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知行合一作文800字.doc

2020-07-05 15:18:01
相关推荐

知行合一 ,前路可期去年今日,我绞尽脑汁、遣词造句,把自己兵荒马乱的高中岁月落笔在红格纸之间。此时此刻,我在做同样的努力,却发现一年的时间,远离了“夜阑犹梦,文学当枕”的日子,少了过去高中胡老师语文课堂上文学氛围的濡染, 现在已是语言干涩、 言辞匮乏。 却仍执拗的强撑,想要再去写一次高考作文,实是羞愧难当。提及语文素养, 在我看来, 是知识与能力的并行不悖, 是思维观念和文化品位的相互浸润,是积累语言和拓展视野的相辅相成。 抑或通俗来讲, 素养本身绝非仅仅是格纹纸上的笔走龙蛇、挥毫洒墨。 它可以是, 当你闻知杨绛先生驾鹤西去之噩耗, 不需要浏览潮水般的纪念文章,就能流利地背诵出兰德的《我和谁都不争》 ,得以明了先生“走到人生边上”内心的质朴和平和。同样,它也可以是,未谙世事的我们,甘愿成为文字的信徒,甚至把文字当成信仰去膜拜——那种迷恋情怀所以得以深晓一切阴晴冷暖。好比社会之建设需要民智开启,我们语文素养的养成也的确需要一位优秀的老师为我们指点迷津。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拘泥于形式,不在于灌输知识的多少,重要的是对于我们兴趣点的激发和培养,是严谨治学精神的影响和陶染。 幸运至极, 在高中的最后一年, 我有机会每日聆听老胡的谆谆教诲, 受提携之情与栽培之恩, 没齿难忘。 如果说课堂上的讲授是一个引领,那么课外的大量阅读就是一种延伸。 我们都期待着自己写作的时候可以笔下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词藻信手拈来,深情娓娓道出,可这些,都是需要阅读背后的文化底蕴进行积淀的。 连亘的文字排列中,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 只要潜心发掘,便有值得借鉴的菁华,永世难忘。谈及社会生活实践对于提升语文素养的影响,我认为其是如虎添翼,而非雪中送炭。也就是说,社会生活实践是要建立在扎实的教学和海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的, 缺一不可。 所谓实践,强调行动力,猝不及防的鲁莽断不可取,内心的丰富和饱满不可或缺。诚然,题中之义的三条途径全部亲力亲为,知行合一,坚持到底是足以支撑语文素养的提升的。然而,大多时候,我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努力石沉大海,担忧获得的回报遥遥无期。因为语文素养不同于数理计算, 它的反馈周期太过于漫长, 倘若没有足够大的执念和孤注一掷的勇气,太容易泄气和崩溃。可鲜衣怒马少年时,愿我们有朝一日可以奔赴近在咫尺的成功,也同样敢于征服远方始料未及的失败,前路漫漫但可期啊篇二:知行合一议论文知行合一作文 知行合一作文(一)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 《中庸》里有一句话: “君子遵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 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 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 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 断定人, 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 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 但更重要的, 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 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 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语讲: justdoit ,而不是说 justthinkit ,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无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愚公移山”这个 故事,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这是聪明人的做法。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 “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亲师友,习礼仪。 ”“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 的范畴。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是在讲知。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行的重要性,就知之更少了。而对于行的理念的熏习,就更加的少。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做数学、做习题都在讲知,但是,们当中又有几个能好好地做一下化学试验?能认真地对待物理实验呢?他们把上北下南、西右东,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把他往闹市里一丢,十有八九找不着姥姥的家门。做题能力强,动手能力却很差。选择答案做得很好,创新能力却几近丧失。 “四书”也好, “五经”也好,在经典文化中,知行合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前面我们讲到了《论语》中的“听其言,观其行”等等都是。再比如, 《冬夜读书示子聿》里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比如,我们读《战国》 ,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解了这些典故,对于解这个理念,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现在的教育,害人不浅了。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行的理念早就被扔到了一边,这个危害实在太大。就好像是一棵树的成长,既要有“知” ,又有“行”,二者缺一不可。而现在我们都只在强调“知” ,而对于“行”却几乎忽略不计,样长出来的树必定是畸形的。 《三字经》中,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讲亲师友,习礼义?在“亲友,习礼仪”的基础上,才会去知某数,识某文,讲的就是知行合一。只有知,没有行的育,那是一个畸形的教育。光是把知识在头脑里打转,在眉毛间展示——眉头一皱,计上来,那是要吃亏的。说严重一些,那是要倒霉的。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讲——君子遵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这样的人我是不去做的。别说是光知不行,就是全知而半我也是不会做的。一个人的成功,绝对是做出来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因为我们对传文化熏陶的缺失,天天讲、月月喊,叫破了嘴皮、喊坏了嗓子,几人能识,几人能知呢?行合一,这个理念的种子,千万千万要从小就种在孩子们的心中。从小不种下这个种子,大了,那就有问题了。现在网络里流行一些公知。说两个例子:一个是前不久的毒胶囊事件,居然有专家出来讲,一天吃六个这样的胶囊对人体无害。 这样的知识分子可以说丧失了做知识分子的良知,从理论上讲,兴许是不要紧的,但是,从“行”上来讲,那是在挑战公众的生活常识。第个例子,湖南有一个地方,因为洪水桥塌了,死了五六个人,而这座塌掉的桥,从内部结看几乎看不到什么钢筋。但居然,会有专家出来讲,塌桥很正常,公众不必大惊小怪。 他们玩弄的是学识,玩弄的是数字,玩弄的是概念,玩弄的是科学,是属于听其言的“言” 。而对于行而言,对于民众的心理承受,对于民众的心理关注——“行”而言,他们简直就白痴。这些人从根子上讲,受到的都是“知”的教育,对于“行”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如三国时期的马谡一样,说起来头头是道、彬彬有“理” ,实则来讲,他们没有一点社会常没有一点道德常识,没有一点伦理常识。这些光知道数据,知道科学,知道概念的人,就危害社会的人。所以,我们要从根子上,真正地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意识。这个意识的树立,要从我们在座的家长做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我知道了,但我就是不做。学文的道理也是,不能简单地说:听了课,老师讲的道理、方法、技巧、我都知道了,但就不亲身实践一下。知识与知道是有区别的。知识只存留在大脑的记忆里,而知“道”是经实践转化的一种能力。只知不行,是谓知识;知而行之,是谓知“道” 。知而不行,天下道千千万,都明白了,也不管用,知而行之才能出真知!这是作文的学习方式,也是工作、活的得“道”方式。工作中要讲执行力,而学习作文如果没有执行力,没有行动力,也是万不可的。知行合一作文(二)顾名思义, 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 才会变得完美。 俗话说: ”临 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 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 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相信世界上会有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我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 而到那时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 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毕业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 30 多岁时,忽然想学画画,结果他在40 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 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 ??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试我还有多少个明日呢?几千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一开始,确实不容易,但是有这么个让我倍感压力的对手,我不怕了,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知行合一作文(三)知行这个词早在明武宗正德三年就提出来了,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的知就是自己脑子中的知识,行是实践。而知行合一就是把知和实践结合起来。知行在当代社会几乎是无处不在,上到大企业的老板,下到普通电工都在运用着自己脑子中的知识去实践,去摸索。而只靠动动嘴,动动手就财运滚滚的人也只是凤毛麟角。就是骗子也要去创新骗人的手段。 公元前 208 年的纸上谈兵的故事, 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它讲述的是赵国赵奢的儿子赵括带兵打仗却只按兵书办事不去变通从而兵败的故事。这故事很直接的告诉了我们知行合在一起是有多么的重要,只有嘴上的空谈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就像人们在当时良蒸汽机一样,如果只是去谈论他的改良方法而不去解决它在实际生产当中的问题,也就有后来的瓦特和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废寝忘食发明永动机,花十年时间,最终没有成功。因为“永动机”根本不可能存在,这种假设本身就违背了物理上的质量守恒定律, 因此单独从发明永动机的目的而言, 这是无意义的。 糊涂,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最后无功而返。小孩子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等等。这一切都在“行”的驱使下获得的感受,只有“知”让他们知道,火不能去碰,冰不能常握,糖不多吃,石头不能硬碰。知行结合为一体,你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其实知行合一,其实是一处事的态度,不要还没做就开始在自己头脑中虚构,而要一边做,一边总结,最终让自己步步强大起来。 篇二: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金灿11 岁,重庆市渝北区 南方玫瑰城实验小学校六年级一班 指导老师: 游伟知行, 顾名思义, 读书, 旅行, 这使我困惑, 什么为旅行,读书又为何物,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其中之理是异常明了的,读书,旅行,是择前者还后者,倘若将两者联系起来,其中之理便显而易见了。温习书目后再旅行,旅行中的阅读,未尝不是一种享受呢。我记得初次访绍兴时,探访了鲁迅先生的故居,鲁迅是一个文学大家,小学时我就对他有着无限向往, 不仅是对他的文笔, 他坚毅刚强的性格也省人深思,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甘为孺子牛”还有他幼时学府,三味书屋里他用刀刻在书桌上的“早”字,其理由是异常了的:一次鲁迅迟到,被老师责罚,他就用小刀在课桌上刻了个“早”字,此后再没迟到,面对读书,写字始终是在与青灯做伴,在坚持不懈中锻炼,学习。 房子是十分古老,陈旧的,结构,做工十分细腻。我穿过一条阴暗的走廊,步过一间间屋子,看到了鲁迅的儿时天堂——百草园,我见到了鲁迅“朝花夕拾”一书里描写的光滑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这里的一砖一瓦都留着一位伟人的谈笑风生,虽他的书里曾写过的故乡, 但看过之后却更省人深思。 若这时再抽出一席书, 静享这书的美和这百草园的美,当我坐在这儿时,或鲁迅先生也坐在这时,他是否和我有一样的心境呢,我描画着自己的种种遐想,将我的幻想,栓在了绍兴古迹上,永不消逝。篇三: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作文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我在这个寒假中观看了经典诵读这个节目,体会到了我们不仅要学,还要学以致用;不但要知,而且要知行合一。这个节目就是扣住了这个主题,把学以致用与知行合一结合在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文明有礼的重要性。 经典诵读包含了三个栏目“古诗问答” 、“名家对对碰”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 第一个栏目是“古诗问答”,小选手们进行了自我介绍后,便开始了激烈的比赛。我想,要不我也跟他们比一比。 结果, 我一首古诗都没答上来, 小选手们却冷静沉着、机智应答,古诗像珠子一样一首一首的蹦了出来, 最后只好宣布我是倒数第一, 要强的我当然不服了,但我还是屡战屡败,我心里感到非常敬佩,可见小选手们付出了多大努力,真是台上一分台下十年功啊!所以,我以后也要像小选手们一样发奋读书,因为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第二个栏目是“名家对对碰” ,三位小诗人出的题我都会,我可能比较擅长这个项目吧 !但是有些小选手答不上来,我便有些骄傲了,小选手们真笨,居然这么简单的题目都答不来,看我多聪明啊。妈妈对我说: “每个人都各有所短,各有所长!千万不要骄傲啊。 ”我觉脸上火辣辣的,不再骄傲了。第三个栏目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这也是让我深受启发的栏目。为了考验选手,导演故意在盘子里只放了五只大虾而一共有六位选手,他们谦让了很久谁都不肯吃,最后第位选手给他旁边的两位选手和自己各夹了一只虾,另一位选手给其余的两位选手夹了仅有两只大虾,后来,导演为了奖励小选手,又给了小选手们一只大虾,小选手们互相谦让的动让我很敬佩,我立志以后也要做个这样的人。我明白了要谦让,要懂得饭桌上的礼仪,还明白了要对他人懂礼貌,要把中国传统美德传承下去!我国自古就流传关于传统美德的事,如:《孔融让梨》和《黄香温席》 ,这些故事我们一定都听过,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寥无几,我们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做到的!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更应该传承美德、诵读经典,让中华传统美德继续延续下去,让下一代人仍然能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好的意境,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谦让与包容。 篇四: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 学以致用――观《国学小名士》有感 寒假期间,老师布置我们每天准时收看山东电视台少儿播出的《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看后,让我受益匪浅。 我原本以为经典诵读就是拿着本书站在台上有感情地朗读,没想到却可以通过这么多方式来向我们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节目共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叫 “我爱记诗词” ,选们要依次作答包含关键词的诗词名句, 他们的答题过程中我也随着他们一起想, 可总是比人家慢半拍,当选手们说出诗句时,我才发现他们说过的我也学过、背过,可就是没有第一间想起来,即使背过了也没有变成自己脑海的一部分,看来我的学习还是不用心啊,这个病以后学习中一定要加以改正。 第二个环节叫 “名家对对碰” ,由小朋友扮成古代名士给选们出国学方面的知识题,其中有几道我印象深刻:一个是“七月流火”的意思是什么?我来以为七月流火就是七月天气很热,就像天上大火流下来一样,可听了选手的解答以后我知道,原来七月流火是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和我的回答正好相反;还有一题是问公狮子脚下踩着绣球,母石狮子底下压着什么?这个题我完全不知道,回想以前见过的石狮也完全没印象,听选手们回答我才知道母石狮子脚下的是小狮子,看来平常我的观察一点不仔细呀。第三个环节是 “美德大考验” ,是考验选手们对国学美德的实际应用,是否真正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考验中才发现存在的问题真不少:吃东西只想着自己,公共场合声接听电话,对倒地的垃圾桶、散落的橘子、随地的纸团等等置若罔闻,这些小事情虽然是一瞬间的决定, 其结果也不会是怎样的轰轰烈烈,惊天动地, 但如果这次听而不闻,下视而不见,长此下去,只会养成自私自利, “以小善而不为”的坏毛病。 通过观看《国学小名士》电视大赛,使我悟到了对传统国学不但要学,而且还要用,我总结就是要由外而内,由内而外。 “由外而内” 就是要通过学习,将书本中国学的抽象道理成自己掌握的知识, “由内而外”就是把从国学中学到的道理、方法融入进生活中,使自己人格得到升华。学习国学,最重要的便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的传文化传承下去。篇五: “知行合一”作文讲评与指导 “知行合一”作文讲评与指导“知行合一”作文讲评与指导滕欣俭原题再现小区里,几个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一边晒太阳,一边比赛背诵《弟子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孩子们鼓起小脸认真背经典的样子很动人。当孩子们的父母来招呼孩子们回家吃饭时,不愿回家的孩子使出了各种办法与伎俩,有的与父母拉扯,有的大声呵斥父母,有的甚至在地上抗议打滚 ??思维过程材料作文需全面把握材料,提取关键词,揣摩命题意图,精准立意。分析思考任何问题都无非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 但具体分析时要有所侧重。 由多则材料构成的作文题要弄明白材料间的关系,以便准确立意。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复合型,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或现象进行阐述,这就需要找到论述的交集,即论述的共同题;二是对立型,材料在内容性质或观点表达上都是矛盾、对立的,需要分析其矛盾对立原因,往往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必须明确的是,所有的分析都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本次材料作文属于对立型,一方面是孩子熟练地背诵《弟子规》 ,内容是孝敬父母; 另一方则是孩子任性刁蛮,毫无礼数。 “是什么”角度:材料的内涵是什么呢?前者是言,后者是行;前者是表,后者是里;前者是学,后者是用;前者是理论,后者是实践;前者是国学繁荣,后者是素质的低下;者是知, 后者是行。 总之, 这是一个隐含的关系型作文, 不可单一分析。 “为什么” 角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反差呢?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学不能致用,理论脱离实践,盲目跟风,忽视内在修行,知行分离。 “怎么做”的角度:这种现象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行胜于言,表里如一,学以致用,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一言以蔽之,知行合一。 如此三问三思之后,是否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呢?篇三: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作文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我在这个寒假中观看了经典诵读这个节目,体会到了我们不仅要学,还要学以致用;不但要知,而且要知行合一。 这个节目就是扣住了这个主题, 把学以致用与知行合一结合在一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文明有礼的重要性。经典诵读包含了三个栏目“古诗问答” 、“名家对对碰”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第一个栏目是“古诗问答” ,小选手们进行了自我介绍后,便开始了激烈的比赛。我想,要不我也跟他们比一比。结果,我一首古诗都没答上来,小选手们却冷静沉着、机智应答,古诗像珠子一样一首一首的蹦了出来, 最后只好宣布我是倒数第一,要强的我当然不服了,但我还是屡战屡败, 我心里感到非常敬佩, 可见小选手们付出了多大努力, 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 所以,我以后也要像小选手们一样发奋读书, 因为只有付出努力, 才会有收第二个栏目是“名家对对碰” ,三位小诗人出的题我都会,我可能比较擅长这个项目吧 !但是有些小选手答不上来, 我便有些骄傲了, 小选手们真笨, 居然这么简单的题目都答不上来,看我多聪明啊。妈妈对我说: “每个人都各有所短,各有所长!千万不要骄傲啊。 ”我感觉脸上火辣辣的,不再骄傲了。第三个栏目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这也是让我深受启发的栏目。为了考验选手,导演故意在盘子里只放了五只大虾而一共有六位选手, 他们谦让了很久谁都不肯吃, 最后第一位选手给他旁边的两位选手和自己各夹了一只虾, 另一位选手给其余的两位选手夹了仅有的两只大虾,后来, 导演为了奖励小选手,又给了小选手们一只大虾, 小选手们互相谦让的举动让我很敬佩,我立志以后也要做个这样的人。 我明白了要谦让,要懂得饭桌上的礼仪, 我还明白了要对他人懂礼貌, 要把中国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我国自古就流传关于传统美德的故事,如:《孔融让梨》 和《黄香温席》 ,这些故事我们一定都听过, 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我们只要努力去做, 就一定能做到的! 我们作为新世纪的少年, 更应该传承美德、 诵读经典,让中华传统美德继续延续下去, 让下一代人仍然能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美好的意境, 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谦让与包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冬天的作文300字 新年快乐作文 冬景作文 公园的景色作文 童年生活作文 关于创新的作文 六年级作文400字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 勤奋作文 初心 作文 书法作文 作文好句 合作 作文 英语作文初中 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作文600字 值得珍藏的财富作文600字 劳动作文600字初中 冬日美景作文 夏天 作文 家 作文 读西游记有感450字作文 四年级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读什么有感作文400字 关于春节的作文100字 我们都是一家人作文 关于元宵节的英语作文 快乐的一天作文500字 给某某的一封信作文 我最喜欢的动物英语作文 乡村美景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