去的经验有局限性:事物在发展、环境有变化、接触的人各不相同、每个人也都在成长。过去的“结论”不能每一次都完美地适用。

当不适用发生时,我们会面临两个选择:一、说服自己“不适用”是偶然事件,用“结论”来强行解释“不适用”,周遭还是如“结论”一样;二、接受“不适用”,用“不适用”来更新自己的“结论”。

后者很难,日常的“不适用”力量微弱,人们只有在接受强烈的冲击后,才会改变自己的“结论”。然而,由外界强烈刺激产生的变化通常伴随着不太好的影响,教训惨痛;对于当事人来说,这种变化十分被动,会永远慢一拍。

最理想的做法,是去主动解构自己习以为常的世界,这些深入生活、潜意识的“结论”和三观。博主 @VicodinXYZ 说:

理解世界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把任何之前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全都重新研究与思考一遍,并弄清楚它们运行的真正起源与机理。在这个过程中,自问的问题越基础、越显得不需要去质疑,收获往往就会越多——人为什么要每天吃三顿饭、买东西为什么要花钱、书籍和文章为什么会存在——真理通常就藏在这些大多数人想都不会想的事情里。

主动解构很难。每个人的“结论”或三观,是自己的心灵舒适圈;世界在“结论”可以解释的范围内运行,人们才会觉得安心;任何破绽和漏洞很难在平静日子里被发现。

而生孩子之后,父母需要协助孩子树立认知。这个过程没有办法直接给孩子“结论”,“你只能这样”“这个就得那样”,孩子会没办法理解,他们的好奇心也不能被满足。父母需要自圆其说,来解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疑问,为什么要有礼貌、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不能一直玩。

给孩子解释的过程中,父母思考这些“结论”、社会规则或习俗习惯,要看自己为什么会有某种偏好模式、能不能想得通现行做法、社会偏好可不可以说服自己:

想得通,自然能理解其中的缘由、过去的局限或束缚,从而完成“解构”,让自己得以重塑;同时也不会太为难孩子;想不通的话,父母的理由牵强点能糊弄过去自己和孩子,家长用身份来逼迫孩子接受的也不少(“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反映出父母的困局:自己都没想通,也强迫孩子照样迷糊;个人都不接受,还要求孩子照做。比起受到冲击的被动改变,困难的主动解构,教育孩子带来的解构是温和且持久的,最能让父母接受。

这么看来,“解构”的是认知、偏见和三观,深入父母或孩子生活和潜意识当中。

结语

父母永远有退路:没必要再次学习过去的知识,没必要与曾经的自己和解,孩子必须“do as i say, not as i do”,没必要折腾已经结婚生子的自己。

因为“反刍”和“解构”是困难的、费劲的,产生的影响也不能立马被察觉。但总会有父母选择去“反刍”和“解构”。

为什么要生孩子呢?除了传宗接代和防老养老,教育孩子的反刍让父母完整,解构让家长重塑。

希望现在写文章的我不要打未来自己的脸。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不再胆小作文 防侵性作文 春节英语作文80词 以遇见为题的作文 心里话作文400字 元宵节作文初中 感恩作文800字高中 三年级作文下雪了 关于孝道的作文 学校打屁股作文 我与社会作文 感恩作文600字初中 我喜欢画画作文 我的好朋友400字作文 优秀中考作文600字 学习的意义作文 学滑雪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300字 在阳光下成长作文 我战胜了困难作文 四年级作文我的自画像 记事的作文400字 圆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日语作文 日语作文我的一天 周记作文500字 我最爱的食物作文 我的阅读故事作文 新年活动作文 你是我的榜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