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语文作文的“套路”——北大男神谈如何写出满分作文

2020-07-19 17:12:02
相关推荐

选自网络(本文作者蝌蚪尧为民大附中2013级6班学习委员,考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考作文49.5分,海淀期末、一模作文满分)

近日很高兴听到几位“新鲜出炉的高三狗”问我该如何写作高考语文作文的问题。看到高三的学弟学妹学习热情高我很开心,能得到他们的认可更让我自喜。

先来介绍一下我的高考作文血泪史。刚入高中时,深受初中三段式作文套路迫害的我一度陷入深深的绝望。老师说我的作文言之无物,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结构、更谈不上文章的“格”。我记得在分班后的第一篇习作受到表扬后,我的名字在作文的光荣榜上便销声匿迹。幸而在每篇作文的面批和自己的乱打乱撞中,我渐入佳境般找到了语文考试中作文的感觉。到了高三,我开始擅长写作考场作文。在海淀区的四次统一考试(作文全区统一阅卷并且为双评取平均分)中,我的作文共取得两次满分,并在高考中拿到49.5的分数(满分50)。这个逆袭的过程并不是在炫耀,只是想告诉大家,即使已经到了高三,作文成绩还是非常有可能有大的提高的。

注:以下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与学校老师讲解有任何出入,以老师为准,笔者参加的为北京的高考,作文评判标准可能存在区域差异,请读者酌情参考。

高考语文作文占总分的1/3,应该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拿理科来讲,有时候作文上的差距可能就是数学的最后一整道简答题。首先要明白,高考作文的评判并不等于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所以请不要拿自己的文学偏好去写考场作文。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阅卷过程中每一篇作文得到的时间都十分有限,虽然有完善的双评等评分系统和标准,但如果写出一篇隐晦或荒诞派的文章,被埋没甚至误判的可能非常大,因此笔者建议虽然创新值得提倡,考试中还应以稳妥为准。

注:本文不谈及写作思路,有了足够的累积与尝试,思路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局限于方法论反而会限制以后对作文的思考。

先来看一篇考场上真实的文章。这是海淀期末的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国度。

从哪吒传奇到《山海经》,从《西游记》到《三国演义》,从孟母三迁、塞翁失马到亡羊补牢……我们用故事教人忠直与正义,教人智慧与勇气。古人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寓于一个个浅近动人的故事中,直到它们妇孺皆知,代代相传。然而,中国故事的声音在世界舞台上似乎愈发疏离难辨,或许它是在回归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当迪士尼动画《花木兰》在各地的荧幕上映,你是否不解那个耳熟能详的木兰代父从军故事如何成了美国制造?当充满唯美色彩与中国元素的《功夫熊猫》在世界范围深受追捧,你是否惊诧我们的国宝与功夫竟成为了人家的主角。与其说别人掠夺中国故事题材,不如审视自身查找症结所在。最近上映的国产动画《大圣归来》,在技术与动画创新上广受好评,然而当你走进影院观看,却不禁汗颜,我们津津乐道的悟空,怎么只有这般干涸枯燥的剧情?并非是我们没有故事,而是中国人越来越丧失了讲好故事的能力。几年前,一本纪实文学《看见》刷新了人们对的认识。看似枯燥的纪实,在柴静细腻的文字下却显得真实动人、丰盈充实。沉醉于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柴静在序言里告诉了我们讲好故事的秘诀:去关注人。反观她的故事,每在动情处无一不是人心深处的热爱、善良与韧性使我们动容。她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打开了人心的锁,让故事汩汩流入。海德格尔说:“故乡位于大地的中央。”这是说乡愁,亦是在讲故事。我们记忆深处的故事,无一不带有淡淡的乡愁的味道,我们是在那一个个故事中认识这个世界的。某种意义上讲是故事构建了我们的故乡。也正因如此,乡愁便是一个时间而非空间的概念,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是人心本善的童年时光。莫言的乡土文学能让全世界的人们为之动容,大概也是因为他的立足表为故乡,实际上则是人性的软弱与坚强。尽管文化差异巨大,但人心向善的本性相同。一个来自异域的故事唯有唤醒你内心的善良与真诚,才会让人动情,才会使人顿觉那是似曾相识的、童年与故乡的味道。中国的故事从未褪色,使我们追求创新技术的脚步掩盖了它最朴素却珍贵的美。恰如《舌尖上的中国》用中国之味打动世界,当中国故事走上回归之路,去聚焦人心最柔软的感动与善良之时,中国故事必将在茶香琴韵中赢得世界的喝彩。

讲好中国故事,便是让故事回到故乡。

这篇作文是笔者在考场30分钟完成的,并获得满分。时间的仓促加上写作本身的不成熟,文章有很多问题与漏洞,然而作为一篇取得高分的考场作文,我想借此文与各位一同分享我写作的“套路”。

1、举例无新旧雅俗之分,在恰当精妙处见高下。

对于大部分高三同学来说,再去阅读一本本厚重的文学书籍不是一件划得来的事情。然而同学们大多有一种倾向:认为一篇文章中出现的新颖的、自己不熟悉的例子越多,就认为这篇文章内涵越丰富、越有含金量。由此就会有同学刻意去找一些小众的素材,进而在作文中出现拗口的外国名字,不熟悉的实例。当然如果真的有积累、有了解,不必刻意避讳这些名称的出现,而对于大多数积累不是很丰富的同学,我的经验是举例不在于它有多么小众、有多么华丽的名称,更不会因为其为考场上流传已久的例子而让文章掉价。

评判一个例子好坏的标准在于它是否精当地符合你要阐述的主题。比如上文中第七段所举的莫言一例,不可谓不俗气。这篇文章写作时间是在2016年,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在2012年,那么莫言在作文场上至少已活跃的4年的时间,一定跟阅卷老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什么还可以在文章中大胆的使用呢?可见如果例子举得恰切,让阅卷老师知道你不是无话可说、不是生搬硬套,他(她)会更欣赏你对一个寻常事件的深入或独特见解。另外,文学的例子要比NBA、科学家、引力波等更受语文阅卷老师的青睐。尽量不要写太多其他科目的内容,也许那会唤起阅卷老师某个痛苦的回忆。

同时,一个事例在不同主题的文章中,被利用的方向也要有所区别。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例,在对于设立“李太白文学奖”的讨论与思考的话题作文中,莫言与诺奖可以用来说明真正好的文学是不在于它被评判的背景文化的,通过这个事例来阐释文学的普适性而反驳设立“李太白文学奖”来增强我国文化建设的观点。而在对中国创造的讨论类作文中,莫言可以让我们清楚中国创造的生长点可以扎根于我们忽视的乡村文化,在中国乡村血液中流淌的丰富人性也可以在世界市场找到受众。而在本文中用来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莫言则作为一个成功的案例,供我们去分析他所讲的“中国故事”为何成功。

因此,在积累事例的过程中,我们反而要选取尽量丰满的人物和事件,因为他身上有更多的挖掘点。只有你了解他更多,才能将他用得更生动灵活。这也就要求大家在积累过程中不可死记硬背写好的一段叙述事例的话,而是要将事例拆分成一个一个的元素,这样不但在应用时可以更加灵活、有详略,同时你会不自主的将不同的事例按照他们的共同元素建立联系,面对不同的作文题目,更容易触发你的灵感。

举例还应注重详略。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一般都兼具相似事件的堆叠和个别事例的剖析。还是以上文为例,在一开始,笔者使用了哪吒传奇、山海经、西游记、三国演义、孟母三迁、塞翁失马、亡羊补牢几个名词。它们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故事的代表,因此文中只写出名称而不展开,反而给人一种排山倒海而来之感。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既包含了正义、忠直、勇敢、智慧等各个方面,又为印证中国不缺乏故事而是讲故事的能力提供了事实基础。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在“李太白文学奖”的作文中。文章一开头笔者便反驳:如果因为弘扬中国文学而设立“李太白文学奖”,那是否还要设立“张衡科学奖”、“李时珍医学奖”呢?这样的举例方式可以说是笔者作文开篇几段的万金油。它不但可以给文章以阔大的格局,让老师知道你不缺例子,同时在你举出这些例子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对文章中心话题做出的一系列类比,这个过程会让你更清楚你要说明白的是什么,甚至会启发你新的灵感与观点。后文中《看见》与莫言两个事例则是相对详细的剖析,这是文章的主体,必不可少。注意选择恰当而不是看似高端的事例,有所侧重的剖析会为文章的可读性增色不少。

2、考场写作如何用出“洪荒之力”?积累是关键。

相信很多同学在经历北京高考模式的语文试卷后(尤其是海淀区的模拟考试),都会觉得150分钟的时间只用来完成基础部分都是情理之中,更谈何作文。在高三的几次模拟中,我和我的同学经常都是用不到三十分钟甚至只有十五分钟来完成一篇考场作文的审题、构思与写作的。这样的写作时间恐怕是你要像抄写东西一样一刻不停的写才可能完成规定的字数。因此有很多同学会感叹平时具有写出一篇构思精巧的文章的能力,可到了考场,连写够字数都是问题,又谈何构思呢?在跟同学分享短时写作文的经验时,我曾说我考场作文不是现场写的,而类似于原文默写。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原文默写。认真读文章的读者会质疑,前面你不是说不能死记硬背写好的例子,而是要灵活应用吗,这与你现在讲的原文默写自相矛盾啊。其实不然,例子灵活应用是对的,原文默写也是对的。让我们来回忆一下从一个例子进入脑海到呈现在试卷上一段完整有逻辑的作文需要经历几个过程:

首先你想到了一个可以用在作文中的例子,你将它列举在作文题目下。第二步你在想这个例子中包含什么内容,该如何用这个例子,侧重说哪方面。现在时间差不多过去了一分钟,你很着急地开始动笔。以上文《看见》一段为例,现在你脑中的是一堆零碎的词汇,《看见》、柴静、讲故事,还有,时间不够了。你开始组织语言,想一些形容词,想逻辑。

如果是这样的情况,你能将这个例子阐述清楚有重点就已经非常不错了。而对于“刷新”“真实动人、丰盈充实”“人心深处的热爱、善良与韧性”“动容”“汩汩流入”这样慢动作的词汇,又怎么会在考场上写出呢?这些就是我默写的内容,我在记忆例子的过程中给它一些使用背景,并且尤其思考一下适合的形容词和动词,这些都是和事例紧密相连的,这样无论时间怎么紧迫,你都可以很流畅的叙述出整个事件。而阅卷老师面对这些词汇,面对一个侧重题目的新鲜叙述,怎么能想到你用了不到半小时写完了这篇文章呢?

对于面对作文无话可说的同学,也应该在积累上多下功夫。

让我们来看上文中“撑场面”的一段分析。

海德格尔说:“故乡位于大地的中央。”这是说乡愁,亦是在讲故事。我们记忆深处的故事,无一不带有淡淡的乡愁的味道,我们是在那一个个故事中认识这个世界的。某种意义上讲是故事构建了我们的故乡。也正因如此,乡愁便是一个时间而非空间的概念,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是人心本善的童年时光。

毫无疑问当阅卷老师很快速的扫过,看到你提到海德格尔,并且将讲故事与时空概念联系起来,他会不会在心里偷偷为你献上膝盖呢?其实他料想不到,在笔者的积累本上有一篇张清华的文章《暮雨乡愁》。

其中有一段话: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我此刻体会出了那种滋味,并非那么简单。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乡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的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都是对自我的悲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歌者哀叹的是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看过这样一段话后,再写出上一段“撑场面”的论述就简单了很多?那么问题来了,高三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少,又怎么能积累到更多这样的素材呢。实际上这并不是笔者课外阅读的收获,而是一片散文阅读题。在积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于优秀的素材有一些感知的能力。比如当你读到“乡愁”的字眼,当你看到文章中引用的诗句时,你就应该明白,这样的文章是你斩获阅卷老师芳心的利器。他们在你的作文中看到诗句看到乡愁这种文艺范儿的字眼就像肉食动物在青菜中看到一块脂肪饱满的烤肉。而恰巧语文老师会经常找这样特点的散文来做阅读训练。我的经验是将它抄在自己的积累本上,相比粘贴的方法,或许这样显得稍微耗时,但一举多得:你在抄写的时候可以体会写作时的节奏,如何长短句交错,如何夹叙夹议;同时在抄写过程中你会对文章有更深入的了解,变成手写版后,你可以感受到每个部分的比重大小,对文章的逻辑也会有更好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在你抄写一遍后,也许无法背诵整个文章,但对于文中提及的元素,你已经是熟记于心。在考场上当你想起海德格尔的那句话,就会自然地想到乡愁,想到时间与空间的辩证。这样的积累达到个五六篇,考场上其实就是大作家在帮你写作文了。

同时,对于高三的你来说,课本也是语文素材的重要来源。因为课本上都是高质量的经过精挑细选留下的文字,它是最好的反应中文语言习惯和中国审美的材料。笔者自己在高三时经常翻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这本教材,在课堂上,你可能只是跟着老师了解了其中的某些篇目,甚至过不了多久就会忘记它的具体内容。因此,这些虽然是课内的内容,但如果你能在考场作文中写出一句两句,也一定会让老师认为你是一个文学积累丰富的好学生。同时,古诗文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你熟记《春江花月夜》后,等你在构思景物描写,你写出的便是贴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江天一色”的中国式美景。在我的积累本上还有过人民日报一段这样的评论:“技术的诗意”,其实不是铺陈、夸张、搞怪,而是“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如同庖丁解牛,始终按照其结构特征用刀,在顺应自然求至善中尽显智慧和技艺。其中凝聚着“真”——尊重规律、以道驭术;凝聚着“善”——简约利物、惠而不费;凝聚着“美”——巧夺天工、出神入化。多些“技术的诗意”,实质正是遵守技术伦理,把创意和人文有机融合,用“人的尺度”统摄技术,给人更多便利感受和美的体验。

庖丁解牛,何以能做到“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卖油翁,何以能做到“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用现在的话说,就在于“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达成“专一行”的成就,靠的是日复一日对专业技能的细心钻研,从简单掌握转而游刃有余,再从驾轻就熟实现“目无全牛”。

这些便能使你论述现代大国工匠精神时也能展现出你的古文积累和语言的干练。与其浏览市面上各色各样的杂志,不如将时间分给人民日报这样官方媒体的评论,它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冰冷,其中有很多干练的、文采斐然的素材可以让我们很方便地使用,更重要的是,它宣传的正是高考要求的价值导向和时事热点。

素材的积累只是局限在寻找素材的一个时间段内,其实生活中很多素材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中的灵感触发。平时听到的歌词可以在考试中让你写出文艺而凝练的语句,看到满地金黄的银杏落叶可以提醒你,这便是金秋的模样,春晚上谭维维华阴老腔一声喊也成为了笔者打开高考作文的正确姿势。那些让你觉得美好的事物,也会让其他人动容,素材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需要强调的是,素材的积累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分冗杂的素材累积可能会让我们在考场上难以抉择,或是造成记忆上的困难。笔者自己的素材积累本只有20页,而真正背诵的内容只有14页左右,看似不少,实际上这样不需要严格记忆的内容还是非常容易被大脑接受的。利用高三上半学期的时间建立一个自己的积累本,在下学期的一次次模考中就是你炫富的时候。

3、注意语言质量,留心文章节奏。

所谓语言质量,就是你语言的叙述方式。在高三我和我的一位小伙伴经常讨论一些写过的作文,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论证思路相似的文章,一个好的叙述方式可以让文章显得升格不少。同样的一件事情,该用怎样的句式让文章显得更生动、简洁?笔者也只是高中语文的学习者,对于专业知识没有了解,但经过几次讨论后我们发现,尽量多的名词叠加,要比动词更显得书面化。在文章中尽量减少“我”的使用,尝试用其他叙述顺序去替换,并尝试去习惯一种你喜欢的叙述方式。坚持下来,再动笔时便不用刻意去思考,而是将这种叙述方式内化为习惯,自然地写出更“语文”的句子。这样说太抽象了,我的建议是找一些自己欣赏的作品,尽量是风格一致而且你是喜欢这种风格不光是它的陈述对象的文章,多阅读多体会,可以思考如果让你来说出这些意思,你会怎样说,比较你和他的差别,一般就可以找到提升自己语言风格的突破口,这是一个很好玩的游戏,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也是一种放松的好方式。

还有一种很好的提高语言质量的方式:把自己想象成纪录片的配音者,或者是故事的讲述者。(那个熟悉的声音:在非洲的大草原上……)在考场上奋笔疾书时,我们可以在心里默默读出自己写的内容,给它一个或平缓或激昂的语气语调,像是在给一部影视作品写旁白稿,这样的方式可以辅助自己写出更有文学色彩的话。比如文章开篇:

中国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国度。从哪吒传奇到《山海经》,从《西游记》到《三国演义》,从孟母三迁、塞翁失马到亡羊补牢……我们用故事教人忠直与正义,教人智慧与勇气。古人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寓于一个个浅近动人的故事中,直到它们妇孺皆知,代代相传。

从大到小的叙述可以让文章不失恢弘之感,这样的假设也可以让自己不由自主地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叙述问题。这样你写出的话与“我认为”一类的议论文便有明显的差别:后者阐述的是年轻学生自己的观点,而前者讲述的是一个个事实,毋庸置疑。

事例积累和选择上都有了自己的“套路”后,可以说作文已经提高了很多。想冲击更高的分数,不妨尝试注意文章的节奏。我们听流行音乐时会发现有非常明显的主歌副歌的分别,旋律的缓急、演唱者情绪的投入都是有节奏的。作为情感的表达方式,作文也可以效仿这种方式。用电脑或者大屏幕移动设备阅读的读者不妨去留意一下笔者一开始给的文章中例子的分布。从一开始的堆积,到后面每两行一个,再到后面的成段论述,并且两个详细举例中加一小段道理分析,这样写到试卷上后可以让老师不自觉的觉得你的作文是有结构的,给人一种可以顺畅呼吸的感觉。当然这是在你文章质量得到保证后锦上添花的一种提升方式,不必刻意追求。能做到这样固然不错,但是也要看临场的感觉和事例的安排。可能不是所有老师都会有看考场作文整体结构的习惯。

最后,字迹清楚整洁很重要,美观会加分;字数够很重要,到850字左右对于满分很重要。

首先感谢能认真读到此处的读者,笔者相信也祝福你的作文可以冲击满分。

以上仅是我面对自己曾经习作回忆起高考作文路上的点滴,其中的方法见解难免有失偏颇。读者还应有选择地参考,作文更重要的是不断尝试不断练习,体会出自己的思路、方法与风格,这个过程也饱含着“发现”的快乐。

也欢迎各位与我交流,分享经验,共同探讨。

祝学弟学妹高三顺利,高考加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老师打屁股作文 重庆火锅作文 三年级观察植物作文 元宵节作文500 写传统节日的作文 调教作文 写景作文600字初中 给自己的一封信作文 关于梦想的英语作文 美丽的雪景作文 捕捉幸福作文 窗外作文500字 温暖作文450字 煮饺子作文 感受亲情作文 假期的趣事作文 春节的作文800字 四年级满分作文 写信作文300字 躺平作文 传承红色基因作文 写油菜花的作文 这就是爱 作文 我的梦想作文怎么写 描写长城的作文 知行合一作文 三年级同步作文下册 课外活动的作文 触动作文 父爱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