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任务驱动型作文“共同记忆”2017年4月福建省高三质检考场优秀作文选编

2020-09-20 15:21:02
相关推荐

优秀作文

1、同城共忆

作者:林俳羽 学校:福州一中

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高楼大厦数月峻工已不是神话,而我们对于一座城市独特文化的共同记忆似乎也随之渐渐消逝,淡忘在岁月里,埋藏在童年时,留下的只有钢铁森林构筑的现实。日复一日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不免令人心生厌倦。我们只能在记忆深处寻找这座城,这些市民们所珍藏的共同记忆。

城市的共同记忆是具体而微的。幼时常去的老公园,上学路上走过的每一条青石小巷,还有那些见证了城市历史变迁的老建筑……那一点一滴汇聚成鲜明的共同记忆。当然,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时代在前进,城市不可能一成不变,永远保持着同一个样子。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也恰恰在这变化发展之中慢慢形成、积淀,成为一座城市的底蕴。作为市民,我们承续着记忆,也创造着记忆,并在共同记忆中认同一座城市。历史与现状交织,市民和城市互相影响,使得城市有了体温与个性。

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发展太快了,快到令人措手不及。公园被翻修了,景观树木大量种植,各大商场纷纷入驻,每个现代化的街区都成了同一模样。我所在的城市,老旧的房屋被“景观改造”了,从市中心到市郊,灰、白、红三色构筑的模板景观随处可见;老街、老建筑也没能挡住翻新和改建的潮流,千篇一律的包浆漆色、青砖黛瓦、檐角飞扬。这些都不是我们的共同记忆,而是他们的。

文化是有边缘效应的。人们往往不愿去品读前人用生命编著的文化记忆,许多城市的记忆就只能在一代代父母子女口中相传。方言的失落是无数语言学家心中的痛楚,民俗文化的流失引起老一辈人无声的恸哭。我们还能在何处寻找它们?在父母、祖父母只言片语的提及下?在不发达的、偏僻的乡村田野里?似乎也只能如此了,在现代化浪潮未曾席卷之处,依稀还能辨识出一座城市独有的记忆。而年轻的我们,心中关于城市的共同记忆已经是支离破碎的,修复和重新生长的线索,可能只在那些更传统的“边缘地区”中了。

拯救、挽回失落的文化和记忆,是我们亟需完成的任务。它是我们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土层,刻印着过去,涵养着现在,映射在未来。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精神之土的涵濡与深耕,正如植物扎根于广袤的土壤,高楼依托于坚实的地基。

城市的共同记忆应该深埋在每个市民的精神土壤中,城市的魂应蕴藏在每个市民的精神世界里。文化传承是它的根基,它与每一个市民共同成长于此,一起记忆于此。

2、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

作者:龚少敏学校:福州三中

独行大都市中,高楼拔地而起,车辆川流不息,你是否有一瞬茫然失措?在一座座城市飞速现代化发展之时,作为市民,我执此念:一座好的城市,理应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

何谓“城市的共同记忆”?顾名思义,“城市的共同记忆”即一座城市的市民因交集而形成的相同或相近的印象与回忆。当一座座城市因现代化发展而日趋雷同时,城市的文化底蕴方为其共同记忆的源头活水。

然,或有人言:“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徙加剧,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已将多地的文化底蕴侵蚀殆尽,谈何共同记忆?”诚然,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文化底蕴的营造与维护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然而在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的当下,作为市民的我更主张着力于仍原地踏步的文化底蕴保护之上。毕竟城市的共同记忆只能由文化底蕴形成,而后者,则是城市的,不可或缺。

那么试问,为何一座城市不可缺乏文化底蕴?

其因显然。经济高速发展,现代化建设持续进行的当下,城市的外观乃至居住者不断变化,容易给无论是扎根者抑或是客居者的市民带来排斥感与陌生感。然而,倘若城市有较浓厚的文化底蕴,其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便能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市民,成为其对城市的共同记忆。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城市的文化底蕴作用于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后三者又正反作用于城市的文化底蕴,形成牢不可破的文化命脉,以城市之根的形式,构建了市民的共同记忆。

然而,反观当下,决策者却甚少有侧重于厚实文化底蕴,以构建城市之共同记忆者。拆古迹、建办公楼、取缔博物馆、建娱乐场所等屡屡见诸报端。著名评论员曹林曾言:“任期不长的政府官员不会去做发展城市文化这么长远的事,他们只在意任期满后政绩如何。”文化底蕴的微薄,共同记忆的缺失,不该仅归咎于体制,有关方面亟需反思与改变。

依我所见,“魂系共同记忆,根治文化底蕴”观念应存每个市民心间,有关部门更应在此方面有所侧重。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将现代化发展与文化底蕴有机融合,在不悖离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构建文化氛围,创建并维持“共同记忆”,既是决策者的难题,又是我等市民的期许。

魂系共同记忆,根植文化底蕴。相信未来,在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城市的面貌会像“母亲的面孔”一般让市民永远难忘,城市的姿态也变得越来越有魅力。生活其中,人们一定能感受得到四季,看得见乡愁,拥有可以寄托情感、认同归属和栖息心灵的共同记忆。

3、来自共鸣的“共同记忆”

作者:黄缪欣学校:福建师大附中

于童年深处,寻觅的亲情枢纽,散发出源于糖果的甜蜜,各式嬉笑怒骂编织成专属的歌谣;而这片成长十余年的亲切土地,伴随见证了多年间无数变革更改,变化的是拔高的座座城楼,不变的却是置于根部灵魂的底蕴。但若谈论最为深刻隽永的“共同记忆”,触摸时间灵魂,寻觅真正共鸣,却是来自于老师的尊尊教诲与呕心沥血。

共同记忆是精神的家园。作为学生的我们,便正是处于懵懂于世,却又偏渴望获取认可、接触及共鸣的时代,而这些事物的源头,皆出自于所谓“精神”之上。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而“育人”不仅是对于知识的灌输,也有着教育学生做人、丰盈其精神世界的责任。美好的共同记忆,使人不断反省、总结与成长。学生因教师的鼓舞激励奋发图强,因那些聊天谈心而开张心扉,引发共鸣,以这些精神上的交流沟通而弹奏共鸣。学生们年纪尚轻,难免迷途无措,或因各式烦扰忧愁难解,心思怅惘。教师们以引路人的身份及同为过来人的认知进行指引,效果自然良好。若能以平等自然的心,进行交流,那么共鸣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日本著名漫画家松田笔下,就曾描绘出由一名教师通过与学生们一同成长的方式,以通过用心的“注视”,拯救了二十多个因成绩不佳或品行不端而列入“差班”受人轻视的学生。在这个故事中,与父母的矛盾终被开解,与朋友间的别扭终将释怀,愁扰于没有找到方法的学习终被用心灵注视的教师一一开解,温馨平凡中流露出难以言喻的动容。而那以心“注视”学生的老师,即与学生们完成了精神家园的沟通。

共同记忆意义在师生之间,便应是以心换心,轻触世间美好的“精神共鸣”。你谦谦有爱,我便不惹事生非;你修己达人,我便也不断修行提升。老师对于学生影响的深远程度,足以与家长媲美,学生从老师处习得的,不只是如何学习学习方法,更也有做人方法,足以惠及此生。若教师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深远的的影响,其共鸣美好自然加速成熟生长,更加坚韧强大。但若受到了错误的指引,也就很有可能以难以磨灭的心理印象,以错误或未达成的“共鸣”,哀怨愤懑,甚至因偏激自负,或自卑无度而难以掌握日后命运轨迹。

作为学生,从两千年前的《论语》触碰到了最遥远年间师生间的共同记忆与无数共鸣。而放眼当下,又以周围老师们温柔体贴或幽默关心留存了青春年岁里美好的共同记忆。每一次共鸣,都源于灵魂精神的碰撞,这些真挚意义即便饱经风雪也镌刻心底不曾忘怀。为了这些共同记忆,学生们便可以化作动力,不断生长。不论头顶怎样的天空,我自追求属于自我的那方风景。

4、深掘文化认同,溯寻城市底色

作者:陈泽平学校:厦门一中

本乎社会意识的共同记忆在城市这一社会存在性质的物质空间中被塑造成型,发挥着文化认同的基础性作用,而作为城市细胞的市民,亟需在城市化跃迁的当下,深掘文化认同的丰富寓意,溯寻城市的底色。

共同记忆根植于不同的交往,即个体的实践活动。而城市作为公共空间,为实践活动的展开提供物质条件、场所,加之以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必然赋予个体以城市的特征,这一点在古代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中已有印证。故城市的共同记忆便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依赖自身特殊条件及实践个体间联系所形成的社会意识,也如弗洛伊德所说的“认同”,即“个体对群体的依归”。

市民作为城市中实践的主体,在共同记忆这一文化认同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创造的作用,他们依靠分工劳动,缔结出丰富的社会联系,并借助日常社交活动,创造出极富城市(地域)特征的文化形式,如方言、传统民俗等,助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繁盛。但文化认同一经形成,便对市民乃至城市的文化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譬如“历史古都”之于西安、“现代开放”之于上海,其历史沿革中市民群体的社会行动,无不与这些“共同记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伴随着现代化的急速推进,城市的面貌也发生巨大改变,城市市民的实践活动也随之分异,曾经一度浓郁的文化认同正不断被稀释,过去的历史金字招牌似乎不再具有或风化人的巨大效力:除却个别城市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外,放眼望去普天下均“千城一面”;除却少数市民群体执着于地域方言与传统习俗外,不同城市群落已无文化认同上的隔膜……我们所赖以繁衍生息的这一方公共空间,似乎已被现代化打磨得没有了棱角,成为可“量产”的物具。

这也是为何吴市长发出如是感慨:“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我们更需要文化底蕴。”的确,面临城市发展的现状,唯有发挥“共同记忆”的作用,深掘文化认同,营造出一种普适性的城市文化,同时又彰显其特殊性,方能守住城市的根与魂,溯寻城市的底色。

现世的城市文化认同应有如是层面:对公民精神的恪守与维系、对城市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呵护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探索。公民精神侧重于市民层面,即市民作为城市细胞对其自身的明晰定位、对城市这一母体运转规则的自觉奉循,是重德、重社会实践的公共效益;城市文化遗存的传承则是对“共同记忆”即先前文化认同的扬弃,使其更好适应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成其潺潺细流而不至干涸;至于和谐社会,便是市民与城市互利共生而达到的协调状态,是共同记忆中最深邃的“底色”。

如此以往,城市便不再只是高楼大厦,而是无数个共同记忆的因子组接出的文化认同的斑斓图景,在现代化中守护着城市的根与魂。

5、保留城市“共同记忆”是市民的伦理责任

作者:温晋学校:厦门外国语学校

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说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公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佩戴着形形色色的身份行走,但我们所共同拥有的身份便是城市的公民。在与城市相处的每一分钟我们都在与城市建立联系,形成与城市的“共同记忆”。

吴市长说,“共同记忆”是城市的根与魂。从市民层面出发,“共同记忆”象征着我们对城市的归属。在现代化建设浩浩荡荡的今天,“千城一面”已然成为切肤之痛,而如何保留住城市特色,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坚守价值认同,保住“共同记忆”,已然成为我们的责任。

“共同记忆”让我们在与城市的交互中享受到城市带来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滋养。在我们走向现代化的途中,一味地固守情怀只会让城市沦为涸辙之鲋。一个具有“共同记忆”的城市,应当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市民合理的诉求,让居民在衣食住行上歆享便捷。

但我们在注入“源头活水”时,更应注重“文化底蕴”的培育。我仍记得易中天《读城记》中写的那些城市,尽管它们一个个走向现代化,但仍葆有各自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的保留,不仅在于保护那些旧时的传统文物与建筑,更在于对那些传统文化习惯的留守。每年中秋节,于厦门的街头小巷听着不断作响的骰子声,便总会让我会心一笑。这或许便是值得保留的文化记号,在时光蹁跹中汇入城市的精神传统与“共同记忆”。

刘琦在《琥珀之城》中描写了一个让人心驰神往的剑桥:“当你望向窗外见到低头的行人,他甚至可能就是拜伦。”正是注重城市文化底蕴的坚守,才让剑桥这个弹丸之城变成世界名城。反观当下,崛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已不新鲜,但城市文化遗产的疏于保护,以及城市精神传统的日渐疏离,把一座座城市变成陌生的样子。而市民的无意往往更为可怕,当我们中的很多人沉沦于“家——工作地”的两点一线,忽略了城市变化和城市建设时,城市“共同记忆”便容易走入迷失。

作为市民,我殷切希望我们应当重拾关注城市的热心和慧眼, 继续保住城市的“共同记忆”。因为,只要我们与城市不割裂成不同的个体,就仍会保有对城市的热爱与初心。我们既要善于发现城市建设的美好或可取之处,也要着意保护城市的传统,对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向相关方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在生活于城市的每时每刻中涵养市民意识与共同记忆。

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共和国的公民。”同样,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一样是为了成为有责任的市民,保留和打造独有的城市“共同记忆”。

6、独创城市文化,同筑共同记忆

作者:吴宣岑学校:厦门双十中学

人自诞生伊始,就不可避免地在不同角色中转变切换,与不同事物、不同人物在不同环境中接触交往,产生联系。而“共同记忆”作为过往时光给人留下的纪念,正是作为一种人与他物联系的精神内核而存在。

从一个市民的角度,我认为于城市而言,只有具备独特的文化风格,才能给市民留下强有力的共同记忆,强化市民的连结感与归属感,从而推动城市更好的发展。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同样如阪上走丸一般。面对市民对于城市文化的日益高呼,不少城市的确开始重视文化的建设。然而,面对屡见不鲜的“仿造金字塔”、 “盗版小黄鸭”等城市抄袭现象,我们仍难掩“物质更浓,精神更淡”的忧思。确实,周有光先生曾以“文化似水,自上而下不可逆流”说明文化的繁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传播方向,但文化毕竟有其根植的社会土壤,生搬硬抄不但不能增进城市文化积淀,还易造成文化“水土不服”。而这样的状况一定不会给市民留下良好的共同记忆,更无法培养市民对城市的连结与情感。

一座城市发展所需要的,不仅是高楼大厦的物质外表,更需要独创性的文化成为其精神依托。唯有如此,才能给予市民美好的共同记忆,培育出带有城市烙印的优秀市民。委内瑞拉以其“音乐救助体系”闻名世界。面对物质贫穷,委内瑞拉免费提供孩童精神扶持,不仅孕育出了其独特的精神特质,更培育出了曾指挥2017维也纳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的杰出指挥家古斯塔夫·杜达梅尔。委内瑞拉虽然是个国家,但其发展独特文化的方法未必不能给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更重要的是,城市文化建设也不应缺失市民本身的参与。唯有做到让市民参与其中,才能更好地于城市血脉中培育出独特的文化之树。同时,这样也能加深市民对城市的共同记忆,提高城市的凝聚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推而广之,不仅城市文化,民族乃至国家更是如此。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外来文化学习的同时,更应在时代土壤上培育出属于数字时代的崭新文化,同时定义其在文化谱系中的独特定位。如是这般,才能形成国家共同记忆,让国家长盛不衰。

贞下起元,利有攸往。愿我们都能开创崭新文化,收获宝贵的共同记忆。

玩转议论文写作(高中)

集审题、构思、行文、素材高考作文课程

视频录播+直播答疑+赠送资料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网课自律作文 英语作文我最难忘的人 关于地震的英语作文 我的叔叔作文600字 高中作文英语 秋天三百字作文 我心中的六一作文400字 优作文 四年级期中考试作文 特殊的爱作文 令我遗憾的一件事作文 我的宠物作文300字 我的理想作文800字 新 作文 初中作文800字作文大全 狼作文600字 颂祖国作文 野营英语作文 描写布达拉宫的作文 丰富的假期生活作文 朋友二三事作文 五年级上册1单元作文 healthylife作文 我是中学生作文700字 柿子树作文600字 我不想长大作文700字 第二次作文800字 成人高考作文600字 一个拥抱作文400字 往事悠悠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