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坚硬与柔软:2015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真题解析

2020-09-19 10:21:01
相关推荐

直击高考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名师真题解析

一、审析材料

物理学和生理学告诉我们,心脏是生命体的关键,它柔软,恒动,无坚硬的介质存在。心理学和哲学却告诉我们,柔软的心中有坚硬的东西存在。当然,这样说,只是一种比喻。说它坚硬,或许指人的顽强或固执;说它柔软,或许想赞美人的善良,抑或感叹人性的懦弱。

笔者坚信,“目中无物,心中无情,笔下无文”。有没有生活经验,有没有实际感受,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有了实际感受,有了生活体验,才可能写出好文章。有了生活积累,再来做上海2015年高考题,就相对容易。上海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相同,通过一段简短的富含哲理的话,将考生引入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考生可以回忆,可以反思,也可以重新建构新世界。无论选择哪一种形式,考生的生活积累和才识学养都将得到比较客观而清晰的展现。

二、立意角度

1.从如何对待坚硬的角度立意。在人的言语和行为中,坚硬可以表现为坚持、坚守、顽强,也可以表现为固执、麻木、死板。不管哪一类哪一种表现,都只是一种现象,值得包容,应该冷静看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说,坚持、坚守、顽强,也会酿出错误或悲剧;固执、麻木、死板,或有可能取得喜剧性效果。从坚硬的角度立意,可以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表现内心的坚硬,思考如何建构和谐的自我。

2.从如何对待柔软的角度立意。对待人的善良或懦弱,也应该有不同态度。首先也要讲好故事,用故事来表现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善良或懦弱,表现一种宽容、通达的态度,文章品格自然高尚。再进一步,反思这种柔软,就如何建构和谐自我提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完成一篇不错的考场文章。

3.从偏执的角度立意。“心非木石岂无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对人对事不能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偏向。再说具体一点,人都有偏执的问题。那么,大方承认这种偏向,或冷静观察和描述他人的这种偏向,也是一种较好的切入角度。仍然是讲好故事,通过故事来表现他人或自己的偏执,剖析如此偏执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开拓造就和谐自我的途径。

4.从和谐的角度立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中庸,所谓的中庸,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度: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一文一武,张弛有道;等等。表现在心态上,既要坚硬,也要柔软。该坚持的原则,绝不打折扣;可以坚持也可以灵活的地方,就放低身段,劝人向善,不把事情做绝。何时坚硬,何时柔软,无论是讲故事,还是直接发表议论,一切都要以人为本,以生机勃勃为目标。不以人为本,没有了生机,就是以和谐的名义,做偏执的事情。

三、如何构思

无论选取哪一种角度,都可以通过回忆和讲述若干故事来再现世界,表达观点。也可以通过针对具体事例或道理的辨析,反思现实世界中人心的坚硬与柔软,指出其下潜藏的意识基础,分析其所以如此的历史文化背景。还可以通过虚构或组合变形的方式重建新世界。这个新世界就是一面镜子,可以用来观察自己、观察别人、观察社会、观察现实世界,发现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引发新的反思和自我建构。无论是再现世界,还是直陈观点,都可以展现作者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展现写作技能,展现情感偏向、态度高低、价值观等级。

突围方向一:从和谐的角度立意——柔与刚不可失之偏颇

坚硬与柔软

□上海一考生

人无完人,任何人的内心都有一把双刃剑。题目里所说的坚硬,在我看来,或是一种对于万事万物的一成不变的准则,或是面对一切是非时的坚定不移的判断,或是对于客观的恪守,归根结底,无不闪烁着理性的光辉。而与之相对的,人的内心也在不经意间有至轻至柔的震颤,“人生只有情难死”——可见感情对于人生的重要。

柔软的东西,不是对于那些理性准则的推翻,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调剂。《傅雷家书》里有这么一句,“辛酸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琼浆”。眼泪常常是内心柔软的表征,柔软却并非一定让人丧失判断力。无独有偶,泰戈尔在《飞鸟集》里写道,“让卵石接近完美,不是用锤的打击,而是用水的抚摸”。用锤敲打卵石,是用常规的方法,在客观上改变卵石的外表。柔软是流动的水,是细细抚慰,却能以柔软的方式与坚硬和谐共处,又改变了坚硬。当然,那些柔软的东西偶尔也会影响自己的判断,甚至成为绊脚石。过分地同情反而会让眼泪迷住自己的双眼,无法真正地认识真相。最重要的是对影响度的把握。

不禁想起记者柴静主持的《看见》,节目里曾采访武威的一个服毒自杀者的女同学,深受打击后的悲恸欲绝使得女孩沉默,甚至对记者的目的产生怀疑和排斥。采访中柴静体现的不仅是一个记者的职业素质,更有作为女性的感性一面——她蹲下身子,轻轻地拭去女孩的泪水,告诉她自己像她这么大的时候也有一个好朋友,但是有一天因故而再也不能上学了,起初自己也是如此伤心,但是后来明白了,“人总是要分开的,但有些东西永远在,就像课本上那一句,‘天涯若比邻’”。悉心的抚慰让女孩渐渐敞开心扉,开始叙述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自杀真相随之浮出水面。此时,所谓纯粹的理性——“避免表演性采访”“一步步打听”等,都是纸上谈兵。这些坚硬的东西一旦拿出来,一定会伤害那个已经受到伤害的女孩。感情,或说内心深处柔软的那些东西,才是沟通的润滑剂。

作为一个媒体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天平,一方面要尽可能客观地提问、理性地分析和判断,另一方面则要从感情层面来体会,展现人性的温暖。只有追求平衡,才能使得一个个受访者说出真相,吐露真情,才能通过来再现世界、感动人心。但是与此同时,在任何一个撰稿者面前,天平都极易倾斜。绝对的理性,往往难以亲近故事的主人公,更难以让他们客观陈述事实和生活的真相。认为任何一次采访都可能倾注记者的同情,“完全地将世界分为掌权者和侮辱者,将事件的发生归于某一个人,将好恶凌驾于事实之上”。

不仅写作如此,其他创作也如此。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对一个事件的演绎。在这个事件中,女主角爱慕虚荣,抛夫弃子,最终所托非人,卧轨自杀。列夫·托尔斯泰没有刻意丑化她,也没有过分美化她,只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挖掘这一事件的本质,最后使得安娜的死亡超脱了事件的本身,让读者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和同情。这样的创作,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柔软,也表现了他别样的坚硬。

真相很难寻觅,过分的坚硬,和过分的柔软一样,都会失之偏颇,掩盖真相。在天平的两端,理性和感性的尺码应该对等、均衡。如此,方能达到和谐。

高分权威解读

1.论据恰当充分。傅雷、泰戈尔、柴静、列夫·托尔斯泰等人纷纷出场,他们或提供警句,或提供事例,帮助作者完成了自己的论证。摆事实,讲道理,颇具说服力。

2.论证从容不迫。作者推崇理性与感性的和谐,行文也有条不紊,既不过硬,也不示弱。先引出论题,再徐徐道来,缓缓抛出论点,细细说理论证。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指点江山,只是静静地叙述,意味深长。

突围方向二:从偏执的角度立意——理解是化解心头坚冰的利器

柔软与坚硬

□上海一考生

好久没有回家了,这次回家感觉父母明显地变老了,一向穿着讲究的父亲变得邋遢了许多。破旧的拖鞋、长长的大裤衩、松松垮垮的衬衫使本来瘦弱的身体显得臃肿了许多。胡子似乎好久未刮了,灰色和白色的胡楂占据了父亲的脸庞。父亲确实老了,再不是年轻时那个脾气暴戾、性情急躁、大嗓门的农家壮汉了。看到这样的父亲,心头纵有再坚硬的冰块也该融化了吧,但我却想说:“不。”

从小我跟父亲的关系就很不融洽。三个姊妹中就数我的脾气最倔,为人最不活络,也最不听父母的话,为此常常惹他们生气,譬如父母让我出去买包烟,买袋盐,我从来没有爽爽快快地答应过,总是逼着父母发火了,才不情不愿,哭哭啼啼地去了,而姐姐和妹妹则是欣然前往。相比于外面的花花世界,人头攒动,我更喜欢待在屋子里一个人与文字为伴。父亲每每看到我抱着厚厚的书本,总会毫不留情地没收掉它们,批评我不务正业,习题不去做,酱油不去打,还抱着这些无用的书看呀看,没有出息!

父亲非常鼓励我们读书上学。“生在农村的孩子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读书上大学,我就算砸锅卖铁也会培养你们。”记得一年小年夜,因为没有考到100分,父亲竟把我和妹妹推到门外不让我们回家祭祖、过年。可是,后来姐姐上大学,我和妹妹也读了中学,田里的收成不好,家里的经济负担一下子重了起来。东挪西借,勉强凑够姐姐的学费和生活费,我和妹妹的学费就没有了着落。妹妹还好,能跟自己的班主任说缓一段时间再交学费,我却非常认死理,觉得学生不交学费怎么能去上学,况且老师还会在班里点没有交学费的学生的名字,为了自己那点儿所谓的自尊,我就赖在家里不肯去学校。那时并没有想过,那么好面子的父亲也有自尊心,他苦苦求别人借钱的时候,面子会放在哪里呢?

后来,妹妹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钱供我们继续读下去了。村里恰好也兴起去南方打工的热潮,邻居家的女孩刚去一两个月就往家里寄钱了,家里孩子辍学打工的,没几年就盖起了小洋楼。被现实打败的父亲,被重重的经济压力压垮的父亲,被生活折腾得迅速老去的父亲,终于在我中考的前一天晚上对我张开了口:“别去了,回家帮帮你爸妈吧。”事后反思,父亲在说出这话的时候,是多么无力、无奈、疲惫和愧疚。但在当时,我自然无法理解父亲,也绝不会屈服于父亲,凭什么要我放弃,凭什么?

哭闹是单方面的,父亲默不作声。从此,与父亲长达三年的“冷战”拉开帷幕。父亲到了城里的建筑工地,我如愿以偿进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见面少了,隔阂却更深了。高考前,母亲突然拿出父亲给我写的信,并偷偷告诉我,其实这些年,父亲一直有深深的愧疚。还没有读那封信,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掉下来。

三年来,对父亲的怨恨和恼怒,随着父亲的汇款单、托人捎带的新衣而慢慢消散。我也渐渐长大,慢慢发现这个世界的残酷和无情,开始理解父母的不易。内心那一度存在的坚硬的冰块一点点融化,化为水一样柔软而绵长的感动,无穷无尽地流淌。

现在,坐在这间明亮的教室里慢慢写这篇文章,我更能理解我的父亲,理解他为人的坚硬与柔软。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拼尽全力让自己像他一样坚硬,也像他一样柔软。至于父亲,我不想让他老,我就是希望他脾气仍然乖戾,性情仍然急躁,嗓门仍然粗壮,就是希望。

高分权威解读

1.抓住细节,凸显主题。通篇文章用词朴素,感情真挚而克制,能够抓住若干细节,点到为止,又没有草率粗浅的毛病,含蓄地表现了父女两人的柔软与坚硬。两人的柔软与坚硬,既惊人相似,又各有特点,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2.首尾照应,巧设悬念。文章一波三折,开篇写父亲衰老,写自己倔强,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部分,交代自己的倔强和父亲的隐忍,似乎完全照应开篇,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不料,结尾再生波折,顿挫有力。最后一段,前两句刚刚表达刚柔相济的愿望,最后一句又突然转折,以任性的姿态,表达柔软的愿望,增加了意味,突出了情意,为读者带来惊喜。

欲看更多名师解析的高考作文真题及满分作文,请关注意林8月上市的图书《意林2015高考作文真题解析、高频素材与满分作文》

上一篇: 下一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周记作文 寒假趣事作文600字 我的母亲作文 我的奇思妙想作文300字 传承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 我的寒假生活作文 写人作文300字 成长的烦恼作文 我的妈妈三年级作文300字 作文提纲怎么写 开学作文 有你真好作文600字 压岁钱作文 写人的作文200字 除夕夜的作文 摘草莓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 味道作文 家乡的习俗作文 关于友情的作文 三年级下册作文 照片里的故事600字初中作文 漫画的启示作文400字 春天的作文300字 这儿真美作文 英语四级作文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400字 写人记事作文 钓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