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模拟作文哈师大附中高三三模作文试题分析

2020-05-15 10:06:01
相关推荐

原标题:模拟作文哈师大附中高三三模作文试题分析

哈师大附中高三三模作文试题分析

哈师大附中 时长江

真题回放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8年11月19日,河南沁阳一中及覃怀校区的高三年级共同举行了以“成就最好的自己”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中有一个感恩教育环节,2000多名学生集体向自己的父母跪拜,这件事很快被传到了网上,引起了网民的激烈争论。有人认为跪拜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仪式是恢复传统文化的必要形式;有人认为跪拜礼是封建阶级文化产物,是形式化的作秀,抹杀了独立人格;有人认为感恩教育不能“极端化”,更应将其渗透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试题分析

首先,这是一道社会热点类材料作文题。试题紧扣时代热点,具有较强思辨性,符合高考考试大纲及“核心素养”考查理念。

所谓“社会热点”往往聚焦大众眼光、反映时代风貌、映射纷繁世相,人们的探讨与争论也往往能印证时代背景下国民所关注的问题,甚至是流行思潮的脉络与走向。因此,考生需将“热会热点”放到时代背景中去咂摸、玩味,方可窥见试题立意之旨归,或曰“命题者意图”。

此则材料内容层次分明。第一句为“背景句”。第二句为“事件句”。第三句为“争论句”。以“成就最好的自己”为主题,说明此次活动的目的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事件陈述的部分注意两点,一个是“感恩教育环节”,二是“2000多名学生集体向自己的父母跪拜”,可谓一是目的,一是形式。在现实中,感恩教育五花八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自然会催生出不同的教育形态。“向自己的父母跪拜”,以古礼之形式让学生体验感恩、体验孝道并不是新生事物,事件之所以引起关注、引发争论关键在于其“规模”之大!

再看“争论”中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跪拜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仪式是恢复传统文化的必要形式。此语可谓“言之凿凿”,观点清晰,表达稳健。“跪拜”的确是中国古代最主要、最重要的礼节之一。中国可谓“礼仪之邦”,要恢复传统文化,不单单是要倡导国学、文化复兴,也要有一些必要的形式。

第二种:跪拜礼是封建阶级文化产物,是形式化的作秀,抹杀了独立人格。从产生根源上讲,“跪拜礼”确实是封建文化衍生的。而当传统文化尚未复兴之今日,这种“重形式忽本质”的做法的确有“作秀”的嫌疑。时下,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所谓的“德育教育”大多流于形成,成为“掩人耳目”的表演。“德智体美劳”的“德”早已在教育体制中“退居二线”了。“作秀”只注重形式,自然“抹杀了独立人格”,大多数学生可能体验到一场“尴尬的束缚”。

第三种:感恩教育不能“极端化”,更应将其渗透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所谓“极端化”无疑是“过了”的意思,而“过犹不及”,还不如不做。该种观点提倡将感恩教育渗透在“言传身教”中,以“润物细无声”的熏染,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德育”和“智育”不同,道德更注重“心灵的成长”,而“心灵的成长”需要“心灵的自由”,教育对象不是机器、产品,他们需要在体验和感悟中一次次地做出“心灵的选择”。

以上是对三种观点的“顺势”解读。作文材料中有此类观点,我们先思考其“合理性”,再去“怀疑”、“质疑”、“思辨”,所产生的思考、观点才是“独到的”,而不是“机械的”、“武断的”。

回顾这三种观点,我们发现:第一种观点和第二、三种观点是近乎对立的立场。即第一种是肯定,后二者是否定。这种“对立”的本质为何?笔者认为,这种对立反映的是“如何恢复传统文化”的大问题,指向形式、内容两大方面。观点一肯定形式的必要,观点二点出形式的危害,观点三更视其为“极端化”;观点一肯定“跪拜礼”,观点二否定“跪拜礼”,观点三建议“言传身教”。同样,我们也应注意,这种近乎“对立”的观点又不是完全对立的、矛盾的。它们是各有其侧重而已。这就是思辨性的魅力。考生不可简单、机械地赞同或否定,“非此即彼”最容易暴露其思维的简单、思想的贫乏。

作文要求中“对此你怎么看”,其中的“此”既指主体事件“感恩教育环节,2000多名学生集体向自己的父母跪拜”,也指下面网民的几种观点,可写作的面很宽,考生要注意立意的高度,适当追求“起评分”,以免简单、肤浅、机械、平庸甚至偏离材料主旨,使文章未落笔即落入下乘。为此,考生应关注材料中的“思维链”:

感恩教育环节——2000名学生集体跪拜——引发争论(三种观点)

考生不可截取“感恩教育”、“跪拜礼”或观点中“传统文化”、“独立人格”、“言传身教”等词语进行“话题式”写作。而要以“感恩教育是否可以跪拜礼等传统礼仪为手段”(或“教育如何融入传统文化”)为论述内容范围,并针对三种观点中的其中一点或多点来确定立意。如:感恩教育,恢复传统礼仪不可或缺;传统文化重在落实,别让教育形式化;德育重在“春风化雨”,岂能盲目“极端”;科学扬弃,批判继承,让传统文化真正助力当代教育;教育是“人”的教育,毋用形式钳制心灵成长的自由等等。

延伸阅读

“跪拜礼”,是传统还是糟粕

科教新报

近日,河南一所中学在高考倒计时200天也就是“感恩节”当天,安排2000多名高三学生向父母磕头感恩,引发网友质疑,却遭学校官号怒怼:思维是不是有毛病?事后,该所学校回应,校领导活动前不知情,是高三年级安排的,只是一种形式,想教孩子们学会感恩。

@会同县城北学校林春 高考前让高三学生向父母磕头感恩,笔者觉得并无不妥。子女向父母跪拜是传统礼节,学校组织学生行跪拜礼,证明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学校选择在感恩节组织跪拜活动,抓住“感恩”这一关键词,定能激发学生和家长的真情流露。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孩子和父母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孩子向父母充满仪式感的跪拜,肯定能够催生学生勤奋向上的动力。

@衡阳市石鼓区角山中学刘和平 组织学校高三学生向父母磕头感恩,这种礼节虽然有些繁琐但却能够震撼人心。传承传统文化,应该给予学校更多选择权,应该对学校更多包容心,不能动不动就给学校扣帽子。因为一扣帽子,学校就会犹豫不决,比如跪拜父母被公之于众,被人质疑为封建糟粕,学校领导就立马表示不知情,恐怕谁都知道学校领导的表态实属无奈,我们不能一方面感叹越来越远离传统礼节,一方面又对学校恢复传统礼仪横加指责。

@读者张全林 孩子感恩父母出于真情而跪,倒也没什么不可,但作为教育机构强制推行就有点离谱了。孝道在心中,不在作秀上。真正的感恩体现在生活中,而不是僵化的仪式。叩首尽管属于传统文化,但传统的并不一定都值得传承。按照现代平等理念,父母与子女之间,以及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是平等关系,应当相互尊重。而跪拜之礼这种封建等级社会的产物,未必是尊重的正确表达。

@读者刘剑飞 跪拜是人们十分认同和认可的一种感恩方式,但是这种形式却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不符合人人平等的现代文明追求。因此,近些年人们更认可和崇尚的是鞠躬致意的感恩,那种跪式感恩逐渐退出了文明的舞台。感恩的方式有很多,作为学校更应该注重现代文明,注重人格教育,将感恩教育建立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更加理性和谨慎。

跪拜之礼并不简单等同于封建糟粕

蛮苗子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黄震声称,将放弃硕士研究生导师职务,以众筹的方式开办私塾书院,行跪拜之礼,用于进行纯粹学术的探索。“其实是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黄震希望各方能对不同意见和做法多一些宽容和包容,允许试错探索。

在当下的语境中,“跪拜”是个不合时宜的坏东西。说起跪拜,人们往往联想到这样的画面:臣跪君、民跪官、子跪父、奴才跪主子。这种情形下的“跪拜”,所要表达的不是感情而是尊卑秩序,目的在于通过对身体的矮化和精神的臣服,巩固纲常伦理秩序。

这种被赋予了尊卑贵贱的传统仪式,当然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平等观念相抵牾。因而自晚清特别是五四以来,跪拜之礼被作为一种封建糟粕,人尽诛之。1912年元旦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当即发布文告废除跪拜制度,据传袁世凯复辟称帝也不敢恢复。而后在近百年的文化转型中,这一古制已近乎绝迹,其贬义色彩似已深入人心。故而,近年一有学校组织跪拜老师或父母的仪式,便引来如潮非议。

在这种语境下,黄震教授此举很自然地被贴上封建落后的标签。有说是一种文化复辟行为;有说是一种教育异象,是将落后的教育方式和理念换上现代马甲;当然也有说是哗众取宠的,是为私塾吸引人气,是一种“赚钱新模式”……

时过境迁,回望百年文化转型,包括跪拜仪式在内的传统文化,只能承载封建落后的东西么?不难发现,这种论断也有悖于历史事实,过于极端化。

从社会功能而言,彼时喧嚣一时的反传统文化运动,并非只是一场单纯的学术文化运动,还有政治层面的考量——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扬“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全盘否定传统”,“打倒孔家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抵抗当时由张勋与康有为联手导演的复辟逆流。在这里,改革旧俗,发挥的乃是“捍卫共和”的作用。

但在私域,对于传统文化,彼时那些曾热烈颂扬西方近代文明的知识分子,也并不全然一概否定。鲁迅、胡适、陈独秀、吴虞等等反孔非儒斗士,无一不具有深厚的传统修为。譬如胡适,对国学就不乏兴趣,并在国学的考证和辨伪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史学家唐德刚所著的《胡适口述自传》一书中,谈到现代学术与个人收获,胡适很坦诚地说,“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评是很严厉的,但是就全体来说,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对理学开山宗师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

胡适的这番话,一方面固然体现了他一贯的治学态度,即在学术上可以激烈批评,但对人则应该尊重,不搞人身攻击;另一方面,恐怕也有着向传统寻求归属感的问题。对于这点,比胡适更为猛烈的鲁迅,同样感受强烈。他对好友内山完造说:“说我是中国的高尔基,我并不高兴。我不是中国的高尔基,我是彻头彻尾的中国人鲁迅。”对增田涉,他则说:“我认为比起任何国家来,还是生在中国好。”(吴作桥等编《再读鲁迅:鲁迅私下谈话录》)

胡适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呢?在由他提出的新文化运动“十六字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中,胡适主张立足“评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以此重塑中华现代化的文明。在一篇题为《整理国故与“打鬼”》的文章中,胡适进一步提出,“整理国故”便是“化臭腐为神奇”。

就废止跪拜制度一事来说,实际上当时民国临时政府也并未全面推行,只规定官员之间、官员和民众之间不行跪拜,对民众在私人场合则不加干涉。如此处理,多少有些自上而下“试点改革”的意味,一方面或许是因应时代变革需要,而又顾及传统的根深蒂固,但另一方面何尝不是对民意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多元思想的包容?

回过头再来看“跪拜之礼”。为什么要跪拜?除了人们所批判的统治者的驭民之术,在我看来,也还有一些有益的因子,比如伦常、敬畏、敬爱、尊崇、庄重、自省、自我约束等等。无疑,这是个体面对自身,处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所应遵循的价值。这对于当前态度浮躁、茫然无措的人们来说,更有现实意义。一个没有敬畏意识、信仰缺失、伦常崩解的民族,显然是可怕的。在文革破四旧中,我们便尝到了这样的苦果,危害至今犹存。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黄震创办私塾书院,回归知识本身,纯粹地研究学问,不提供学历证明,并在入学仪式上以跪拜之礼,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敬畏。尽管效果如何尚未可知,但在价值指向上,显然是对现行功利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和纠偏,能够增进社会整体利益。

当然,悠悠百年,文化已然断裂,修复又谈何容易。用胡适的话来说,再造现代化文明,关键是在立足传统的前提下承续创新,而不是从故纸堆里模仿复制,流于穿穿汉服唐装、摇头晃脑吟诵几句古诗文,或者让学生背熟几段《弟子规》《三字经》。显然,这种徒有其形而无其魂的“国学”,只能令人生厌。

还应看到,在现代多元社会,私塾教育以及跪拜礼,终究只能在小范围内存在,算是小众化的民间志趣。一方面,我们要对那些打着“国学班”忽悠敛财的行径保持高度警惕,但另一方面,私塾书院作为一种教育探索,人们不妨多点宽容和包容,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贴上封建糟粕的标签。今日社会,本应丰富多元,而不是非黑即白,这种一元化的极端化思维,无疑是很可怕的。

弘扬传统文化就要下跪?跪拜礼为何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标配?

佚名

辛亥革命以后,好不容易才废除了一系列的封建礼教,最典型的就是废除跪拜礼,推行平等的礼仪。但近几年,一些学校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口号,让学生集体下跪的闹剧屡见不鲜,下跪,为何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标配?

先是河南省平顶山一所高级中学要求学生向孔子像下跪磕头和朗诵《道德经》;后是上海一所民办学校举行“孝敬文化节”上要求800多名学生向父母行三跪九叩之礼;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跪拜老师,凤凰岭书院教务长韩国栋表示跪拜的目的在于“尊师重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的诠释和传承。

据举办“孝敬文化节”的校长说,读经典扬孝敬是他们学校的特色。接下来他们会定期举办这样的大典,普及中华传统文化。下跪,与传统文化何干?如果将下跪等同于传统文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知半解,更是污名化了传统文化,显得可笑可悲;将学生工具化,消费学生以扩大学校名气,更显得可怜可恶。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只要孝顺何必下跪?如果不孝,跪有何用?父母与孩子本是平等主体,尊敬父母,孝敬父母,并不一定需要下跪。对于现代孩子来说,最需要的不是下跪,而是拥有公民意识。

问题来了,一些学校为何老是盯着下跪?一说到培养孩子孝顺的意识,就让孩子下跪;为了劝孩子努力学习,也是下跪;甚至教学时,也不忘拿二十四孝说事。仿佛惟有下跪,才能弘扬传统文化,通过下跪,就彰显了诚意。说白了,这是偷懒做法,是没文化的体现,也是缺乏公民精神的体现。

柏杨曾感叹,“中国人的膝盖是天下最不值钱的东西,动不动就跪,见了大官跪,见了长辈跪,见了有钱的更跪。”何其一针见血!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时至今天,仍然这样简单地教育学生,这不是明智的教学方法。

中国人卑躬屈膝糊里糊涂的跪了几千年,好不容易才从君臣、主仆、父子等关系的卑屈礼仪中站起来。“上跪天地,下跪父母”本是孝道,但同时中国人也强调男儿膝下有黄金。跪拜礼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让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下跪,对于孩子的人格尊严无疑是一种践踏,当你连尊严和骨气都没有的时候,跪拜礼这样的“传统文化”要它何用?

下跪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奴性,站起来给我们带来的才是尊严。认错要下跪、拜师要下跪、求人要下跪、见领导要下跪,动不动就软了自己的膝盖,跪下身去,磕下头去,这样充满奴性的传统文化,不但不能弘扬,反而更应当禁止。

“跪拜礼”是传统文化的糟粕!

彧君

近日,广东东莞几位家长带着就读幼儿园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表示感恩。一开始,先是小朋友和家长、老师一起向孔子像鞠躬。随后,老师端坐一旁,三名小朋友一起向老师行跪拜礼。此举一时引发争议。(9月11日《羊城晚报》)

看到这则,不仅让人感到痛心和悲哀。因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废除帝制及其跪拜礼近百年之后,竟捡起跪拜礼的“破烂”,来污染孩子幼小的心灵,实在让人难以理解,简直是在误人子弟。真是可痛也夫!可悲也夫!

其实,先前关于向老师行跪礼的已经有所发生。从疯狂英语的李阳叫嚷要“复兴跪礼”,鼓动学生跪老师;到学者钱文忠向恩师季羡林三叩九拜;再到前不久35位徒弟对师傅赵本山行跪拜大礼等等。虽然类似的现象屡遭非议,招来不少批评,却还是时不时地冒了出来,对现代文明风尚和人们的思想造成污染,如今竟然连幼儿园小朋友也不放过。

那么,我们不妨问一问,在当下,学生究竟该不该向老师下跪呢?答案是否定的。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行跪礼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一个封建糟粕的代名词。它的本质,是让人丢掉尊严、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种表示贵贱等级的礼仪。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采用跪拜礼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跪拜礼绝对没有民主、平等的理念,从来都是尊卑有序,官贵民贱,以下拜上,卑躬屈节。在封建社会,跪拜礼被推而广之,诸如师生间、长幼之间。但其本质,依然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是学生和小辈对师长的一种屈从。自1873年外国使臣以鞠躬或作揖礼觐见同治帝,西方国家礼制的传入,促使国人对跪拜礼仪进行深刻的反思。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废除在中国实行了数千年之久的跪拜礼。这既是辛亥革命的结果,同时又是国人对中西礼制长期比较、反思后的自然选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跪拜礼节在人际关系中即自行废除。

跪拜礼是一种充满奴性的封建礼仪,是一种不平等的礼仪,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礼仪,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糟粕。不管如何,行跪礼在当今越来越民主、平等的社会里,都显得是那么的不合时宜。自然,师恩之重是任何形式的礼仪都无法回馈的,教育孩子向老师行礼,让我们的后代更加文明、懂礼貌,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本身没有错。但表达尊敬的形式有很多,何必非得要行下跪礼呢?要知道,现代文明礼仪建立于平等的基础上,决无上尊下卑之分。而且身体的屈膝不等同于精神的服从,所谓跪拜感恩,实在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跪拜礼是传统文化的糟粕,应当废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我们应时刻警惕封建文化糟粕死灰复燃,沉渣泛起,危害社会,危害青少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跪拜礼当休!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亲情的作文开头结尾 成长作文500字六年级 英语作文我最喜欢的节日 未来的世界作文600字 成长路上无捷径作文 关于中秋的作文600 春节里的一件事作文 触动心灵的瞬间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350字 原来我可以作文 做一个小实验的作文 包饺子作文250字 我的姥姥300字作文 月亮作文500字初一 冬雪作文300字 难忘的一天500字作文 与挫折同行作文 关于创新的作文800字 关于母亲的作文600字 网络是把双刃剑作文 写活动的作文500字 关于劳动的作文400 开学计划作文500字 机器人打屁股作文 追梦路上作文800字 我最爱的食物英语作文 感谢母亲作文600字 什么让我更出彩作文 包饺子作文150字 我成功了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