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广东2015年高职高考优秀作文

2020-06-10 14:21:01
相关推荐

篇一:201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2015年广东省高考满分作文 [摘要]点评: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 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 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 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 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 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 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 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 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 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 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 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 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 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 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 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 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 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 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 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 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 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 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 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 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 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 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 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 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 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 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 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 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 [摘要]点评: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 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 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 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 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 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 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 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 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 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 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 自然的真谛。 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 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 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 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 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 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 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 “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 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 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 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 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 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 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 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 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 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 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 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 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 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 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 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到如今发达的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发展,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进步一直相辅相成。人之于自然,甚为渺小,人类没有 能力一一亲自探寻自然的所有奥秘,因此自然似乎离人很 远。而科学应用,正是解决人想在宏观上更好了解自然的需 求的有力工具。通过电视,人类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 地获取天气信息、地理资讯,增长了自然知识、弥补了人自 身能力和视野的局限。同时,科学知识对人形成科学思想也 大有裨益。达尔文曾说,他对自然的兴趣正是从前人的科学 著作中萌生的,其中的科学理论,如生物的纲目属种,都对 他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产生巨大作用。可见,利用科学感知 自然,既便捷全面又有利于培养自然科学思维,正是“仰观 宇宙之大”的好方法。 而“俯察品类之盛”则能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统一。人生于自然,也归于自然。汉字“性”中由一人 和一生构成,可见人性之真必然离不开生态自然。中国古代 有“生”的哲学,生生不息、物我一体是古代哲人们不竭的追 求。孟浩然、王维醉心于自然山水,感受天光云影之变,细 观云过水动之美,创作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样反 映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传世佳句。人的生命,融于自然生态, 同呼吸、共命运。因而多留心身边微观的一草一木、一花一 树,方可融入自然,“微感自然之美”。 中国儒家学说中重要的“和谐”思想,要求各方面达成统一与协调。在当下,人既不能肆意丢弃传统感受自然的方式, 也无法抵抗科技发展的潮流。因此,务必达成人、科学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就像时兴的观星活动,利用高科技望远镜观 测遥远星体的人们,也同时在夜晚的山上感受凉风与蝉鸣, “信可乐也”! 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人既与自然亲近、融入自然,又可以更高的视角认识自然。心有宏观看待自然的“猛 虎”,亦可微观细嗅身边的“蔷薇”。 文章紧扣材料,提出现代人类当用科学认知与亲身体验二种方式感知自然,具有辩证思维,故立意较高。 文章采用总 分 总的方式结构全篇,清晰又合理。文章在有限篇幅内运用了自然、文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知识,内 容充实。在表达上,文章征引名谚、古典诗文,有效地增强 了该文的表达效果。 此文章显示出了考生把握问题的一定思想深度、较为广阔的知识视野,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功底。当然,文章也存在 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地方用词不够准确;文化知识把握亦 似是而非。但对于一篇高中生的应考作文,自不可苛求。(点 “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人们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但朋友,可 不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呢? “每一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约翰唐尼在《沉思》中写道。人类从远古的人猿走来,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可以说, 我们,便是大自然哺育的儿女,大自然精妙的艺术品。而工 业革命以来,科技在人类与自然间筑起了一道墙,人与自然 似乎很“远”,但其实不过一步之遥。 古人很早就开始拥抱自然,为现代人作出表率。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悠闲令人赞叹;苏子“一蓑烟雨任 平生”的豁达令人欣赏。即使是在现代,也有千万“驴友”身 体力行,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村上春树通过日复一日的长 跑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的灵感。穿上跑鞋,不必带有过多烦 虑,便可以跑步去拥抱自然;戴上耳机,不必在意世俗纷争, 自己便是自己世界里的神。只要我们有亲近自然的心,那么 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对于我们真的不是一件难事。 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看天光云影,测阴晴雨雪,也不必在乎难逾目力所及,因为目力所 及之处,即为风光最美之地。登高远眺,一览纵山小的豪情, 即为一种“小确幸”。这种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又哪能是独坐 家中所能感到的呢? 顾城有诗:“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草/我们静静地站着/10 不说话/便十分美好。”其实我们拥抱自然,又何必知道花鸟 之名呢?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这一切,不就已经 很美好了吗?草长莺飞,云卷云舒,大自然自有其美妙之处; 枝叶枯荣,四季更替,大自然自有其生长规律。只要有发现 美的眼睛,生活何处不美?自然何时不美? 诚然,自然虽美,但我们也要珍惜爱护,切勿让伸手可及的美变得可望不可及。柴静的《穹顶之下》唤发了人们的环 保意识。去年的“APEC 蓝”也让我们看到政府治理环境的决 心。我相信,我们拥抱的,一定是一个纯净无瑕的自然。 “天人合一”一直是儒家提倡的境界。朋友,请暂时关掉电视,请慢下点击鼠标的速度。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吧。 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张开双臂,拥抱”是感知自然的方式;“张开双臂,拥抱”也体现了对自 然的热切向往之意——对自然“张开双臂,拥抱”,自然也就 不遥远而离得近了。省高考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感知 自然”,这篇文章紧扣住“感知自然”进行阐述,写了“感知自 然”的方式,写了“感知自然”的效果。文章内容切合题意。 文章思路严密。文章在第一段引述材料提出论点后,读者自然要问:现代人为什么要“张开双臂,拥抱自然”?第二段、 第三段便依次作了回答: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 11 做了表率。紧接着,第四段写到:“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 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 既是感知自然的目的,也是感知自然的效果。第五段还是从 感知自然的效果这个角度来论说感知自然的好处——悦目 舒心。接下来第六段提出:自然虽美,我们也要珍惜爱护, 唯有这样,我们拥抱的才是一个纯净无暇的自然。文章最后 回应开头,又冉然升华:张开双臂,拥抱自然,就能达到“天 人合一”的儒家境界。 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的意趣。文章以散句为主,间以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 典雅。骈偶句俯拾皆是,如“打开电视,便可知明日天气; 轻点鼠标,便一览生物种类”,如“依自然而生,傍自然而活”, 如“细听鸟鸣婉转,静闻花朵香气”,连标题“张开双臂,拥 抱自然”也都是骈偶句。骈偶句如此之多,固然可能是受作 文题材料的影响——材料前两段用的就是骈偶句式——而 着意模仿,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作者阅读倾向和文字能力 的反映——若作者不爱读骈偶文,不爱写骈偶句,便难以在 考场上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如此大量的骈偶句。骈偶句可叙 事,可抒情,亦可议论。作者奉《过秦论》 在这篇900 字左右的文章里还有大量的引用,以引用开 篇,以引用启最后一段,引用共有8 处之多。这些引用的出 12 处涵盖古今中外,不能不令人叹服。作为考生,人人都积累 素材,大家都希望能在行文中有所引用而为文章增色,可是, 有几人能用得这么多,而且用得还算恰到好处?一篇考场作 文,有大量的骈偶句,有不少的引用。何为才华?此为才华。 文章当然也有不足,如对顾城《门前》有关诗句的引用便不够准确,可相对于那些可圈可点之处,这些不足也就无需 提了吧。最后我要说的是,能做到书写工整如此文者,亦实 属不多。(点评:业源) [摘要]点评: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 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近其中,就如走近自然。 走上香山的林间小道,踩着落叶吱吱作响,微风吹动,一片片绿的、黄的、红的树叶轻飘飘地散落,带着自然的清新 味道蔓延在人们的嗅觉之中。香山的土地是那么的柔软,踩 上去如同踩在一块海绵上,时不时浸出一点水来,使鞋子沾 满土的气息。落叶铺在地上,形成一道红火的小径,待秋天 一过,它们化为养料,化作春泥,使香山的树长得更加茂盛, 也让这里的风景更加美丽。 茂盛的树上有鸟类鸣叫,婉转的歌声犹如天籁之音,引得我们幻想这些鸟类的模样,它们的样子肯定是极可爱的吧! 13 一只不知名的鸟儿从一处枝头扑棱扑棱地飞向空中,带着自 己的希望向天边飞去时,也让我知道了这个自然的神奇,鸟 儿带我更加走近香山的自然。 秋天的香山,美的是这里的 树,红中夹带着黄与绿,错落有致,树的根须向地下垂直蔓 延,突出它们的年龄以及经历过的沧桑。这里的树我大多叫 不上名字,但又何必去了解它们的名字呢?我们是来亲近自 然,而不是辨别自然的,自然这么美,为什么不多去体验呢? 你看这火红的树叶飘散是否会让你想起“霜叶红于二月 花”?这里美丽的景象是否会让你“停车坐爱枫林晚”呢?自 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 天气不似预期,天空中风起云涌,树叶沙沙作响,散落的叶片层层高。雨,毫无预兆地下了起来,香山中的花果清香、 丛林气息霎时间融入雨水中。人们似乎在雨水中更能走近自 然,感受它的爱。当你也随我撑起雨伞走上半山腰,再俯视 山下的树林,雨模糊了它们,却给它们带来一场美丽的交响 乐,也给它们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油画,这等美景是在电视与 电脑中体验不来的,因为这里还有自然的气息与自然的声 雨渐小,自然的气息依旧弥漫在空中。可惜时间给予我领略自然的太少了,匆匆忙忙踩着混和树叶与雨水的土地,带 着这里的自然味道跟随旅行团离去。自然的清香留在我心,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地走近自然。 14 “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这篇作文是记叙散文,选材立意都符合题意,而且中心突出。文章表达符合文体要求, 语言有文采。 符合题意表现在,作者自始至终紧扣材料,比如作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 树木;作文的第五自然段,细致地写了香山的秋雨,同时又 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 中心突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在写用视觉、用听觉、用嗅觉、用触觉、用心灵去感知香山这个小小的生态图。 这篇文章文情并茂,记叙散文特征突出。“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等诗句 篇二:2015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摘要]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了十篇高考优秀作文,并分别进行了点评。 日)下午,广东省考试院公布了十篇高考优秀作文,并分别进行了点评。 今年广东高考作文以“感知自然”为主题,考生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一篇名为《张开双臂,拥抱自 然》的考生作文,获得了高度点评,专家认为该生的作文思 路严密,更值得一说的是语言。这是一篇议论文,却有散文 15 的意趣。文章以散句为主,间以大量的骈偶句,既流利畅达, 又简洁典雅。 而另一篇名为《远近结合,感受自然》的作 文中,专家如此点评: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 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 者各有“利弊”,前者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 后者离自然“远”,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 的规律。因此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 然。围绕这一观点,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 古人感受自然的方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 等古代诗人写景的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 受,离自然更近,但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 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 之长补自己的短,全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 中心观点明确,思路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 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 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 2015年广东作文题如下: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 16 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摘要]点评:作者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 看春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 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 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在科技无比发达的今天,人们可通过无比便捷的信息技术来认识世界,感知自然,这固然是好,然而却少了对行云流 水、鸟语花香的切身感受。而在古代,人们只有对自然的感 知交流,而不能完全理解自然,认识自然。二者有其利,亦 有其弊,那么,就让我们合二者之利,淋漓尽致地感知自然。 回溯古代,杜甫能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李白能感受到“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 17 蜀山之险要;苏轼有对长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赞叹,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淋雨漫步 之悠闲,古人对自然有着无比丰富的体验与感受,毕竟他们 与天地伴,与日月行。然而,却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不 能把握天地之属性,世界之本原, 树木之纲属,因而不能利用自然规律,以造福于人类,以改造自然。跟古人相比,我们是有优势的,我们可以利用完 备的信息系统,获知大自然的一切信息,能把握自然的本质 及规律,既可亲身自然,又能了解有关于自然的一切,远近 结合地感受自然之魅力。 再看现代,不少人仅仅满足于“数字自然”,缺少对大自然“身临其境”的感受,难道“网上动物园”能体现鹰翔狼啸 的气势么?难道一张张图片能尽显花木之美?更难道那一 段段生硬的文字能描述出长江之气势如虹?珠峰之直入云 霄?现代人也许能说出很多关于自然的一切,然而当被问及 草木之气味,花鸟之姿态时,却哑口无言。那么,让我们放 下手机,离开电脑,走进大自然,去亲自体验“漠漠水田飞 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适,去感受“行到水穷处,坐看 云起时”的淡然? 大自然离我们很近,也很远,但我们可以利用既有方法和手段,拉近与大自然的距离。人们创造科技,可以利用其了 解、改造自然,但也不要忘了初始的方式,最原真的体验, 18 将二者相结合,我们便能真正感知自然,享受自然之美。 这是一篇议论文。作者根据考题材料的内容,认为直接体验自然与运用现代科技间接感受自然两者各有“利弊”,前者 离自然“近”,但缺乏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后者离自然“远”, 不能“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可以认识自然的规律。因此作者 主张取两者之“利”,远近相结合地感受自然。围绕这一观点, 文章对现代科技背景下人们感受自然和古人感受自然的方 式进行了比较,列举了杜甫、李白、苏轼等古代诗人写景的 诗说明古人对自然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感受,离自然更近,但 不能把握自然规律和本质;而今人借助技术手段认识自然的 利弊则与古人相反,所以今人要取古人之长补自己的短,全 面感受自然。文章立意切合材料内容,中心观点明确,思路 较清楚。但文章在论证自己的论点时,把两种感受自然的方 式等同于古人与今人对自然的感受方式,且完全否定古人对 自然规律的认识等,太绝对化了。文章个别句子有语病。(点 [摘要]点评: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考场急就章。 看着书本中神秘美丽的热带丛林,抬头却只见钢铁森林的冷漠荒凉;向往电视里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洋,却不曾感觉过 19 海风的凉爽。你是否也曾这样,感觉自然很近,但又似从未 如此遥远?手机、电视、鼠标拉近了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但 从那冷冻的屏幕中,我们终究无法勾勒出自然的模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然而人们只看到了前半句,却视后半句为无物。的确,各种拍摄工具的推陈出新,令普 罗大众都能从荧屏中感知自然的美好。然而人们却不知,纸 上得来终觉浅,觉知自然需躬行! 如不是苏轼亲临了壮阔的赤壁,又怎能心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如不是李白亲临庐山,又怎 能写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般的千古绝句?如不是毛主席 亲临自然,又怎能抒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 户侯”的豪情壮志?可见,要想真正体会自然、感知自然, 光是从影视、文字间领会是不够的,唯有亲临自然,才能于 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之间,才能于云卷云舒、花败花开寻得 自然的真谛。 然而,正如黑格尔所言:存在即合理。电视、手机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通过天气预报,人们可避开自然灾害;通 过影视节目,人们也可聆听鸟语、细看花开。然而依笔者之 见,这些感知自然的途径并不是在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而是映射出了人类控制甚至统治自然的野心。为了拍摄野生 动物,人们干扰了正常的生态秩序;为了人类的利益,人们 预测甚至妄想改变天气,这确是体现了人类科技进步之快, 20 但同时也违背了自古时起便存在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原 则。当自然被装入了“盒子”,自然的“身躯”离我们很近,但 自然的“心”却离我们更远。 当下,人们想“看到”自然的需求已被科学技术满足,然而我们感知自然的期盼却是科技所无法满足的。那么,何不将 “行万里路”当成我们的新准则,去体会黄山之奇、泰山之伟、 长江之壮、大海之阔?要想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 本文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作者从直接感知自然的角度入笔,开篇灵活运用命题材料,在对比之中提出“觉知自 然要躬行”的观点,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且易“令普罗大众” 接受。接着反向假设,运用排比反问句式,罗列苏轼、李白、 毛主席等事例,论据相对充实,论证较为有力。然后很有分 寸地指出,光靠“影视、文字”感知自然是不够的,“唯有亲 临自然,才能寻得自然的真谛”,归因分析合理到位。 更为可贵的是,文章在辨证地肯定“电视、手机”对感知自然“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努力探究感知自然的意义所在,揭 示出人类妄想“控制自然的野心”及其导致了“自然的心”离 我们越来越远的后果,针砭时弊,引人思考。 另外本文标题和观点皆化用古诗,简洁典雅又略有变化。标题用“感知”,紧扣命题材料;论点用“觉知”,有些哲学意 味,颇见匠心。结尾处,“要感知自然,诸君自请上路”,呼 21 告亲切,嘱托殷殷。 尽管行文中有个别不当的用词和错别字,三个史料也有排列顺序欠妥的嫌疑,但瑕不掩瑜,本文仍然不失为一篇优秀 的考场急就章。(点评:汉文) 古谚有云:“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是世代积累传承的观天经验,但看云卷云舒,从微末中推测天气变化,是 种享受与乐趣。而回头开启电视,世界范围内的天气预报映 入眼帘。两种感知自然的途径不同,却无外乎为观得天气, 殊途同归。自然并无需划分出“近”与“远”。 对于自然,人理应借助科学发明和经验去了解、通达宏观层面,同时用细腻的心仔细体会和感受身边的微观自然之 美,方可达成“宏通科学之道,微感自然之美”的境界,实现 人、科学与自然最终的“和谐”。 篇三:2015年广东省高考十篇优秀作文详细点评 2015年广东省高考十篇优秀作文(详细点评) 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10篇今年高考语文优秀作文。 有评卷组老师此前透露,今年作文平均分比去年略高,优秀 22 作文所占比例与去年大致持平。语文科评卷组组长、华南师 范大学教授陈少华分析,今年的语文作文题为“新材料作 文”,每个角度都有充分的发挥空间。从文体来看,今年考 生选择最多的仍是议论文,选择记叙文的人数偏少。可喜的 是,今年语文作文无效评卷比较少,即一评、二评分差超过 分的不多。不过也有考生脱离材料写远与近、环保、得失、美、感知、实践等等。 笔者留意到,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10篇范本中,有 都是较典型的议论文,剩下1篇议论散文和1 篇记叙散文。 从答卷情况来看,大多数考生能够正确理解材料的内容与含 意,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对“感知自然”的认识和情感。比如, 从亲近大自然、从媒介了解自然、从亲近自然与媒介了解相 结合的角度立意,叙说人与自然的远和近,建构人生的感悟 和意义。多数优秀作文都落脚到“亲近大自然既要走出去感 悟,又要运用媒介拓展认知”。 值得关注的是,延续近年的做法,省教育考试院今年仅公布优秀作文,每篇作文的点评中除了道明其得高分的理由, 同时客观地指出每篇文章的不足之处。优秀作文一 星野道夫曾言:“同一个地方,不同的人通过自己的角度去看,看到的是不同的风景。”感知自然的途径参差多态, 或打开电视欣赏色彩鲜艳的荧屏,或轻点鼠标浏览千奇百怪 23 的世界。而我认为,惟有走出房间,走进自然,用眼去看, 用心去听,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无限魅力。 通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了解大自然也未尝不可。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身处网络信息时代的我们只需轻轻按动 手中的电视遥控器或是鼠标,只要是我们想看到的信息和图 片,都将毫无保留得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网友侃言:“如 今的每一个人都是身处茅庐而心知天下的诸葛亮。”形形色 色的自然风光当然也无一例外得被囊括在其中。人们坐在舒 适的家里便知晓南极企鹅的生活习性,了解撒哈拉沙漠的广 阔无垠,清楚四川九寨沟的风景怡人。这种种体验都是前人 无法想象的。 然而,虚拟的网络途径只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美好的冰山一角。坐在沙发上或电脑桌前,你也许可以知晓南极企鹅的 生活模式,却无法了解身处天寒地冻的环境中,那一个个鲜 活的生命是如何抗争自然给予的挑战,是如何书写生命带给 它们的壮歌。躺在舒适的床上,你也许深知无边的沙漠带给 探险者们的种种艰辛与困难,但无法体会那炎热的空气给人 的窒息般的痛苦和那干燥的沙粒给人带来的绝望。正如你观 赏着眼前九寨沟的斑斓色彩,却永远无法享受那溪流的清冽 与拂面而来的清风之柔和。由此可见,仅从虚拟的途径了解 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既然如此,不如走进大自然,与它拥有一个心贴心的拥抱24 吧!当你踏进绿绿的草地,自然给你的不再只是一张翠绿的 图片,而是沁人心脾的幽草芳香和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乐园。 当你走进宽阔的大森林,自然给你的不再是一幅幅野兽的画 像,而是地球之肺给人带来的清新空气和舒适的荫凉。比起 在网络中源源不断的海量自然信息,你不仅收获了自身亲历 的难得体会,而更多的是自然赠予人类的无限美好。还在等 什么?难道要放弃掉那用再多的金钱都买不来的自然厚礼 吗?而只有通过自身经历的途径才可真正了解那份礼物的 厚重与美好。 罗素有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不要再呆坐在沙发上或电脑前,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用眼去看 转载 于:www.XltkWJ.Com 龙文档网:广东 2015 年高职高考 优秀作文这大自然的参差多态,用心去听听大自然脉搏的跳 动。惟有此途径,人类才能知晓自然母亲的美好与神奇。 本文围绕“走进自然,用眼去看,用心去听”立论,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论证周密。文章开门见山,于首段提出中心 论点,主体部分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先从反面论证“通 过虚拟的信息网络途径”去感知自然虽然“未尝不可”,但是 “远远不够”;再从正面论证只有走进自然才能收获“自然赠 予人类的无限美好”;结尾再次点题。行文连贯,照应严密。 25 语言整饬流畅,句式长短结合,富有节奏,蕴涵情感,显露 出较强的表达能力。稍微有些美中不足的是,个别引文不尽 准确,个别地方“得”“地”不分,个别句子因存在掉字现象而 损害到语言之美。 仍记得小时候,父母外出,外婆你总是在乡下带着我忙农活。正当夏时,天气炎热,忽然一场大雨,你放下农活,笑 眯眯地翻过我趴在床板上的身子,说:“囡囡,热了吧?走, 外婆带你凉快去。”一个激灵,鱼跃而起。外婆打着把破旧 的伞,肩上骑着小小的我便出了门。外婆所说的“纳凉好去 处”竟是村里的一片莲藕地。地是小方的浅池塘,有一间破 木屋,我们进去时已湿了身,外婆顺手摘了片荷叶搭在我的 头上,浅浅的荷香,仿佛我就正是荷花欲开时刚醒来的花仙 子,我离荷塘多么多么近啊!大雨冲刷了盛夏的暑气,连人 身上的毛孔都是清凉的,溢着花香的。 荷花淡淡开,在风雨中舒展姿态,绿色的裙摆随风扬起。我偎依在你怀里,糯糯的声音问道:“外婆,为什么下雨了 就会凉快?为什么荷花夏天开?为什么……”“哎呦,可问怕 26 外婆了!外婆哪里知道些什么,外婆只管晓得看看天,就知 道明天下不下雨。”“那后天呢,大后天呢?”我追着问,你 捏了捏我的小脸,说:“那要等囡囡长大后才能教外婆了。” 我心中略有惆怅,这片荷塘已离我有些远了。 是啊,长大了,我会了。我会牵着你去散步,瞧见路边开得正烂漫的小野花,我可以指着它,告诉你:“外婆,那是 覆施子,有清热解毒之用……那是金钱草,因为它的叶子圆 圆的像铜钱……”你笑而不语,脸上尽是自豪。你突然看看 天,我知道你想看清天上的云是怎样的状况。但你眯着眼, 总是看不清,觉得天更远更远了,自嘲的说道:“哎!老了, 眼睛不中用了。”我拍拍你的手背,翻了翻手机里近几天的 天气预报,说:“外婆,明天又是晴天呢,这个星期都不会 下雨,我们去看荷花吧,我可以告诉你荷花有哪些药用价值 哦。”我扬了扬手机,天空就在这里,自然也在这里,不远。 我们可以离那片荷塘更近。 很感谢你,带我去看荷赏雨,让我亲近自然,获得感性认识;现在,我带你去看荷花成片,给你数数荷花的药效,让 我们理性认识自然,不必遗憾。我们,去看花海成片,细数 花名。 大道至简。高考场上的作文亦然。本文的“至简”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标题简。所谓“题好文一半”,高考作文要求“题 27 目自拟”,该生拟的是“带您去看花海”,此题是全文一以贯 之的线索,拟得很有诗意、很能吸引人眼球;用“您”这个第 二人称写作,其独特性在 70 万份高考卷中很抢眼,值得赞 许。二是结构简。全文共7 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第3、4 段详写作 者幼时由外婆带着去感受自然,第5 自然段写作者长大了带 外婆感受自然,第6 自然段用议论抒情绾结前文,第7 自然 段扣题点题作结。全文绝无蔓枝,浑然一体。今年作文的关 键词有“感受自然”、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8)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3-03-24 21:50leon__q[国外网友]IP:763055840
    读完这篇作文,我心中充满了温馨和感动,真是一篇美文。
    顶4踩0
  2. 2022-10-23 21:38诗韵的守护[重庆市网友]IP:738177875
    题目简单,但这篇作文从个人角度入手,感性地描述了家乡和亲情的美好,很棒!
    顶2踩0
  3. 2022-05-24 21:26大禹[北京市网友]IP:1744534685
    作文写得很好呀,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考生真挚的情感。
    顶1踩0
  4. 2021-12-23 21:14啦啦啦[西藏网友]IP:738076021
    感觉这篇作文的语言简单而有力,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生活的意义。
    顶9踩0
  5. 2021-07-24 21:02﹏、小情趣[安徽省网友]IP:3391835679
    广东高职高考的作文越来越优秀了,加油!
    顶7踩0
  6. 2021-02-22 20:50赤足天使[上海市网友]IP:3391620509
    更珍惜了自己身边可爱的亲人,也更热爱生活。
    顶2踩0
  7. 2020-09-23 20:39冷心冷血冷温柔@[西藏网友]IP:3413582030
    这篇作文真是让人感动,文字贴切,情感真实,思路清晰。
    顶5踩0
  8. 2020-04-24 20:27lam605[山西省网友]IP:737276146
    精彩的作文,深深感受到考生对家乡和亲情的热爱。
    顶9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动物作文300字 横店游作文 致敬祖国作文 赵丽颖英语作文 新坐井观天作文 挫折作文500字 高考作文命题方向 爱因斯坦的故事作文 我看考试作文800字 我最尊敬的人作文200 有关于运动的英语作文 擎天柱玩具作文 二年级作文暑假的一天 老师作文200 写一篇英雄人物的作文 游海底世界作文 帮妈妈拖地作文 我的护士梦作文 关于抗战的作文 我的理想600字作文 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作文 一本书的力量作文 家乡的小溪作文300字 关于项羽的作文素材 写家乡习俗作文 作文我会 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视频 幸福的感觉作文 坚持与放弃作文 关于逛超市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