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李白为何会被“世人皆欲杀”

2020-12-09 16:20:01
相关推荐

李白----为何会“世人皆欲杀”

说起李白,大家都太熟悉了,熟悉他的人、也熟悉他的诗。

今天我们先从李白早年人格的成因说起,探究李白晚年为何会被“世人皆欲杀”,

领略大唐的社会宽容精神和学术氛围。

一、任性、非主流、和低情商的李白

(1)世人皆欲杀

我们先引用李白的一句诗来导入话题。李白在诗里写过“龌龊东篱下,泉明不足群”,是嫌弃陶渊明的隐居小日子很龌龊,自己不想和这种人做朋友,但后人评价李白,常说他是陶渊明的继承人,比如“太白渊明总一身,休将出处(chu)较比邻”,这种矛盾,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这个问题可以有好几个角度的回答。首先我们知道,人的看法不会一成不变,,而且人是复杂多面的。事实上,李白一直很欣赏陶渊明的人格。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变本加厉,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但在李白的心里,好男儿就该建功立业,要建要立还不能是普通的功业,必须是丰功伟业。所以,一旦看到丰功伟业的苗头,李白立刻就会雄心万丈。

写“龌龊东篱下”的时候,年近花甲的李白正在永王李璘的幕府,眺望着洞庭湖里的水军演练,想象着马上就要平定安史之乱,为大唐江山拨乱反正,所以心潮过于澎湃了。而且自己是以名士身份被永王礼聘来的,很有诸葛亮出山的感觉,更觉得这时候如果还不出山,非要守着“采菊东篱下”的个人主义小情调,实在委屈了自己天大的才华,对不起慧眼识英雄的永王,更对不起饱受战火蹂躏的天下苍生。当然,以他的天纵英才,加上五六十年间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竟然没看出永王集团存在着合法性不足的问题,这家老板不能跟。

李白后来沦为政治犯,就是因为这件事。李白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男孩,一直到死,心智都没有发育成熟。他到处说错话,做错事,招人讨厌。如果不是因为他家里太有钱,本人又有太出色的文学才华,他恐怕活不过中年就会被人整死,而且死得大快人心。在永王失势之后,杜甫担心李白的安危,写诗说过“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话并不夸张。我们今天看李白,是把他当成一个一千多年前的文学偶像来看,所以越看越爱,但如果我们真的和李白生活在同一个圈子里,恐怕比那些所谓妒贤忌能的卑鄙小人们更想把他弄死。而那个“吾意独怜才”的杜甫,其实也是一个很极品的讨厌鬼、麻烦精,很难和同辈和谐相处。重大的人格缺陷,造就极致的诗人。

历代的大诗人里,也有性格好的,苏轼就是典型。苏轼绝顶聪明,学问也是第一流的。换句话说,不管是论才华还是论学养,苏轼比李白、杜甫都强,但苏轼的诗就是写不出李白、杜甫的极端感来,不会给人很直接、很强烈的情感震撼。我们读李白、杜甫的诗,总会感觉天塌地陷,但是读苏轼的诗,就像在宁静的夜晚仰望星空,虽然无风无浪,但深不可测。这是两种不同样式的美,前一种更容易在第一时间激荡人心。

(2)人格定型期

李白的诗歌的魅力,首先是从他的任性来的“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对李白留下的印象。为什么任性呢?天性当然是重要原因,但也有两个后天因素:第一,因为有钱,所以任性;第二,因为成长环境远离儒家文化圈。

在李白出生那天,母亲梦见了长庚星,所以给孩子取名白,后来取字太白。其实照这个规则,取名维纳斯也是可以的,因为长庚和太白都是金星的别名,它还叫明星、启明星、太白金星。但李白到底是在哪里出生的,说不清楚,各种记载互相矛盾。有人说他生于四川,也有人说他生在今天的吉尔吉斯共和国还有人说是阿富汗。大体上可以确定的是,李白的父祖辈好几代都定居西域,直到李白的父亲这一辈,大约在李白五岁的时候,才迁居回到汉地。但这个汉地,既不是长安,也不是洛阳,而是文化很不发达的巴蜀。

也许只是巧合,金星在五行方位里对应着西方,所以“李白”这个名字暗示出他是西方人,从西域来的。李白自号青莲居士,为什么这样叫?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清莲花就是西域的优钵罗花,芳香洁净,一尘不染,所以这既是李白对自己人格追求上的标榜,也又一次暗示出他的西域根底。偏巧盛唐的时代风气,舶来品特别盛行。因为国力太强大了,所以人在接受外来事物的时候完全没有玻璃心,上到王子皇孙,下到平民百姓,沉迷在各种“洋玩意儿”里,甚至放着好好的房子不要,在院子里搭帐篷住。

这是一个崇尚进取的时代,有条件的人可以玩出很多花样。李白从小就很有条件样。李白从小就很有条件,家里有数不清的钱供他挥霍。也正是因为锦衣玉食惯了,李白当真视金钱如粪士,完全有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经济基础。李白有太多的忧心事,为天下兴亡忧心为政治前途忧心,为修仙大业忧心,为朋友的困境忧心,唯独不曾为钱财忧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诗句,贫寒出身的诗人无论再天才也写不出。巴蜀的民风助长了李白的豪情,这里更有江湖气,喜欢任侠仗义,快意恩仇,学术气氛也和中原不一样,有经济学和纵横术的传统。

古代的经济学不是今天的经济学,今天的经济学,词源来自古希腊人色诺芬写的《经济学》,内容其实是大户人家的家政学,而中国古代的经济学,顾名思义,是经世济民之学,教人治国安邦的本领。至于纵横术,来自战国时代,当时诸侯之间关系紧张,要么联合起来对抗最强大的秦国,这叫合纵;要么秦国联合两家诸侯来对抗别的诸侯,这叫连横,总之是靠外交手段辅佐政治、军事策略。在李白的少年时代,巴蜀有一位奇人赵蕤(rui)隐居大匡山,埋头研究经济纵横之学,还留下一部奇书,叫做《长短经》。李白投在赵蕤门下,学了一年多,那些纵横捭阖的韬略一定让他心荡神驰。就这样,在李白整个的人格定型期,几大影响力全都是当时的非主流。这样的孩子,以后混社会一定不容易。

李白一直到死,都觉得自己是一个纵横家,只要明主给他机会,他就能折冲于尊俎之上,却敌于谈笑之间,用白话说,就是当当当几句话就能扭转国际局势。李白这辈子总想给人展现自己作为纵横家的一面,后人也愿意这样来理解他。明朝话本小说《警世通言》有一篇《李太白醉草吓(he)蛮书》,就着力表现了这一面。

如果你有机会见到李白,夸他诗写得好,他不会有多在意,夸他是纵横家,他一定能拉着你喝一天酒。当然,像他这种情商为零的人,就算给他找十个老师做参谋,也注定混不好职场,更别提做什么纵横家了。正是这种自我认知的严重偏差,使李白特别敢吹牛,因为无论吹多大的牛,心里都很真诚。你只要理解了这个特点,就会知道为什么李白的诗能写得特别豪迈,特别有想象力,还特别有掏心掏肺的感觉,能让人神魂颠倒。

二、半是帝王师 半是侠客的人生定位

接下来我们谈谈李白的偶像,李白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半是帝王师,半是侠客,我们从这一点出发,就很容易知人论世,读懂他的诗歌和人生。

(1)不走寻常路

那么李白对自己的本领既然这样自负,又怀着远大的理想,为什么不像别人一样参加科举考试去做官呢?熟悉唐史的人,都能轻松给出答案:没面子!科举从隋朝创设,到李白的时代已经不算新奇了,接受度很高,但唐朝的科举还不像宋元以后那么严格。今天我们熟悉的科举制是宋朝奠定的,第一原则就是公平,而为了公平,考试形式就必须标准化。考卷需要“糊名”,不让判卷老师看到考生的姓名,后来发展到明清,又有了八股文,总之,一步步向着今天的标准化考试发展。今天的考生之所以不觉得伤脸面,是因为我们早就没有君子传统了。

唐朝的科举离标准化还很远,考试一半要靠临场发挥,一半要靠考前的自我推销。所谓自我推销,古文叫干(gan)谒,就是拿着自己的诗歌文章拜见各种权贵政要、社会贤达,如果能求得对方的赏识,考试也就成功了一多半。考试的名次,基本在这个环节上就被预定好了。

这就是当时的风气,大家也没觉得不公平。我们很容易感觉,自我推销需要一对一的登门拜访,应该比考试更丢脸。但当时的人并不这么想,这一方面是因为干谒有很强的传统,只要大家都是文化人,那么地位低的人有这个权利,地位高的人也有相应的义务,这是文化共同体里边的一种默契;另一方面,干谒往往是要托人来办的,甚至还会辗转托人,比如拜托张三通过李四走通王五的路子,这个过程里是有介绍人的,而有了介绍人,避免了直接的接触,事情就变得大方多了;还有第三个原因,那就是盛唐时代,整个社会特别有积极进取的风尚。

不过对于李白来说,通过走门路来考科举,这还是丢脸了。他心目中的榜样人物,是姜太公、管仲、鲁仲连。前两位大家都很熟悉了,一个是钓鱼的老汉,一个是阶下囚,被君王郑重其事地请出来,委以重任,言听计从,造就一番王霸事业,至于鲁仲连,又称鲁连,是战国年间的名人,本领很大,但不愿做官,只是周游列国,到处为人排忧解难,以个人身份维护世界和平。

鲁仲连称得上一位纵横术大师,精通国际关系,口才也特别好。秦国围攻赵国的时候,鲁仲连说动魏国派兵救援,赵国当然要重谢他,但他什么不要,说一旦收了谢礼,自己就和商人没区别了。还有一件事,齐国收复被燕国侵占的地盘,仗打得很顺利,只有一座聊城久久打不下来。鲁仲连来了,给聊城守将写了一封信,充分说明利害关系,把信绑在箭上射进城里。聊城守将看完了信,哭了三天,自杀了,聊城也就被齐国收复了。齐国要给鲁仲连高官厚禄,鲁仲连当然不要,挥一挥衣袖就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鲁仲连虽然既没练过武,也不像墨家那样有自己的帮派势力,但所作所为,完全当得起侠客的称号,而且真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李白成长的巴蜀文化就有任侠仗义的传统,所以在所有古人当中,李白最佩服的就是这位既是大侠,又是纵横术大师的鲁仲连,写诗常常提他。我们普通人就会想:鲁仲连办事不收费还能很体面地周游世界,完全没有穷游的尴尬,这要多有钱才行!李白当然不会这么想,因为他家的钱只会比鲁仲连更多。他自己过惯了挥霍的日子,还常常以任侠精神和江湖大哥的姿态仗义疏财,给各种朋友填各种无底洞。虽然这样大的一份家业实在不容易败光,但李白做到了。

(2)偶像的意义

李白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就是根据偶像来的,大体来说,半是姜太公和管仲,半是鲁仲连,换句话说,半是帝王师,半是侠客。要做帝王师,并不是真想出将入相,李白要的其实只是那份尊崇感,要皇帝来请他,但他一点都不想处理日常性的工作,只想在那种所有人都无能为力的重大事件上从从容容露一小手,一锤定音,然后说声“不用谢”,飘然远去。

当我们理解了李白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就很容易读懂他的诗歌和人生。比如《侠客行》这首诗里大家最熟悉的两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虽然全诗没提鲁仲连,但这十足就是鲁仲连的做派。从根本上说,李白想打入上流社会,不是为了获得推荐好去考试做官,然后按部就班来升迁。不,那太平常了,甚至可以说太庸俗了。他是希望借助这些权贵,让皇帝听到自己的名声,然后礼贤下士。但如果皇帝真的礼贤下士来请他,真把他当成帝王师一样供起来,让他统管全国大政,其实他也不会愿意。一切日常性的工作哪怕再重要,也是无聊的、琐碎的、一点都不浪漫的。浪漫主义诗人,当然要做浪漫的事。

浪漫是有代价的。当时正值“开元全盛日”,太平盛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感觉很不好。在李白出入官场之后.给旧相识写过一首诗,有点耐人寻味的地方。诗的题目是《赠宣城赵太守悦》,当时的称谓习惯,排序是地名+姓+官职+名,“宣城赵太守悦”用今天的语序来说就是“宣城太守赵悦”。诗比较长,我只说重点部分。诗一开始,先用很多笔墨赞美对方的家世,然后赞美本人,这是规矩,终于说到自己,调性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说自己当初做官,不过是充个样子,现在处境宭迫,看到赵大人混得风生水起,脸皮不禁有点发热。李白在形容自己的时候,用了一连串的丧气话,诸如“憔悴成丑士,风云何足论(lun)。猕猴骑土牛,羸马夹双辕”,这是抱怨自己得不到重用。哪怕你不理解诗句的具体涵义,但只要看看字面,就知道肯定不是好话。

接下来说“愿借羲和景(ying),为人照覆盆”,希望能从赵大人那里借一点光。然后是重点:“溟海不振荡,何由纵鹏鲲”,这里用到的《庄子·逍遥游》意象。鲲是几万里长的大鱼,鹏是几万里宽的大鸟,体型太大,所以在风平浪静的天气里没法动弹,必须等到刮台风、起海啸,鲲才能游泳,鹏才能飞翔。诗的最后一句“所期要津日,倜傥假腾鶱”,“要津”指的是重要岗位,出处就在《昭明文选》那期里讲过的古诗名句“先据要路津”。诗意可以有两种解读,第一种是祝愿赵大人能做大官,掌大权,然后提携自己,让自己能有机会施展拳脚;第二种是期望自己赶紧做大官,掌大权,有机会施展拳脚。

当你理解了李白的这种心态,就能明白为什么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永王派人三顾茅庐,他就兴冲冲地出山去了。安史之乱当真是“溟海振荡”的时候,所以李白在永王幕府里豪气干云,准备在谈笑之间安定天下,然后再“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一时期他写过《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一般唐诗选本会选第二首:

三川北虏乱如麻, 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 为君谈笑静胡沙

“北虏”指的是安史叛军,“永嘉”指的是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当时匈奴攻破洛阳,中原人士纷纷渡过长江逃难,史称“衣冠南渡”。“谢安石”是东晋名人谢安,淝水之战的幕后总指挥。

三、大唐的宽容精神和天下观念

(1) 天可汗

按说以李白的零情商还百无禁忌、口不择言,按说早该坐牢了,被整死也不让人意外,为什么能撑到六十岁才“世人皆欲杀”呢?在很大程度上,这要得益于盛唐年景里的宽容气氛。我们知道,无论一个人还是个社会,宽容精神都是和实力、地位、追求高度相关的。俗话说“大人有大量”,还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小人物说这种话,往往是得罪了大人物之后,希望对方能放过自己。但一般来说,大人物确实气量更大,宽容度更高。宰相大人如果出门买菜,被小商贩耍了秤,肯定不会上心。即便是小人物,只要有更高的追求,也不会对鸡毛蒜皮的事情斤斤计较,不会因为受了一点委屈就找每一个朋友轮流发泄一遍。只有弱者,才会格外玻璃心,总能从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里感觉到歧视。在我们每个人的人际交往里,对这种规律肯定都不陌生。

广土众民的帝国,在这点上其实也和个人一样。所以我们看晚清的社会,上上下下充满着各种敏感,而在敏感的心态下,只要一反弹,就很容易扩大打击面。盛唐时代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宽容度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长安完全是国际大都会的样子,各个国家、民族的人络绎不绝,有来经商的,有来卖艺的,有来移民的甚至还有来做官的。外国人不但能做官,还能做到实权派的高官。当时唐王朝东西两大军区,统帅都是外国人:西边是哥舒翰,东边就是安禄山。这种事情放在今天很难理解,但在当时还算合情合理。

古人的国家观念并不很强,在模糊的国家观之上还有一个天下观。个觉悟高的皇帝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国境以外的事情照样要管,路见不平就该拔刀相助,才不介意是不是干涉了别国的主权。唐朝的“皇帝”称号只是针对小小的唐王朝来说的,在“皇帝”的称号之上,还有一个“天可汗”的头衔,意味着他是天下共主。所以,在这种很强盛又很自信的时代,李白这种“狂徒”完全可以容身。而当安史之乱的浩劫一过,帝国由盛转衰,世道人心就变得格外敏感起来,从前种种不成问题的问题忽然都成了问题,狂性不改的李白即便不曾追随永王,也注定不能继续潇洒下去了。

事实上,在李白当初到长安做官的时候,那种工作态度绝不是其他任何领导能容得下的。他的职位是翰林供奉,不是什么正经官职,只是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和棋手、画家、歌唱家没什么两样。换句话说,这种职位不属于正式的政府职官系统,并不参与政治,只能算是皇帝私人聘请的清客。清客当然地位不高,幸好在所有的清客类别里,文学清客是地位相对最高的。这种职位也有一个难得的好处,那就是和皇帝走得很近,提供的服务又很私人化,这当然意味着机会。只不过,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不是留给李白这种人的。

你也许会认为,李白做这种职位当然会感到怀才不遇,甚至会有深深的屈辱感,所以怠工也好,酗酒也罢,都很正常。但是,李白后来离开长安,经常在诗里缅怀这段生活,说皇帝如何如何欣赏他的才华,他又如何如何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但他确实自由散漫惯了,没事就去喝酒、赌钱。以至于皇帝要找他做事的时候,只能用水把他泼醒。杜甫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写当时长安的八位最能喝酒的名人,讲到李白是这样说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虽然难免有点夸张,但夸张得很有事实基础。李白也自负才华,根本不担心醉酒误事,因为无论喝到多醉,只要能把他叫醒一点点,他就可以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保质保量地完成皇帝交代的写作任务。

(2) 三观与用典

这种敏捷的才思当然很让人佩服,不过,才思越敏捷,就越不可能深思熟虑。

诗歌是很重要的社交语言,尤其发展到唐朝,文化人搞交际,你写诗夸我,我写诗夸你,小聚一下要写诗,大型宴会更要写诗,有时候还把诗当信来写。写诗夸人不能太直白,所以大家越来越爱用典。用典在本质上是一种类比,而类比的缺点就是稍不小心就不恰当。如果彼此之间的文化背景高度一致,类比不当的概率当然不高,被误读的可能性也不太大,但文化背景不一致的话,说错话冒犯别人的风险就比较大了。前面说过,李白是在非主流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他的价值观难免和主流社会有出入。

说一个私生活的例子,在婚姻大事上,李白毫无心理障碍地做了倒插门女婿,这大概是西域风俗给他的影响。要知道即便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觉得入赘是男人的奇耻大辱。男人就算没有真的入赘,只是异地恋之后到了妻子的城市买房、就业,那都不行,否则父母在亲戚邻里面前再也抬不起头,逢年过节的时候,自己也不好意思回老家。

宋词名家辛弃疾在这一点上和李白很像。他是生在金国,长在金国的人,按国籍说应该是金国人,严格说来是金籍汉人,成年之后加入反政府武装,然后渡江投奔南宋,后半生都是在南宋度过的。在南宋的人际交往里,有一次他写了一首《满江红》,给新近成功平定了一场叛乱的王佐庆功,词写得特别有豪情壮志,对王佐的恭维也很没底线,又是把他比作诸葛亮,又是祝愿他再立更大的功,做更大的官,还要把功勋刻在高耸入云的石碑上。按说王佐应该很受用,但没有,他反而恨上了辛弃疾。因为词里有这样两句:“三万卷,龙头客。浑未得,文章力。”王佐是状元出身,当得起“龙头客”的美誉,但这个龙头客的官位却不是靠文章,而是靠武功得来,难道这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吗!

在辛弃疾看来,这太值得炫耀了。他自己就是在尚武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年轻时代就“壮岁旌旗拥万夫”,靠真刀真枪扬名立万,而他心心念念的北伐事业更需要武功而非文章。但是,宋代国策一向重文轻武,高级武职甚至不如低两个级别的文职更有尊严和地位,所以武官立了功,总希望能转成文职,朝廷也常常用文职来奖励武将。王佐原本就是文官,甚至是状元出身的文官,只因为一次临危受命,立了武功,便被说成“浑未得,文章力”,这让他怎么想得通。

辛弃疾的词里还说“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mou)出”,这里“貂蝉”是高级文官的头饰,“兜鍪”是武将的头盔,这话分明是说来年的加官进爵是靠今天的武功事业,一位有羞耻心的文官怎能受得了如此羞辱呢!辛弃疾当然没有羞辱王佐的意思,但三观不合的人难免会搞出这种尴尬。

李白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了,最后还有一个小细节想说。最早编辑李白诗歌的人里,有一位李阳冰,历史上有个小故事,县令求雨,威胁城隍说不下雨就拆掉城隍庙,那位县令就是李阳冰。他是李白的远房叔父,是李白去世之前最后投奔的位亲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2)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1-10-24 15:48小心我吃了你[吉林省网友]IP:2066917362
    李白狂放个性和超凡创意让人又爱又恨以才会有这种法吧。
    顶4踩0
  2. 2020-07-28 21:06谭根937[新疆网友]IP:3407377497
    李白奇思妙想和不羁个性可能让些人感到无法理解但也正是这种特质让他成为了不朽文学巨匠。
    顶6踩0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温暖作文350 元旦晚会作文400字 妈妈生日的作文 百合花的作文100字 生活教会了我作文 写一篇景的作文300字 我想对老师说的作文400字 写桃花的作文题目 林老师讲作文 作文雨一直下 与阅读同行作文 机遇的作文 三年级中考作文 记一次什么作文 写晴天的作文 写一首歌的作文 我的家人英语作文50字 以根为话题的作文 游水浒城作文400字 动物作文350字 高中英语作文暑假计划 作文童年趣事400字 关于读书作文800字 关于承诺的作文 关于零的作文 师恩难忘优秀作文 赏菊作文 我最喜欢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作文 放风筝600字作文 一个夏日的早晨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