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2018高考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选登

2020-09-03 13:54:01
相关推荐

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解析

1995年,一篇论文横空出世——

Baumeister Leary 995 The need to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PB.

归属需要:渴望人际依恋是人类的基本动机)

山西省特级教师刘补明说,上海卷的作文命题新颖,在考察学生思辨能力的同时,通过写作更唤起了这一代年轻人的责任担当,刷足了“存在感”。

刘补明说,上海卷作文题蕴含了较丰富的逻辑关系与层次,平常生活中关注时政类信息的考生,在完成这个作文时会相对容易一些。在他看来,考生在写作时文章由需要引出,但被需要才是写作重点。在这个题目中,既有“小我”,也有“大我”。“小”是生活中的每个人,“大”则是这个民族和国家。

“强调‘角色意识’是今年高考作文题共同特点,将18岁的青年人融入到时代潮流中,让他们深刻了解自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在奋斗中体现自己人生价值。”刘补明说,这样的考题有着强烈的时代主题,是在社会时代的大背景下,引导青年人正确的“三观”导向,并激发他们要奋发进取,从而体现每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价值。

1、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从这句话中看出,我们除了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渴望被他人需要,就是我们要给予别人,而“被他人需要”的目的是体现自己的价值。

2、 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被需要”心态,其实这个话题,还是比较大的,这种心态与实现价值,其实有很多可以思考的地方,有很多方面值得探索。

(二)立意方向

用自我需要打造“被需要”

201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作文题新鲜出炉了。不出所料,一如往年那样的风格:一般化的生活现象;贴近大众的生活话题;两方面的对立关系。这样的考题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其本身内在的逻辑和道理:每个考生都感觉自己能够写出些东西,有的甚至感觉颇能驾驭,同时可以拉开不同思维素养考生间的差距。能否处理好核心关键词以及具有对立关系的概念间的逻辑联系,是这类作文题致胜关键一招。

这个作文题所要探讨的话题是“人的需要”。这个话题看上去简单,人人都可能曾经思考过,但是要想清楚,乃至说清楚是绝不容易的,它取决于一个人的认知水准和思维素养。这个话题不仅仅涉及日常经验,同时牵涉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甚至关涉文化思想哲学等领域。

为了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握这个题目,我们必须从核心关键词“需要”出发,关注本材料的其他“辅助性”关键词:“自身”、“被他人”、“生活”、“价值”。任何撇开这些辅助性关键词,对“需要”进行的解读,都会显得空疏。这个材料要求考生深入研究:自身需要、他人需求、自我价值、社会价值之间的联系。这四个错综复杂的概念要在短时间内梳理清晰,其实是不太容易的。考生从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入手写作,都可以找到依据,自圆其说。

我认为在诸多立意之间进行筛选择取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立基于这个有关“需要”的话题,思考你自己的生活以及当下这个时代,人们生活中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比如,究竟当代人们是为了自我需要要往往无视了社会需要,显得自我,还是经常过分强调“被需要”,而忽视了个体自我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呢?针对生活中、时代中的问题进行立论和分析,这样的文章,因其具备“问题意识”,而不仅有现实意义,而且容易激发写作者的写作冲动和写作热情,甚至产生思想的火花。

当然,有重心地立意与理性/辩证的论辩并不冲突。最终总是要思考,甚至解决上述四个概念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我个人愿意从如下的角度进行思考:

1、当下时代的观念问题:向市场经济、商业社会进发的转型时代,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个人需要的满足,这有别于传统的伦理观念,因而两种观念确实会产生冲突,但它们应当是一个现代社会必需的正当价值观,所以厘清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要间的内在关系具有时代意义。

2、个人需要与“被他人需要”:因此,基于上述的认知,首先可以逻辑地得出,从价值排序而言,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先于被他人需要。但是“被需要”其实是人生存的一种目的,它可以并不是具体一些需要的内容,它是一种感觉,一种对于伦理关系的认知,是一种存在意义的认知。所以“被需要”,让一个人确立自己的个人需要和个人价值的自觉。然后人会在社会生存中努力满足在“被需要”的存在感的引领下的个人需求,去实现个体的价值,进而更加具体了创作出了社会或者他人对自己的需要,实现了“被需要”。而相反,如果时时处处总在纠结他人究竟具体对我需要哪些,就会束缚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发掘,进而影响个人需要的满足,最终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

总之,这是一个具有充分思考含量的“含金量”颇高的朴素题目。我们可以期待今年的考生写出上佳好文。我想考生在创作这一篇大作时,就是在满足自我的需要,但是同时也是在创造“被他人需要”的有益结果,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1、“被需要”是一种价值体现。这个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通过“被需要”实现价值,实现目标或理想;另一个方向是,当我们受恩于别人时,希望“被需要”,将爱心传递,从而实现价值感。

2、不要因“被需要”的心态,迷失自我,要找到本真自我。这个“被需要”的心态,是指,为了博取眼球而做出的各种行为,就会迷失自我,所以,“被需要”的前提是尊重自我。

3、只有脚踏实地、提升自我,才能真正实现 “被需要”的价值。这是由“被需要”到实现价值之间,需要条件才来实现,不要不做好准备,而盲目去执行“被需要”,也有量力而行的意思。

4、“被需要”时,要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从而实现自身价值。被集体需要、被时代需要、被社会需要、被国家需要。这个以集体国家利益为先,然后奉献自己力量,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总之,2018年上海卷,其实是还是议论型的话题类,要求考生把格局和眼界放大,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这样解题破题才游刃有余,立意构架才得心应手。

满分作文

1、东南风起

上海一考生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矣,非主不依。乐躬耕于南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青年一曲歌罢,遥望山路来处,似在沉思。

他仿佛在等谁,仿佛谁也不会来。

能征一国者,伏处茅庐,待天时,候明主。

他自比管仲、乐毅,自是不能埋没满腔才华。凤需栖梧,我需明主,更何况,天下也需要他。不论他怎么想,他都是被时代需要的。

孔明掩上草庐莲卷,和衣卧下了。

久仰卧龙大名,他探访三次。

上一次,彤云密布,他顶风冒雪,未曾想又扑了空。

如今已是春光明媚,山中万物复苏。

可是山外的世界,都是一片刀光剑影,不曾有片刻停歇。

他想要复兴汉室,或说是渴望权力与威严。山河变色,他需要卧龙助他一臂之力。

卧龙之才,倚玄德方可示于天下。

山路蜿蜒,他第三次站在草庐前,心中一片忐忑。

他怕如前番,求而不得。如今天下大乱,冬去春来,他等得起,江山却等不起。

童子说先生睡下了。他松了一口气,当下便恭敬行礼以待孔明醒来。

刘备不知自己等了多久,天光黯淡之时,方听得堂中孔明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先生。”刘备再次行礼。四目交汇,一边是一统天下之之,一边是经天纬地之才。电光火石间,已有了最深的契合。

孔明出山,有龙骧虎视,囊括四海之志。赏罚分明,众人皆畏而爱之。

孔明才得其用,有功于社稷,便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负一世英才。

刘备善用其才,择人而任势,便也与众想得,三分天下,留下千古贤名。

孔明将适东吴,刘备送行。

“先生……”刘备方欲启口,孔明早已了然他的顾虑——只怕是孔明有闪失之患。

只念明主知遇之恩,乱世之中,予他运筹帷幄、立功建德之良机,名实相生之美誉,孔明定当鞠躬尽瘁,披肝沥胆以报之。

今日不过是深入东吴周旋于群儒之间而已矣。

孔明笑言:“只待东风起,亮必归矣。”

国需治世之才,贤倚圣明之主,英雄彼此成全,大业渐成。

2、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都说“给永远比拿快乐”,自愿的“被需要”,不仅让人在忙碌中感到快乐,看到对方接受了自己的帮助,更是一种爱的满足,更是一种幸福。

人最大的需要,不一定是金钱,也不一定是地位,而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被社会需要,被工作需要,被家人需要,甚至被陌生人需要。

他人有需求,自己正好能助一臂之力,这种发自内心的愉悦,胜过一切。有人说幸福是相濡以沫,幸福是腰缠万贯,幸福是身强力健,幸福是儿孙满堂......能相濡以沫,是因为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彼此成了依靠。能腰缠万贯,是因为社会需要你发挥聪明才智去建设,金钱是你创造价值过后的回报。能身强力健,是因为你知道还有很多事需要你去完成,还有很多人需要你去爱。能儿孙满堂,是因为有了你,才能维系一个家的纽带,是你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家人需要你这根主心骨。

人只有在无助的时候,才会懂得,自己是多么需要一个肯出手相助的人。而那个被需要的人,或许帮不上什么忙,但有那么一个人可以倾诉,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孤单。于是,也就懂得了,能在关键时刻成为被需要的那个人,是多么重要。而作为被需要的那个人,或许能帮上忙,或许又只是陪伴,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真正聪明的人,宁愿人们需要他,而不是感谢他。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聪明,更是高尚,回报和付出,他更在意的是付出,而付出在自己看来是实现价值,而从外界分析这是大爱。大爱中实现自我价值,很聪明地诠释了“高尚”二字。

但是,有些人利用自己的能力,使别人不得不需要他,臣服于他,从而敛财甚至伤天害理,这是要遭天谴的。这样的人,他们痴迷于被人需要,已经扭曲了人生观,从而心生邪念,所以上天不会因为他扭曲的“及时行乐”而眷顾。

爱,与狭隘,出发点往往是一样的,但就在某一个节点出现了念头上的偏差。就有可能会造成天堂与地狱的差别。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是用来灌溉自己,而不是用来放纵自己。

3、谈“被需要”的心态

人们不仅关注自身需要,也时常渴求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题干中的“不仅……而且”已然泄露天机:当今社会,空前丰裕的物质条件足以满足自身需要,而能够被他人需要、承认,反倒成了最为紧要的精神追求。对今天的年轻人,尤其是前来参加高考的00后而言,更是如此。

不过,反过来想想,人们之所以渴求被他人需要,恐怕正是出于对自身被遗忘、被忽视的担忧。这并非杞人忧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世界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在原子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城市化让人们永久性地身处于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之中,由其带来的后果就是人与人之间失去了强有力的联系。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个体意识的空前高涨,都让传统的集体生活方式逐渐解体。我们常说,年轻一代越来越有主见,但未曾关注到的,可能是掩藏于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当皮肤黝黑、颜值不高,却敢于表达自我的王菊出现在屏幕上时,立即引来万千羡慕而又振奋的目光。原因无他,看似普普通通的她,代表的正是毫不起眼的“我”。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舞台中最闪亮的存在,不是吗?用“被需要”来驱散生命中的阴霾,自然无可厚非。于是,不少年轻人爱上了当主播、拍抖音,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只求粉丝的点赞、公众的关注。可问题是,这些,真的是“被需要”吗?

须知,被需要,应源于自身真正的价值。当许多年轻人沉溺于视频直播、网络游戏,消磨着宝贵的青春时光时,一位隐姓埋名30年,从不求功名利禄的93岁老人却受到了国人的瞩目与尊敬。半个多世纪之前,黄旭华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毅然走上了用“造船造舰”抵御外侮的追梦之路,至今不悔。没有舞台耀眼的灯光,没有粉丝递来的鲜花,但他,却永远被国家、民族“需要”。而即将步入象牙塔的自己,是否会忘却曾经的理想?

被需要,从来不是一种单向关系。诚如叔本华所言,人类世界的发展动力从来源自于爱。因为爱与被爱,所以需要与被需要。不再被需要,就会产生娜拉出走的结局。不懂如何需要,就会催生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

或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成为重于泰山的存在,但我们完全有能力,让自己被社会、被他人需要。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父母、朋友做起。走出考场时,我们将会迎来他们关切的目光和灿烂的笑脸。相信,这一场景会永远烙印在你的心底,因为,这就是“被需要”的感觉。

4、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

我一直相信,人在极端环境下所爆发出来的求生欲,往往不是来源于「我还没活够」,而是来于“还有人在等着我去照顾”。

看完《南极之恋》,我更加相信了这个道理。

一个傻兮兮的没有户外生存经验的土豪,凭什么能在南极经历过各种磨难还能生存下来?

就凭他有喜欢的人,就凭他被需要。

你也许觉得这是在开玩笑,那就当开玩笑吧,反正命运跟我们开过的玩笑也不少。

如果你也曾孤独过,你就会明白,“被需要”的感觉是有多好。

在无数个深夜,你曾拿起手机,想找喜欢的人说话,但你拿了又放,写了又删,发送又撤回,因为你怕。

你怕一厢情愿。

你怕你需要对方,但对方不需要你。

你是如此的怕打扰,以至于就连发一句“打扰了”,也觉得这句话本身也是一种打扰。

你是一根蜡烛,愿意用生命为她燃烧。

听起来很美。

但不凑巧的是,她的生活灯火通明,根本不需要被你这点微弱的烛光。

孤独,是烛光无处安放;相爱,是彼此燃烧照亮。

每个孤独的人,都渴望“被需要”。

在《无问西东》里,黄晓明抱着毁容的章子怡说了一大段情话,很多人被那段话所打动。

但我印象更深的却是黄晓明的另一句台词:“我有需要照顾的人”。

对一个人表达爱意,当然可以用千言万语,但如果仅用这一句“我有需要照顾的人”,也足够了。

《南极之恋》里也有很多戳动人心的台词,这些台词也在诠释什么是“被需要”。

比如男主富春对女主如意说的那句:“如意,我回来了”。

这句话太平淡,平淡到像樱桃小丸子的那句“我回来了”。

但正是这句话,给人一种回家的感觉,家是很暖的地方,而在南极,恰巧需要这份暖。

他每天出门寻找希望,后来才发现,屋子里的她才是希望。

所谓彼此牵挂,无非是外面的他想回家,里面的人在等他。

又比如“我怕风停,因为风停了就没声音了;但我又怕起风,风一起,身后的脚印就没了”。

这句台词把孤独和无助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不见人烟的南极,你能听到的几乎只有风声,于是你希望有风作伴。

但是风一起,你又怕脚印消失而找不到回去的路。

这是一个矛盾。

所有的孤独患者都有这样的矛盾,他们的精神世界就像南极一样荒芜冰冷。

你渴望找一个人去化解孤独,但又怕找错了人,反而会更加孤独。

男女主角就是在这样一个孤独的环境里互相取暖,他们因为求生而走到一起,又因为走到一起而坚定了求生。

这部电影很暖,因为诠释了相濡以沫。

这部电影又很冷,因为相濡以沫的人最终还是要面临一个选择:要不要相忘于江湖?

世间最残忍的事,不是让你失望,而是先给你希望。

去看这部电影吧,如果你此刻幸福,看完你会更加珍惜。如果你此刻孤独,看完你会向往幸福。

愿你早日找到需要照顾的人,也愿你能早日被人照顾,更愿你从此不再失望。

5、己所欲是否一定施于人

生活中,人们关注自身的需要,无可厚非;人们时常渴望被别人需要,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一个人活在世上,毕竟要体现个体的价值,而个体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别人做出了奉献。巴金说:“我的幸福就是为别人多做奉献。”问题是凡事都有个度,超出这个限度,可能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被需要”是一种普遍的心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发达,尤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进入了微信时代,“被需要”的心态无限制扩张,那就是要分清楚是利他还是利己,如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就是完人,如果借“利人”而利己,刷存在感,广告自己,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要对你“被需要”的动机大打问号。或许是客观上是利人了,但主观动机还是为己,从这里,我们可深入探查人性的复杂性。

被需要是幸福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如果一个人不被社会需要了,像一块脏抹布被社会抛弃,被遗弃,那可能失去了价值,或者可利用的价值很低很低。一位长者说过:“子女的孝应该是让老人做事情,如果一个老人无事可做,那可能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就有被抛弃的感觉。”这是肺腑之言,一些老者年过百岁,他觉得自己还能为社会做些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感;否则的话,植物人一样常卧病榻,成为社会的严重拖累,虽形体存在,但精神的生命已经死亡,那便是人生的最大不幸。

人是群居动物。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人构成社会,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鲁滨孙漂流荒岛,但和星期五就构成了相互“被需要”的关系。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我们过去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强调的就是这种关系。巴金在《朋友》一文中历数了朋友给他的种种帮助,如果不是这些朋友,他不知道如何活下去,恰恰是这些朋友,让他明白生命中还有光。我们从别人身上都获过温暖,如果我们不能给人一份光,如果不“被需要”,那个体便一无是处了。

然而对这“需要”也要认真辨析,你所认为的“需要”是不是别人的真正需要呢?究竟是别人需要还是你自己需要呢?比如说全民都关注的高考,有些“需要”确实是过剩的,我们的考生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脆弱,高考前吃什么喝什么都要关心,如何睡觉才能避免失眠也要关心,社会上出现这么多“预测”神师,还有媒体的围追堵截、穷追不舍,这是对考生的真正关心,还是自有其企图呢?

孟子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假“德”,感激、感恩的意思。施惠于穷乏者,是利他主义,如果是为了让穷乏者感恩,落个善人的名声,那就是为己了。利他与为己是一条分明的分界线,是划分“被需要”动机与效果的标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呢,就一定施于人吗?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责任编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声音作文 作文素材大全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200字作文 假如我是一棵树作文 歌声嘹亮作文 令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中学生新作文 给家长的一封信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梦想 校园生活作文600字 什么二三事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300字 剪窗花作文 爱国作文600字 人生价值作文 父亲的爱作文 英语短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 作文200字大全 蜕变作文 我爱家乡作文 大学英语作文 端午作文 人物作文素材 国宝大熊猫作文300字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作文 描写动物的作文400字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 黑板上的记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