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传统作文之传统与现代作文素材

2020-09-17 17:24:01
相关推荐

篇一:高考传统文化方面的作文素材高考传统文化方面的作文素材 忠孝仁义信礼智勇 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现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 见到它们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维护的那个轶序不再回来, 也切断了我们与忠孝仁义的关联。信礼智勇好歹还是一个各社会通 用的生存哲学和基本要求,但我们嫁接了西方的价值理念,在儒家 的词语外壳下,内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 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 别的事要忙。 四书五经 从前,作为书生 15 岁之前便要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几乎都是群拜 经教,他们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生绝望。 1912 年 1 月 19 日,当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小学堂读经一 律废止的时候,这是一个解放思想的壮举;作为后果,近一个世纪 后,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孩子对以《大 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 《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 一头雾水。现在,舒乙在北京创办了一家现代私塾馆,专门教授四 书五经。 任侠之气 何为任侠?是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 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在,与君痛饮三百杯; 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 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是荆轲、是聂政、是 专诸、是李白、是一饭之恩的漂母、是救过伍子胥的渔女。不过, 今天他们都在风中消散。再不见独行万里为曾允朋友一诺的男人, 再也没有了拼将一生休,尽君今日欢的女子。高晓松在他《青春无 悔》的文案里这样幽幽地写道。 从小就被教导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别人,何来的狂狷豪迈之气?何 来风流洒脱的风骨?从来没有过年少轻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 读再多的金庸古龙也不管用。 匹夫有责 对家庭负责、对族人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为看不见摸不着的 社会风气负责…….这是古人肩上的 n 座大山。而今天,我们既没有 为别人奉献的义务,也没有权利向别人索取,只能为自己负责。 《大学》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为镜花水月,顾 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和平时期更像是一句空谈。于是,我 们坚持不长大,看日本漫画,听 twins,玩 pupa 或 hellokitty,穿 满身口袋的阔脚裤,口号是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 自由泛滥,让责任感处处失守。而年方 10 岁的那一拨孩子,耳濡目 染的是这一代人放任自流、无限延长的青春期,他们怎么会知道责 任感是何物呢? 诗词曲赋 如果上世纪 90 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才开始接触 到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有点迟了?《全唐诗》有 42863 首,《全 宋词》有 19990 首,李白有诗 900 馀首,陆游有诗 6000 多首,这 还只是中国诗词曲赋的一点零头。然而,我们直到中学毕业所背的 还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样的小情调,如何让 我们爱慕上我们的浩瀚诗海呢? 不是说古典诗词应被广泛应用,但它从我们的视野里大跨度地撤退、 消失,就是这个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一个从小就被涉江采芙蓉、 袅情丝吹来闲庭院、醉里挑灯看剑这样的情韵滋养着的孩子,他们 长大以后,心灵或许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琴棋书画 现在,年轻有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懂 得如何赚钱还要懂得如何花钱,再也不是纳兰容若那种精通琴棋书 画的浊世佳公子了。成人的价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复制,甚至强 化。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常昊 那样的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 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 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孔融让梨 孔融为什么让梨?是因为大的梨是坏的。那个古执而陈腐的孔融如 果听到现在的孩子这样回答,肯定气得在棺材里跳起来。是的,传 统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90 年代的孩子被教导:不劳动者不得食。 他们几乎从懂事开始就置身于竞争当中,天生就是达尔文主义者。 三年级的孩子每周要上 40 节课,每天要练 3 小时的琴,六年级的孩 子每天做功课到深夜 12 点,初二的孩子课外还要参加数学竞赛、英 语演讲比赛、学生会竞选 …….他如何能够说:同学,第一名我不要, 让给你吧? 没人会感激孔融。只是,当整个社会都开始认同谦逊使人落后这种 工业文明的价值观的时候,中国古人那种曾有过的温润如玉的人格 魅力,也就湮没了。 科举 自隋大业三年607 年开始,千百年来的寒门就是通过科举跃进龙门 的。从乡试、会试到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让天下英雄 入吾彀中矣。1300 多年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西方的教育体系登堂入室。私塾成为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 而科学成了新宠。 今天私塾虽然零星地作为存在着,但再也无法听见稚子朗朗的 背书声了。在今日的价值取向之下,不具有实用功能的东西,孩子 们兴味寡然。 民风民俗 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 赛龙舟,中元盂兰盆会驱傩......随着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这些节日 离我们渐行渐远,孩子们的非物质所获得的野趣,也就逐渐稀释。 有多少孩子还知道飘色?有多少孩子还知道台阁? 90 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 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 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 白的。 这是古代私塾都有义务传承的传统文化。 近代以降,西学东渐,学校替代私塾是一个进步。 然而,我们却行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消逝中。 素材积累 1. 国家教育部决定 2008 年 3 月到 2009 年 7 月在北京、天津、黑龙 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 10 省市开展试 点工作,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 目前,15 首京剧教学曲目已经确定,其中从“文化大革命”中诞生的 样板戏里选中 9 首唱段作为教学曲目(见 2008 年 2 月 22 日《南方 都市报》)。 2.好莱坞大片《功夫熊猫》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了很不错的票房, 但是,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为什么电影是别人制作 的……尽管在国内,“花木兰”的故事妇孺皆知,但这一资源的开发 利用却被美国抢了先。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花木兰》系列动画 片,在全世界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3. 如果 80 年代和 90 年代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 she 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 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 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 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 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 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 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 4.对于国粹之一,竟然不断有一些具有西方教育背景的中国人提出 废除中医。 5.奥运会开幕式,我们充分向世界展示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墨 画,淡雅却意味无穷;焰火,璀璨英两夜空;缶声,悠扬悦耳…… 开幕式中的“中国元素”集中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整台开 幕式,因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完美结合,创 造了“奇观感”的恢弘中国气派和东方神韵。 6. 唯有中秋佳节,天南地北共赏一轮明月;唯有春节,大江南北, 将一锅饺子煮成千年不变的和和美美与团团圆圆( 能够用上语言表 达中的句子,值得鼓励) 7. 余光中“当女友改名叫玛丽,还怎么吟诵一首《菩萨蛮》。 8. 如今,许多独力传承某种民间工艺的老艺人大部分没有接班人, 连自己子孙都不愿学习老一辈的手艺,有的民间工艺出现了人绝艺 亡的困境。 9. 过圣诞节比过春节更热闹,过 2 月 14 日的情人节已成为惯例, 中国的七七节最近才被商家炒作起来,婚纱结婚司空见惯,却几乎 见不到花骄、拜堂……时尚的现代人以崇拜西方文化为荣,把中国 的传统当成古董,会背若干唐诗的人越来越少。我不禁想问,我们 中国的传统是古董吗,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能维持多久? 10. 包括北京故宫、西藏布达拉宫及云南丽江古城等中国境内六处世 界遗产,因管理不善,面对即将吊销世界遗产之名的危机。其中云 南省「三江并流」因政府在上游兴建水坝,严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 被世界遗产大会责令整改,如明年未有明显改善,将被剔出《世界 遗产名录》。 11. 凤翔泥塑、木板年画、千阳灯盏戏、凤县民歌……这些深深扎根 于宝鸡民间的传统文化如今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今年起,陕西 宝鸡市财政每年都将拨专款 40 万元用于开展“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12. 一个中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学习英语,却不愿意在语文科上花时间, 觉得学和不学一个样。 13.目前,许多大学都不开语文课,但大学生却要用一半以上的时间 来学习英语。 14.一个使用中国纳税人钱财并在中国召开的科学学术会议,却要求 一律用英语交流,甚至,中国听众连翻译服务都无法享有。 15.近几年,尤其是跨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股学习 汉语的热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华留学生人数急剧上升、 国内外汉语教学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的考 生人数快速增长。 16. 借助中国英语学习热和巨大的市场,2004 年,英国英语教学年 输出利润分别占到了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和出口额总额的4%, 英语已经成为了英国赚取外汇的龙头产品之一。有人预测未来 20 年 内,中国流利使用英语的人数将超过全世界母语为英语的人数。掀 起学英语的高潮,英语成为升学、就业等必备“敲门砖”时,我们是 将之视为国际化的进步,还是母语的失落? 社会评论型高分作文的常见结构: 明确思路 第一段:由别的话题过渡到社会现象,并摆明态度。 第二段:概括性地联系材料,过渡到举例摆现象证明普遍性。 第三段:摆现象证明普遍性(若议论较多可以分段) 第四段:过渡到危害分析 第五段:分析危害或者原因 第六段:过渡 第七段:谈解决方法 例文: 风清月白下的赏桂思亲,意趣不再;河浪拍岸中的悼古思今,涵蕴 渐远;爆竹声声里的团圆重逢,欢乐已淡…… 现代人,中秋时分又 有几人观月怀远,怕只有窝居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独啃风味更浓, 情味已淡的月饼罢?春节佳际又有几人携手足揽妻儿共享天伦之乐, 怕只有跑前忙后打点忙碌的生活罢?面对此景此情,我不禁困惑: 传统,我们要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文化阵地萎缩了,引人遐思的明月再也吸引不住现代人的眼 光,人们冷冷地把它丢在一旁,任由它在冷冷的夜晚,独放冷冷的 青辉。太冷了!冷的岂止明月,还有现代人的一颗心,还有现代文 明那颗蒙尘的灵魂。传统不复,一块小小的月饼自以为具备了所有, 其实也只是一具空壳而已。没有了文化内涵,一切的载体都将失去 意义! 我们的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的人来传承来弘扬。我们传承的是什么? 是那块自古吃到今的月饼吗?是那捆自古扎到今的粽子吗?是那锅 自古包到今的饺子吗?显然不是。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自以为 对着明月吃上几口月饼便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中秋;又有多少人自以 为一碗水饺下肚便有为人满誉的团团圆圆?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的 内涵,而不是它的载体。 倘若我们能在中秋的明月之下,漫谈古今,不论是神话中的嫦娥奔 月,还是现实中的探月之程,融古今为一体,以明月为纽带,把古 人的哲思与今人的智慧沟通,那便是对文明的传承。抑或是随吟几 首诗词,感受古时的明月带给人的情思,探索古人对明月独特的情 感,那也是对文明的传承。 文明的传承不应该被困顿在实物的基础上,不应该被束缚在载体的 限制中,我们应把握传统的内涵,让精神的血脉在历史的延续中流 淌,并不断地注入新生,给它力量让它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给它 活力让它可以不遭受干涸的威胁。 传统是文明的结晶,需要不断地传承。别让传统的鲜花干枯在缺乏 活力的土地里。 「作文题目」人类社会进入 21 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 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 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传统节日日渐淡 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 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文化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 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但从另一些观点来看恐也未必。对传 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 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 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 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 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 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 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 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 优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精彩例文」: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 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 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 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 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 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 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 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 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 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 觉有了归宿。 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 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 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 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 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 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 “ 月 ”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 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 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 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 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 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 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 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冢,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 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 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 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 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 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 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 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 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 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 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 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 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 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 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 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 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 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 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 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 ”,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 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点评」:行文上的非 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 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 谓一气呵成。篇二:高考作文素材: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失落”材料作文写作参考 我们面对的现实 亲爱的中学生朋友,我现在想问你们: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 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 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 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 是该忧? 当然我们也知道,过去的文化是少数人的专利,只有那些 熟读《四书》《五经》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才配谈文化,而那些 种地耕田的下里巴人向来是见不着也想不到这样的阳春白雪的。在 孔儒之风居于正统的时代,文化的分量重若磐石,读书人的行头也 似乎比别人高雅尊贵了许多。几千年的文化血脉流传下来,中国人 可以自豪地说,我来自一个文明的国度,一个贲张着文化的国度, 所以,文化成了时下许多人的宠爱,成了当今社会中的一种风气或 潮流。于是,这样的文化几乎可以填满这个国家的坑坑洼洼。 无论如何,文化都是一个高尚的字眼,崇尚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幸 事,但果真国民的素质就高到连天上飘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都 是文化的那个境地了吗?如此“文化”的泛滥并不能见证这个国家和 民族的富强和优越,反倒是体现出了它的荒唐和无知。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解放的确带来了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门打开的确带来了文化 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新旧文化的矛 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守成和 文化的变革都积极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 文化的东进也慢慢缩小了东西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 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所见所闻之处,80 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开始相 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 不知道毛笔该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 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珠算盘当车推着玩。在 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这些传统的东西的印象,因此,它们是没 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浸濡着华夏民 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于 是,今天的年轻人开始忽视甚至放弃这些国产的文化,他们更崇尚 西方文化,他们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跑,却懒得抽 出一天的时间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沉痛的现实。虽然 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绝对是大大超过 流毒的,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几大古文明早已折经断脉的时 候依旧熠熠发光?但最可叹也是最可悲之处,是我们漠视的文化却 被人家视若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 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去传统化”将文化遗 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运 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 失落的一代??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漠,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 如邻国。我们心有不甘却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 让人。”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敦煌文化,想起了王道士、斯坦因和 当时的满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车车地把那些本属于我们的敦煌 的经卷、书籍、塑像运往欧洲时,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觉:那些敦 煌的宝贝不是人家抢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仅值几个碎银的东西换 走的。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这样简单而干脆地流失了!还有《孙 子兵法》、《三国演义》、《论持久战》这些今天的年轻人鲜有问 津的经典文化没有被我们国人吸收,却被日韩及欧美一些国家拿去 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资源,运用于商战之中,反过来再和我们来做 生意。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还是华夏子孙的悲哀?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 展水平。真正的文化是那些启人心智、诲人不倦地能促进人类自身 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而不是那些穿凿附会、沽名钓誉的佯 装高尚甚至传播封建迷信违法乱纪的有着不轨行径的渣滓。一个民 族不需要泡沫文化和虚假文化。泡沫和虚假文化无法重塑精神理念, 建构人格品质。文化不是越多 越好,宁缺毋滥是定义文化的道德底线。 文化的嬗变只能说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它的贫乏已影响到精神文 明的建设,制约人们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 文化的许多内涵是我们终其一生也领悟不完,参透不了的。也许它 的某些杂质是该舍弃的,也许它的某些内容尚不能给我们的经济建 设提供及时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可以把传统 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我们的建设事业。 我们的思考点选择 传统文化,我们是否正在渐渐失去你 1、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最近,社会公众明确地感受到了一次华夏传统的即将遗失,并同时 引起了一系列的新的反思,就是在新的全球化大环境中,在西方生 活方式和西方文化随着经济强势席卷而来的时候,是否也要把我们 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一并改变? 中国文化曾经有它的从容和优雅,也曾经在历史上写下辉煌不朽的 一笔。“中国在公元前 3 世纪到 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 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 的欧洲,特别是 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近 200 年间,中国饱经沧桑,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前,世界列强对中 国的蹂躏,无休止的战乱动乱,带来至今难以抚平的创伤。在濒临 外忧内患的重重危机中,我们几乎是身不由己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了 清理和反思,并对其赋予了太多的批判和指责。 2、不得不清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还剩下几许? 1900 年 2 月 10 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少年中 国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 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气、豪壮、造 世界、“常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 依稀地看见。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 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可闻。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 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 别的事要忙。 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 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形状了。 90 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 他们不知道阿福,没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 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没有质感的,是苍 白的。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 国》,而不仅仅是《少年全球化》? 3、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西方文化的如浪冲击和我们知识分子的试 图摆脱。 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为什么近代科 学没有发生在中国?”这个问题也曾经被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着。 李约瑟有一些很著名的观点: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国产生,一 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 一些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 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八股文扼杀了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致,思想被束 缚在古书和名利上, “学而优则仕 ” 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实际上, 这种影响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社会中,强烈的官本位意 识对科学和创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杨振宁在讲到中国本土为什么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也明 确指出:“中庸之道对于科学发展不是最好。中国为何没有得出欧几 里德的几何定律,在于它所揭示出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科学精神与 中国倡导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的文化传统相背离,这种文化机 制不 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我们自己的知识分子,也几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倡导中庸之道的 中国文化传统,不利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4、正视现实:谁能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作为中国内地语文界的精英尚且如此,等而下之的教师中国传统文 化水准如何可想而知。这当然不是他们的错。长期以来,我们把语 文课当政治课上,重的是思想灌输,要的是政治正确,“文革”十年 破“四旧”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在这样的社 会背景中成长的教师,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必是先天不足、后天失 调。正如岳飞“保全”不了北宋或者南宋,靠这样的教师,沿袭旧的 为政治服务的语文教育模式,是“保全”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5、另外一种现实:白领们如奉圭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现 在进行时。在韩国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 内舆论一片哗然。其中有一篇标题为《“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 让人》的文章作者韩福东这样说,“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去传统化’ 运动并没有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了‘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 无知的失落的一代人。??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落,以至我们对传统 的保存远不及邻国。我们心有不甘,不过我们真的怨不得别人,是 我们自己主动把文化遗产拱手让语文轩/ 转贴请注明。人。” 那么,在一个日益物质化、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保持一种传统文化 习惯,保持用传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有没有可能呢?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但在新中国白领张勋眼里却仍旧如奉圭 臬。这个白领阶层的出现,其实不过 20 几年的时间。这一个群体, 通常被描绘成为西装革履、讲英语、崇尚西方文化、抛弃传统的形 象。但是他说,“我曾经想过,以后要发起一个‘四书五经基金会’, 谁能把它背出来就发给一笔奖金,以此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 很多人都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写字楼文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如果这样看待传统文化,那就证明我们对传统文化确实已 经有很多误解了。 同样,传统民俗负担着承载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当端午节申遗的 消息如一记钟声敲响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思考邻国的经验,对自己 的鞭炮、年画倍加珍惜。 6、观点:我们必须向邻国日本学习。 日本就很注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凡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都被 国家定为 “国宝 ”,日本最多的国宝是寺庙,很多都有上千年的历史, 如京都的金阁寺,奈良的东大寺、招提寺等。它们是古代建筑艺术 的瑰宝,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同时,日本很多城市也都有保存 完好的古城,如名古屋、熊本古城等。日本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 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文物、书籍、模型和画像,让人们对历史和传统 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确实是用心良苦! 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但作为无形 的文化传承,日本人延续了几百年前的生活习俗和形式。每年各地 例行节日很多,举行的活动各式各样,比如岐阜县的高山节之类。 东京的隅田焰火大会每年 8 月都要举行一次,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 每年的焰火大会都有上百万人观看。虽然只能从高楼大厦的夹缝里 观赏,但五光十色的焰火在楼与楼之间升腾,引起阵阵欢呼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并没有把传统看成是现代化的对立面, 传统并没有影响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日本人的观念中有迷信的成分, 但他们又是现代人,有时间观念、金钱观念和效益观念。个性张扬 不够,这是东方文化的特点,日本人个性张扬不够却并没有阻碍日 本的进步,恰恰相反,团队意识对增强日本人的向心力还大有帮助。 对传统我们不应一概拒绝,而是应该更多地反思,这样就不会迷失。 我们对文化传统的忽视,更多的来至于追求现代化的实用主义态度 的扬弃论。长期以来,国内一直存在着两种极 端行为,不是盲目“崇洋”,就是盲目“排外”。在当前的情况下,我 们要强调传统的价值,但也必须警惕报仇雪恨的义和团式的心态以 及大中华主义和泛中华主义情结,因为这种心态极易演化成为极端 的国家主义,使人丧失价值理性。 针刺文选编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 朱鲁子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理想和真实生活样态,无不活生生地体 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里。对中国人来说,尤以春节最具代表性。可 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节日会像春节那样承载着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内 涵。对于没有西方民族那样的圣诞节的中华民族来说,每年农历的 初一甚至绵延整个正月的春节,就是我们的“圣诞节”。春节,是所 有中国人的共同“生日”——这从传统中每个人的年龄的增长不以自 己的生日而以春节为标志清晰可见。 春节的真实意义在于它以非常世俗的形式,如之前的过分操劳和精 心筹备等,昭示我们一种非世俗的生活样态,如沉浸在没有实际功 利的纯粹民俗仪式的,纯粹是资源消费的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 炮、吃喝玩乐之类。“欢度春节”就是具有人性光芒的样态。这种生 活样态是审美的、情感性的、狂欢性的、超功利的,它是让平淡生 活有味道的盐和漫漫长夜中的光。这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一 种神圣对世俗的超越。春节,是被日常世俗日子所压抑、贬斥、淹 没的人性的复活。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艳羡:要是日子天天像过年那样该有多好啊!— —那是一种怎样的包含着无限幸福、成长和收获的憧憬与渴望啊! 遗憾的是,如今的春节,正在无情地失落。 一方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让情人节、复活节、 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等西方民族的节日在我们的年轻一代身 上扩展。另一方面,彻底世俗化、功利化、理性化、意识形态化的 当下中国社会,将春节的神秘性、神圣性淡化甚至绞杀。人们无不 慨叹:现在过年没有意思了!丧失了神圣性的节日,无不充斥着世 俗的庸俗和粗鄙,它彻底混同于忙忙碌碌的世俗生活,甚至疲于应 酬而甚于平日。人们无不感到忧伤:过年太累了!本来具有超越世 俗生活的贫乏的节日狂欢性质的春节,几乎同质为 13 亿人的“新年 团拜”。这无疑是我们的悲哀。春节,这一标志着中华民族特有样态 的事件一旦堕落为纯世俗,它就表征了我们这个民族和个体人生的 虚无状态。这种虚无状态,就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衰落和缺失。 塞翁 失马,焉知非福?经历过严冬的人,更懂得春天的温暖。这一点, 我们从旨在复兴传统文化的所谓“国学热”,从有些城市如北京由前 些年的禁放鞭炮到今年的“禁”改“限”可窥一斑。传统仪式并不等同 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我曾用 “人、从、众”三个字的双向排列来表达我们民族在全球化、现代化 过程中丧失自我与回归自我的必然趋势:人——从——众,全球化 过程中丧失自我的社会化之路;众——从——人,深入地全球化之 后回归自我的个体化之路。这两条路是互补的,同时进行的。今天, 我们正走在“人——从——众”这条社会化之路上,我们必须将这条 路走到底;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回归自我”,重新检视有着不可 取代的精神价值的优秀传统。而春节,可以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 个标志性符码。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就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生命! 我们究竟穿的是什么?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世界有什么 意义?一个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充满蔑视甚至仇恨的民族在别人的眼 中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选自《中国青年》) 述评 春节,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标志性符码。漫长的历史 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 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 像贴春联、贴年画、贴 “ 福 ” 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 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一直盛行。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 人们普遍发现“过年”的欢愉与日递减,除了吃吃喝喝,“过年”过得 越来越没有“年味儿”。春节这个最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节 日在逐渐失落。如果我们淡化了传统节日的特色,我们的传统文化 将会怎样?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怎样保持民族精髓?这 篇文章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春节:不能成为正在失落 的传统文化样板。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 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炊烟是什么? 雷传桃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 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 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 孩子的柔声呼唤?? 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 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 烟。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 炊烟。时代在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 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 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 了土灶、柴草和烟囱。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挑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 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 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 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 哇噻-- 可是,这不可能。“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 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 文物似的。 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 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 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样在屋顶 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 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 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己?? 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的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 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的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 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 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 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选自《教师报》) 述评 炊烟有代表贫穷落后的一面,但在作者的眼里,它更代表自然古朴、 未受现代物质文明浸染的诗意的生存环境;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 传统文化中滋养心灵的东西;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母体 的链接载体;它也是精神家园,是一种让人怀恋的纯朴、远去的宁 静。在文章中,作者对炊烟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眷恋是对质朴世态 人情的一种追念;这眷恋是对一种纯朴、宁静、诗意的生存环境的 向往;这眷恋也蕴涵着作者对温馨精神家园将逝的一种篇三:高考作文:传统文化素材社会评论型高分作文的常见结构: 明确思路 第一段:由别的话题过渡到社会现象,并摆明态度。 第二段:概括性地联系材料,过渡到举例摆现象证明普遍性。 第三段:摆现象证明普遍性(若议论较多可以分段) 第四段:过渡到危害分析 第五段:分析危害或者原因 第六段:过渡 第七段:谈解决方法 风清月白下的赏桂思亲,意趣不再;河浪拍岸中的悼古思今,涵蕴 渐远;爆竹声声里的团圆重逢,欢乐已淡?? 现代人,中秋时分又有 几人观月怀远,怕只有窝居在钢筋水泥的框架中,独啃风味更浓, 情味已淡的月饼罢?春节佳际又有几人携手足揽妻儿共享天伦之乐, 怕只有跑前忙后打点忙碌的生活罢?面对此景此情,我不禁困惑: 传统,我们要传承的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文化阵地萎缩了,引人遐思的明月再也吸引不住现代人的眼 光,人们冷冷地把它丢在一旁,任由它在冷冷的夜晚,独放冷冷的 青辉。太冷了!冷的岂止明月,还有现代人的一颗心,还有现代文 明那颗蒙尘的灵魂。传统不复,一块小小的月饼自以为具备了所有, 其实也只是一具空壳而已。没有了文化内涵,一切的载体都将失去 意义! 我们的传统需要我们一代代的人来传承来弘扬。我们传承的是什么? 是那块自古吃到今的月饼吗?是那捆自古扎到今的粽子吗?是那锅 自古包到今的饺子吗?显然不是。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自以为 对着明月吃上几口月饼便是一个诗情画意的中秋;又有多少人自以 为一碗水饺下肚便有为人满誉的团团圆圆?我们要传承的是文化的 内涵,而不是它的载体。 倘若我们能在中秋的明月之下,漫谈古今,不论是神话中的嫦娥奔 月,还是现实中的探月之程,融古今为一体,以明月为纽带,把古 人的哲思与今人的智慧沟通,那便是对文明的传承。抑或是随吟几 首诗词,感受古时的明月带给人的情思,探索古人对明月独特的情 感,那也是对文明的传承。 文明的传承不应该被困顿在实物的基础 上,不应该被束缚在载体的限制中,我们应把握传统的内涵,让精 神的血脉在历史的延续中流淌,并不断地注入新生,给它力量让它 可以无限地延伸下去,给它活力让它可以不遭受干涸的威胁。 传统是文明的结晶,需要不断地传承。别让传统的鲜花干枯在缺乏 活力的土地里。 「作文题目」人类社会进入 21 世纪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 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 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似乎渐渐成为记忆中的历史:传统节日日渐淡 化,传统歌舞正逐步被放弃,曾在民间大放异彩的种种民间艺术也 面临失传的危险。站在文化的观点来看,我们似乎必须保存现实社 会濒临消失的传统文化艺术;但从另一些观点来看恐也未必。对传 统文化濒临消失的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请以“正在失去的传统文 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 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 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 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 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 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 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 优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精彩例文」: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 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 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 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 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 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 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 电话,上次网见见面, 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 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 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 稚的向往;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 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 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 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 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 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 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 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 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 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 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 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 “ 月 ”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 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 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 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的 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 “忘 ” 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 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 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 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 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 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清末朝的 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 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冢,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 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 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 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 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 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 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 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 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 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 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 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 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 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 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 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 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 “三国” 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 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 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 ”,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 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点评」:行文上的非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 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 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谓一气呵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善待他人作文600字 四年级下册六一作文 写读后感的作文500字 新年礼物作文300字 南昌高考作文题目 难忘的一天作文200字 描写向日葵的作文300字 保护环境的作文100字 我喜欢的一种食物作文 故事新编作文300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 小学二年级作文过年 一件烦心事作文300字 家务劳动作文600字 我的一天英语作文50字 新年礼物作文500字 我心中的世外桃源作文 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英语作文 有你的地方就有风景作文 淡淡的日子也飘香作文 乡下风景作文400字 以看为话题的作文 描写小动物的作文300字 珍惜时间的作文600字 新年计划英语作文初二 收获的快乐作文600字 七年级满分作文大全 我的假期生活作文300 关于创新的高考作文 环保小卫士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