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冬至习俗作文

2023-08-01 05:44:09
相关推荐

冬至习俗作文

【篇一:冬至的习俗_250字】

今天是冬至,妈妈说要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是我家乡的风俗,早上吃过饭妈妈和我就去超市买包饺子用的材料。有鸡蛋和韭菜,买完菜回到家妈妈就没闲着,就开始剁馅,然后我就学妈妈以前的样子,开始和面。因为是第一次和面,首先我把一碗面倒到盆里,浇上温开水就开始和起面来,看起来有模有样的,可是完全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不是水少了,面太干了,就是水倒多了,和的面就变稀了,反复了好多次才把面和好,但是和的面却太多了,恐怕我们一中午都吃不完,这时,妈妈的饺子馅也剁好了,我们就忙活起来,开始包饺子了。

饺子在妈妈的教导下,似像似不像的都包好了,最后终于吃上了,我自己包的饺子。

真是开心的一天呀!

【篇二: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今天是冬至,妈妈一大早就忙活开了,又是和面,又是调肉馅儿。妈妈昨天就说过冬至必须吃饺子。可是为什么要吃饺子呢?我起床后趁妈妈不注意,悄悄来到书房打开电脑,我要找找答案。我在百度里点搜索“冬至的来历”,一下子搜出来好多关于冬至的信息。一一读过后我才知道,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啊。传说是这样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我故意问妈妈“妈妈,你知不知道今天吃饺子是为了纪念谁?”妈妈摇摇头。“告诉你吧,是为了纪念治病救人的‘医圣’张仲景。这都不知道!”我得意地说。妈妈也有不知道的时候,我暗自高兴地想。从网上我还学会了一首关于冬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了吗?

【篇三:冬至的习俗,中国传统的“过小年】

冬至的由来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中国不同的地区在冬至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在这一天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冬至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冬至的习俗:古代纪念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冬至的习俗: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冬至的习俗:台湾民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的习俗:现代民俗

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篇四:冬至节的由来与传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篇五:冬至吃饺子】

冬至这天,按照习俗吃饺子。小的时候我很好奇地问过妈妈,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妈妈告诉我,因为冬至这天是全年最冷的一天,传说吃饺子可以防止冻耳朵。

开始包饺子了喽!奶奶把材料都准备好了,妈妈叫我:“妮妮,快来和我们学着一起包饺子吧!”我拿起一个妈妈擀好的饺子皮,学着奶奶的的样子放在手上,然后用小勺挖一小点肉馅放在饺子皮的中间,把皮捏拢,这样一个饺子就包好了。尽管它看上去有些皱皱巴巴的,像个满脸布满皱纹的小老头。可我的心里却甜滋滋的,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包的饺子。渐渐地,我包的饺子越来越有模有样了,就像小老头变成了小公主,我得意极了!我高兴地举起它向妈妈和奶奶炫耀说:“好看吗?”妈妈看到我包的饺子,笑着说:“非常可爱。”

包完饺子后,妈妈问我:“妮妮,想不想吃?”我连忙回答:“想啊!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于是,妈妈马上打开煤气灶开始煮饺子。不一会儿,锅里的水沸腾了,饺子们一个个浮了上来,它们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就像一群小白鹅悠闲地在河里游着。饺子出锅了,我连忙用筷子夹一个往嘴里送,一股香气从我的嘴里飘向深处。我觉得自己包的饺子和外面卖的饺子味道截然不同,它更美味。

我喜欢吃饺子,更喜欢吃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包的饺子,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

【篇六:冬至习俗】

老师同学们: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校花网[*]: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过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接踵而来了,我们很快就要进去2014年啦,最后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开开心心,健康成长!作文

【篇七:南京冬至的习俗和由来】

老南京冬至的习俗有很多的,现在已经简化为“烧包数九吃豆腐”。“烧包”在老南京人的说法里,就是烧一包一包的纸钱。此举意在祭奠先祖。而“数九”则是一个歌谣,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只能“屈指”度日,通过对于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数九消寒。

关于吃豆腐在过去和现在还有不一样的地方。以前老南京有种说法叫“葱煎豆腐烧大肠”,说的是当时吃豆腐还要配上葱和大肠,这样油水丰富,能够满足物质匮乏时期人们的需求。又有一种“逗富”、“长旺”的`寓意。但是现在老百姓一般都是只烧青菜豆腐,既不油腻,又有“青菜豆腐保平安”的寓意。

南京人冬至吃豆腐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据说是和朱元璋有关。

明初,朱元璋象中国历史上所有帝王一样,在功成名就得了江山以后,生怕那些追随自己多年、出生入死的手下功臣们的威望超过自己,便想方设法削弱、排挤这些功臣的势力,甚至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杀害。

刘伯温就是这样一位功臣。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刘伯温为人正派,疾恶如仇,在任期间,对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总是秉公处理,决不留情。刘伯温的做法也得罪了当时的权贵,那些权贵把他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权贵们少不了在朱元璋面前造谣诽谤刘伯温。本来就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也开始怀疑刘伯温,进而想杀掉刘伯温。这时,马娘娘就劝朱元璋谨慎行事,免得误杀好人。于是,朱元璋下令要刘伯温三天内交出帐簿备查。

第一天、第二天过去了,见刘伯温毫无动静,他的朋友们都为刘伯温捏了一把汗。到了第三天,那天正好是冬至日,刘伯温左手夹着帐簿,右手提着一只小瓦罐去见皇帝。朱元璋见状感到非常纳闷。于是朱元璋揭开瓦罐盖一看,是小葱拌豆腐,再翻开帐簿一看,帐目清清楚楚。至此,朱元璋恍然大悟,原来刘伯温就像这瓦罐里的小葱拌豆腐,是一清二白的。

刘伯温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所以他的小葱拌豆腐的故事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从此以后,每到冬至那天,南京人都要吃小葱拌豆腐,意指要像刘伯温一样清清白白做人。这也是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的由来。

除此之外,在老南京的冬至习俗中还有媳妇做鞋敬老、丈人“送冬”祝福、商铺放假等习俗,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已经逐渐消亡了。

【篇八:讲述冬至民俗的来历,为何北吃混沌南吃汤圆】

一、历法中的冬至

1、“是月也,日短至”

地面物体受太阳照射而产生的投影,会随着空中太阳的移动而不断变化且有规律。充满智慧的先人,据此并通过长期观察、测算,最终知晓正午时投影最长或最短的那一天,太阳恰好处于最南端或最北端的极限位置(即南、北回归线)。这据说是“冬至日”与“夏至日”的最早来历。

冬至日与夏至日,其冰火两重天的气温,对先人的生活势必产生重要影响,使得这两个节日的地位尤显重要。他们知晓,当太阳离开最南端,开始向北方移动时,天气逐渐变暖,万物陆续复苏。同理,当太阳离开北端向南方移动时,天气逐渐变冷,草木陆续凋零。

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热量要来得少,在短期内气温继续降低。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

表述“冬至”的词汇,在古代还有如“至日”、“长至”、“短至”、“长日”、“日南至”等说法。

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处于南回归线,“日南至”不难理解;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这也就是《礼记·月令》所言“是月也,日短至”。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又称“日长至”是也。

但对于百姓而言,“冬至夜”是一年中最漫长的一个黑夜,这个印象再深刻不过了。在唐时,这一夜叫“除夜”,在宋时叫“冬住”。

2、冬至阳生春又来

资料显示,古人眼里的“冬至”,也是“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的同义语。

学者解读称,这句话至少存在着三个层面的意思,即阴极之至、阳气始至、日行南至。“日行南至”,我们在前文已有解释;因为北半球所受的太阳光辐射量,处于最低值,此即“阴极之至”。而太阳在抵达南回归线后即时“返航”,这也是北半球“阳气”得到加强的开始。这就不仅仅是冬至,而是“三至”。古人对此称“昼漏极短、去极极远、晷景(影)极长”。

冬至冬至,这冬天的到来,世间不得不面对万物凋零、肃杀萧条的现实。但即便这样,先人们也并没有感到消极或者绝望。

全年季候中,冬至因为具备“阳气始至”这个特殊特点,因此有“阳气始生”一说,也因此被认为是万物开始萌动的日子。唐杜甫有诗称“冬至阳生春又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二、习俗中的冬至

作为天文学上的一个节气,后来又如何演变为一个民俗节日呢?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心理在起作用?是对自然的敬畏崇拜情结以致产生的一种寄托心理?还是另有原因呢?

据宋《文昌杂录》(庞元英著),在那个时代,元日、寒食、冬至,可以享受休假七日的待遇,为一年中休假最多的三个节日。可见先人对此节俗的重视程度。

随着时光的流逝,社会的发展,对于既为节气又为节俗的这个“冬至”,为何有“大如年”一说?为何有“吃了冬至汤圆长一岁”的说法?当年的贺冬、祭祖之礼还在吗?北方过节以食馄饨为主,南方则食汤圆,这是为何呢?这个节日的背后,还有多少涉及民俗的细节在流失?

1、北方冬至吃馄饨

据一些乡土资料所载,“冬至”作为一个民俗节日,是古代民间的一个大节,其重要地位仅次于春节,因此有“亚岁”之称,有“冬至大如年”之地位。

直到晚清,坊间在冬至节里的规定动作,还有贺冬、祭天、祭祖、迎神、辟邪等环节,甚至连官方都参与其中。而在食俗上,南北方也有着不同的传统。

《燕京岁时记·冬至》中称,这一天,百官呈递贺表。民间惟食馄饨而已。京师谚曰:“冬至馄饨,夏至麪(面)”。《帝京岁时纪胜》,也对冬至的贺冬、祭祀、食俗有过记载。文中述称,长至,南郊大祀……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

宋朝晏殊写有《奉和圣制冬至》诗,云:吉序冠三正,民时协顺成。岁穰千亩实,气爽六符平。肆乐遵年律,迎长蔼颂声。云浓燕雁度,雪霁楚兰荣。异域梯航集,诸侯篚贡盈。尧仁敷万有,同此一阳生。

据称,因为夏至阴气起,故不贺。而冬至阳气起,万物复苏,故值得一贺。

前文提及的“馄饨”,世间传言是塞外叫浑氏、屯氏的两人所为。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但此说被认为有牵强附会之嫌。若确如传言称,由二氏为之,则何者为馄何者为饨呢?由此,此说乃胶柱鼓瑟。

看来,北方冬至吃馄饨,也只是一面之词,有待商榷。

到了明朝,此俗也因受社会变革的影响而有所变化了。传称,自正统己巳(1449)之变,此礼顿废。但在京仕宦流寓极多,尚皆拜贺。除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来献祭。此举被认为是“冬至馄饨夏至麪(面)”的遗韵或是变形。

据《西湖游览志》载,先前的杭州,仍有贺冬、祭祀的遗风相传,冬至称“亚岁”,官府民间各相庆贺,如“元旦”之仪。在吴中之地,还有“肥冬瘦年”之盛。此外,熬赤豆粥也是此节中的食俗之一。

2、南方冬至吃汤圆

而在温州,相关的习俗似乎有所不同。

对于“贺冬”,瑞安、乐清方志中的记载大同小异。乐邑有“官府士绅相贺,作粉圆献之祖先”。瑞境有“粉糯米为丸,又炊黍为糍,以享先充馈”。这一天,官府展履长之庆,交相称贺,亚于岁旦。“履长”源于三国·魏·曹植《冬至献袜履颂表》中“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一语,指冬至,意为此日后开始女红了。

不过,“贺冬”似乎多为官方之举。据温州史料所载来看,民众未必参与。

但,或“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的习俗,倒是见载了。上述乐清志、瑞安志有之,清光绪《永嘉县志》亦有。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可见制作汤圆已经约定俗成。《浙江民俗》(叶大兵编著)中称,在温州,冬至也叫“冬节”。这天早上,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同食汤圆或麻糍。

民间称,在这一天吃了汤圆之后,就算长了一岁。这是为什么呢?有人开玩笑说,过新年长了一岁,过生日长了一岁,这吃了汤圆,又长一岁,这一年要是长三岁,情何以堪啊!

不过,这也让人思考,这吃了汤圆,为何有“长一岁”之说呢?

3、吃“冬至圆”为何长一岁

史料显示,上古的夏殷周时代,对“正月”的具体时间安排是不一样的。夏以今农历一月为正月,第一个节气是立春;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为小寒;周则同样以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日却是从冬至开始,因此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当年的“元旦”。

周以后,计算二十四节气,都从冬至开始,这样冬至便成了“岁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份曾经是“正月”。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说的来头。

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历史上确有一段时间把“冬至”视为“岁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视为“岁除”。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呈式微之态时,原来那些习俗,便渐渐融入了后来盛行的“春节”之中了。

前文我们说过,冬至具备“阳气始至”的特殊特点,意味着“阳气始生”,万物开始萌动。因此,在冬至日吃汤圆,又何尝不是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呢?因此长了一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冬至习俗作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金鱼作文 初二600字作文 万能作文结尾 作文青春600字 英文作文范文 财富作文 作文《我的乐园》 担当的作文 青春800字作文 作文修改 变的作文 方向作文 橘子作文 陌生人作文 爱作文怎么写 750字作文 作文七百字 孤独的作文 作文750字 作文冬 哲理作文 美德作文 有意义的作文 作文300个字 失败的作文 田野作文 辩论作文 钢琴作文 八百字的作文 独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