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时代楷模”陈立群:花甲进苗乡 烛照学子路

2020-07-14 13:24:01
相关推荐

“时代楷模”陈立群:花甲进苗乡 烛照学子路2019 09 10 07:58:34

浙江日报(记者 马悦 郑文)3年前,原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婉拒民办学校两百万元高薪,独自背起行囊,走进贵州省的连绵群山,担任起黔东南州一所普通中学的校长。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

3年后,陈立群站在了聚光灯下——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9月9日,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陈立群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支教的日子里,陈立群做了什么,想着什么,又给当地带了什么变化?日前,记者在北京采访了陈立群,听他讲述这些年的支教点滴,他也想通过《浙江日报》,向家乡人民分享一个个来自大山深处的喜讯。

“教育者最为重要的就是把外在的严格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发、内驱的强大动力。舍此,便不成其为教育。”

——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

课堂内外

守住教学生命线

这两年开学前,贵州省台江县有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不少村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为考上大学的孩子们开欢送会。孩子的脸上充满自信,家长眼含热泪,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谁家孩子考取大学了”,每个人都感受着这份以前少有的荣耀。

2018年,台江县民族中学全校901名学生参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2019年,全校885名学生参加高考,有561人考取了本科,本科成绩完成率达到了183%,其中一本线第一次超过100人。

黔东南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方主战场,也是杭州对口帮扶的地区;台江县是“天下苗族第一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全县唯一的公办高中,台江民中在陈立群来此就任校长之前,教育质量堪忧:每年仅有100多人能上二本线,2008年和2011年只有一名学生考上一本。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只有一个想法,我要竭尽所能去帮助那些和我当时所处环境差不多的孩子。”陈立群的支教初衷就是这样简单、真诚——不为名利、只为初心。

抱着这样的心愿,陈立群迅速投入到台江民中的工作中。可没想到,上任第一天,当他走进台江民中食堂,着实被“吓了一跳”:偌大一所学校,只有一个食堂一口锅,师生排着长队半天打不上饭;苍蝇乱飞,卫生状况堪忧,学生的营养根本无法保障。

陈立群的眼光确实与众不同,他先从改善师生生活条件抓起,着手改善食堂环境。不到两个月时间,全校3个年级分3个食堂用餐,单独开设教工食堂。

偏远山区硬件条件不好能够理解,可是,整个学校学习氛围之差,才更让陈立群感到诧异:校园本是安静之地,可是台江民中晚自习时间吵吵嚷嚷,老师不管,学生不学,完全不是一所学校应该有的样子。

陈立群立即实行全封闭管理,所有学生全部住校,手机全部上交,只在周六发还并限当天使用。学生自习时间不允许在教室讨论,每个班每天检查评比,早中晚挨个教室督察。没多久,3000多人、55间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变得有序起来。

“非宁静无以致远,不静下来,怎么能够想得深远呢?”陈立群说。

浮躁止于宁静。新校长的这根缰绳一拉,这些四处撒欢的学生们像是被一记无形的教鞭抽在了心上,立刻进入了紧绷状态,一盘散沙式的学习氛围逐渐改变。

温文尔雅的校长,动起真格来毫不手软。走进课堂的陈立群,开始调研教学质量。这一次他又被教师的不在状态“吓了一跳”。

“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讲了20多分钟课,才发现自己讲错了。这不是误人子弟嘛!”陈立群当机立断,直接让这位老师“下课”。没过多久,他又将另一名上课没有教案、跟着感觉走的数学老师调离了岗位。

不到一个月时间,两位老师接连被调岗,在台江县教育界迅速传开,大家都被这位铁腕校长雷霆般的整顿魄力震惊了。

“老师们的精神一下子都绷紧了。”台江民中副校长粟高胜说,大家都开始反思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式,深刻理解陈立群口中的“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含义,“大家备课、上课都很积极,教学上变得认真严格、质量有了长足进步。”

短短两个月,陈立群制定了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创新教学方法,台江民中经历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巨变,这所原本涣散的学校终于回到了正常轨道。

2017年6月7日,是陈立群来到台江民中带出的第一届毕业生高考的日子。两个星期后,当揭开榜单看到成绩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感到欣喜——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了近300人,是以往的3倍。

推荐阅读

“教育,就是要把人性中的善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出来,并付诸实践,绵延后代,完成人类精神文明健康和谐的传承。教育即心灵唤醒。”

——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

滋润心灵织成爱的经纬线

“严师”只是他的一面,另一面是深的得学生之心的“暖男”。个人的烦恼,家庭的困难,学习的困惑,乃至对学校管理的意见……学生们都会写在纸上,从校长室门缝塞进来。

2017年底的一天,陈立群打开办公室的门,脚边是一封信和1000元钱。写信的是高三学生王世珍。当时,她因母亲得了尿毒症,提出退学,陈立群去医院探望,极力挽留她,临走时留下1000元钱。没想到,第二天,钱如数退回,并附信一封:

“您就像是一盏灯照亮了我的心灵。您的心意我领了,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但我明白,人如果不是到了绝境,绝对不能靠别人来改变处境,而是要有所作为。”

欣慰之余,陈立群退还了王世珍的学费,并帮忙联系医院。“之后,在学校每一次碰面,陈校长的第一句话都是‘生活费还有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一定要跟校长说’。”王世珍说。

2018年6月,王世珍参加高考。现就读于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专业是学前教育。“我希望以后能回到家乡,成为一名老师,像陈校长一样,有爱心、有责任心。”她说。

读书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方式,陈立群深知这一点。出生于浙江农村的他,也因家境困难一度辍学,改革开放后考上大学,人生轨迹得以改写。

一进台江民中大门,很远就能看到石头上镌刻的一行大字——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感。这是陈立群到这里做校长后新设立的。“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我特别想对师生传达的价值理念。”陈立群说。

刚担任校长时,全校每年辍学学生有100多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占全校人数近一半。父母遭遇重大疾病的、父母离异的、家里揭不开锅的、学生生病住院的……陈立群心里记得清清楚楚。每个学期,陈立群都要了解每个班的学生入籍报到情况。谁要是连续旷课,班主任都要第一时间报告。

没过多久,老师们又被陈立群的脚力所震惊——这个杭州校长一路向西,到了台江还没有停止步伐,一有时间就要去家访。

在台江民中,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孩子较多,陈立群经常走村入户家访。台江县境内崇山峻岭,车辆经过之处,旁边就是万丈悬崖,有些地方需要坐船、步行。最远的一次家访,陈立群需要先开车一个半小时,再坐45分钟柴油船,下船后再走半小时路,才能到达学生家里。陈立群不在学生家中吃饭,走时却总会留下几百上千元,目的就一个:千万不能辍学!

只有把教育放在“特殊优先级”,才能克服现实困难,找到解决办法。3年时间里,陈立群跑遍了整个台江,家访了100多个贫困学生家庭。春风如雨,润物无声,该校贫困生辍学现象基本消失。

没有爱和责任,做不了教育,更做不好教育。无论对学生还是老师、家长,陈立群都格外重视“心灵唤醒”“精神教育”的力量。

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以及各种公开场合,陈立群都鼓励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教学楼前开辟“志向林”,在每年台江民中“励志节”这天,师生们将自己的志向埋藏于树下;培训驻村第一书记,讲授尊师重教、教育与脱贫、家庭教育;给考上大学的家庭送喜报,让家长感到读书光荣……

因为待遇跟不上,台江民中每年都有十几位教师离职。为了解决教师待遇问题,陈立群没少跑当地的教育部门。他还拿出所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杭州市杰出人才奖20多万元,设立了台江县民族中学“奖教金”,每年奖励9名教师,每人5000元。

陈立群又主动接手了许多“分外之事”:走遍黔东南16个县市,作了100多场讲座,义务给初中、小学校长老师授课,接受培训的校长、老师超过了1万人次。

当地百姓对教育的信心回来了:中考尖子生几乎全部留在本地。2018年9月开学前,台江中考前100名的学生留在本地读书的有95人,今年,这一数字达到了99人,而在往年,常常只有个位数。校园里到处都是蓬勃自新、向上生长的力量,老师们也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获得感。

“给钱总是要花光的,给物资总是要用完的,唯有把农民的孩子培养好,才能使家庭的贫困不会成为世袭。”

——陈立群《我的教育主张》

点燃希望

走向远方地平线

教师节前夕,贵州省台江县台拱镇张家村的张夏夏坐高铁来到嘉兴学院,迎接她的是南湖畔的秀美景色和大学的美好时光。

临行前,她给自己敬爱的陈校长写了一张贺卡。“我是一个不突出的学生,成绩也不是很出众。在填志愿时,家里人都劝我报一个省内的学校,但我还是义无反顾地填了浙江高校。是您的到来,才让我有了走出贵州的想法,我坚信自己的选择……”

“比起升学上的靓丽数据,我更开心的是,老师学生的精气神不断提升,自信心不断增强。”陈立群和记者分享了这个新变化,“以前,考上大学的孩子不多,也不敢往远的地方走,基本都集中在贵阳。今年,我查看了学生的录取情况,基本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里都有我们的学生。”

教育的意义就摆在眼前,苗民们逐渐认识到,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

孩子们感谢这位“校长爸爸”,办公室里,经常有学生塞进门缝的信、贺卡。然而,面对学生们的感谢,陈立群却说:“错了,是我要感谢你们,因为是你们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提升了我的办学思想,充实了我的精神世界。”

准备去支教前,陈立群向老母亲告别:“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这个心愿由来已久。担任杭州长河高级中学校长期间,陈立群就创办了浙江省首届宏志班,为寒门学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

“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发现。”陈立群说。他在杭州长河中学工作期间,一共带出了12届宏志班,招收的951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相比于这样的成绩,陈立群更加坚信一句话: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长,其次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后来,他和老师们一起总结了“宏志精神”——高远的志向,高昂的志气,高雅的志趣。

来贵州支教,致力于兴办平民教育,这与他长久以来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一脉相承,与他创办宏志班的原因相通。

陈立群唤醒的不只是孩子们的宏图大志,更是用爱唤醒了他们那份感恩的心。而今,当年用心呵护的幼苗已经长大,陈立群一个人的支教,已经变成了一群人的勠力同心——一批批宏志生把“宏志精神”传递到了更多的地方。

曾经的宏志生朱华彬去台江看望陈校长,看着苗族孩子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眼神,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随即,他和其他的宏志生们一起筹备宏志基金,决心像陈校长那样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求学梦,诠释“教育的最大魅力,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让好的更好,而是雪中送炭”的意义。

陈立群的支教进入了第4个年头,原本计划支教一年,把学校管理理顺了就走,可每当看到山里孩子期待的眼神,他都说“我没有拒绝的理由”。然而,他却很少把自己的事说给大家听。他常年药不离身,也并不富有,更有好多牵挂:92岁的老母亲独自在临安老家生活,孙女今年5月出生后,还没见过爷爷。

面对这些,教育局领导、学校老师都不敢多问,他们从不问“陈校长什么时候回去”,他们只关心“陈校长还能留多久”。

陈立群的微信头像是教室用木板钉起来、四面通风的台江县小江小学。他以此激励自己,只有争取给孩子更好的求学机会,才能用教育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现在,他所能做的就是尽快在当地传播爱与责任的教育理念,留下学校管理、教育改革的经验。

在陈立群出资和推动下,台江民中启动《青年教师培养行动计划》,针对不同老师情况提出了“小荷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培养计划。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关键在于增强贫困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至于到底会在台江支教到何时,陈立群自己也说不清,但他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感始终如一,因为这里有他太多的牵挂。

来源:浙江日报作者:记者 马悦 郑文编辑:郑海云责任编辑:方志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绿萝的作文 五年级优秀作文 我的梦 作文 冬作文 优秀作文600 作文三年级300字 奋斗的作文 我的妈妈的作文 作文格式 作文50字 作文300 桃花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幸福就是这么简单作文600字 最好的礼物600字作文 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作文600字 我的另一片天地作文600字 给妈妈的一封信600字作文 冬天里的快乐作文600字 什么伴我成长作文600字 最温暖的陪伴作文600字 传统节日作文300字三年级 描写春节的作文300字 写人的作文题目大全 电影观后感800字作文 最美的遇见作文600字 令我难忘的一件事作文 我家乡的春节作文 记忆深处作文600字 五年级寒假作文 有关过年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