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的家乡——襄汾县

2020-08-17 12:27:01
相关推荐

我来自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襄汾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东邻浮山县、翼城县,南与曲沃县、侯马市、新绛县接壤,西傍乡宁县,北靠临汾市区。南北长39.3公里,东西宽26.5公里,国土面积1034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人口50万。

襄汾,1954年由原襄陵与汾城两县并而建之。此前分疆而治,战国两县属魏,汉初各建县治。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10万年前,丁村人在这里生息繁衍;5000年前,帝尧在这里建立了最早的“中国”。

襄汾,东依塔儿山,西傍姑射山,中为汾河谷槽,山河之间构成两旁略呈梯形的盆状地带。最高海拔1495.4米,最低海拔391米。境内山水分明,多为平川,是临汾市的平川大县之一。

丁村民俗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建于1985年,是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反映汉民族民俗风情的专业性博物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5公里,这里东依塔山,西傍汾水,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和,水土丰盈,自古就是人类活动的地区之一,著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及其文化遗址就分布在它的周围。优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文明积淀,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为在这里保存和传承汾河流域的典型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当大家步入丁村后,肯定会被扑面而来的具有浓郁古朴风格的建筑群落所感染。丁村的民居群现存较完好的有40座四合院落,时代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至清末,共分为北院、中院、南院、西北院四大组,其中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以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建筑为主,南院以道光、咸丰年间的建筑居多,西北院则是乾隆、嘉庆时所筑。这些建筑以村中心的明代建筑观音堂为中心,以丁字小街为经纬,分落于北、南、西三方。观音堂前,原为丁字广场,东、西、北三条路口原各有石牌坊一座,东坊为“慈航普渡”,西坊是“汾水带萦”,北坊为“古今晋杰”。堂后天池与水边“观音楼”相映成趣,形成了恬静幽雅的风景。人们站在丁字街口,高低错落的蓝瓦灰墙,比比相连的铁门深宅,使人赞叹不已。

在这些建筑上,装饰艺术取得了很大成就。明代民居的装饰以彩绘为主,彩绘以灰、白、蓝,黄为基本色调,绘出缠枝莲花,菊、花鸟、龟背纹等图案。斗拱的雕刻以“海马流云”、“吴牛喘月”、“喜鹊闹梅”、“双狮舞球”等内容为主,刀法粗犷古拙,风格协调稳健。清代民居装饰以木雕为主要表现形式,内容有反映儒家思想及吉祥喜庆一类的作品,如“喜禄封侯”、“马上平安”、“莲莲有喜”、“连中三元”、“麒麟送子”、“丹凤朝阳”、“吉庆双余”、“鹿鹤同春”、“三羊开泰”、“鹬蚌相争”、“渔樵耕读”、“琴棋书画”,还有宣扬忠孝节义的传统戏曲“周仁献嫂”、“岳母刺字”、“宁武关”和民间社火内容的“放风筝”、“跑竹马”、“狮子舞”等,其雕刻艺术出神入化,为丁村的建筑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当你观赏着斗拱、梁枋、雀替、栏额、门楣、窗棂、影壁、匾额、柱础、阶石、门砧石、踏石上无处不有、琳琅满目的浮雕、透雕、阴雕、阳雕、人物、鸟兽、花草、静物、单幅雕、组雕、连环雕时,定会为之陶醉而流连忘返。丁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北方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是研究北方民间建筑格局、规律、手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是受国家重点保护的民居建筑。

丁村民俗博物馆共占用院落七座,面积达3500平方米。展览陈列了近万件实物、模型,并配以文字和绘画,以达到以俗引物,以物证俗,物俗结合,图物并茂的效果,忠实和艺术地再现了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流行在晋南一带的民风民俗。

汾城古建筑群

汾城镇地处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由于历朝的建设,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城隍庙:明烘武二年,建筑面积4千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门、过亭舞台、献亭、大殿、钟鼓楼二楼及西庑组成,屋面琉璃构件保存完整。正脊与垂脊鱼龙变化,花鸟怪兽,仙人彩马,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不失为明代琉璃佳作,一九六一年被公布为县保单位。文庙:建筑面积为6千平方米,始建于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它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与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崇圣祠组成,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明伦庙:创建于元代,面积283平方米,现做碑林使用,内收藏几十通石碑,其中有我省保存最完整的北魏正光二年(512)的造像碑,以及北齐隋唐造像碑碣和书法碑碣等。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于民国重修,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约15米左右,底座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两层,下层周砌女儿墙,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墙,四面开门,内部以木梯登二层。二层置木栏杆,可远眺四方,上下两层以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观威严而华丽。学前砖塔:始建年代不详,塔高24米,塔基周长20米,为八角形,共计九层,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县衙大堂:始建于唐,原为鄂公帅府,康熙三十四年毁于大地震,三下五年重修,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关帝庙:位于小东门内街北,座东向西,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现存大殿,面积为196平方米,面阔五间,悬山顶,琉璃瓦布顶,宏伟壮观,大殿保存完整。社稷庙:位于南关石坡北侧,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嘉庆、道光年重修。现存有:献殿、大殿、钟、楼二楼,东西两庑,它的木雕与彩绘精巧细腻,美观大方,实为雕刻艺术中的精华。洪济桥:位于南关石坡下,东西向:桥身为石砌单券单孔拱桥,券顶雕吐水龙首,桥上东西纵向建桥廊五间,木石结构、单檐歇山顶,金大定23年(1184年)建,桥上建有桥廊五间,清乾隆年间将桥廊木柱易为石柱,民国九年重修,即今保存完整。城墙:太平县城墙原为夯筑土墙,崇祯四年,县令魏公韩大兴土木,“采石油为基,累以砖”,现存的城墙以西城为最好。

陶寺古观象台

对山西襄汾县陶寺城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意义。历经3年探测,已获重大成果见人民日报2004年1月30日有关报道。它不仅确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续性,而且为我们托出了一个清晰可鉴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广泛认识价值的尧及尧的时代,并以其自身长久积淀的文明印痕遂使4700年前的人文社会景观突现眼前。

陶寺,位于襄汾县东南隅。这次陶寺古城址的发掘自2001年春天开始,迄至2003年秋天,已获得重大成果。3年来,共发掘面积1500余平方米,钻探面积30多万平方米。从考古发掘中所获得的重大成果,主要是发现并确认了陶寺早期小城、宫殿区和中期大城及墓葬,从发掘出土的陶寺城址的南墙和东墙遗迹中可以作出推测和判断其城址平面为圆角长方形;发现并确认了陶寺城址中的祭祀区和宫殿核心建筑区;发现并确认了陶寺城址的中期墓葬群和大量史前珍贵文物;发现并确认了陶寺遗址中的古观象台、仓储设施和此前发现的扁壶朱书的”文字”符号、龙盘、土鼓、特磬、彩绘陶簋、玉琮、玉璧、玉佩、玉兽面、玉钺、玉戚等礼器、祭器与陪葬品;另外,还出土了一件至为宝贵的铃形青铜器——这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中惟一的一件具有成熟造型的青铜器。

尽管陶寺城址在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中是不断地发生着局部的迁徙和变更的,但还是发掘出了城址的大致范围和主要建筑物的遗迹。如中期宫殿核心建筑区的道路、壕沟、墙基、台阶、桥墩、豁口、斜坡、槽壁等,都从夯土与生土的间隔、堆积层的迭压,以及人工筑成的版块中约略显现出来。在城址的祭祀区,人们甚至还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三道呈月牙状的夯土墙和台基组成的以观天授时功能为核心,兼有祭坛功能的大型建筑。对于陶寺早、中期宫殿核心建筑区的认识,尽管只是发掘出一条位于其北围沟边缘的北出入口的路基,但也足以证明这里就是宫殿核心建筑区的所在。

城址遗迹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当时城邑的建筑规模和宏伟气象,特别是各种标志性建筑,如宫殿、祭坛、天象台,以及仓储区、墓葬区、街市区和道路等遗迹的出土,更说明陶寺城址在当时不仅是典型的城邑,而且是一座气势宏大的“王都”。由此可以证实,尧确实是建都平阳。陶寺距离临汾古平阳大约30公里,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和地域称谓的差异所致,我们完全可以判定陶寺城址即尧建都的地方,也即平阳之所在。

在陶寺城址的考古发掘中居然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为古老的文字遗迹,这就是在陶寺城址的晚期居址中所出土的一件陶扁壶上用毛笔朱书的字符。这件残破的扁壶,出土于陶寺城址内I区的灰坑H3403,在陶质扁壶的正面鼓腹部用毛笔蘸红颜色写有一个“”字,而在扁壶平直背面另有同样用毛笔蘸红颜色书写的两个字符,即“”。

器物是劳动的结晶,是智慧的创造,也是文化与文明外化和物化的标志。尧所处的时代,是龙山时代早期,也是人类冶铜、锯木、制陶、砺玉的时期。所以,在陶寺城址及墓葬中所发现的器物已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精致性的特点来。在尧的时代,墓葬也已相当讲究了。有墓圹,有墓龛,有尸床,有船式的棺板和大量的随葬品。从这些墓葬中所出土的器物主要有玉钺、玉璜、绿松石饰件、子安贝、白玉管、天河石、骨镞、漆木器、彩绘陶器、草编物、青石大厨刀、木案板、红彩漆筒形器、漆柄玉石兵器、漆木盒、彩绘陶簋、彩绘漆觚形器、玉兽面、大圈足盆、折肩罐、玉璧、小口圆肩罐、直口盆形单、釜灶、单把鬲、圈足罐、石钺、玉琮、璜形玉佩,以及“仓形器”、铜器等。

在陶寺城址祭祀区内,不仅建筑面积大,而且祭坛、台阶、路沟、角门等一应俱全,设计和夯土都十分讲究,出土的祭祀器物也十分丰富。有龙盘、玉钺、特磬、土鼓、肥足鬲、小口折肩罐等,特别是其中的彩绘龙盘,不仅色彩艳丽、图饰精美,而且尚有代表酋邦首领权力的象征意义。其次是庞大的墓葬群和丰富的陪葬器物。在陶寺城址发掘中,先后发掘出墓葬1300余座,分为大、中、小三种类型。不仅出土了大量文物,即陪葬品,而且从墓葬中圹与棺、尸与物等的设计和摆放中,还可以看出是很有讲究的。特别是在陪葬物品中,更是按照墓主的不同身份而大有区别。有的随葬玉器、漆器、彩绘陶簋,有的随葬骨镞、公猪、兵器、青石厨刀,有的甚至在墓室中摆放着一劈两半的猪肉坯子多达20爿,合计有10头猪之多。所有这些,都说明在陶寺文化的中期,人们的丧葬观念和礼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一改往日随葬陶器、木器、石礼器的习俗,而以玉器、漆器和彩绘陶器等取而代之了。

再其次是观天象、祭天神。这一点在陶寺文化中的表现尤为突出。从陶寺城址中发现的“观象台”就是一个最为典型的例证。尧的时代对天文历法的贡献是空前巨大的。

陶寺考古发掘的巨大意义就在于,它通过对尧及尧的时代的都邑和墓葬遗址的发掘,寻获了当时的大量文物遗存,从而使尧、舜、禹的时代不再是传说,而是成为了确凿的历史。从尧的酋邦制时代到夏,大约700年左右,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841年,大约1300年左右,从共和元年至今,大约2800年左右。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就是4800年左右,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以确定。陶寺考古的意义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襄汾龙澍峪

襄汾县龙澍峪位于襄汾县县城西北的吕梁山支脉姑射山中,占地约30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

龙澍峪自然风光秀丽,古代建筑各具千秋,古老传说美丽动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龙斗双阙"是自然景观中最为著名者;100余间庙宇或横空出世,或半藏半露,气势宏伟,古朴典雅,各种塑像,千姿百态,堪称艺术瑰宝;摩崖石刻汇集了古代名家遗墨数十处,真、草、隶、篆,苍劲婉约,庄重潇洒,各具神韵景区内庙宇、寺、庵、亭、观遍布全境,附近的娥皇女英泉、九色泉如明珠点缀,使这一地区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旅游避暑胜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提高作文水平看什么书 父爱作文800字初中 我的铅笔盒作文 秋之韵的作文 关于大丈夫的作文 四季的雨作文 妈妈对我说作文400字 做水果沙拉作文300字 五年级作文春天 有关真情的作文 多样的我作文 关于母校的作文500字 我的老师为主题的作文 摘菜作文600字 家书英语作文 捏泥人作文300字 以自信为主题的作文 坚守道德底线作文素材 我是书迷作文400字 青春自护暑假安全作文 龙井茶作文 有关自由的作文素材 游漓江作文 仓鼠四年级作文 冬天风景作文200字 5年级作文400字 关于过六一的作文 感受关爱的作文 新学校新同学作文 欲扬先抑写人作文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