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朱自清 季羡林拜他为师 他是中国最博学的人 却在晚年遗憾离世

2020-12-15 08:15:02
相关推荐

季羡林和朱自清的文章,无论是散文或是随记语句意境都十分优美,让人感觉到八千里路的云与月,都走进了我们的心灵深处。

季羡林与朱自清都算是我国近代有名的国学大师了,他们的文学成就已如此之高,中国很难再有人成就于他们之上,这就不禁让人思考,那他们的师傅,又会是怎样博学的一个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最博学的人——陈寅恪。

读书奇才

陈寅恪先生189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他年轻时曾在多国留学,研习文化知识。

陈寅恪出生于一个富足的官宦家庭,父母从小就很重视对他的教育,读的都是世界一流的名校,生活条件也是非常好的.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陈寅恪却十分“不争气”的没有拿到任何一所学校的毕业证,而谁能想到就是没有任何文凭的他,在多年后居然成为了中国唯一的顶尖国学大师。

不得不承认,陈寅恪真的是一个盖世奇才,除了天资聪慧外,他日后的成就或许与他的父辈们也有脱不开的关系,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被曾国藩称为“海内奇士也”,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同时也是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

而他的父亲陈三立的成就也不低,陈三立是诗坛泰斗,有着“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的称号,在父辈们参与的百日维新失败后,他们的政治生涯彻底结束,开始寄情于诗词,专心教导孩子们,正是父辈如此教导,陈寅恪才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

陈寅恪从小便喜欢读书,别的孩子睡觉玩耍的时候,他一个人默默的在一旁看书,别的公子哥挥霍金财的时候,他在学校念书,是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

12岁那年他被父亲送到日本留学,后又凭借自己的能力考上复旦大学,在大学毕业后他便选择踏上了到欧洲的求学之旅,即使家境殷实,他却依旧省吃俭用省钱买书。

陈寅恪的求学之路长达十六年,他先后去到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到各种世界一流大学求学,可是直到游学生涯结束,也没有拿到一张文凭。

国学大师

这样一个盖世奇才,又怎会因为无法完成学业而拿不到毕业证?

之所以陈寅恪没有一张文凭,仅仅是因为他只求学问,而不求文凭 ,但是即使他没有任何文凭能证明自己的学术,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质疑过他的功底,反而人们都很敬佩他的博学和勤俭。

在思想上,陈寅恪更是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他曾说过,读书若是只为了一个学位那并不难,两三年就能达到的成就,可是如果让自己在这两三中只单单被一个课题所困扰束缚住,则是得不偿失了,专心研读某一方面的知识,则会淡忘其他的知识,没有时间去学习更多。

当时的很多留学生只是为了拿一个学位,虽然都有着成为一代宗师的心愿,却总是投机取巧,选择简单的专业,得到了学位,可是却没有真才实学。

到那么多国家和学习游学,只有获取更多知识是他的目的,他的思想开放自由,从不被人束缚,他选择了和别人不一样的路,比大多数人更辛苦的路。

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能用二十多种语言流利交流,更是在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上有着惊人的成就,更是中国第一个阅读《资本论》德语版的人,每一个认识陈寅恪的人,都将他称为天才。

陈寅恪先生学贯中西,他一边守护着中华传统文化,一边引进着西方的先进文化,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许多认识他的大师都说,“跟陈先生的学问比起来,他们只能做他的一个小助理。”

陈寅恪是一个严谨细致的人,对于知识更是如此,他从小生活环境好,博览群书却又不尽信书中的话,总是保持着批判思维,在那个时代,这是非常难得的。

他总是会在阅读的时候给书中添加标注,看到什么总会有感而发的空白处记录自己的思想,可惜的是这些手稿很多在抗战期间不幸葬身于战火之中。

陈寅恪先生虽然是个文人,但是在抗战时期也非常有气节。在抗战时期,陈寅恪与当时一众文人更是有着为报效祖国献出生命的必死决心,为国捐躯,与战友们一起共赴国难,面对国家的情况,陈先生更是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遗憾离世

可惜的是,如此一位盖世奇才,在1969年10月7日,因病离世,距今陈寅恪先生已经离世五十余年了。

早在抗战时期,陈寅恪就因为没日没夜地学习工作患上眼疾,因为不愿在沦陷区教书而放弃了治疗的机会导致右眼失明,开始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好不容易熬到了新中国成立,却又遇上了“十年特殊时期”,成为了重点批评对象,当时的他已身患重病双目失明。

在1982年的一天,他不小心摔断了腿,只能瘫痪在床。后来中印战争结束,到了商量边界线问题时,没人知道该查阅什么资料,该如何谈判商议。这时已经失明瘫痪的陈寅恪站出来,凭借着自己的记忆给政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他生命中的最后两百天里,他躺在床上,骨瘦如柴,泪流满面,终于在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先生,痛苦而无奈地离开了人世。

陈寅恪先生,这些年来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文化坐标,如今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可能并不那么了解陈寅恪先生,只不过陈寅恪先生早在德国留学时,就被尊称为“我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在这近百年来,他的学术在历史文化领域是无人能超越的,是真正的“大神”级的存在,他的个人魅力和风骨更是中国读书人应该学习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书包的自述 四年级作文编童话故事 关爱父母的作文300字 友情篇作文 草船借箭缩写350字作文 我的舞蹈之路作文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二单元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作文800字 由景及人的作文 人生三乐作文 2017江苏高考语文作文 懂你作文600字初二 对快餐的看法英语作文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作文 难忘的乡村生活作文 一篇观察作文200字 我的同学的作文400字 西湖一游作文 美丽的什么400字作文 在路上的作文600字 我爱读书作文三百字 假如我是科学家作文 不一样的爱作文600字 关于写传统节日的作文 有关谎言的作文 摘葡萄作文100字 欢乐谷英语作文 那种温暖作文 观察动物和植物的作文 大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