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知足常乐”的人生境界

2020-12-09 15:40:01
相关推荐

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日:“不愿住。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仟粥;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住。”孔子愀然变容日:“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庄子》

庄子在这里,借孔子师生的一次对话,告诉我们做人必须知足的道理。能够知足也就常足,且终身不羞。庄子说,有一天,孔子对他的高徒颜回说:“ 颜回,你过来,你家境贫寒居处卑微,为什么不外出做官呢?”颜回回答说:“我无心做官,城郭之外我有五十亩地,足以供给我食粮;城郭之内我又有四十亩地,足够用来种麻养蚕;拨动琴弦足以使我欢娱,学习先生所教的道理足以使我快乐。因此我不愿做官。”孔子听了颜回的答话,很受感动,改变面容说:“实在好啊,颜回的心愿!我听说:‘ 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因为利禄而使自己受到拘累,真正安闲自得的人明知失去了什么也不会畏缩焦虑,注意内心修养的人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因此惭愧。’!我吟咏回味这样的话已经很久很久了,如今在你身上才算真正看到了它,这也是我的一点收获哩。”

我们知道,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高足,品性高,悟性好,可是家里异常贫穷,文中讲到颜回家中还有五十亩耕地,四十亩桑田,其实据史载颜回家中可说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穷得只有一个盛饭的木瓢,可是颜回跟孔子学习,矢志不渝,经常抚琴诵诗自得其乐。孔子称赞颜回,庄子也推崇颜回那种知足知止的品德。更重要的是庄子借颜回的答话,宣述他自己那种自觉的、建立在理智或理性基础上的恬淡无欲的精神修养的主张。

庄子认为要实现精神世界的无待、无累、无患的绝对自由,必须进行恬谈无欲的修养。可是,这种“无欲”的观点,就其本身而言,在理论上会有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会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毫无嗜欲的不动心,但这种“毫无嗜欲的不动心”,似乎并不是精神的觉醒,而是精神的麻木不仁;并不是人性的提高,而是人性的枯萎。一种是建立在理智、理性基础之上的通过精神修养实现对死亡恐惧的克服、世俗纷扰的超脱、哀乐之情的消融,从而形成的一种主体觉醒,自我意识强烈同时又是安宁恬静的心理空间。从庄子整个思想考察,庄子是主张并且强调后者,即一种精神的不动心,一种理智的自觉的安宁,也就是说,这种恬淡无欲,心理安宁不是通过压抑、鲁钝、麻木不仁,而是通过最高的精神修养而获得的。

庄子能够认识并且极力主张通过精神修养实现理智的、自觉的恬淡无欲、心理安宁,作为一位古代哲人,确实展示出他超人的睿智,因为他准确地揭示了人在精神修养方面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到人的恬淡无欲与其精神境界的内在联系。正因为它符合客观事实,所以中外哲人在这一点有着共识。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指出:对于外界哀乐之情、物质引诱“漠然不动的状态,在禽兽是生而具有的,在人是通过理性而获得的,这便把人与禽兽区别开来了。”《哲学史讲演录》他还引述过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次皮罗坐在船上,一阵风浪使同船的人惊慌失措,而一只猪却漠然不动,安安稳稳地仍旧在那里继续吃东西,于是他便指着猪说,哲人也应当像这样不动心。”黑格尔紧接着说:“哲学却不应该像猪一样,而应当出于理性。”(同上)在这里,黑格尔正是用有无“理性”的自觉将动物的本能的、昧然的“不动心”同人的理智的、自觉的“无欲”区别开来的。另一位哲学家康德也曾经指出:“理性对于人类的用途如果也与本能对畜类的用途一样,那末,人类虽然赋有理性,那也并不能把他的价值提高到纯粹畜类之上。在那种情形下,理性就只是自然用以装备人类的一种特殊方式,使他达成畜类依其天性要达成的那个目的,而并不会使他实现一种较高目的。”《实践理性批判》)康德明确地否定了把人的理性、理智降到畜类的本能的看法。从庄子到康德再到黑格尔,都十分强调人的理性自觉的“无欲”,只有这样的“无欲”,从本质上说来,才是人对自己的、感性的、本能的存在的超越,是对更高的一种存在和目的的追求,因而是人性的觉醒、提高和丰富的表现。这种精神上的提高,才能伴生出广漠宽容的心境,带来行为的超越无畏。

相反,如果“无欲”不是发生和形成在个人理性的自觉过程中,而是发生和形受某种外在力量的窒抑过程中,性质就不同了。这种“无欲”就不再是人性因其感性内容被理性净化、升华而得到提高,而是人性因其感性内容被削弱、剥夺而变得枯萎,这样强行压抑欲望和追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较弱的、极易被摧段的人。这并不是庄子所企求的那种“无欲"的人精神境界。庄子追求的、强调的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建立在理智或理性基础上的:“知足不以利自累”,“审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无位而不作",即自觉自愿的“恬淡无欲”。

从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看,建立在理智或理性基础上的“知足常足,终身不羞”的态度,确实是饱含生活智慧的见解,是人生的重要处世原则,因为知足,才不会受到耻辱,知止,才不会有什么危险。老子就曾经指出“强梁者不得其死”,“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社会上为什么会有斗争的灾祸,正是由于人心贪不足;如果都能知足知止,相互忍让不争,一切纷斗冲突都可以避免了。

人生若能自觉自愿地摆脱物欲的東缚,内心则能宁静、自守;怡然自得,则不但不会因为物欲得不到满足,情感受到挫折而产生苦闷、消沉,反而总能有一种幸福感。但是,老是对物欲钱财、名誉地位有一种贪婪心,则很可能使人利令智昏,做出愚蠢可笑、害人害己的事情,的确祸害无穷。所以,历史上凡是恬淡无欲且又精神愉悦、思想自由的人,都是在“无欲”中所含有的理智、理性成分高,或者说自我意识程度强烈的人。

孔子的学生原宪,家里穷,“居方丈小屋,院墙已倒塌,仅剩土屋间。上无片瓦,覆盖青草,没钱买麦秸来盖屋。篱笆门借桑树做门轴,推门叽咕响。屋内隔成二室,夫妻各住一室。北墙嵌破瓮,瓮口做窗口。天气冷了,窗口塞人破袄,挡西北风。就在这间上漏下湿的土屋内,原宪却能安坐,弹琴唱歌。

鲁国的显士子贡,也是孔子的学生,家富。孔子夸他口才好,会经商。这天他穿紫袄,罩白袍,驾肥马,乘高车,来看望老同学原宪。小巷窄,马车进不去。子贡跳下车,大声喧哗,呼唤原宪。原宪戴起桦皮帽,報起草拖鞋,拄杖出门迎客。

子贡嘻嘻笑,向:“老兄怎么一副病态?”

原宪顶撞说:“在下听说,无财产谓之贫,学道理不实践谓之病态。现今我这样子,是贫,不是病态哟。”

子贡收敛盛气,面有愧色,不知说什么好。

鲁国的寒士曾参,也是孔子的学生,家贫。在鲁国当过官,后去卫国修道养德,重温早年艰苦生活。冬天他穿麻絮长袄,没有一件象样的罩袍。没有罩袍,等于退出绅土阶级。脸部冷起冻疮,瘃肿泛红。自己去打柴挑水,手脚磨起趼皮。春荒断粮,三天不生火。囊空无钱,十年不添衣。帽子戴歪了,扳正吧,系绳却扯断了。衣领敞开了,拉拢吧,腕肘却露出了。麻鞋缩水了,硬提吧,后跟却挣裂了。就这样鞭着鞋踏拍子,高歌《商颂》,声满天地,如撞铜钟,如敲石磐,宏亮而清脆,听了惊心动魄。那凛凛的正气啊,天子不敢命令他跪下来,诸侯不敢聘任他当顾问。

孔子的三位学生:颜回、原宪、曾参,虽然家贫如洗,但不因贫穷失德,不因贫穷失志,始终能宁静自守,自得其乐,传为美谈。相反贪求物欲享乐者, 常常让贪 欲扰乱心智,干出令常人不可思议的蠢事来。《列子》中记载着一则齐人攫金者的故事:“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日:‘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日:‘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为什么在众人在的时候,他就敢伸手抢金子?因为他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到人,只看到金子。这就是利令智昏,贪欲蒙蔽了他的眼睛。可见贪欲会扰乱人的心智,使平时能明察秋毫之末者不见泰山之形,能听五音之和者,不闻雷霆之声。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些人争名夺利,旁若无人,这和齐人攫金并无不同。

贪图物欲私利的人,往往贪小失大,甚至亡国灭身。北齐刘昼所著《刘子》中有一则贪小失大的故事:“昔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蜀侯因贪金而开路迎接敌人,结果丧失领地,丢掉性命,可算是贪小失大的典型事例。在现实生活中,也常有贪小失大的事情发生。有人在业务活动中因为贪图钱财,收受贿赂,结果坑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也玷辱了自己名声,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还有人在金钱的诱惑下,被敌特间谍机关收买利用,出卖国家机密,危害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走上叛国犯罪的道路。

庄子“知足知止”的思想,是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们,固守一片土地,耕种有时,追求安宁稳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知足知止的思想和这种生活情趣是相吻合的。今天,传统的农业社会正在向现代社会转化,知足知止的思想必然和现实生活发生矛盾。欢色现代社会是开放的、充满竞争的社会,是不断变革、飞速发展的社会,要求人们具有竞争、创新等新的思想观念。知足知止的思想使人故步自封,息息苟安,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从这个角度看,知足知止的思想应该抛弃。我们对工作、对事业,以及个人的品德学识修养,应该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永远也不应该知足知止。

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那么,知足知止仍然是有益的人生教训。例如,我们对物质欲望,对个人私利的追求,都应该适度,应该知足知止,不能贪得无厌,永无止境。换句话说,对工作、学习、事业不能知足知止,而对物欲私利则应该知足知止。

倘若对物欲的追求不加约束,贪欲就会越来越大。“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菜根谭)》);“山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增广贤文))。贪欲恶性发展以后,又进一步使人丧失理智和自我控制能力,“逐兽而不见泰山在前,弹雀而不知深井在后。”(《菜根谭》)明明前面是泥潭陷阱,也会继续朝前走下去。有些人走上经济犯罪的道路,多从贪小利开始,因为不能及时悔改,胆子越来越大,最后成为大贪污犯、大盗窃犯。此所谓“一念之不制,而流祸于滔天。”(《二程遗书》)

当然,幸福的人生 自然要有物质生活条件作为基础和保障。当人们忍受饥饿和寒冷的时候,不能说他们是幸福的。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们正常的、合理的要求。从世界大多数人来说,争取生存权、发展权,争取免于饥饿,免于匮乏的自由,是一项神圣的权利和正义的行动。“知足知止”,不能理解为否定物质利益的要求,安于饥饿贫穷的状态,而是对物质利益不能贪得无厌,以致成为财富和金钱的奴隶。

具体来说,我们借鉴、参考庄子知足知止的原则,就是对物欲私利的要求应该适度。只取自己应该得到的利益和享受,不向社会提出额外的、非份的要求。通过诚实劳动取得利益和享受的时候,同时尊重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上面这些要求,是一个文明、健康的社会应有的社会公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角度考虑问题,实行知足知止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不单纯地以物欲私利为人生的价值取向,而要超越物欲私利,追求人的精神道德价值。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委下》),“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人和一般动物的差别,就在于除饮食男女等生理感官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道德方面的需求。例如:人要有社会、道德理想,没有这种理想,就会精神空虚,产生失落感;人要有人格理想和人格尊严,丧失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就会感到精神压抑,产生屈辱感;人需要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并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就,如果人性被物欲扭曲,只要物质享受,没有创造,也会感到空虚失落,不会感到幸福;人需要有亲情友谊,在紧张、冷漠的人际关系中,就会感到孤独,也不会感到幸福;此外,人需要文化娱乐,需要审美的愉悦等等,也属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可见,人生幸福不完全系于物质生活条件,还需要有种种精神方面的条件。

来懂得人生真谛 的先哲们,以恬淡的态度对待物质享受和功名地位,而去追求理想、道德和事业。他们的物质生活是俭朴清贫的,他们的精神却是高尚充实的。他们可以免除贪欲带来的种种烦恼,而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怡然自得。他们可以把有限的人生用于有益社会的创造性劳动之中,并时时享受到创造的乐趣,他们的人生价值也体现在他们创造的业绩中而获得不朽的意义。这正是知足知止的处世原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夸夸的作文 八篇作文 趣事作文400字 作文我的生日 写桃花作文 妈妈的作文600字 重拾作文 英语作文演讲稿 作文研究报告 妇女节作文 了不起的作文 英语作文标题 学会作文600字 生日祝福作文 作文答题卡 写景作文初中 笑话的作文 交友作文 盼望的作文 拔河的作文 竹的作文 的温度作文 读书作文600 人物作文600字 筷子作文 作文素材古代 一次活动作文 四年级作文范文 作文应该怎么写 英语60词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