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作文的开头到底引不引用名言警句海城

2020-05-12 10:42:01
相关推荐

作文开头引用名言警句,几乎是一种常见的格式,好多的作文指导书在介绍开头的方法的时候,几乎都说到了“引用名言”开头这一方法。

有人说:引用起笔,人所青睐之技也。

这是这样吗?

我的观点是开头最好不引用。放在论证部分引用。为什么?

1、 从开头的任务说。

简单地说,议论文开头的任务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就是表明自己的观点。开头就是“起承转合”的“起”,即直申观点。

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是最困难的,好像是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它。”高尔基除了说开头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之外,又说了开头的任务,就是“定调”。这个“调”,对于议论文来说,就是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古人作文,讲究“风头”,就是“起要美丽”,什么是“起要美丽”?我以为《师说》《六国论》“起”的就很美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紧紧抓住了读者,引人入胜。

“凤头”就是要求文章的开篇要漂亮,能吸引读者的目光。

好的开篇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开篇要点题,即简明扼要把你所想表达的主题揭示出来。其次,开篇要新颖,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最后,开篇要简洁明快,不能拖泥带水,长篇大论,半天说不到正题上。

不管怎么说,开头,对于议论文来说,还没有开始论证呢,而“引用名言”,毕竟属于“论证方法”,所以,议论文的开头,最好不要使用名言。

2、 从引用的作用说。

引证法是一种论证方法,引用是为了论证。由于名言警句等,是公认的思维成果,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所以,具有巨大的说服力,为强化论点的感召力,大家都喜欢运用名言警句论证观点。因此说,由于名言警句的特性、作用等,不宜放在作文的开头,而应该用到作文的论证部分里去,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3、 用名言开头就美丽、有文采了?

未必。

有的人,写作文总是希望开头能够先声夺人,但想不出精彩的开头,顺手就把格言警句搬来几句,如果与主题吻合,尚可,如果相悖呢?美丽吗?只是为了炫一下,唬一下读者(往往唬不住),就是最滥的开头方法。不但不美丽反而奇丑无比。

引用权威语录最忌一知半解、含而混之肆意混淆,把黄土当成金子。

4、 从引用的任务说。

孙绍振说:“引用这些名言的作者的任务是将其消化,使其转化为自己的,起码应该将其以内在逻辑贯通起来。”

名言警句,是在不同时代,针对不同现象而发,其间并无现成的逻辑联系,因而是没有生命的。引用这些名言的作者的任务是将其消化,使其转化为自己的,起码应该将其以内在逻辑贯通起来。这就需要对之有所分析和批判,建构起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路。

引用诗文可以,关键要发掘出深刻的道理,与自己的观点紧紧融合,起到论证的作用。

5、再说800字的文章,开头的字数不能太多,百十来字就不少了。由于字数的限制,开头也不宜引用名言,因为要引述材料,分析解说材料,如果引用名言就要解释名言,就要把材料的含意与名言的涵义在逻辑上贯通起来,还要提出中心论点,这样的话,字数就非常多了,开头就啰嗦冗长了。

6、我以为,材料作文最好的开头方法就是引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

7、他的奇谈我的怪论:

下面是张老师的作文评语:

这句话的意旨与依赖自然有何内在关系?毫无疑问,不太有。但问题不在于这里,在段落开头摆上这样一句话,其价值在于: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效果。好的引用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彰显,换言之,引用是显摆的一个有用技术。

“不太有”,就有问题了。无论是把引用看成修辞还是引证法,都必须是具有针对性,与语境恰切,以增强论点的雄辩性;都必须具有准确性,不准确的引文,会严重影响自己观点的表达。

另外,引用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恰当”,而在于“含金量”。这句话的含金量之所以高,一方面在于句子本身有一种人类的精神折射,另一方面作者没忘了将作者和出处交代出来。增加引用份量的做法是,泄露作者和出处,表面上是增加可信度,实际上是提升引用的阅读征服力:你看看,我不仅知道这句话,我还读过这本书呢。注意:引用的本质不是论证法,而是修辞术,目的在于征服读者。

引用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恰当”,而在于“含金量”。一一不恰当何来含金量?引用的本质不是论证法,而是修辞术,目的在于征服读者。一一修辞是指调整语言,以恰当地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引用都不恰当了,征服读者的目的能实现吗?我以为引用既是修辞术又是论证法。在议论文里主要是论证法。

当然,如果较真的话,不得不说,这个引用也是有瑕疵的,其瑕疵就在于引用的“欠准确”,原诗句是这样的“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原诗有多少人能准确记住呢,每一个有印象的人,都会认为作者的引用是准确的,对于考场作文来说,这就足够了。这里有硬伤,但不足以成为硬伤。

引用的生命力就在于“准确性”,引用不准确就是硬伤,读者是唬不了的。

显然,此句与文意不合,文意是“拥抱自然”而非“拥抱自然和科技”。但内行人一看就明白,此句的妙用在于“文化味”。这句话合不合文意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告诉改卷老师:我知道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个文化标签贴得恰到好处,贴得有点神不知鬼不觉,但就像赵本山广告词所说的“不看广告看疗效”,此句的疗效就是好。打死也要记住:彰显文化色彩是击中阅卷者神经的一剂上好的麻药。

明明知道不合文意,还说不合文意不重要,为了有“文化味”就可以乱引用吗?引用的不真实就是论据的不真实。真实是文章内容的起码要求。没了这个起码要求,还有文化味吗?

总的说,这是胡来呀,有多少学生就是被这样的忽悠给忽悠了,害人子弟呀!

议论文的概念,尤其是主题句的概念应该是非常精确的。句子之间的关键词的逻辑联系应该非常严密。议论文是理性的科学性思维,观点的高度客观性、严密的统一性是其生命。作为论据的名言警句,必须与观点高度契合,“不太有”“不恰当”“欠准确”,都是硬伤,都是论据与观点不一致,都不能起到论证的作用,都不能说明事理。

8、开头用名言警句,不是不能用,问题是怎么用,用得好。

开头名句或警句,或以此来引出话题,或点明中心论点,常使文章有一种理直气壮之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从而使文章中闪烁着一种理性的光芒。

例1、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70分)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修改前: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袁隆平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修改后:

纪德有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这美妙的事物,便是我们创造的事业,这消耗便是我们的热爱。

若不是有了那些关于水稻的梦,若不是有了那种投入其中的热爱,袁隆平何以从田间完成伟大的创造?何以用枯瘦的双肩担起全球的饱食之忧?他因胸怀天下苍生而热爱他的事业,他因热爱而诞生创造的婴孩。

这里是结合中心论点对名言进行引申解释,从而巧妙地点题。(引申点题)

例2、

古文《劝学》中说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注重积累,时间会证明你的收获。

采用名言开头,但缺乏对引用名言的解释,使名言与材料脱节,生硬的搬出了自己的观点。

修改:(评材)积累的力量是巨大的,正如喷涌而出的喷泉,正是因为在地下时的默默积累,才成就了自己。

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2014烟台一模)

一株小草生长在田里,和水稻混杂在一起。

一位老农看见这株小草,马上把它连根带叶地拔了起来,对身后的儿子说:“这种草最讨厌,它同水稻争肥料,而且生长又快,只要留下一节根,就会重新长出来,所以我们叫它‘荒田根草’。”说着,就把小草狠狠地抛到大路上,准备把它晒干。

这时,恰巧有个园艺家走过,看见了这株小草,马上把它带回了城里,种在公园里的一块大空地上,每天浇水施肥。为了防止它被游人踩死,园艺家叫工人在小草四周围起了篱笆,插上牌子,上面写着:爱护草地,严禁践踏!园艺家还对工人说:“这种草生长快,不容易死,不久就是一大片,所以我们叫它‘地皮草’。”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除外,文体不限,且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⑤字数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符合题意

1、从小草的角度立意: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空间、环境);

2、从人的角度立意:要善于发现人或事物的长处(美、亮点、价值),并合理利用;

3、从整体角度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要看到并发挥其好的一面,扬长避短,把事物合理利用好。

修改前:

拥有长远的眼光

一位先哲曾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等待有眼光的人去发现和使用。”的确,不同的眼光决定了一个人不同的命运。一株田间杂草,被老农发现便被毫不犹豫地连根拔起,弃在路边;而被园艺家发现,却被仔细照料造就绿地,从而改善气候,造福人类。因此,我们都要学会拥有长远的眼光,惟有着眼于未来,才能拼搏向前。

修改后:

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一位先哲曾说:“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只等待有眼光的人去发现和使用。”的确,不同的眼光决定了一个人不同的命运。一株田间杂草,被老农发现便被毫不犹豫地连根拔起,弃在路边;而被园艺家发现,却被仔细照料造就绿地,从而改善气候,造福人类。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关键是找到适合的位置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

例4、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戴着”镣铐”翩翩起舞

卢梭有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就是在自由与不自由中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可以选择道路和方式,所以我们是自由的;因为必须穿越沙漠,受到外在条件和目标、任务的制约,所以我们又是不自由的。

引用了卢梭的名言,暗合了材料的意义,十分巧妙,用”因为”把名言与材料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又把”镣铐、枷锁、不自由”联系起来。可见作者的思维的视野广阔,积累之丰富。

例5、

引用名言警句、古诗词、歌词等作为文章的开头,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唤起读者的阅读情趣,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使文章熠熠生辉。

如:

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文明的希腊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对“变”有天生的审慎。江苏考生《永远的葱郁永远的中国》

2“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山东考生《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例1引孔子及冯友兰的话导入,例2由古语及谚语入笔,切合题旨,意蕴丰富,既显示出考生深厚的文化积淀功底,又展现其灵活驾驭的才思。可见,把自己平时集锦的妙言佳句巧妙地安置在文章的显眼处,无疑会使开篇文采飞扬,魅力十足。引用后,如果没有任何阐释,这个关键概念的空洞,造成了主题的贫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科技创新的作文 那一刻我流泪了作文 以亲情为题的作文 描写花灯的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议论文 湖北专升本英语作文 南京博物院作文 向日葵的作文300字 最喜欢的季节英语作文 奔跑吧少年作文 一句话的力量 作文 什么的童年作文 雪后作文 myhome英语作文 我的妈妈350字作文 我的家风家训作文 尝试作文500字 家乡美食作文600字 作文素材300字左右 读书与成长 作文 迪士尼游玩作文 我的愿望作文600字 打糍粑的作文 初一英语作文大全 安徽中考满分作文 吃苦精神作文 什么给我快乐作文 作文集后记 被妈妈打屁股作文 观灯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