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心灵鸡汤有文学意义吗?

2020-08-10 12:51:01
相关推荐

“男人干家务不需要太多理由,更不是弥补自己某种短板的形式。他干,只是因为这是他的家,是需要他经营一生的事业。” 没错,这就是所谓的“心灵鸡汤”。来自刚刚去世的“最牛小伙”程浩。在知乎上,程浩写下了大量类似的文字,引起广泛共鸣。 心灵鸡汤的流行,已经颇有些年头了,早的不说,70后、80后、90后,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喝过不少。《读者》、《青年文摘》的小段子摘抄下来,用到作文里,那可是得分的亮点。上世纪80年代,在长期精神生活极度匮乏之后,中国迎来了一个类似“文艺复兴”的时期,大众阅读兴起,群众对一些通俗易懂、温暖人心、能够励志,又不乏哲理智慧的读物求之若渴,于是《读者》应运而生,并长盛不衰,堪称“鸡汤界”的泰山北斗。“鸡汤”流行三十年,至今已有反思之必要。 三十年“鸡汤”史 称文字为“鸡汤”,是指其有“营养”,富有“哲理”、“智慧”,可以滋补心灵,帮你看清人生本质,更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所以,热衷于 “心灵鸡汤” 的,往往并不是真心喜欢这些文字的美,而是抱着一种功利的心态去读,学了要拿来用,要在实际生活中见效果的。 读心灵鸡汤要解答人生困惑,而人在青少年时期,初尝大千世界,生活经验又严重不足,生存的意义、死亡、爱情、友谊、性等永恒的难题,摆在未经世事的少年面前,不免茫然失措,躁动不安。所以,人在这个阶段最热衷于心灵鸡汤,最需要“青年导师”。 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心智不成熟的时候,也特别需要心灵鸡汤的温暖与鼓励。80年代,陕北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风靡一时,这部作品形式上虽然与后来的鸡汤文字不同,但在当时却发挥了鸡汤的作用。它叙事宏大,试图阐述一个时代的变迁,其高度的理想主义现在看来更是达到了离奇的程度。一个贫苦的陕北农家,长子成为腰缠万贯的老板,次子跳出农门被高官女儿倒追,女儿考入名校欲实现科技兴国梦。这本书正契合了80年代改革伊始、万象更新、勤劳致富、改变命运的乐观主义的时代精神,虽然其文学价值经常被诟病,却不妨碍人们对它的喜爱,因为它更是鸡汤,而不是文学。 80年代末,高亢的理想主义遭受重挫,宏大叙事使人身心俱疲,知识分子走向犬儒,于是“鸡汤诗人”汪国真横空出世,1990年成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人们厌倦了80年代浓重的胡椒味,愿意听听汪国真的无比清淡又无比正确的“废话”:“生活里不能没有笑声,/没有笑声的世界该是多么寂寞。/ 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我微笑着走向火热的生活!” 很快,人们又对这白开水般的汪氏鸡汤失去了兴趣,港台出品味道淳厚的鸡汤如席慕容、刘墉等等一拥而入,国内又崛起了受过哲学科班训练的周国平,他们更适合此时文化品位上已不那么粗鄙的大陆青年们。 进入新世纪,大陆鸡汤界已是群雄蜂起,于丹、傅佩荣、李开复、唐骏等等各有山头,国学鸡汤、职场鸡汤、创业鸡汤、风水鸡汤满汉全席。尤其是微博兴起后,140字每条简直就是为鸡汤文字量身定做,打开微博,让人腻歪的鸡汤味道不时飘过。 要心灵鸡汤,不要心灵鸡血 心灵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少年急欲解答人生困惑,特别需要鸡汤,可是人生的问题毕竟不是读几条现成的“箴言”、“哲理”能解决的。当年龄渐长,生活经验日益丰富,就会发现鸡汤箴言相当空洞无聊。如一网友说的: “上了大学之后,心灵鸡汤这个词就渐渐变质了。人人、微博上哪儿都是所谓的心灵鸡汤小段子,起初见了还觉得不错,发人深省,可见得多了就开始恶心。更恶心的是,那些段子要么将名人逸事断章取义,要么是烂俗恶搞,要么是些老掉牙的早看过好多遍的故事……于是再也不看所谓的心灵鸡汤了。甚至一看到正能量、励志的帖子,都会觉得有点反感。” 鸡汤的问题,首先在于它为了迎合大众心理,激发人们一时的情感共鸣,往往会犯许多逻辑上的错误,经不起推敲。比如,“一套房子消灭一个巴菲特”这样的段子,就滥用因果联系,把可能性引申为必然性。再比如,“所有的催泪故事,都只能催那些想借机流泪的人的眼泪”,“懂生活的人,会认为手中在握的每一段时光都正值风华”,这是一些充满独断的全称判断。鸡汤文字还擅用排比等修辞句式,有气势有激情,但也仅此而已。总之,鸡汤文字表面振振有词,实则肤浅草率,这显然很难满足那些力图独立思考,探讨真问题的心灵,当他们思想稍有深度,自然就会鄙弃这些煽情、滥情的鸡汤。 其次,鸡汤读者一般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把它当成人生指南,所以这样的文字难免混杂进大量的成功学甚至厚黑学的东西,心灵鸡汤成为心灵鸡血,心灵毒药。 心灵鸡汤往往有一个通行的模式,就是“正面的过程”必然会导向一个“正面的结果”。比如一个典型的例子:“所有的坏东西,都是为了让你认识到何为坏。如果你和它走得够近够深入,还能掌握到如何避开它戒掉它的能力,留下了疤痕却种上了免疫力。人靠无畏的心去认识了解这个世界,又靠过往经验教训去保护自己。所有走过的或不堪或泥泞的一切,你知道都是值得的。” 事实上,“成功”是由先天、后天的多种因素决定的,具有偶然性,成功与努力、真诚、善良这些后天主观因素之间并不具有线性的决定关系,正面的过程并不必然导向一个正面的结果,你付出唐骏那样的努力,并不一定能“复制”他的成功。而且,生活中的挫折(坏东西)也不必然都能转化成好东西,有时候它能毁掉一切,不可挽回。 显然,鸡汤的“哲理”、“智慧”往往并不可靠。沉湎于鸡汤,会使人肤浅,丧失深度,年轻人倒不如扎扎实实地读几本经典著作,吃些“鸡肉”,使自己的思想见识真正强壮起来。 少一些张牙舞爪,多一些温良恭俭 微博时代,鸡汤泛滥,反感鸡汤者也大有人在。有人调侃“鸡汤穷三代,励志毁一生”。还有这样的段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抉择。当你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辨别方向的时候,请停下来,好好想一想,你是什么星座。”这是所谓“反心灵鸡汤”,以相同的笔法来嘲讽经常逻辑跳跃的心灵鸡汤。 心灵鸡汤难道完全无意义了吗?也并非如此。实际上,鸡汤的流行,既是人在某个年龄阶段的特殊需要,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在文化生活粗鄙化时代的特殊需要,也是任何社会中通俗文化的普遍需要。 在中国,像李燕杰、汪国真时代那样全民如痴如醉喝鸡汤可能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的文化修养已经大大提升了,心智越来越成熟了,但鸡汤文字不会消失。因为大众并不像专业知识分子那样,需要那么多的“独立思想”、“批判精神”。大众需要轻松容易、快餐化、鸡汤化、娱乐化的精神食粮,这是普世性的“刚需”。 民主化、市民社会的发展意味着通俗文化的兴起,鸡汤文化就是通俗文化的重要部分。港台市民文化发达,就向我们贡献了刘墉等鸡汤大师。而像美国这样成熟的现代社会,鸡汤文化之流行,比我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印刷量超过一亿册的《心灵鸡汤》系列书籍,就是由美国人搞出来的。 所以,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问题并不在于要不要鸡汤,而在于要什么样的鸡汤。鸡汤有优劣之分,我们要喝味道纯正有营养的鸡汤,而拒绝假冒伪劣有三聚氰胺的鸡汤。像于丹,虽然知识分子不喜欢她,但她的作品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对通俗文化做出了贡献,给老百姓提供了必要的精神甜点。她如果更严谨一些,少一些“穿越”、“乱炖”,当然更好。李开复也是如此,青年需要这样的“导师”,至少比唐骏这样的“西大制造”质量更有保证。 再比如刚刚去世的“白龙王”,有人把他归类于王林一样的神棍,但白龙王的素质、修养显然同王林大不一样。白龙王不变魔术,不发功治病,不修豪华府邸,只是通过“预言”为人答疑解惑。在信徒心里,他是个德高望重、值得信赖的和蔼长者。他告诉刘德华“你要懂得谦虚,必定会红很久”,劝告为感情所困的舒淇“顺其自然就好了”,让喜欢飙车的谢霆锋“小心车”,让饮食不注意的黄秋生“小心胃”,更有参拜他的游客吐槽,他跟每个人说的都差不多,来来回回就是“你脾气不好,要改”。 白龙王其实就是个“鸡汤大师”、“普世价值搬运工”。而这些“鸡汤”经他审时度势地端出来,为听者点破,确实指点了迷津,是温暖人心的正能量。这样的“心灵鸡汤”是普世性的需求,所以,白龙王去世了,很快就会有其他“龙王”来代替他的位置。我们要的鸡汤,就是要少一些王林式的张牙舞爪,多一些白龙王式的温良恭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材料作文 关于幸福的作文 关于亲情的作文5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 关于宽容的作文 运动会作文600字 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作文 关于冬天的作文 清洁工作文 状物作文 优秀作文开头 春的作文 感恩父母作文300字 三年级植物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作文200字 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榜样的力量作文 关于雨的作文 写猫的作文 植树作文 作文书 关于爱的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英语作文 借物抒情的作文 童年的回忆作文 托物言志作文 超越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