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22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7个主题

2020-06-20 10:45:01
相关推荐

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7个主题) 21世纪教育网 搜索 / [ID:2 6471061] 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7个主题) 当前位置: // [ID:2 6471061] 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7个主题) 5个学币 2019 11 19 23:19 19次 同分类其他资源

资料简介: 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 7个主题35篇 目 录 TOC o "1 3" h z u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规律 1 1.个性化校规应尊重教育规律 1 2.深入把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律 3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8 4.从社会规律认识伟大斗争 15 5.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 17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体育 21 1.“体育不达标不能毕业”当扩展到小学 21 2.体育职业素养撑起“女排精神” 23 3.以体育人:“体育”与“智育”本该齐头并进 25 4.暑期“体育作业”这个可以有 27 5.体育科目进考场,理应成为共识 29 6.体育中考,请远离“应试体育” 30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电商 32 1.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需要新电商计划发力 32 2.做“腿上有泥”的电商,是姿态是智慧更是初心 34 3.“电商专供”岂能成为“低价劣质”的代名词? 37 4.电商扶贫不能只靠县长变“网红” 39 5.电商平台不该给“代吵代骂”设摊位 40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短视频 41 1.模仿短视频酿悲剧,视频发布者当反思 41 2.“手机依赖”比“沉迷短视频”问题更严重 43 ?3.首例广告使用短视频侵权案的警示意义 45 4.短视频时代需警惕拍客“贩卖”悲情 47 5.弹幕“先审后播”,整顿短视频不能一蹴而就 49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校服 50 1.选择校服理应让学生有话语权 51 2.智能校服先用起来才是理智选择 52 3.拒绝强制购买多套校服还校园“干净” 55 4.校服不强制购买,这种套路请少一点 56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追星 58 1.追星不应建立在违反职业精神之上 58 2.高价购《说好不哭》同款奶茶,追星也请保持理性 60 3.理智追星,喜爱不是窥探他人隐私的借口 62 4.法律不容蔑视,追星也应理性 64 5.追星当追“科技星” 66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感恩 68 1.“斑马线上鞠躬”,懂得感恩是最美的姿势 68 2.环卫工罢吃免费午餐,文明的另一面是感恩 70 3.“大雪封山,救我狗命”:感恩何须跪舔 71 4.感恩教育不应沦为“煽情式表演” 73 5.母亲节,用“德孝文化”涵养中华文明之根 75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规律 1.个性化校规应尊重教育规律 针对“白天没课也不能回宿舍”微博热搜,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学工处一名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该制度在校实施已经超过15年,“学生和网友的不理解是比较正常的,但我们学校也是为了学生考虑,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好好学习,没有其他的目的。”(10月26日 澎湃) 首先肯定的是,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在学生管理方面确实用心良苦,所谓的“白天没课也不能回宿舍”,其实就是从早上7点10分到晚上9点10分,该校对学生的作息起居进行了详细的时间划分,不仅标注了每节课的上课时间,还对早、中、晚离开宿舍的时间进行了详细规定。可以理解,也很容易理解的是,目的也正是想要学生尽量把时间少消耗在宿舍里,多投入到学习中去。 但是,目的正确并不代表手段就是合情合理。高职大学生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了,应该有权利、也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大学校园并不是军营,不能用军事化管理手段限定死学生的生活学习安排,否则就会让本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黯然失色。比如,学生宿舍其实不是单纯睡觉的地方,它其实是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功能空间,除了休息之外,还可以用来学习,开展日常的娱乐交际活动。对他们来说,宿舍在某种意义上说,其实在扮演着“家”的角色,有家不能回,这样的规定确实有点不近人情了。 退一步说,万一遇到天气变化,学生需要回宿舍增添衣服,或者遇到生病需要回宿舍吃药、休息,难道还要经过层层审批,才能一番周折回到自己的宿舍吗?这种管理逻辑,岂不是违背了学校一直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岂不是在为高校服务学生的宗旨设置障碍吗? 有管理就会有矛盾。任何校规,都会有人赞成,也会有人抵制,很正常。但是,校规的制订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尤其是个性化的校规,一定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要经过科学论证,不能拍拍脑袋就匆忙做出决定。对学生严格管理没有问题,但是教育是以德育人、以德化人,这种管理应该是具体可见的“人情化管理”,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学校千万不能以抓学习的名义做违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管理,否则就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近日,内蒙古大学一则“博士研究生宿舍床上有布娃娃,逾期不整改取消奖学金资格”的消息引发了社会热议。博士研究生也是学生,在参与宿舍文化的建设中,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德,不会造成安全隐患,在自己的床上摆放什么,应该有自己的自主权。学校不应该干涉学生的这种合情合理的个性化要求,否则就容易造成学生与学校之间不必要的矛盾对立,既不利于多样化校园文化的建设,也不利于和谐校园氛围的营造。 学校的发展历史与现实情况各有不同,校规的制订和实施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安排。但是,校规毕竟涉及全校师生的利益,学校应该充分征求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意见诉求,并在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化地开展规章制度的制订。 2.深入把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尽管各地区发展存在差异、不协调、不平衡,但总体上较好地把握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不断优化。我们充分发挥城市作为经济增长极在区域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同时顺应世界经济区域格局演变大趋势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参与各方以开放畅通开辟全球区域发展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总体上较好地把握了区域协调发展规律。这是7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经济增长极形成并带动区域发展 人类会逐渐聚集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区域内从事生产活动,经济增长极由此形成,这种经济增长极通常表现为城市。城市既是商品交易和人员流动的枢纽,又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集中地,也因此成为社会治理的中心。各级行政管理机构的建立以城市为中心和依托,并明确相应的管辖范围。在国土辽阔的国家,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城市与广大乡村的关系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空间关系之一。因此,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城乡关系的协调。城市负有先行发展的使命,而城市经济的增长需要从农村吸取养分,因而城乡差距是经济发展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但是,如果乡村长期落后,必然会成为经济发展包括城市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所以,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是实现公平的需要,也是支撑城市持续发挥经济增长极功能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行政区划实行市管县体制,这是处理城乡关系一个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有利于城乡协调和统筹。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一个突出特点是没有像其他一些国家那样出现“贫民窟”现象。这同我国实行的城乡管理体制有直接关系,也是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正确处理城乡关系的一条有益经验。这种体制保持了经济增长极地区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得作为经济增长极的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具有较大的经济扩展空间。 经济增长极形成以后,会对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产生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城市经济越发达,吸纳经济能量的集聚效应所带来的区位优势越明显。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产生经济活动的扩散效应及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效应。于是,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的互动成为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心城市成为地区竞争力的代表,同时形成规模大小不等的一、二、三、四线城市分布格局,这是现代区域经济格局的标志性形态。我国城市都有行政级别,不同级别的城市具有不同的集聚—扩散效应能量,通常行政级别越高的城市能量越大。所以,一、二线城市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各省区大都会把做大做强一两个大城市(通常是省会城市)经济作为增强本地区竞争力的战略取向。面对这样的经济空间分布状态,考虑到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特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兼顾产业布局与城市间分工及功能,并有效规范竞争秩序。特别是需要兴利除弊,合理协调经济关系与行政关系。 在协调发展中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在上述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作用下,必然会形成由大范围的密聚经济区与腹地经济区构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一方面,生产和交易活动越来越活跃,规模越来越大,财富被大量创造和积累;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过度极化与过大差异,即一些中心城市过度拥挤,而其他地区发展则相对滞后。这就会拉大密聚经济地区与腹地经济地区的发展差距。我国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梯度推进态势。东部沿海的若干中心城市成为强劲的经济增长极,率先发展起来,而广阔经济腹地——沿海腹地(东南部各省内的较不发达地区)、内陆腹地(中西部地区)、县域腹地(农村地区)的发展任务则比较艰巨。 密聚经济区与腹地经济区之间的关系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长期性区域关系,市场的自发力量无法妥善处理,需要国家充分发挥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关键是着力改变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面,在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下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协调发展。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行的财税体制改革,使中央政府拥有较大的财力,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方式调节各地区间的财政能力,调节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更好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 在增长极效应推动下,密聚经济地区与腹地经济地区间的相互协同,形成了由各类经济区、经济带、经济群(城市群)等经济发展活跃区所构成的“区、带、群”格局,其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大范围和超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在此过程中,全国范围的区域分工格局逐步趋向优化,一些“区、带、群”地区发展成为能够更好地发挥“主体功能”的地区。我们看到,像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以及众多围绕一线、二线城市形成的大、中、小城市群等,正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强劲发展的“聚能”地区和经济发展的新高地。而这些“区、带、群”的能量发挥,取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实现经济活动和自由贸易的畅通与融洽。因此,高度的畅通和融洽将成为“区、带、群”等区域发展新高地的突出特征。 人类经济发展潜力无限,但承载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各地区必须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是,经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条件下展开的,如果忽视资源环境约束,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保护制度,过度的经济开发和资源消耗就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损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因此,人类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甚至在一些地区,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尤其是在一些生态环境特别敏感的地区,例如江河源头,必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政策。总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这就需要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上保持高度的自觉自律,在推进我国绿色发展的同时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和反复强调这一问题,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发展协调性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 以开放畅通开辟全球区域发展新局面 走出闭塞,谋求开放,加强互动,增加交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果用一个字来定义,那就是“通”。可以说,“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涵,“互通”则“互利”,“畅通”则繁荣。 从封闭到开放,使生产要素在顺畅流转的基础上得到高效配置,是区域经济从落后到发达的最直接表现。这主要包括:第一,地理开放,即通过建设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让阻隔闭塞的地区变为交通通信便利的地区,畅通人流、物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我国多年来建成的交通体系,能够满足数亿人在假期密集、有序、安全出行的需要,为增添区域经济活力、促进协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第二,管制开放,即削减制度性壁垒和政策性限制,促进跨地区的经济活动更加自主自由,使地区经济发展获得更大的能量和空间。这就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消除对经济活动的不合理约束。第三,对外开放,即大力加强本地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交往,让人员、物资、商品、技术、资金跨国流动、竞争合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个“秘诀”。从这个角度看,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体系,让经济活动在开放畅通的空间中充分展开。 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格局正在进一步快速演变。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世界经济区域格局演变的大趋势,预示着人类正在迈向“全球工业化时代”。随着交通运输通信等基础设施在全球范围内加快建设,工业化向被称为“地球岛”的欧亚大陆腹地以及非洲大陆腹地深度推进。这将使人类迎来发展史上又一个大变局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涵义将发生深刻变化,实现国际利益协调、制度变革创新和多元文化相互理解将成为实现世界范围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和人类必须完成的重大课题。 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从我国面对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对党的十八大以后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经济形式,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如果从原始社会末期商品生产、交换萌芽开始算起,市场经济的孕育、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如果从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成为社会主要经济形式算起,至今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资产阶级曾经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作用,“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举世瞩目,其原因很多,但通过改革开放,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是重要原因之一。 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配置资源之所以有如此效果,是因为市场机制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中最基础的机制,价格水平上升,既刺激增加供给,又会抑制需求;价格水平下降,既会引起需求增加,也会引起供给减少。市场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其变动则受供求的影响,供大于求则价格下跌,供小于求则价格上升。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商品生产者之间必然展开竞争,努力提高技术、改善管理、提高效率。这样,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共同作用,不仅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客观比例,而且推动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此为基础,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包括两重含义:一重含义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另一重含义是指社会总劳动量按一定的比例用来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此决定,资源配置也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资源在同一部门内配置;另一个层次是资源在社会各部门配置。不管哪一个层次的资源配置,都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决定的。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认定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价值规律是资源配置的一般规律。 肯定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定地遵循这一规律,是经过反复探索克服种种片面思想认识得出的。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认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资本主义的,只有计划决定资源配置才是社会主义的。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自1992年开始,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成为人们的共识,在集中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大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进一步确认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要求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如果说肯定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并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遵循这一规律,是《决定》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借鉴和传承,那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则是《决定》从我国实际出发,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经济理论与实践中,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认识,基本是“零和”思维:要么是市场经济,要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搞市场经济就不是社会主义。肯定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已有理论的进一步重大创新。 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世界性的难题。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开始,理论上就主张自由主义,倡导由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政府只做“守夜人”。其后,面对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尽管凯恩斯提出要进行政府干预,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实行市场经济的西方政府试图干预经济,但实际上却收效甚微,排斥甚至否定政府作用的新自由主义思想,至今仍占据着西方经济理论的主流地位。而在完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发挥不当,行政干预过多,排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经济发展也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使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相得益彰,这是从中国国情出发,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势的肯定。国内外的实践都表明,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可能也不可以起全部作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更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需要特别明确的是,在我国,政府的范畴与西方经济理论中的政府范畴有着极大的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全面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重大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党中央制定的。同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虽然必须履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经济职能,但政府是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在党的领导下,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是从这样的基本制度出发,2018年2月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就对党和国家机构的职能体系改革进行了统一的战略部署。从中国实际出发,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同时要更好发挥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作用,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正优势。丢掉这种优势,就难以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肯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对这种优势的肯定。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一重大理论观点,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新阶段要把这两方面的作用都发挥好,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加强微观市场主体的塑造,着力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很多,任务很重,如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等。但要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关键是要塑造与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相适应的微观主体,并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是市场主体、市场机制、市场体系、市场关系的总称。在实践中和理论上,都很重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但市场机制要发挥好资源配置作用,需要两个必备条件:一个是对市场信号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即企业,另一个是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目前,我们在这两个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对于市场微观主体即企业而言,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努力提高竞争能力、创新能力,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当前,要在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培养真正的企业家,确保企业的法人地位,使之能与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一起,在创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民营企业要抓好用好战略机遇,在推进结构调整、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民营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保持定力,专注创新,为振兴实体经济、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我国的市场和市场体系不断得以发展,但仍需进一步加以完善。要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完善要素市场,健全市场规则,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通过市场竞争实现效率最大化。 二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党的领导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要加快落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各项要求和措施,加快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机构各部门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供领导保证和组织保证。 要在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尊重经济规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增加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要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完善和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条件、提供保证。 4.从社会规律认识伟大斗争 从规律的高度看待斗争,就不会陷于盲目的斗争;从斗争的高度看待规律,就不会消极无为,期待规律自动实现。 斗争是哲学概念,具有最普遍的概括性,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中的重要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斗争不是盲目的斗争,而是在客观规律指导下人的能动性的高度发挥,它是有理有利有节的。与自然规律不同,社会规律不会自动形成和实现,其形成和实现均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虽然革命是基于社会基本矛盾激化又无法解决所产生的规律性现象,但它何时发生、以何种方式发生、斗争的结局如何,都与人们在实践中对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密不可分。从规律的高度看待斗争,就不会陷于盲目的斗争;从斗争的高度看待规律,就不会消极无为,期待规律自动实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读中国近代史就会发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亡国灭种的险境,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许多志士仁人前仆后继、视死如归,其斗争精神永留青史。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提高认识规律的自觉性,发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规律,深化了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认识,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境界。以规律性认识为指引的实践经验,凝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就包括规律性认识结出的丰硕革命文化之果。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证明,只要我们的斗争实践符合规律,就能转危为安、夺取胜利;如果违背规律,就会招致挫折、由主动变为被动。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这要求我们在面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斗争中提高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情况下,只有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才可能把握和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还应看到,在思想日益多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执政党自身建设和自我革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任何信仰缺失和庸政、懒政、怠政的现象,都会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深化对新时代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成就辉煌灿烂、前途如日东升的时代,也是风险与机遇并存、挑战和发展相伴的时代。期待躺在安乐椅上过着逍遥岁月的想法,是同这个伟大时代格格不入的。只有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实践没有止境,对规律的认识也没有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我们不可能在各个领域完全达到对规律的自觉把握,这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新时代,党员、干部应带头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规律观、矛盾观,正确认识社会规律与伟大斗争的关系,防止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干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 5.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规律和发展方向 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立足亚太,面向全球,阐述了“坚持开放导向,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发展导向,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包容导向,促进交融互鉴;坚持创新导向,开辟增长源泉;坚持规则导向,完善全球治理”的五点主张。这五点主张,深刻地揭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和发展方向,同时,也再次表明了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基本态度和看法,再次彰显了中国立场、中国态度、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开放导向是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开放发展是当今全球化发展的本质特征。从理论上来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各国根据比价优势和竞争优势原则,通过相互开放市场,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进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分工与合作带来的增长发展效率。关于这一点,从马克思最早关于世界市场理论、国际分工理论等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由于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了国家之间的发展空间,国际贸易进而把世界市场相互联系在一起,生产、交换在空间和时间上不断扩大。从实践发展来看,199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经济体逐渐开放市场,通过参与全球化,推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提高全球化配置资源能力,分享开放带来的发展红利;市场开放从一国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和全球市场,不仅极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也极大拓展了各国发展的地理和经济活动空间。因此,开放是全球化发展的本质特征,相互封闭,甚至“逆开放”而行,就是违背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搞自我封闭的集中表现,最终也会把一国经济带回“孤岛”。 发展导向是全球化的根本目标 全球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快发展,解决发展不足的问题。必须看到,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各国之间发展不平衡,贫困问题、难民问题、收入不平等问题、营养不良问题以及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不足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都是需要通过发展来加以解决。为此,必须坚持发展导向,以满足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不断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更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和增进人民福祉。从理论上说,发展与增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增长更多强调经济增长,而发展则包含更丰富的内涵和要求,不仅要求有经济增长,更要有结构变化、社会进步与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的提升。唯有通过高质量的发展,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生产力,在更高层次、更广泛意义上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基本要义。值得指出的是,当今世界,全球化不是以强欺弱,更不是搞霸权主义和“丛林法则”,而是通过坚持发展导向,聚焦发展议题,解决发展不足,提高发展质量,提升人类福祉。 包容导向是全球化的内在要求 全球化发展要坚持包容导向,要承认各国发展的差异,要尊重各国人民在发展道路和模式的自主选择。全球化发展不是“整齐划一”,更不是“西式化”和“美国化”。当今世界,由于各国历史、文化不同,各国选择适合自身国情和历史文化发展的道路,这本身也是各国参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为此,全球化必须倡导包容性导向,包容各种差别、尊重各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否则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出现各种难以调节的利益冲突甚至观念冲突,导致全球化出现碎片化、失序和矛盾冲突。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全球化本身就是一种包容性发展机制,包容性与全球化有机融合,使得市场化竞争逻辑与包容性发展理解有机契合,进而使得世界各国有序有效参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真正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当前,从包容性视角看,我们更需要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性发展,倡导各种要素自由流动,相互尊重各自的道路选择,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共同发展。同时,也要格外关注全球化发展中国家之间甚至一国内部不同阶层等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全球性贫困问题、发展的边缘化问题等,通过加快和完善包容性机制建设,确保全球化更加包容性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任何试图实现整齐划一的甚至倡导所谓西式的全球化模式,既不符合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不尊重全球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必将导致全球化历史进程放慢,伤及世界经济本身和各国人民的利益。 创新导向是全球化的重要动力 全球化发展需要以创新为推动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全球化主要是依靠跨国公司为主体,推动研发技术与科技全球化发展和扩散,形成技术、研发、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等在全球流动和配置,通过产品贸易、技术等服务贸易,不断扩大技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从而极大提高了全球技术进步率,使得世界经济增长建立在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基础上。历史发展表明,上一轮全球化之所以快速发展,直接的动力就来自两次世界科技革命。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度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经济处在新旧周期之变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互联网、云计算、平台模式、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正在孕育着新一轮技术革命;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创新、升级转型,正在催生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周期的诞生,全球化发展亟待新的增长动力,亟待新一轮要素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创新,通过技术创新重新塑造新一轮生产函数和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尤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培育和维护企业家创新精神,让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和商业意识的企业家,根据市场经济成本—收益法则,形成自我激励和约束对称的创新机制,从而为世界各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微观基础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一轮全球化发展依靠创新驱动,关键则是需要新一代具备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的崛起。这也是新一轮创新驱动全球化新发展的根本所在。 规则导向是全球化的基本保障 全球化发展需要规则治理,这是引领和保障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全球化发展背后的逻辑是市场化驱动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因此“弥补市场失灵”与“提供公共产品”必然成为全球化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外,全球化发展还面临各参与方遵守什么规则以及如何遵守规则的选择问题,否则,以生产一体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必然会出现失序,全球投资、贸易和金融发展必然会发生混乱。实践发展表明,经济全球化发展最快的历史,也是以WTO为代表的多边主义规则体系在发挥引领作用最好的时候,也正是因为遵循多边主义规则和体系,才推动了全球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以及全球营商环境的改善,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发展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是,也必须看到,面对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发展一体化并存,少数发达国家的单边主义、孤立主义以及所谓“逆全球化思潮”的兴起,全球化的多边主义体制和规则体系正在遭受重大挑战;区域性的投资贸易规则正在重构,全球化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正在发生剧烈动荡。随着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传统国际体系和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化发展中面临的人类共同性问题,亟待加强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规则体系。这些新情况、新动向值得高度关注。但是,无论如何变革和调整,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根本方向不会改变,多边主义规则体系不会改变,人类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不会改变。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坚持规则导向,完善治理体系,为全球化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体育 1.“体育不达标不能毕业”当扩展到小学 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件要求,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其中提到,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10月12日 澎湃 有人说,智育抓不好会出次品,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美育抓不好会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会出危险品。这个意义上,教育部“本科生体育不合格不能毕业”的要求,无疑是在向“废品”宣战。 不过,“体育不达标不能毕业”的要求或曰规定,似乎应扩展到小学甚至幼儿园。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林斯基主张,每个学生在童年时代应该“敢于爬上树顶,敢游过河流,敢在夜晚走进森林去寻觅一定粗细的木棍或某个同伴旅行时失落的指南针,敢在暴风雪中护送无能为力的小孩回家”。他承认:“英勇的行为总是蕴含着风险的。然而,如果没有父辈们明智的担风受险,一般说来,也不可能进行这种教育”。师长们引导孩子进行教育勇敢品质的教育时,务需保证孩子的健康和生命,务需谨慎对待。不过,既要慎重,又要主动,人们应当学会迎受各种充满风险的锻炼。 我不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城乡、学校体育设施的逐步配套到位,我们的孩子必须要等到上大学时,才有更好的机会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风险挑战,关键在于家庭、学校从小教育与引导,让他们从小养成自觉锻炼身体和接受风险挑战的习惯。同吃饭喝水与学习文化知识一样。 然而遗憾的是,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往往除在生活上加倍关心外,最关心的只是孩子的智育。学校由于怕担风险,也不希望孩子在上体育课时“乱跑乱动”。 目前全国高校好像只有厦门大学开设了旨在锻炼学生身体或培养他们挑战风险能力的“爬树课”,虽被社会上津津乐道,但显然“爬树课”课程的开设有点姗姗来迟。如果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乃至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能意识到“体育抓不好会出废品”,或将这种理念早早付诸实践,何至于孩子上大学了,一遇军训就心里发虚,四肢发软,基至想逃避军训,以至于教育部不得不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上做出“硬性”要求。 英国有一首《儿童诗》,不妨一读:出去吧,在四处刮起大风的时候/让它彻里彻外把你折腾个够/出去吧,哪怕是外面阴雨连绵/也不要坐在火炉边一再留恋/出去吧,趁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同它作一番勇猛的较量/出去吧,从早晨一直呆到晚上/呆到落日余晖放射金光……如果我们的大人从来不主张“出去吧”,成天喊的是“进来吧”“乖乖躺在屋里吧”,那么,等到孩子上大学后咬着牙也要完成严苛的“体育”考核,那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2.体育职业素养撑起“女排精神” 9月29日,2019年女排世界杯决赛日,中国队对阵阿根廷队。中国女排主力阵容悉数上场,经过三场角逐,中国队最终以3 0的压倒性优势取得比赛胜利,并以11连胜的完美战绩收官本届世界杯,夺得队史上第10个“世界三大赛”冠军。 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在赛后接受采访时眼含热泪,在谈到被热议的“女排精神”时,她说:“不要因为我们赢了比赛就谈‘女排精神’,也要看到我们努力的过程。‘女排精神’一直都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郎平这些简单明了的话语,道出竞技体育胜利背后除去精神激励之外还需具备职业素养支撑。 过去的40多年里,中国女排的高峰与低谷,郎平都亲身亲历过。在内忧外患的时代里,郎平受命持教中国女排,并在短时间重获奥运会冠军,这些惊人的成绩和郎平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喜欢总结的习惯密不可分。1986年,郎平从国家队退役,到美国刻苦学习取得体育管理现代化专业硕士学位。在海外打球、任教的经历为她后来执教国家队带来了职业化的帮助,除了开阔眼界,更是加深了对排球、对体育的思考。 郎平是中国较早树立职业体育意识的教练之一。2013年再次回归国家队后,郎平创建了大国家队的新模式。在以往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基础上,郎平将国际化、专业化、人性化的团队合作形式和科学训练的理念引入,并将过去陈旧训练和康复理念进行了颠覆,以前球队所谓的22条军规也已消失不见,球员们的个人兴趣也得到尊重。 自郎平入主中国女排,成为主教练以来,中国女排一直刻苦训练,且注重细节提高。苦练+巧练的结果就是每一次比赛我们都能看到技法战术和整体战斗力的提升。郎平教练表示:“我们的平时训练,如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就拼命的训练,直到达到为止!”此外,教练们在赛后仔细研究比赛录像,赛前反复进行战术推演,中国女排才能从专业角度灵活应对,且能够不断适应对手打法上的变化。 “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这既是郎平本人对“女排精神”的注解,也是她对体育职业精神的最佳诠释。尽管目前中国女排还没有完全实现职业化运作,但是女排队员们在热爱祖国、顽强拼搏的同时,要努力提高个人职业素养,不断开拓国际视野,争取涌现出更多像郎平一样水准的球员和教练,为中国女排的持续胜利做出贡献。 现代顶级竞技体育比赛是竞技和科技的高度结合,仅凭团结和喊口号式的精神鼓励远远不够,还需要对球队的后勤、保障、科研、教育等各个方面给予重视和投入,只有被现代体育职业素养全副武装,新一届女排姑娘们才能继续保持对“列强”的优势,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 3.以体育人:“体育”与“智育”本该齐头并进 在今年推出的健康中国行动当中,十五大行动,其中有一项就是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而对学校方的具体规定中有一条,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中小学生在校时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一直以来,体育课就是中小学课堂中最不受重视的一门课程。文化课的老师经常缩减体育课时间,以期学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化课学习中。这样做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效果似乎不太明显,但近年来中小学生体质明显下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将文化成绩作为升学的考核标准,这无疑成了学校指导教学的风向标。为了提高升学率,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文化课上,体育课在节次安排上远远少于文化课。不仅是学校,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似乎都对体育课或体育老师存在一定的偏见。“你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吧”常成为我们用来调侃别人的一句话,这其实就是对体育老师的不尊重。在学校,体育老师的课永远是可以被主科老师占用的课,遇到天气不好或者主科老师上课内容没有完成时,体育课走进教室的往往不是体育老师,而是其他文化课老师。对体育老师的不尊重,对体育课的不重视,极大地打击了体育老师上课的积极性。试想,认真准备好的一节体育课突然被其他老师占去,心里是怎样的一种落差。长期下去,想好好上课的老师也会变得消极起来。老师上课不积极了,体育课的质量自然无法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便难以达到。 智育与体育本无优劣之分,他们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根据2014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我国7~18岁城市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1.1%和5.8%,农村男生和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分别为7.7%和4.5%。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这便是忽视体育的结果。孩子们把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不仅会导致视力下降等健康问题,对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无助益。有个科学理论叫7+1>8,意思是学习7个小时加锻炼1个小时,效果绝对大于8个小时的学习效果。此外,2010年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发现:常规运动能够影响孩子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当孩子在运动的时候,大脑会分泌一种特殊蛋白,帮助脑神经建立连接。孩子如果能长期坚持运动,这样的连接就会越紧密,孩子的学习能力就越强。所以,重视体育的孩子智育也会相应地提升。 体育与智育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常常能相互促进。很多名人的体育就非常好,如扎克伯格曾在自己的Facebook上写上他将挑战跑完365英里(约587千米)的目标,7个月后便完成了这一目标。体育不仅能帮助学生锻炼身体,还能健全人格,帮助他们培养竞争意识。学校有意识地让学生们多参加一些体育竞技比赛,能够让他们学会在规则体制下更好地竞争。学生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后,即将面临激烈的社会竞争,而这种竞争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体育竞技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体育竞技中“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精神也会随之成为他们的精神源泉,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那些在体育竞赛中取得较好名次的学生往往学习成绩也很好,而学习好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也表现得更加出色,体育与智育是能共同发展的。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口号是激励一代人。当奥运会快结束时有记者问了组委会成员一个问题:体育如何激励一代人?那位组委会成员的回答是: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规则下去赢,也教会孩子们如何有尊严并且体面的输。我想这个回答便告诉了我们体育在锻炼身体之外更大的价值所在,体育不是简单地教孩子如何“玩”,而是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体育”与“智育”应齐头并进,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固的基石。 4.暑期“体育作业”这个可以有 近日,有媒体报道,部分学校给学生布置暑假“体育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每天半小时的跑步,并由家长进行监督,形成报告,收假后交给体育老师检查。 看到这则消息,笔者先是震惊,后感到欣慰,震惊的是以前学校布置的作业均是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科目,而且有大量的习题练习,就连我自己的学习经历而言,都没有做过暑期“体育”作业。感到欣慰的是,我们的学校在转变观念了,逐渐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了,这就有望早日打破“唯成绩论成败”的怪现象。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的政府也是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学生的成长,若是一味的只注重成绩,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的,毕竟,当下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学到的固有的知识,相比于学习能力和强健的体魄,那分数就不是那么的重要。100年前,梁启超先生就有少年中国说的论断,毕竟少年强则国强,那少年强的提前是他们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锻造人格、练就担当等,这样才能让祖国的花朵更茁壮,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媒体时常报道,学校组织运动会、军训等,一些学生参百米赛跑,就有晕厥、休克,甚至参加一些集体体育活动时猝死,这就是“温室的花朵”,不能经历任何“风雨日晒”,这样的身体素质,真的令人担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显示,1985—2010年25年间,我国7—18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检出率从几乎为零增长至(男)14.58%、(女)6.87%,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达1.2亿。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体制问题的严重性,为学校和家长敲响了警钟。 当下,有很多学校对体育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体育工作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状况。加之,当下体育师资数量和质量不能适应学校需要,一些学校甚至没有专职的体育教师,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也存在普遍短缺的现象,这些都是我们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暑期“体育作业”这个可以推广,家长和学校都要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只有学生的体魄更加强健了,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蒸蒸日上。 5.体育科目进考场,理应成为共识 备受关注的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将于3月启动。近日,四川省考试院发布了《关于做好我省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据悉,今年自主招生最大的一个变化是要求在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结果将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1月24日《天府早报》) 校考中增设体育科目测试,测试结果将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这一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近些年来,学生家长和学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的成绩,利用各种能利用的时间来学习,挤占了很多休息时间和学生的锻炼的时间,这让学生苦不堪言。 “因为体育老师有事,这节体育课上数学”这是在很多学校都能听到的话,也是学生最不愿意听到的,本来就很少的体育课,每到期中期末就会被主课老师无情征用。老师多上一节课是想让学生的成绩多提高一些,可这占用了学生本来就少得可怜的锻炼时间。调查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运动时间出现下滑,也低于全球中小学生运动时间的平均水平。劳逸结合、适度放松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能紧盯成绩不放,把身体健康放在一旁。 增加体育科目测试,增的是加强体育锻炼的观念。虽说不能直接增加学生的锻炼时间,但可以让学生、家长和学校对体育锻炼有更深刻的认识,减少体育课被无情挤占的不良现象,还会有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就比如:中考时体育成绩占总分的30分,大部分的学生就会利用体育课或者是课余时间去练习相应的项目,来达到满分的标准,而这每天的练习就是在锻炼身体,对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是不可忽视的。 除了中考,很多大学也开始重视体育锻炼,比如:清华要求必须学会游泳才能毕业,不仅是体育锻炼更是一种求技能。针对很多大学生睡懒觉不吃早饭的现象,有的学校要求在吃早饭前打卡晨练,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们养成了很好的习惯,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很多学生是从小就在高压的学习状态下,没有时间去运动,生怕被同学甩在身后,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运动的习惯。 增加体育科目测试这一小步,反映出对学生的体育锻炼的重视,从追求文化课成绩一流到综合素质高的全面人才观念的转变。当然,只在个别省的自主招生考试中增加体育项目测试是不够的,应“试点先行,总结经验,全面铺开”,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成绩固然重要,体育锻炼更不可忽视。 6.体育中考,请远离“应试体育” 备受关注的《福建省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指导意见(试行)》正式出台,意见确定,2021年起,全省体育中考分数增至40分,考试内容包含两项必考、一项抽考、一项抽选考。其中笔试内容为新增加内容,抽考内容中排球由原先的连续自垫球明确为对墙壁垫球。抽考项目由各设区市抽取,抽选考类由设区市随机抽选三项,再由考生自选两项。(11月29日东南网) 业内体育老师表示,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平时训练的项目数,也就意味着学校要开足开齐所有可能抽考到的项目课程,不能再抱有侥幸的心理。福建2021年体育中考增至40分,倒逼学校开足开齐课程?说实话,笔者不看好。 体育中考内容带有太多的应试教育痕迹。比如必考类(一)的体育保健知识和体育健身知识,分值权重占10%,每位考生都要笔试,属于新增加内容。本是测验考生综合身体素质,体育考试要笔试,典型的应试教育痕迹,题目也许不难,但是这个特色直接让人晕倒:这还是体育测验吗?反正不难,分值也不高,学生完全可以敷衍应对。 体育中考内容直接伤害学生对相关体育项目的爱好。学校一般要求每天晨跑,游泳没有泳姿限制,必考类(二)的跑步和游泳自选1,可说与体育课没有多少联系。抽考类3项,如篮球(运球绕杆),足球(运球绕杆),排球(对墙壁垫球);抽选考类7项,可以说平时体育课上不上无所谓,临时突击一下,不至于0分,甚至还可得高分,在升学压力下,学校和学生能有多少动力全部操练,只是叶公好龙罢了。 体育中考分值,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听说1分之差,就可能落后3000人!”如此观点不过是杞人忧天。体育入中考以来,笔者见过很多考生,高分考生不会在意体育中考,比如侄女中考1020分(满分1080分),体育30或40分,对她影响为0。外甥成绩一般,也没有把体育中考当一回事,不过临阵磨枪,就算某项目没有拿满分,对他影响也不大,超低分值想撬动中考,左右体育训练大局,未免太托大了。 如此“应试体育”,让学生厌恶体育。好身体是考试出来的吗?从初中到大学,学校多有每天晨跑要求,都有1000米或800米体测。与此相应的是,你逼学生跑,很多学生偏偏不喜欢跑,如高校“跑腿经济”的盛行。笔者讨厌排球垫球考试,后来就一点都不喜欢排球了。让体育成为“应试体育”,还有啥乐趣可言?学生怎么可能有乐趣自动自发坚持体育锻炼?越考试,越讨厌,如此教训岂能不鉴? 体育中考,牵涉到投入产出问题。与其争取体育中考多拿一点点分,不如多在语数外等科目上多多拿分,这笔账谁都会算。看看体育中考内容,就算平时不锻炼,也可拿个一般的分数,这样的“应试体育”完全可能伤害体育教学。切勿以中考之名伤害体育教学,让学生在锻炼和玩乐中发自内心地爱上体育,这是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育中考,请远离“应试体育”。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电商 1.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需要新电商计划发力 “我们每天都在探索如何帮助大家乐趣多多地买到实惠的好产品,助力质优价平的‘上海老字号’迅速成为平台主流商品。”9月21日,拼多多副总裁曾怀亿在“新活力赋能老字号新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表示。(9月21日 上观) 据了解,今年,拼多多“老字号新电商计划”全面启动,老字号品牌“特惠专场”“大牌驾到”“产业中国万人团”等专项营销矩阵连番登场,包括回力、六神、英雄钢笔、上海皂业等在内的近50个上海老字号品牌加入,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几千年的国家文明,几百年的商场磨练,让一大批“老字号”沉淀了下来,留到了今天。现在的这些“老字号”都可以说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内核竞争力,并给民众和社会带来了可贵的产品。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们不仅满足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更承载着民族的商业文化记忆,这样的“老字号”,无论何时何地,其所产生的现实价值和意义,都是不可磨灭的。 面对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商业瑰宝,只有继续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才对得起先辈,对得起文化。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商品不断涌现出来,紧紧抓住世人的眼球,这让很多“老字号”难掩尴尬,逐渐失落了起来。 目前的“老字号”,最现实的状态是,虽然产品品质没得说,而且也称得上是物美价廉,但必须承认,其实际影响力式微。“老字号”们自身的创新发展,以及营销运营能力,大多没有做到与时代接轨。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破局?如何“老字号”涅盘重生,焕发新的活力?便是最关键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得不说上海的“老字号”破局之路,让人眼前一亮,有现实借鉴意义。通过拼多多这样的新电商平台助力,将新电商模式和“老字号”完美结合在一起,用更现代和时髦的方式,将精致的包装后的“老字号”送到消费者眼前。以“老字号”的资源与优势为基础,用完善成熟的电商运营体系,助力上海老字号品牌传播、展销,以扩大其全国影响力。 具体来说,对于“老字号”,像拉多多这样的电商平台提供覆盖全流程的“一站式”服务,帮助其建立相对完善的电商体系;在技术端,拼多多工程师团队打造“定制雷达”,针对老字号品牌目标群体进行精准筛选与有效匹配,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在生产端,由“多多大学”和“新品牌实验室”抽调组成团队,深入一线,配合有需求的老字号企业,对生产线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可以说,“老字号新电商计划”的每一步探索和操作,都是精准而直接的。推动老字号品牌供应链、生产环节进行优化,推动以需定产,大幅降低老字号品牌的库存和流通(物流、仓储)环节的压力与成本……这些做法让“老字号”们更鲜活立体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将以往对“老字号”商品的零散需求,归集为短周期的批量需求。如此一来,不仅能实现定制化,还能保证这种需求的长期稳定性,对于“老字号”的品牌影响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需要新电商计划发力。“老字号”涅盘重生的时代真正要到来了,现在“上海老字号”的现实蜕变只不过是一个引子,未来随着新电商模式和计划的进一步扩大和推广,势必会带来整个“老字号”体系的革新与发展。“老字号”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大品牌,这样的例子未来会越来越多的,这是消费者的幸运,也是商业文化的幸运。 2.做“腿上有泥”的电商,是姿态是智慧更是初心 在光棍节、情人节、七夕节等纷纷成为购物狂欢节的当下,缺乏电商氛围的乡村似乎被轻易遗忘,独自忍受清汤寡水的荒凉。当各大城市的剁手榜竞相出炉时,一些原生态的农产品,却经常出现滞销的尴尬。那么,可不可以有一些属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节日呢? 8月14日,做生鲜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联手全国约500个农产区,搞起了“农货节”。农货节负责人介绍,此次大促活动将持12天,将深度联合20000多名商家,推出超过20万款农特产尖货,通过“万人团秒杀”、多多果园等销售入口,直连“城市小区”与“田间地头”。 拼多多爱下基层,已经不是什么了。这家不走寻常路的电商,一直以来都对农村格外青睐。正如农货节负责人所讲,“想做好农产品上行,就要做‘腿上有泥、身上有土’的新电商,持续深入第一线,才能把全国各地最原汁原味的优质农货带给消费者。”道理很简单,在农村做电商,有沉得下去的勇气和恒心,才会有浮得上来的能力和机遇。 据报道,截止到8月14日13点,农货节就已经秒售1.6万单鸭蛋、1.4万单大米。这样的数据,对于动辄成百上千亿的购物狂欢节来说,似乎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产地的农户来说,却足解燃眉之急。所谓有销路,便有活路,这是他们最朴素的诉求。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年末,我国内地总人口为13900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注意,这里的常住人口,包括了那些户籍在农村、但身在城镇打拼的人。剩下的,基本就是生活在农村、且以农业为生的农民了,这个数字仍有惊人的近6亿。 十九大报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进一步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也就是说,乡村的振兴,不可能离开城市的反哺。 城市如何反哺乡村?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把城市先进的生产模式和高效的消费网络,铺设到农村去。这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同时也是时代的使命、历史的机遇。因此,携互联网基因“躬耕”在乡村泥土的企业,顺应了时代,也就有了天然的未来。 当然,振兴乡村,不是撒钱,也不是简单地帮扶,而是让广阔的土地焕发生命力,让乡村地区与城市建立顺畅的渠道联系、发生紧密的经济关系。从这一点来说,像拼多多这种“腿上带泥”的电商,激生出了原始力量,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城市,上面跑着的是希望。 在信息社会,农村与城市最大的差距,其实早已不是高楼大厦和宽阔马路,而是信息差和机会差。在一些农村地区,有物美价廉的农产品,但是由于平台、渠道、营销几近空白,它们往往藏在深山人不知,除了当地居民自我消化,就是“贱卖”。 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一边是大城市的水果,让精英白领们都直呼吃不起;一边是一些果农常常因为缺乏销路而不得不求助媒体。这种需求和供给“双向为难”的局面,暴露的是资源分配的不协调、不科学,是市场调节功能的局部埂塞。现在,有新电商愿意下沉,去疏通这个埂塞,不仅是接地气,也是找准了方向。 比如,此前不为人知的云南雪莲果,在拼多多平台的助力下,2018年售出超3600万斤,带动种植面积由2016年底的6万亩增至2018年底的9万亩。这些都离不开新电商新模式的力量,让无名者有名,让优质者扬名,这便打开了原生态农产品直达都市的大门。 很多创业者,往往会倾向于将服务对象瞄准高端产业和高消费群体,殊不知,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中低端的真空效便凸显出来。这也是为什么,拼多多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崛起的原因。什么叫“先富带后富”?“腿上有泥,身上有土”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智慧,更是我们出发时就笃定过的初心。 3.“电商专供”岂能成为“低价劣质”的代名词? 眼下正值“618”电商大促销前夕,有不少消费者反映,网上搜到同品牌同款商品的价格虽然便宜不少,但收到货后却与实体店有差距。有业内人士指出,不少商品实为品牌的“电商专供”款。相关专家表示,“电商专供”商品并非假货,但部分商品存在“低价劣质”等问题,而不少消费者在标识不明的情况下,常被“电商专供”商品“套路”了。(6月17日 新华网) 近些年,随着各大电商平台“造节热”时代的来临,“网购狂欢”的热潮可谓一浪还比一浪高,琳琅满目的商品,降至最低的价格,对于“日夜种草”的剁手党而言,特卖期间兴奋“拔草”醉卧花丛,哪想到收货时却悔不当初、笑的心痛?虽是“网购江湖漂,早晚挨一刀”,但万万没想到战战兢兢的躲过了商家各种“大坑”的达人们,会被这看似安全系数最高的“电商专供”直戳红心。 当下,“电商专供”可谓套路操作花式频出,虽有各大知名品牌的Flag立于眼前,但相较于商场正品而言,“薄了一些的纸巾”“少了元件的电器”“质量打折的服饰”愈发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由此,一直认为自己“花低价捡便宜”的消费者在收到货品时才会恍然大悟:同一品牌并不能保障同等质量,“电商专供”,“坑”到你猝不及防、没得商量。诚然,“电商专供”类产品虽为同一品牌方生产,但同款不同质、同牌不同质、盗用品牌等问题的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低价劣质”成为了目前“电商专供”的最大“顽疾”,而不少消费者在标识不明的情况下,很轻易便被商家“套路成功”,甚至维权无门。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那么,要进一步净化网络消费环境,不断夯实诚信消费土壤,谨防“专供”与“同款”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以好充次,杜绝卖家低价诱惑、恶意诱导、虚假广告等网购陷阱,需要从消费者、电商品牌、社会监管三方面共同探索努力。首先,消费者在进行网购时,一定要理性先行,认真核对类比商品的配置、数量等具体信息,切莫让“低价”“促销”迷了眼、蒙了心。倘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到‘低价劣质’的电商款商品,维权意识一定要及时“上线”,若与卖家协商失败,要积极向消协或监管部门进行投诉,善于利用法律利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次,作为品牌卖家而言,要将消费者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尤其所销售的“电商专供”商品与线下同型号商品存在差异、减配或少量问题时,要事先明确告知消费者,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最后,作为相关监管部门,如若接到关于“电商专供”声称与实体店“同款”,但实际不一致情况的投诉时,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理,依据相关条例,对电商平台、产品卖家进行相应处罚,并责令其改进到位,利用自身职能,为消费者营造一个诚信、无忧、保障的网络消费空间,从根本上预防“电商专供”成为“低价劣质”的代名词。 4.电商扶贫不能只靠县长变“网红” 5月18日,安徽省砀山县委常委、副县长朱明春化身主播,和网红主播薇娅,共同直播推介砀山县特色农产品。在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里,他就帮当地村民卖掉了15万斤的油桃,成交价格达150万元。事实上,通过直播的方式推介当地农产品的“网红县长”不止朱明春一人,在扶贫攻坚的重要时期下,用直播来拓宽电商扶贫的新思路,当然是值得肯定的。但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仍然要保持清醒,电商扶贫不能只靠县长变“网红”。 电商市场是一场“流量战”,网红直播模式难以长久为继。电商是新兴消费群体的主流消费方式,在数量惊人的市场产品的选择之中,竞争其实是一场“流量战”。产品要脱颖而出,不仅取决于产品自身的优劣,还离不开产品页面的精美程度,平台的排序推荐等宣传方式和营销手段。要想从电商市场中突出重围,仅靠政党干部通过一时的网红直播模式是难以持续地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的。就连今年4月上市,被称为“网红第一股”的如涵,在“网红孵化、网红电商、网红营销”的商业模式的运营下,也难以逃脱市值缩水近七成的惨淡。 “网红县长”不是扶贫的“万能钥匙”,电商扶贫还需因地制宜。自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全国仍然约有400个贫困县,近3万个贫困村,以及数量不少的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所剩深度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要如何啃下?是否适合采用电商扶贫?采用电商扶贫应该如何运转?这些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考量,而不是复制粘贴“网红县长”的扶贫方式。扶贫开发可以靠电商扶贫突破进展,电商扶贫可以靠网红直播拓宽思路,但更重要的是,避免方式上的复制粘贴所带来的水土不服。 与其靠县长变网红,不如让产品当网红。电商扶贫是扶贫工作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是迎合时代发展的趋势,但要真正闯出一条路,不能只靠一朝一夕的新鲜形式,而要靠产业内核去激发电商扶贫的潜力。一方面,既要充分利用电商跨地域的优势,在电商平台所搭建的桥梁上充分扩大市场;另一方面,也要为农民普及基本的市场知识,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调节产业结构,打造品牌特色。在产品产业化的发展上,借助电商的优势,实现真正的脱贫。 脱贫攻坚“正是最吃紧的时候”,我们必须肯定政党干部的突破性尝试,但要真正利用好电商扶贫的优势,仍然还需要不断探索前进。 5.电商平台不该给“代吵代骂”设摊位 近日,一张“专业代吵服务”的聊天截图,在微信群流传,聊天记录显示,专业代吵“普通话100元一次,包吵赢”,而贵州、四川、重庆的则不接单,商家调侃“吵不赢”。记者搜索发现,在淘宝上,与此相关的业务并不少,同时该“商品”被以5元到200元或者更高的价格,挂在了商品展示页面。代吵架可以电话、也可以短信,但如果是地方方言,则需要加价。记者发现,不少“单子”并不在淘宝线上下单,更多以微信支付完成。(5月4日 《成都商报》)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套这一句话,电商大了,什么商品都有。或许有人会提醒,要加上一句——违法的商品除外。然而,就算一些违反法律、违背公序良俗的商品(服务),也没有完全被除外,堂而皇之地在电商平台上架了,就比如网上售卖的代吵代骂。 现实生活中,辱骂别人,骚扰别人,是一种侵权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的。那么,网上购买“代吵代骂”服务,就合乎法规?当然不是。法律界人士表示,随意对他人进行辱骂,侵犯他人权益,情节严重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同时,购买“代吵代骂”的商家,也需要承担关联的责任。可见,从法律角度的视角看,像那种将别人骂到“怀疑人生”的代吵代骂,必然属于违法。 如果交易成功,且付诸了实际行动,销售和购买代吵代骂的当事人,都应承担法律责任,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为销售代吵代骂设摊位的电商平台,就可以袖手旁观、坐山观虎斗?恐怕也不能如此简单地当看客吧。作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各大电商平台也应当有责任依法审核网售商品或服务,不能给那些明显违反法规的商品开绿灯。不仅如此,也要对涉嫌违反公序良俗的商品亮黄灯,仔细甄别,别让那些打着创新旗号的商品钻了空子。 代吵代骂的销量并不理想,或许证明它只是一种消遣、炒作。可是,它至少折射了电商平台需要进一步规范化管理。对于给代吵代骂开绿灯的电商平台,我想说的是:你可长点心吧!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短视频 1.模仿短视频酿悲剧,视频发布者当反思 近日,山东枣庄两名未成年女孩模仿网络视频用易拉罐制作爆米花,导致严重烧伤,其中一女孩因感染过重不幸离世。受伤女孩的家人称其模仿的是网红视频博主“办公室小野”的视频,希望其能承担法律责任。(9月11日《扬子晚报》) 近些年,因为模仿网络视频而引发悲剧的事件已经上演过多次。前不久,武汉一位父亲模仿抖音视频上“抛起孩子翻转”,结果突然失手,孩子头部着了地;泉州一年轻人模仿“用筷子开啤酒瓶盖”,结果筷子插进了手掌心;长沙某高校大二学生模仿视频挑战高难度动作,结果被摔伤;陕西一男孩模仿抖音上面的“胶带粘门”视频,导致弟弟摔伤…… 爱模仿好像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青少年,特别喜欢模仿,而对于一些视频中潜在的危险却并不在意。尽管一些危险视频中会有“切勿模仿”的提醒,但是,很难引起少年儿童的足够重视。更何况,一些危险视频中,并不会标注“切勿模仿”的字样。中“办公室小野”发布的“用易拉罐制作爆米花”视频,就没有任何危险提示语,这也是受害孩子家长深感气愤的地方。 而实际上,除了“易拉罐制作爆米花”之外,“办公室小野”很多视频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比如在办公室把面包机改装成炸炉、把留声机拆了在办公室里烧炭、用灯泡自制酒精灯来煮咖啡、用电池短路点燃木材烤牛排、用饮水机煮火锅、用电脑机箱摊煎饼果子,等等。拿“易拉罐制作爆米花”来说,要使用酒精灯加热,而酒精属于易燃物品,一旦使用不当就会引发火灾,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一旦模仿视频用酒精灯来制作爆米花,发生危险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也因此,受害孩子家长想走法律渠道来起诉视频发布者以及视频平台的做法,就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而据法律人士解读,“办公室小野”制作包含危险内容的视频,未尽到提示义务,导致他人模仿受伤,可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而实际上,因模仿视频导致伤害事故发生而最终获得法律支持的,也早有案例。几年前,江苏一儿童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剧情,将两名儿童绑在树上点燃竹叶“烧烤”,结果法院判决《喜羊羊与灰太狼》制片方承担15%的侵权责任。 可见,对于一些含有危险内容的视频,一定要谨慎对待,不可贸然上传。一方面在制作、上传之前,就要考虑到这段视频会不会被模仿,会不会带来安全隐患。倘若视频含有危险内容,就必须在视频中标示“请勿模仿”的提示语,倘若视频有可能被模仿且给模仿者带来安全隐患,就不要上传。另一方面,视频平台要把好质量关,对于含有危险内容的短视频要拒绝发布者上传,已经上传的,要采取删除、下架甚至封号等方式,警告账号主人切莫再发布此类视频。 需要看到的是,视频一旦上传,即便做删除、下架处理,也会因为被转发、被收藏等原因而扩散开来,其不良影响仍会持续,所以,拒绝危险视频上传,从源头上堵住漏洞,至关重要。而随着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的不断发展,发布视频的账号越来越多,监管上需要跟得上节奏,方能杜绝含有危险内容的视频继续上传。除了监管部门发力,账号主人、视频平台也要谨慎行事,好自为之,毕竟,危险视频一旦被人模仿而导致伤害事故,发布者与视频平台肯定会麻烦缠身,极有可能会惹上官司。 2.“手机依赖”比“沉迷短视频”问题更严重 这几天不少媒体都关注了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话题。一项对1974名受访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92.1%的受访家长觉得青少年沉迷短视频的现象普遍。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在全国主要网络短视频平台全面推广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短视频的流行毋庸置疑。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为78.2%。但在“沉迷××”的榜单上,短视频并不是第一个,以前还有手游、直播、网游、电游等等。只要人们放不下功能强大的手机,想必短视频也不会是最后一个“电子公敌”——手机依赖,显然是一个比“沉迷短视频”更根本的问题。 逻辑如下。手机依赖,意味着在不必要的情况下频繁使用手机,那么,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把时间分裂成许多碎片,这会造成两个结果:其一,缺乏完整的大块时间,意味着难以做好需要集中精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其二,这些主动分裂出来的时间碎片用来干什么了呢?显然不是用来从事一些低刺激的行为,除了漫无目标的“刷网页”耗时间之外,短视频、小游戏“恐成最大赢家”。从某种意义上说,“沉迷短视频”其实是手机依赖的“副产品”。 看短视频、玩小游戏,这是一种高刺激的行为,简单地说,就是“爽”,这种“爽”会让人上瘾,因为大脑中存在“奖赏回路”,提供“刺激—成瘾”这一过程,长期接受视频、游戏带来的高兴奋体验,不仅消磨大量时间,还会让人在面对书籍等刺激略低的媒介时,难以集中注意力。很多网络小说读者有类似的体验,网络爽文看得多了,就看不下去名著了;同样地,短视频看得多了,看电影都会觉得闷。 不仅如此,习惯于接收快速、直接的碎片化信息,简化了获得信息的步骤,还会使我们缺乏认知锻炼,弱化进行深度思考的能力。科学研究认为,高兴奋体验下,大脑长期释放大量多巴胺,会使大脑内的一些组织发生变化,长此以往可能损伤大脑。可见,手机依赖对人脑和习惯造成的负面作用,或许没有沉迷短视频的表现那么直接,但严重性一点儿也不差。而且,现实中,离不开手机的人也比沉迷短视频的人多得多了。 最近有个大学生网友做了一项实验,看看把手机使用时间控制在每天半小时,生活有没有变化。因为要特别“省着用”,所以他不得不控制自己,在不必要的情况下坚决不刷手机。这样坚持了一个星期,他的结论是变化很大:因为时间没有被手机“割碎”,大块的时间多了起来,那些一直想做但因为没时间而做不成的事,突然能做成了;因为远离手机,晚上能早睡了,进而能早起了,健康状况和情绪都比以前更好了。 每天半小时的手机使用时间,对有些人来说并不现实,但这种主动控制手机使用时间的意识和自制力,显然值得借鉴。如果我们能够摆脱手机依赖,也就不会人为地制造不必要的碎片化时间,那么,无论是短视频还是游戏,恐怕都不那么容易“俘获”我们。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拥有更多完整的时间块,去做重要的事,去安静地思考自己想要什么,并通过思考守住自我,以及某种精神的定力。 ?3.首例广告使用短视频侵权案的警示意义 因认为其创作的2分钟短视频被擅用进行广告宣传,刘先生以著作权遭到侵害为由将微信公众号及微博账号“一条”的运营商上海一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诉至法院。北京海淀法院一审判决一条公司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50余万元。该案系全国首例广告使用短视频侵害著作权案,也是迄今为止单个短视频判赔金额最高的著作权维权案。(4月28日《山东商报》) 因为擅用别人创作的2分钟短视频进行广告宣传,结果赔偿50多万元,看起来好像有点冤枉,但是具体到本案中,却是依法判决。一方面,涉案视频是刘先生使用专业设备拍摄并剪辑而成,视频将自驾某品牌新款汽车和滑雪的相关画面结合,通过特写等镜头较好地展示了汽车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广告价值。视频虽短,但画面高清、制作精良,且融入了广告和宣传内容,视频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这也是一条公司直接将该视频当作商业广告进行播放的原因。另一方面,一条公司作为专业的广告宣传媒体,其受众广泛,传播迅速,刘先生的视频被他们拿来直接作为新款汽车的广告,获取的商业利益是巨大的。鉴于此,法院认为该案应按照法定赔偿的最高限额进行判赔。 近些年来,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今年4月,在第19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到来之际,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四部门在2019中国网络版权保护与发展大会上,联合启动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19”专项行动,将开展媒体融合发展版权、院线电影网络版权、流媒体软硬件版权等方面作为整治重点。而短视频这种作品一般被归为类电作品(类似电影),所以,也在重点保护之列。当然,能否构成著作权法所保护的类电作品,还要看短视频有无独创性。倘若短视频思路新颖,有自己的独创性,且花费了创作者的心血,那么,这样的短视频,就会作为“类电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而随着网络视频平台的不断涌现,短视频已成为人们钟爱的制作与上传方式。又因其创作门槛低、平民化、易于传播分享等原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制作与上传量不断被刷新。随着短视频不断被上传,转发、收藏也成为一些人的有意或无意之举。久而久之,一些人就将转发、无偿使用别人制作的短视频,当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于是,尽管已经构成侵权行为,但是一些人还在浑然不知。 这就给人们提了个醒:一些有创意、有独创性的短视频,不能随便拿来用于商业广告,在未征得原创者同意、未获得原创者授权的情况下,不能将原创者辛勤制作的短视频用来谋取广告收益。这,便是此次首例广告使用短视频侵权案带来的警示意义。 4.短视频时代需警惕拍客“贩卖”悲情 一则《春节后父母离乡返工,留守姐妹一路狂追倒地哭喊“妈妈别走”》的视频在网络疯转,视频中小女孩坐地哭喊,赚足了网友的眼泪。近日,当地政府称,经调查该视频内容与事实完全不符,是拍客为了吸粉摆拍的。(2月17日 东方网) 短视频操作简单、发布门槛低,加之程序自带的简单特效,使人人都能成为拍客,在网上分享生活、展现自我。短视频平台根据浏览量、关注度为作者发福利的竞争方式,更使得网民趋之若鹜,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盯上了短视频的“奶酪”。“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网络的主人,想借助短视频“火一把”本无可厚非,但为了利益无原则、无底线的摆拍却着实不该,网友在浏览时需擦亮眼、多留心。 摆拍者目的单纯,就是为了吸引眼球、博得关注,依靠网络浏览获得利益,而通过摆拍来欺骗网友,其危害却不容小觑。于网民而言,假的短视频利用人们的善良,“贩卖焦虑”、欺骗感情,颠覆了“眼见为实”的认知,最终,将使短视频成为“狼来了”中说谎的孩子,再也得不到网友的爱心和关心。于社会而言,摆拍等同于欺骗,给社会风气造成不良影响。辛勤劳动者默默无闻,摆拍造假者却“无本生利”,将给社会大众传达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于个人而言,依靠造假就能轻而易举获得收益,极易促使拍客们变本加厉的去探触道德底线,甚至是法律红线。 假的网络短视频能得一时之利,却终究行之不远。一方面,短视频平台要对“贩卖”悲情的摆拍“零容忍”。加强视频发布的监管,不仅要拦截失德、违法的内容,对于“贩卖”情感的“摆拍”视频要发现一条删除一条,并对发布账号进行严肃处理,让心怀侥幸者望而却步,净化网络空间。另一方面,观众应在观看视频时“走走心”,别被骗子蒙蔽。拍客毕竟不是导演,更不是专业演员,视频的逻辑性,人物的表情、动作、情绪等都可能暴露视频的真假,不轻信,才能使自己不轻易受骗。 “摆拍”视频的隐蔽性决定了明辨真假绝非易事,这需要网民的支持与留心,以“主人翁”的心态,将网络上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对已知的造假视频,该反映的反映,该举报的举报,如此才能让摆拍吸粉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5.弹幕“先审后播”,整顿短视频不能一蹴而就 近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对短视频的发布者和平台方提出详细要求,其中一大亮点是将“弹幕”划入“先审后播”的范围,进行“实时管理”。(2月16日《北京日报》) 弹幕,即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用户可以实时发布弹幕参与讨论。弹幕由于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和灵活性,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如今在各大视频平台已是一种很常见的形式,弹幕的数量也日益庞大。所以将弹幕纳入“先审后播”的范围无疑会增大审核的工作量,给短视频平台带来不小的挑战。 新规出台后,各大短视频平台都将相继扩招人工运营审核队伍。以快手为例,据报道,快手已宣布将审核团队从2000人扩大至5000人。但根据《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审核员数量与上传和播出的短视频条数应当相匹配。原则上,审核员人数应当在本平台每天新增播出短视频条数的千分之一以上。”《2018快手内容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快手每天上传短视频超过1500万条,按照管理规范中“千分之一”的标准,快手的审核员应超过15000人。即使快手成功地将现有的审核团队扩大至5000人,仍然不足管理规范要求人数的三分之一。 弹幕“先审后播”除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审核,到底哪些弹幕应该在审核过程中被剔除掉,也是有待商榷的。《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详细列出了100条短视频标题、名称、评论、弹幕等中不得出现的内容,其中大部分可以与我国现行的政策和法律挂钩,但还有一部分实际上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比如“传播可能引发误解的内容”“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该如何判断是否可能引发误解?如何评估未成年人身心状态?再比如“宣传和宣扬丧文化”“宣扬和炒作非主流婚恋观”,“丧”有时是只一种吐槽和情绪的排解,“非主流婚恋观”也许是个人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该不该一棒子打死?还有第100条“其他有违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序良俗”,“其他”二字留下了很大的操作空间,那解释权应由谁来掌握? 因此,即便弹幕“先审后播”的出发点是为了整顿短视频行业,也与我国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监管的大趋势相符,但实施起来确实存在着不小的难度。更进一步,即便真正全面实施了,这“一先一后”就与弹幕的实时性产生矛盾了,弹幕若失去这一特色,对网民的吸引力不免会打折扣,弹幕文化“变味”也在所难免。 虽然事物的发展道路本就是一个曲折和迂回的过程,通过“先审后播”将不合规的弹幕全部挑出,短时间内短视频色情、暴力、低俗的内容少了,但不代表短视频行业的未来就再无后顾之忧。对弹幕进行审核是必须的,但前提是在实践中探索短视频行业的发展规律,寻找更加科学的整治之道。 2020年高考作文素材——校服 1.选择校服理应让学生有话语权 近日,在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称,部份校服样式丑,学生不爱穿,建议改进校服的美感与舒适度。(3月10日 澎湃) 校服起源于欧洲,本是舶来品,辛亥革命后我国始出现。统一着装穿校服,初为避免孩子间在服饰上的相互攀比,营造出一个平等的育人环境,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增添了新含意与功能,成了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改革开放,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着思想观念的大解放,校服也逐步走进了各级各类学校,成为了学生的“标配”;校服的兴起,不仅让其款式与布料日趋多元化,满足着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校服,虽有校之名,但穿者为学生,理当让学生在校服的选择上,拥有一定的话语权;现实中,过分强调了统一性,校方的意识往往牢牢地占据着主导权;穿什么样的校服,体现的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更需考虑普遍的承受能力,故学校占据主导,也没什么不对。 为推行校服,一些学校将关注点不是放在“学生是否喜好上”,不是放在“价格是否公道”等上,不惜将“穿校服”列入到了常规纪律考核之中,进校查,到班查,用制度倒逼每个学生都订,都穿,全然不管学生的感受。 正是在校服的选择上“校方主导”,加之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对校服生产者而言,自然也就不会过多考虑学生的喜好,将精力花在设计、开发上;只需搞定“校方”及可;也许,正因为如此,才出现部份校服样式难看,质地差,千校一服,甚至还出现了“毒校服”。 这些校服问题,看似微不足道,实则伤害着学生。既不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也不利于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让家长“减经济负担”之愿望付之东流,甚至还让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影响其健康成长。 学生者,民族之未来也。凡是有妨其成长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因此,面对“校服问题”,理当高度重视,有序打破制约校服与时俱进的“地方保护”,尊重学生的话语权,运用市场规律,让学生穿出青春与文化。 穿什么样的校服,让学生有话说,需要学校在征订前,广泛征求学生建议,或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或提供多种样式,供学生进行选择,再“求大同、存小异”,稳步达成共识,确定校服的样式、布料、价格等。 同时,在校服的采购过程中,学校要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厂家的选择”、“价格谈判”等,既培养了学生的民主与参与意识,又能将“敏感话题”置之于阳光之下,从而将可能滋生的腐败有效铲除。 2.智能校服先用起来才是理智选择 把芯片集成在校服之中,从科技角度来讲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创意,但是如果这个芯片包含学生身份信息、家庭信息、学籍信息真的让人有点毛骨悚然。用智能校服监控学生不但存在法理争议,同时也是学校懒政表现。(3月1日《检察日报》) 人脸识别考勤、GPS定位、无展开资料类型:素材资料版本:通用适用地区:全国文件大小:179KB 与使用帮助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3号启航商务大厦5楼 邮编:518000 电话:4006379991

2006 2019 版权所有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教信息20132号

本网站大部分作品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站组织编撰的作品外,版权归上传者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21世纪教育

中小学教师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三年级作文快乐的一天 怎样才能写好作文 语文学习计划作文 我选择的路作文 关于五一劳动节作文 演讲稿作文400字 书香作伴作文 被打光屁股作文 无人机表演作文 母亲节的作文400字 小学四年级作文300字 活出自己的精彩作文 亲情的味道作文 写舞龙的作文 昆虫记读后感作文 全国卷三语文作文 我读懂了母爱作文 语文作文提纲怎么写 这次我做对了作文 为什么喝彩作文 动物作文600字初中 游生态公园作文 2019高考作文题 关于冬天的英语作文 勇气作文700字 关于环卫工人的作文 我也可以作文 女生拉肚子作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作文 五年级下册三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