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22高考48篇精选时评精批细评 满分作文范本13

2020-05-29 17:57:01
相关推荐

盛玉雷 来源:人民日报

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物质的年代更需建构精神的家园。真正有意义的青春和人生,必然是用奋斗来打磨的。开门见山,引出观点,青春需要奋斗。

“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 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日前,领导人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寄语青年正确对待困难和压力。引用名言,告诫青年正确看待困难和压力

的确,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15岁,到延安插队;22岁,去大学上学;26岁,到机关工作;29岁,到基层锻炼…… 领导人的青年时光,充满了曲折和磨砺,却写下了传奇与震撼,成为一代青年的样本和典范。“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 ”奋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经得了磨难、受得了痛苦、熬得过孤独,才不会被时代落下,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事例论证,奋斗是青春最厚重的底色,唯有奋斗,可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今天,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明天,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现实中,一些年轻人却开始“叹老”。的确,面对城市的生活压力,面对职场的生存法则,养育儿女、赡养老人,买车、买房……难免 会让青春染上些暮气。然而,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力量,物质的年代更需建构精神的家园。真正有意义的青春和人生,必然是用奋斗来打磨的。把今天的绊脚石变成明天的铺路石,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反观现实,联系当下,再次告诫青年以奋斗的姿态面对人生,唯有奋斗,才能出彩。

其实,青春既是人生的一个时期,更是生活的一种心态。近80岁高龄走上T台,被网友称为“最帅大爷”的王德顺,在60岁生日时这样写道,“我并不盼望你的到来……它象征着我的成熟,也预告了我的衰老。好在我并不服老。”鲜活的心跳,不是年轻人的专属;年轮的递增,也只是数字的跳跃;只有来自心灵的疲惫,才会带来无可挽回的衰老。正如有人所说,越来越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让人觉得越来越老。事例论证,青春是一种心态。奋斗不息,青春永在。

一个昂扬向上的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青年?对此,生活给出了最生动的注脚。年轻战士卫 国戍边,用满是皲裂的手,拿着冻成冰块的牛奶;高中女生武亦姝满腹诗书,用精彩绝伦的表现,满足人们对才女的所有想象;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在城市和田垄之间,毅然选择后者……解析“青年”的含义,可以是爱国,可以是担当、是自强,也可以是勤于思、精于业。青年人最大的资本,恰恰是最容易被自己忽视的青春;青春最值得的回忆,正是追逐梦想、成长奋斗的痕迹。事例论证,青春是最大的资本,唯奋斗,最珍贵

当然,青年群体的自嘲,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着对未来的焦虑。唤醒年轻心态,不仅需要青年 人振奋精神,也需要整个社会为之扫除心头的暮气,激发追逐梦想的朝气。出台《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双创”政策落实,确保教育资助到位……国家不断为青年搭建起广阔的舞台,助力他们舞出绚丽青春,正是因为青年一代的理 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国家视角,积极唤醒青年人的奋斗精神。

领悟人生真谛,靠的是经历而不是年纪;破除成长迷雾,凭的是奋斗而不是“叹老”。人生各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意义,但无论身处何方、年龄几许,心怀青春,生命就不会褪色。努力、昂扬,让青春拔节生长,舒展成该有的模样。收束全篇,发出呼告,努力、昂扬,让青春拔节生长,舒展成该有的模样。

此篇与上次推送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时评文有着共同的主题,却是从不用角度出发写作。本文着眼于青年,又不局限于青年,因此指出青春是一种心态,人人都可以用奋斗让青春永驻。同时,本文还从国家视角,看到改观,国家正在积极为青年人奋斗搭建最有广阔的舞台。青春,多么美好的字样,矫情点讲,有时真是多一眼“青春”两字,内心那种激情与梦想都要溢出来似的,让人心久久不能平静。青春并没有界限,当年听着永远的21岁,我们以为那是我们最好的青春模样,慢慢地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你会发现,最动人的青春,不在年龄,而在心态,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尽情地享受青春,只要你永远有一颗年轻的心。纵使80 岁走T台的“最帅大爷”也比当下很多老气横秋的二三十岁的人要更显年轻,更接近我们对青春的想象。再回过头 来看,我们高中生正值年龄上的青春岁月,唯奋斗,更青春;唯努力,更美丽。多少年后,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年龄上虽早已不再年轻,但当我们回首而今的情景时,那将是我们一生中最值得珍视的记忆。也许,这情景应如是:桌上书籍成堆、试卷成捆,低头与抬头之间,我们正一步步靠近梦想的象牙塔。

14、戒尺要既有温度又有刻度

萧海川

来源:新华时评

日前,针对一起教师用课本抽打逃课学生的事件,山东五莲县教体局在学校处理意见的基础上,对涉事教师追加扣发奖励绩效工资、纳入当地信用评价系统“黑名单”等多项处理。恰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这一事件引起公众关注。

惩戒到底是不是学校教育的题中之义?答案是肯定的。

热点事件,引出话题:教育惩戒。

现如今,为什么许多老师面对不听话的学生却“不会管、不敢管、不愿管”,甚至干脆在心里就把传承了几千年的戒尺置诸一边?复杂的原因中至少包括这一条,那就是个别教师滥用教育惩戒权、体罚学生,屡屡引发家校矛盾、师生对立。然而,事实证明,教师一旦扔掉戒尺,对学生来说,贻害远大于收益。

反观当下,教育惩戒缺位,贻害大于收益

学生违规,当然要管;屡教不改,必须惩戒。“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就是要把戒尺还给老师。递到老师手上的这把戒尺既要有温度,也要有刻度。

过渡段,承上启下。强调教育惩戒必不可少,还老师以戒尺,既要有温度,也要有刻度。戒尺上的温度来自于爱。爱是教育的起点,教育惩戒权就是“因爱赋权”,以爱学生为出发

点。学校、教师和家长理应在爱孩子这一共同出发点上达成共识——必要的惩戒是为了让孩子成长得更好。

戒尺上也要有明确的刻度。要让老师能够掌握它的限度和力度。什么时候该动用教育惩戒权,它的边界在哪里,力度有多大,这些不妨在实施细则中规定得细一些、再细一些,让教师管教有据惩戒有度。

从温度和刻度两个角度,分层论述,教育惩戒须知初衷是爱、适而有度。

拿起来首先感受到它的温度、用起来能明确掌握它的刻度,这样的一把戒尺恐怕才是家长和老师心目中最好的那把。

总结全文,重申观点,呼应标题。

媒体有一大喜好,某一事件登上头条,引来围观,带来流量,大小媒体蜂拥而至,聚集同类事件。看看最近屡见于报端和头条的师生关系,有二十年后打老师的学生;有骂初一学生半年的“优秀班主任”;更有用书砸学生被辞退的老师……这其中,有的是老师错了,有的是学生

错了,但总之都与正在热议的教育惩戒有着密切关系,细究起来,你会发现,师生关系的错位,基本都源于老师手中的戒尺缺少了温度或者没有把握好刻度。赋予教师以惩戒权,是寄望于老师能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老师们也只有真正以爱之初心、适而有度的行使惩戒权,才会造就更多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15、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徐翰文

来源:人民论坛

幸福是什么?是家庭兴旺和睦,还是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亦或是拥有一帮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明天……对于幸福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幸福是怎么来的,并非人人清楚。最高领导人曾勉励我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设问开篇,引出论点: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艰苦奋斗到改革开放后的繁荣昌盛,我国70 年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许许多多的奇迹。飞驰的高铁、行走的二维码、黄色警醒的共享单车、快捷便利的网购已然作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走向国际舞台。正是万千中华儿女日以继夜的默默付出、不忘初心回报祖国的信仰、满腔热血不图回报的坚守,才有了今日腾飞之中国。所以说,能够收获这满满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事实论证,中国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点亮一盏明灯,砥砺前行,照亮远方。不管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傍晚,还是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深夜,或是在雄鸡一唱、月明星稀的晨曦,只要经过人民政府的党政办综合大楼,你都会发现组织部的灯永远是最齐、最亮的。那是“信念”之灯,是“担当”之灯,更是“为民” 之灯。组工干部永远在路上,为党考察好干部,为基层治理出妙招,为人才引进定政策。在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劳动者各尽其能,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成才路径。总之,不管何时,组织部的灯永远都亮着,所有的组工干部也坚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事实论证。敬业奉献,做好本职工作,党政干部们用行动诠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坚守一份执着,志比金坚,心如磐石。你们知道吗?“开化青瓷工艺大师葛毅辉的作品6 月

12 日亮相北京圆明园,让世界看见了“秘色瓷”的魅力”,就这样沸沸扬扬的在开化这座美丽的小县城传播开来。葛大师19岁背上行囊与梦想,外出拜师学艺,他一心专研,日复一日地研习制瓷技艺中拉胚、上釉、烧窑等所有工序,几十年的磨练,终于学有所成,回开化修建柴窑、恢复“秘色瓷”工艺。他用汗水浸润着漫漫窑火,用匠心保持安静的心境,用一生守护着开化青

瓷工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秘色瓷”原本只是存在于唐诗中的千载谜团,他用20 多年来的理想坚守,如今照进了现实。半生颠沛,一生执着,正因为有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一群人奋斗着,追求着,中华文化才能传承与发扬,新中国才能不断的崛起和屹立,因为相信所以看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事实论证,追逐梦想,传承文化,文化传承者用行动诠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守护一方平安,风雨无阻,坚守岗位。网络上一位年轻边防战士的真实故事走红网络,看哭了百万网友。这位小战士叫李延荣,是新疆阿勒泰地区红山嘴边防连战士,他所在的连队防区常年积雪,雪深平均达2 米,由于骑马太危险,只能徒步前行,他们始终秉承,大雪封山困不倒,艰苦巡逻难不倒的连队精神,在皑皑白雪中巡逻的路途漫长而又艰辛,当看到界碑的那一瞬间,他开心地像个孩子一样激动地喊道:“我看到界碑啦!我看到界碑啦!”。正是中国军人忠诚守护着祖国的界碑,保卫祖国边疆,用青春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用他们的坚守,换来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累并快乐着,奋斗路上虽然很苦,但结果很甜,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事实论证,保家卫国,坚守边防,战士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从吃饱穿暖到吃好穿好,再到更美好的生活,我国不断在改善民生的道路上求取“更优解”。 奋斗是实现幸福的必由之路,例如:“一心只为老乡亲”,带领十八洞村村民寻找致富法子的“玛汝队长”石登高;每天待在实验室,研制的电容电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蒋虎南;熟记2600多个

地名,不允许一个快递发错的邮件接发员柴闪闪……这些2019 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用“感恩”、“奋斗”,挑战人生难关,创造幸福人生。

事实论证,挑战难关,创造幸福,劳动奖章的获得者用行动诠释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当前,世界贸易形势日益严峻,我国正处于筑造“中国梦”的攻坚阶段,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要国家的政策好、也要各界人士的辛勤付出。作为发展的受益者与参与者,我们青年愿留下“甘洒热血写春秋”的奋斗身影,愿感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真理,愿拥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境界和担当,化身中国逐梦前行路上的中坚力量。

立足新时代,我们要心无旁骛地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在这个人人皆可出彩的大舞台上,以奋斗为基调,每个人都应努力唱响幸福之歌。

结合时局,寄望青年,发出倡议,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当下高考作文,不避热点,引导考生关心时局、勇于担当,做时代的弄潮儿。一个国家的未来怎么样,一定意义上就看青年人的思想状态与行动走向。懂得奋斗的意义,勇挑时代的重担,才是当下青年应有之面貌。该文从国家、社会各行各业工作者的角度,用事实论证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倡议青年人不负使命、不懈奋斗,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努力唱响幸福之歌,用美丽的青春为中国梦谱写华丽篇章。另,从考试视角读此文,青瓷工艺大师,工匠精神可嘉,可谓传承传统

技艺之典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深度了解一下。

16、高校学生替课替考,诚信失范并非小事

堂吉伟德

来源:中国青年网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北京高校出现不少替课替考的现象。有学生替别人上课,每月收入数千,替上的课以公共课和选修课为主。替课替考现象还催生了中介,称可以找到各种各样的人来替课,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新京报》7月10日)

热点现象,引入话题,引出思考

调查所反映出的替课替考行为,概率上还属于小众化,并以潜规则的方式存在,但不难发现,此行当已日益公开而泛滥,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不但有供需双方私下直接进行交易,还为此催生了中介组织,实行有针对性的供需匹配。替课替考也催生了一批专业人员,并获得了不低的报酬,若不加有效的干预与整治,纷纷效仿之下,此风必更加难以遏制。替课替考一旦成为常态,不但会增加治理和管理的成本,大学生的学业状况也难以达到预期,而且会颠覆诚信基础,让莘莘学子轻易越过诚信底线去“作奸犯科”,内心的规则敬畏也会荡然无存。

现象分析,指出替课替考行为是不诚信的现象

鲁迅说过,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于人而言,诚信是立人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若失去了基本的诚信,则失去了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资源,注定难以获得成功。一个社会和国家也是如此,失信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也会成为严重的灾难。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由于诚信问题,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达6000多亿元,产品质量问题达2000 多亿元。以管窥豹,因失信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包括潜在的风险几乎难以估量。高校被视为纯洁的象牙塔,是精英人才培养和人格塑造之地,大学生又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是潜力巨大的人才资源和社会中坚,若是他们都没有诚信素养,因为替课替考而无视诚信约束,并以失信去获得不当得利,对本人的前途和社会的发展都同样不利。

事实论证,论述失信的损失及不良后果

未来接班人若是失信者,如此后果难以让人接受。高校替课替考的现象尽管属于少数,但也必须做到“勿以恶小而纵之”,对其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惩戒。替课替考行为,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一种主观故意,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校平时的管理与教学上,失之过宽,失之过软。一方面在平时教学、考试的过程中,没有严格进行点名打卡和核实身份,给替考替课者大开了方便之门;另一方面,发现违纪违规行为之后,并未按照校规校纪给予惩罚,规矩不严行为就必然失范。

原因分析,替课替考等失信行为反映的是学校管理的缺位。

《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代替他人或由他人代替参加国家教育考试,是在校生的,由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学籍。如果是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替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将会承担刑事责任。对待国家考试如此,对待校内考试也应加强惩戒。如果在校内的替课替考等失信行为,没有得到严格的管理和约束,让规则空悬,侥幸心理下的校内替考等违规违纪行为,在不久的将来,也可能升级为追逐暴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影响分析,防微杜渐,小不治,可坏大事,更可能祸及未来。

校方必须意识到,高校学生替课替考的诚信失范并非小事,对带来的危害也不可掉以轻心。教育除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进行健全人格与灵魂的塑造,让青年接班人心中有戒,心中有惧,心中有敬,才是透过现象之后的本质所在。(堂吉伟德)

倡议呼吁,结束全篇,失信非小事,校方要重视

该文着眼替课替考行为的本质、原因以及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以事关诚信非小事的观点,站在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高度,发出了呼吁,校方要从严治校,要让年轻人心中有惧、心中有敬,国家和社会才有未来。纵观当下热点,前有学术失范,毕业论文抄袭,现有替课替考,大学作为教育的高级殿堂,本应是严谨治学、静心学术,偏偏让各类不诚信现象屡见报端,是时候该反思了。人们常说,国际竞争靠国力,国力提高靠科技,科技发展靠教育,高等教育是科研的主要阵地,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树诚信之风,立雄伟大志,才是我们高等学府中莘莘学子应有之姿态。

17、通过阅读提升认知能力

盛玉雷来源:人民日报

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需要通过阅读来“重新发现自己”。随着世界第二十四个读书日到来,读书再次成为一个受人关注的公共议题。新时代,我们更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

近年来,图书销售额不断攀升,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书正在被消费者带回家。但购买书籍或者拥有书籍本身,并不等于认真看了、消化吸收了。把书当成一种摆设,书里的世界自然也就擦肩而过。当下现状,购书不等于读书

诗意人生,不应该是空有其表的外壳,而要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内在,更要有“书卷多情似故人”的精神体验。为什么要读书?一位网友的回答有意思:看到美景时,其他人只会说“厉害了”,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时,你却因为心头闪现的那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感动。诚如所言,你如今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书籍不应是任人摆布的装饰品,也不该是曲高和寡的艺术品,而要成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日用品。读书可以让生活更诗意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说到底,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我们正需要通过阅读来提升认知能力。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很多简单、重复的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每个人都面临着“重新发现自己 ”的挑战。一个人不可能终身都依靠某种一成不变的本领,也不可能只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 而应该不断让自己具有“算法 ”所不具备的想象力、判断力与认知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伴随真正的阅读,我们才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完成自我刷新。阅读可以让我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更好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

换句话说,通过阅读,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通过阅读,我们才能应对未来。这也是建 设书香中国的题中之义。如今,线上市场依然火热,实体书店逐渐回暖,一些图书馆成为城市地标,小图书甚至在精准扶贫中书写“大文章 ”……这意味着,“ 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 ”的夙愿正在加快实现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与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一些做法仍然在制约阅读率和阅读量的提升。例如,有的农村书屋平日里大门紧锁、无人问津;有的学校图书馆建了、图书买了,但不向学生开放。换个角度看,让这些闲置的图书“动起来”“活起来”,就能成为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重要推动力。阅读,可以让我们让我们理解过去、应对未来。

一位作家说道,“如果有一天,我独自漂流在茫茫大海上,我会选择一本书为伴”。相信这 种陪伴,一定是透过纸张的心灵对话、超脱言语的灵魂共鸣。不妨在这个书香四溢的季节,打开一本书,遇见一个新的世界和自己。阅读,和心灵对话,遇见更好的世界和自己。

18、人工智能,“向后看”也很美

杜一菲

来源:人民日报

当今世界,技术的指数级增长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追逐流行与新潮似乎已成为人类的本能。在这种趋势下,一些传统手工艺受到冷落,甚至面临存亡挑战。如何让“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技艺不被“快节奏”的时代浪潮所淹没?人工智能为传统技艺的延续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直入主题,引人思考,“快节奏”时代如何让“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技艺传承?

据报道,日本总务省自2019 财年启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和保存传统手工艺的试点研究。通过在匠人手腕上安装传感器,对手指和手腕等动作的数据进行收集,并利用摄像机拍摄作业过程等方式提取必要信息,匠人的手工制作实现数据化,之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分析,整理成影像资料和教材。该项研究有望为匠人技艺的传承留下希望的“火种”。

援引,对人工智能传承匠人技艺寄予了厚望

先进技术与传统技艺的融合,带来的是更美好的未来。每一种技艺都承载着特定的时代记忆,凝萃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项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技艺的传承不仅让“术”继续造福后代,更令文化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人类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攀登高峰。突破未来技术奇点的灵感,很有可能就蕴藏在不甚起眼的传统经验中。

辩证思考,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从古老卷轴设计中汲取灵感,加拿大女王大学的科学家制造出了世界首款可卷曲触屏平板电脑,把柔性设备技术推向了全新领域;受千变万化的折纸启发,哈佛大学威斯研究所的科学家发明了旋转驱动十二面体海洋生物采样器,解决了软体动物不易安全捕捉的难题。当前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更是与基于海量数据之上的“深度学习”分不开。

韩国棋手李世石与“阿尔法狗”的人机围棋大战还没有从大众的记忆里褪去,但“深度思维” 公司新研发的人工智能“阿尔法零”,在自学8小时后即可击败“阿尔法狗”。人工智能与传承几千年的围棋技巧结合,其轰动世界的效应引发深刻思考。

事例论证,传统启发科技,人工智能高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援引研究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的长足发展还应关注“向后看”

被大火付之一炬的巴西国家博物馆有望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得到数字化复原;通过智能聊天机器人“敦煌小冰”,历史迷们能实时收到定制推送的敦煌文化信息;利用人工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科学家内罗·克里斯蒂亚尼尼分析了1800 年至1950 年间的3500 万篇

英国地区报道中的286 亿词汇,发现了历史学家用传统方法无法找到的历史事件。“向前看”的技术革新固然重要,“向后看”的人文情怀同样可贵。与历史和传统相碰撞、

相融合,不仅能让人工智能闪耀人文的光泽,也能为其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事例论证,总结收篇,“向后看”,让人工智能充满人文情怀。

人工智能,先进的代名词,科技的前沿产品,在追逐不断更新升级的过程中,作者建设性地提出了“向后看”,充分发掘和利用人工智能在历史研究和传统文化领域的突出优势,造福人类。这篇时评的视角新颖,值得学习。文中先进技术与传统技艺的辩证关系,认识独到、深刻,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促进工匠技艺地传承,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底色,反过来,又可能给人工智能的技术革新注入一剂高效催化剂。

19、“作之不止”,方有不凡

杨卫国

来源:人民日报

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要想避免中途出局,必须拥有持久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

直入主题,提出观点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 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 天的重复,则会形成稳定的习惯。这启示人们,在时间的累积与行为的重复之中,蕴藏着惯性的力量。

不禁联想到《资治通鉴》记载的一则故事。战国时,魏国国君安厘王与孔子第六世孙孔子顺谈及某人,认为此人有作秀之嫌。对此,子顺回答:“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习与体成,则自然也。”也就是说,无论动机如何,一个人只要持之以恒地做好事,久而久之就能形成习惯,最终让习惯与本性自然融合。可见,推动良好的行为在实践中形成习惯,关键在于“作之不止”。

事实论证,强调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人贵有恒。事实证明,但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无不是有恒心、有毅力的强者。他们聚焦主要目标,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在坚持中集聚力量、成就作为。“时代楷模”王继才在条件艰苦卓绝的开山岛上为国守岛32 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当代愚公”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

太行山区,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古人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葆有坚持不懈的精神,蓄积水滴石穿的韧劲,一个人终将在平凡中书写不凡。

事实论证,关联当下,坚持不懈,终将不凡。

“作之不止”,关键是要向上向善,将好的品行、好的习惯贯穿始终。否则,一旦思想迷航、行为迷失,只会误入歧途,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前不久,多名落马高官的忏悔书或处分决定公开展示,引发不少人的思考。其实,很多贪腐分子初入官场时,也曾严格要求自己,不敢越雷池一步;然而,随着日益掌握权力,他们逐步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积小错为大错,积小恶成大恶。习惯中也藏着魔鬼,令人不得不思之、慎之。

事实论证,坚守正道,防微杜渐。“作之不止”,本质上也是自我净化、自我革新的过程,警示我们以坚定的决心和意志不断

纯洁党性、修身律己。宋人吕本中在《官箴》中总结:“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这是对封建官吏的要求。对于今天的领导来说,为官从政更当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时刻强化自我约束,及时清除非分之想、不善之念,不给思想开“天窗”,不给行为留

“暗门”,真正做到心有所惧、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夙夜在公、殚精竭虑、勇于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才能以苦干实干赢得群众的衷心认可。

论及时政,坚守本心,严于律己。

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要想避免中途出局,必须拥有持久的耐心和坚韧的毅力。严格以求、

“作之不止”,不是为难自己、屈就自己,而是改造自我、成就自我。崇德向善、“作之不止”、 勇毅前行,一个人终能让好习惯转化为行为自觉,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遇见更美好的人生风景。

卒章显志,“作之不止”,改造自我、成就自我。

本文虽是侧重时政,但其深刻观点对于我们普通人为人处事,亦是意义非凡。凡事贵在坚持,心理学上说21 天形成习惯,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必然带来好的回报。因此,我们要多积累和养成好的习惯,慢慢地,积小善而为大善,积小成而为大成,人生终将不凡。这个世界最厉害的人就是自律之人,自律之人往往能够坚持所选、坚定前行,结果多是所向披靡。对于我们中学生学习而言,也同样如是,努力学习,“作之不止”,终将不凡。与君共勉。

20、悲愤!还有比救人更重要的吗?

王石川

来源:光明时评

7月16日3 时许,北京市朝阳区南四环外环主路十八里店南桥西侧,一辆小型普通客车与前方一辆铲车相撞。据报道,一段现场的视频显示,两车相撞后,铲车司机在路边打电话报警,旁人一直在呼喊“先别打电话了,快赶紧把你的车往前挪”“我开车给你拉一下,你先把人弄出来”,但铲车司机还是一直在打电话……

简述,事件引入

一段惊心动魄的短视频,让人看后内心抽搐,继而悲伤汹涌而至。如果铲车司机不是打电话而是救人,哪怕将铲车前移,后车内的两人是不是就可幸免于难,而不是被活活烧死?

相关报道提及一个细节是,两车相撞后,小客车并未迅速起火,这就给救人留下了良机,但在这最珍贵的时间内,铲车司机既未挪车,也未亲自救人,而是打电话,随着火势越来越大,后车内两人葬身火海。有人感慨:网友拍摄的那段视频,每一分一秒都让人心碎,可能一瞬间的决策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同样一瞬间的决策可能就会失去一个生命!

就事论事,直击痛点,提出反思

先救人还是先报警?网友掀起的热议,如今看来就是伪命题。究其因,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同时,“乘车人、过往车辆驾驶人、过往行人应当予以协助”。

热议话题答案应是先救人,有法可依。

交通安全,生命至上,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也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无论涉事人具不具备法律常识,具不具备人文精神,仅从最基本的人性出发,从本能的良知出发,也应该把救人放在第一位。这不是道德绑架,而是回归到朴素的人之常情。

热议话题答案应是先救人,生命至上。

铲车司机不是不能保护现场,也不是不能报警,但在间不容发的生死关头,最重要的就是救人,与大火抢时间,与死神抢生命。救人如救火,在火势来临前,多一些主动就能让车内人多一点生机。

铲车司机不顾众人的齐声吁求,更不顾车内人的痛苦煎熬,执意打电话,且一打就是几分钟,究竟出于何因,尚需调查。有人读出了冷漠,也有人发出“阴谋”论,这也需调查。但不争的事实是,两条生命丧失了生还可能。

就事论事,司机若先救人,结局也许会改写

当然,由于当事人并非发声,而作为一众围观者,以“上帝视角”俯瞰此事,有事后诸葛亮之嫌,恐怕也会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反思这一悲剧,不是从精神和道德上鞭笞相关人

员,而是寻求更广泛的价值共识,比如以后遇到类似事故,如何处理才是最好的应对之道。再比如,如何更好地唤醒全社会敬畏生命的意识?

学会反思,寻求价值共识,唤醒全社会敬畏生命的意识

与小客车内两人被烧死的揪心一幕相比,媒体披露的另一幕颇为暖心。17 日早上,北京林业大学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骑电动车的女子胳膊胳膊被压在一辆轿车的车轮下,当时只有车主与一位行人抬车救人,力有不逮。路过的北京一名公交司机见状一声吼,“车上十多名爱心乘客立即响应,下车后共同把车抬起,以最快的速度将女子救出。”这是典型的好人好事,让人感受了众人的善意,也读懂了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援引同类事件不同的处事方案,树立榜样力量,为尊重生命的善意点赞。

有作家说,无法容忍任何一丝对生命的漠视与欺骗,生命是那样宝贵与短暂,要永远珍爱保卫这单向的航程。这应该是所有人的心声和价值坐标。生命无价,一旦逝去就无法还原,一定程度上说,善待生命就是善待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善待自己。但愿这起交通事故激发的不只是法律层面的探讨、道德层面的劝诫,还应该包括敬畏生命的伦理复苏。

引用名言,卒章显志,呼吁人们敬畏和善待生命。

生命是一趟单程旅行,珍视沿途的每一站风景,珍爱沿途的每一刻光阴,善待沿途的每一个旅客,因为过了站就永远也回不去。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应是人最基本的修养。本文从法律和伦理角度,分析了遇交通事故应“先救人”:“先救人”,因为有法可依 ;“先救人”,因为生命至上。同时援引了同类事件的不同处事方式,正反对比论证,让读者知晓“先救人”才是理性的选择,进一步促进了这一观念深入人心。论事,积极客观;说理,有理有据。是篇不错的时评文章。末段写作,更是高中作文应学的写法之一:妙引名言+卒章显志。

21、毕业礼物“走心”才会“暖人心”

付彪

来源:中国青年网

寓意“好好吃饭”的筷子,嘱其“常回家看看”的钥匙扣,写有校训的戒指,校园标志性物件的艺术品……今年毕业季,很多大学毕业生从母校那里收到了花样翻新的毕业礼物。大学在费尽心思为毕业生设计、提供免费的毕业礼物的同时,也把对毕业生的最后一堂爱校课、人生课凝聚在小小的礼物里。(《北京青年报》7月16日)

热点事件,引出话题

什么是最好的毕业礼物?答案自然各有千秋。但可以肯定的是:走心的毕业礼物,一定会让毕业生更暖心;用心的最后一课,一定会给毕业生更多的人生思考。学校为毕业生精心设计这些毕业礼物,不仅希望它们能成为学生一辈子美好的回忆,也盼望这些满载关怀与叮咛的青春锁匙能伴学子们一路向前。正如央视一位主持人所说,不管是先前的毕业寄语,还是现在的个性礼物,改变的只是一种形式,不变的是礼物背后浓浓的情怀,能够让学生们睹物生情,铭记美好的校园时光和师生情谊,这就是最好的毕业礼物。

论述最好的毕业礼物是什么——走心的礼物就是最好的毕业礼物

毕业礼物走心,体现了母校对学生的用心用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之于人,完全 在心,因为心是最柔软、最敏感、最有温度的。一个人待人接物是不是用心,有没有用情,旁人从点点滴滴中总归是能感知到的。同样,毕业礼物是不是用心用情,通过直观感受便能了然于心。好的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教育。要让学生体味到教育的温暖,毕业礼物当然更需走心、更需用情。

论述为什么毕业礼物要走心

走心的前提是贴近生活,关键是接地气。只有接地气才会传热气,有热气才会更暖心。“一蔬一饭,一箸一双”,是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北京林业大学送给毕业生的礼物就是这样接地气:一双精巧的木质筷子,拼凑出了母校“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校徽校训,浸润了母校的真挚祝福,愿毕业生们“箸”事如意、“筷”乐人生。希望通过筷子向毕业生传达“未来做事张弛有度,有规有矩,始终不忘成长为百尺之木”的寓意,更把母校的嘱托都凝聚在这七寸六分之中:无论你们是忙于学业科研,还是为工作而四处奔波,都要记得按时吃饭、好好吃饭。

论述毕业礼物如何走心——贴近生活

毕业礼物越走心、越用情,便越能拨动心弦、震撼心灵。比如,北京工业大学的“一片树叶定格记忆”:一片装裱在相框中的精美银杏叶,表达“定格岁月,装裱青春”的内涵。冷珐琅工艺的银杏枝叶,寄寓“散是满天星”的美好祝福。每片精巧之叶都经过十二道手工参与的繁琐印制工序,代表着严谨细致的学术精神,彰显着“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传承。再如,北京师范大学的“ 一件帽衫满含不舍”:毕业生都收到了由学校独家定制的“衣衣不舍”帽衫和刻有每个毕业生名字的毕业戒指。5000多名毕业生、5000 多枚专属戒指,上面不仅刻有毕业生的名字,还刻有北师大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字一句总关情,这是母校对每位学子最后的嘱托。

再次论述走心毕业礼物的意义

“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毕业虽然意味着离别,但也意味着新的开始,而越是走心用情的毕业礼物,就越会让人感到暖心。带着母校的温度出发,可以让学子们成为温暖的种子,温暖自己更温暖他人。

总结论点,毕业礼物“走心”才会“暖人心”

先有是高考最后一堂课成为高考作文题目,接着有大学通知书附带新生见面礼物成为热点,而今高校毕业礼物再度刷屏,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和开启人生中每个学习的阶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走心的设计绝不是毕业宴会上的攀比。若能给以后岁月留下暧心的回忆才是最好的方式。告别每个学习阶段,必要的仪式感还是需要的,切莫在觥筹交错中草草地告别。本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角度详尽地论述了“走心”的毕业礼物才是最好的礼物。

22、用青春力量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李群

来源:中国青年网

“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爱国运动开始,这句满含血泪的话从无数的青年口中喊出,他们坚决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

83 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以古都北平为原点,以救亡图存的理想为半径,在神州大地上画了一个圈。青年学生发出了抗日救国、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一批又一批先进青年,怀揣着革命热情和斗争理想从学校奔向革命前线,投身革命的爱国运动。

国难当头,振臂高呼,他们在烽火狼烟中铮铮前行。

他们或战于沙场、或游于敌后,每一股细微的力量,在凝聚成流之后,总会以它的炽热和光明,给每一个水深火热的角落带来希望。

历史上,先进青年奔向前线,投身革命爱国运动。

岁月行走,或许我们已经看不见枪林弹雨中前赴后继的身影,也看不见硝烟弥漫中高高飘扬的旗帜。但时代转轮的指针已落在这一代青年身上,国家的命运即青年的命运、青年的命运即国家的命运,担负起这一使命,青年责无旁贷。

青年理应担负起家国重任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但同样也是一个机遇与诱惑并存的时代。90 后开始踏入社会,却也有一些青年人似乎看破红尘滚流,早已“累觉不爱”;阔步奔走的00后,也有人调侃着“矮穷丑”和“土肥圆”,艳羡着“高富帅”和“白富美”……社会也给一些青年群体贴上诸如“丧”、“佛系”等标签。

反思当下,这是一个机遇与诱惑并存的时代。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1939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发表讲话,标题就是“永久奋斗”。今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最高领导人引用了《永久奋斗》中的话语。他号召中国当代青

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奋斗,才是青春应有的姿态,为民族复兴而努力。青春短暂,奋斗就是爱国。

中山大学博士生韦慧晓投身军旅,成长为我国海军首位女副舰长,在万里海疆书写无悔青春;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顶着40摄氏度的高温在车间日复一日苦练,斩获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长征七号火箭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5岁,担纲研发C919的中国商飞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

70%以上……不管是在象牙塔里畅想未来的莘莘学子,还是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青年干部;无论是大街小巷穿行不息的快递小哥,还是驰骋广阔市场的老板,享受“最好时代”,把握“最关键时代”,青年的脚步始终与这个时代合拍同行、与这个时代同频共振。事实再一次证明,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奋斗范式,没人垮掉、没有“佛系”,只有积极向上的进行时。

事实论证,每一代青年都在奋斗与前行。

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唯有把自己深深嵌在这个国家成长的年轮里,方能在奋斗中成小我、利大家。新时代的青年只有铭记那份跨越历史时空的初心,心中怀有大理想、大信仰,脚下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今天的青年与83 年前的青年血肉相连,精神赓续。

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征途,还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都热切呼唤新时代新青年的敢于担当、敢于作为。自南国北疆、去五湖四海,与寥廓山河同歌,和千秋伟业共舞,作为复兴一代的新青年,当以强国富民、民族复兴为己任,用青春力量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重申论点,呼应标题,用青春力量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

青春最美丽,但青春需要奋斗的底色,才更美丽。每一代青年都在奋斗中前行。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应将小我之梦跟大我之梦结合起来,用奋斗来书写青春,唱响青春之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注入鲜活的动力,在奋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也遇见更好的时代。本文中追忆历史上青年用热血悍卫民族利益和国家尊严,是青春最美的见证。而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时代,更应懂得奋斗这一青春要义,用奋斗装点青春梦想,用青春的力量托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个人与民族、时代、国家,是近些年高考热点主题,值得关注;此文语言亦是写作亮点,值得学习。

23、美丽汉语不能“外热内冷”

公随

来源:工人日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如今全球正呈现前所未有的“汉语热”。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 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和使用者。有很多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正呈爆炸式增长。

据资料显示,作为联合国6 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的中文,早在2010 年,就拥有了“联合国

中文日”,时间定在每年中国农历谷雨节气这天。现在,联合国每年有600 多名各国雇员参加中文培训与学习。

如今,全球已有60 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 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

汉语在全球获得认可,学习汉语人数越来越多。

看过这则消息,我们不禁为汉语在世界舞台上的精彩亮相而欢欣鼓舞。在如今日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的交往,各国民众的交往日趋频繁,汉语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引发全世界人民的追捧。然而,如果认真审视一下如今汉语的现状,笔者以为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在欣喜之余,我们也应看到,汉语在近年来国民的使用中,也一度出现了“外热内冷”。笔者曾听到有些人不屑一顾地说:“汉语用不着费力去学,学再好也没有用。还不如多花点儿时间学学英文,对出国有帮助。”于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许多学生在语文课上干别的事。对语文考试也是得过且过,能过得去就得了。有的理工科的学生,语文更是一塌糊涂,甚至连一些解题说明也看不明白。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许多语文不大好的学生,英语却能说得滚瓜烂熟,英语成绩都令人刮目。

反思当下,汉语出现了“外热内冷”的现象。

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汉语却遭受着来自四面八方使用者的夹击。先是网络语言诸如“美眉”

“灌水”之类彻底颠覆了汉语的基本语义;接着又是中西合璧的拼接语言诸如“做秀”之类取代了传统的汉语词汇;再接着又是来自流行歌曲、英语的硬译对汉语的句式、语法结构的破坏。本来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被上述情形弄得遍体鳞伤,支离破碎,甚至在某些方面已呈病化现象。

汉语正遭受各种破坏,某些方面呈病化现象

笔者曾做过10 多年的杂志主编,深感国内现在的年轻人对母语的掌握程度呈下降趋势。连一些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对汉语的掌握也远远过不了关,许多人写不了文章,说不清话,有时甚至词不达意,更别说掌握了多少深刻的汉语文化精髓。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没有谁为汉语说不好、写不好而惭愧,倒是英语的证书在晋级、各种

考试、就业等方面颇为抢手。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一位著名法学家曾自嘲地说自己的学生“现在都学英语去了,没有时间来学我的法律。”另有调查发现,有29.7%的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将四年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英语学习上。而大学语文课却形同虚设,许多人以为可有可无,甚至是白耽误时间。

大学校园不重视汉语,汉语遭到空前的冷落。

汉语的魅力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崛起,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首先应练好内功,爱护好、使用好汉语,让美丽汉语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扎根发芽。

收束全篇,卒章显志,呼吁国人练好内功,爱护好、使用好汉语,让美丽汉语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扎根发芽。

大学无语文,学也走过场。越来越多的学生只是把语文当作一门应试学科来学习,当作敲开大学之门的敲门砖,考上了,砖也就扔得远远的。大力提倡传承传统文化的今天,语文的学习,不仅关乎个人学习,更关乎一国之文化软实力。要在世界范围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自己首先要读懂自己的文化,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强才能影响他人。只有自己懂得汉语之美,才能将这美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本文系转载,原作者: 告知帮您署

本文由语文阅刊yuwenyuekan 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精彩的篮球比赛作文 综合应用能力c类作文 我最喜欢的动物作文300字 跳格子游戏作文 描写秋景的作文300字 小黄鸭的作文 猎物喻人的作文 信作文 关于学骑自行车的作文 关于作业的作文600字 游西安作文500字 英语学位考试作文 参观自来水厂作文 我是书包初一作文 以读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维护世界和平作文 暑假的安排英语作文 走好每一步作文 暑假的生活作文100字 以礼物为话题的作文800字 介绍砀山的作文 我遇见了谁作文 出发和到达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父爱 熊猫作文英语 亲嘴作文 我的妈妈三年级的作文 为你好作文800字 环境作文400字 四年级秋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