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光影记忆跨越5个年代 每个年代北京春节的味道都不同

2020-12-21 11:35:01
相关推荐

马上就要过年了。一到春节,可真是忙得热火朝天。但对于北京来说,春节却可能是一年中最为“冷清”的时候。马路空了,地铁空了,写字楼也空了……

可你又是否知道,时光倒退六十年,北京的春节并不是这样的。

50年代的春节:解放味

建国伊始,百废待兴,“生于五十年代”的北京人,对于春节最大的记忆,是困窘的日子里难得的几日丰足。作为首都,每年春节,都有大批猪牛羊肉运入京城。

北京日报 高宏/摄 1957年12月01日

也有农民趁着过节,早早地背着自家的鲜鱼到市场上兜售。

1956年 农民在北京西郊海淀镇自由市场出售鲜鱼

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已经够一家人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但即使这样并不高的要求,有时也得凭紧紧巴巴攒下来的票证,到供销合作社去购买。

1956年02月11日 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为市民提供水果

至于糖果、零食,也是过年才见得到,舍得吃的东西。

工人买糖果过新年。北京日报 冯文冈/摄 1953年02月11日

当时过春节,除了吃好的,最大的乐子就是逛庙会。庙会上吃的多,玩的也多,对于孩子们来说,大人给买个风车或者一串糖葫芦,他们就举着到处疯跑。

春节厂甸庙会 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长串的糖葫芦

条件好点的,做一身新棉袄,买上一条围巾,春节是说服自己置办新衣最好的时机了。

春节前国棉一厂女工在百货公司郊区门市部购买过节用品。北京日报 李晞/摄

至于面包和蛋糕,那是一般人吃不上的“奢侈品”。

义利食品公司在春节期间为市场生产大批高级糕点 。北京日报 王一波/摄

60年代的春节:革命味儿

波折坎坷的60年代,北京的新年是“革命味儿”的,老北京过的是“集体年”。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会。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

单位组织的游艺会

不少“生于六十年代”的北京人可能听到过自己的哥哥、姐姐这样向父母拜年:“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连年夜饭,有的都是在公共食堂解决的。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馅饺子就显得分外香。

崇文区幸福大楼居民欢欢喜喜过春节

对于孩子来说,春节永远是快乐的。糊个纸灯笼,红色小鞭炮拆开来单个儿放,都能让快乐延续一年。

孩子们在挂灯笼

70年代的春节:改革味儿

风起云涌的70年代,从“上山下乡受教育”到“恢复高考”,从“打倒美帝”到“中美建交”,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在时代巨变的浪潮中,北京的春节越过越充满了“改革味儿”。70年代初期,物质还不够丰富,买个年货甚至要批条子。春节置新衣,好容易扯到布了,还要在自己或者邻居的缝纫机上连夜赶出来,在初一那天穿上,这可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

给孩子做新衣

娱乐节目远没有今天丰富,能够买台收音机,年三十围着一起听就很幸福了……

一家人围在收音机前听广播

排队给远方的亲人打电话也成了过年一景,那个年代号召知识青年下乡,城里的家庭难得相聚,因此这个电话尤为珍贵。

东单电话局成为人们打电话常去的地方

到了70年代后期,吃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了。大核桃巧克力、话梅糖等恢复生产,蛋香饼干、香酥饼干、特制蛋糕、巧克力棍糖等11种新产品安排生产供应。人们放鞭炮、包饺子、发压岁钱、互相拜年,这些传统习俗没有丢。

80年代的春节:开放味儿

进入80年代,北京几乎改变了一个国家庆祝春节的方式。1983年,央视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

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晚现场

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后来《难忘今宵》几乎成了每届晚会的结束曲。过年看春晚,几乎成了全国人民的“春节标配”,生产了无数人们耳熟能详的“大腕”。

姜昆、李文华在春晚表演相声

一度停办的庙会恢复了,许多传统小吃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生活中。

1985年骑驴逛庙会是北京白云观庙会的一绝,备受儿童们的欢迎

1988年,买盏龙灯欢庆龙年

80年代,年礼的文化味儿渐浓,明信片、贺卡、挂历流行起来。曾经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问津者日少。同时,彩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四大件开始走进寻常人家。过年的时候,人们纷纷置办大件。

人们兴高采烈地抱着牡丹牌电视机

京城也刮起了一股“彩色旋风”,街头出现了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单调的黑灰蓝被打破。

人们用各式各样的衣服,以自己的方式与新时代对话。

90年代的春节:小康味儿

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春晚也办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春晚一夜爆红。1990年春晚,宋祖英以一首《小背篓》唱红中国,此后连续24年登上春晚舞台。同在90年春晚火遍全国的还有赵本山。他和黄小娟的小品《相亲》给大家带来无数欢乐。

倪萍和赵忠祥的经典搭档,成了无数人对春晚的记忆。

1991年央视春晚,倪萍赵忠祥首次搭档

90年代中期,人们不满足于在家过春节,开始把春节当成黄金周。1996年12月,海南、昆明、厦门、武夷山等国内热门路线就已经爆满。那年北京春节旅游过年的人数在10万人上下。从这个时候开始,春节,不仅有成亿的人往家赶着团圆,却又有成亿的人往外跑。进入2000年,北京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

地铁北京站挤满了归心似箭的旅客

北京近郊地区甚至经历了人口爆炸式增长,有媒体统计,过去十年原本人烟稀少的通州、昌平地区,人口年增长率超过10%。一到年关,大大小小的车站,如潮的人群,成了京城一景。

北京站检票口,旅客即将搭上回家的列车

上演着“空城记”的北京,仿佛进入了冬眠,抖落一身的浮尘,享受片刻的宁静,等待来年的喧嚣。今年,你的春节,又是什么味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家的猫作文 幸福一家人作文 四年级国庆作文 期待作文600字 一件事作文500字 幸福时刻作文 五年级作文写人 有小标题的作文 大雁塔作文 英语六年级上册作文 写物的作文怎么写 家庭生活的作文 遗憾作文600字 高中作文题 4年级下册作文 海棠花作文 写景作文冬天 夏天的雨作文 剪纸英语作文 关于奶奶的作文 友谊作文800字 写日出的作文 记事类作文 我生病了作文 难忘的生日作文 800字高考作文 道歉信英语作文 值得作文600字 作文素材是什么 思辨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