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篇岳飞的作文250个字小学

2020-09-23 11:10:01
相关推荐

作文要练的一项基本功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如实地表现客观事物。“现实生活”或“客观事物”,就写作来说,它无 非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人、事、物、景等。要工于记实,就 是要学会真实、准确地表现人、事、物、景。这就像绘画中 的写生,对所画的对象,它的形态、色调、明暗、质地、量 感……都能够如实地表现出来。画一棵树就像一棵树,画一 个人就像一个人。这就为绘画创作打下了基础。基础打好了, 创作的时候,构思一旦成熟,就可以大笔泼墨,任情挥洒, 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像什么。写作也是这样,要做 到对所写的人、事、物、景都能逼真再现,写什么就是什么。 如果你写的一个人,一件事,一棵树,一场春雨,别人看了, 觉得不像那个样子,不是那么回事,不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那就不是如实记写了。 叙述、描写和说明,正是三种记“实” 的能力。它们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是我们应切实练好的写作 基本功。 (1)叙述。叙述是对人和事发展过程的交代、陈述。它是一种表述 人称的处理。叙述的人称,按语言交际涉及的主体(表述者)、客体(被表述者)、受体(接受者)来分,有第一人 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一般真实而范围较小的题材 多用第一人称;虚构或范围较广的题材,多用第三人称;一 些特殊题材,如哀悼、赞颂、激励、劝慰等等,常用第二人 称。第一人称的如《我和生命》:“自从有了我,世界上便添 了一个多难的生命。但我却爱我的生命,尽管生命赋予我的 只是……”这篇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我”曲折多 难的人生经历,文章写的是真事,抒的是真情,从而能够打 动人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能使文章自然真切,易打动读 第二人称是以“你”的形式出现的,文中作者把事情的开端、发展、结果都通过对“你”的倾诉、赞颂、劝慰、激励等 表现出来。如《弟弟,请原谅姐姐》一文这样写道:“弟弟, 姐姐在读二年级时,你便来到这个世界上,从小你就对姐姐 很好,是你让姐姐变得懂事。而从姐姐懂事的那一刻起,就一直想对你说:请原谅姐姐,弟弟……”文章以第二人称手 法写出了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运用第二人称使作者可以面 对面向弟弟道出满腔愧疚之情,抒情真切感人,比一般的记 叙文更易打动读者。 第三人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运用较多,因为站在第三者的立足点,直接叙述人物经历和事情始末,更容易展开叙述。 如《忍耐的一天》,作者这样写道:“忍耐不是一个形容词, 忍耐是一个人,一个其貌不扬,但也不算丑陋的女孩。其实 她原本姓任,在长达十多年的生命体 验后,她觉得自己是个被压抑得太久的人……”文章用第三人称的手法叙述了“忍耐”一天的生活情况:从早上离开被子 到晚上钻进被窝,而重点以学校生活为主。但贯穿整篇内容 的却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作者也正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 心世界而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手法,可以说,这样的处理比较 成功。 顺序的处理。叙述的顺序主要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 叙述。顺叙的行文安排与事情发展过程一致,容易将事情的 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使文章有条有理,层次井然。顺叙基本 上按情节发展或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来组织叙述内容。如《老 山界》,从当天下午到当天夜里,再从第二天黎明到下午两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进行叙述,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倒叙可造成一种悬 念,是巧妙的构思手法之一,能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如:“在我的小抽屉里,珍藏着一只已经用旧了的圆珠笔。 它是我童年的朋友兰兰送给我的。这只笔确实不怎么起眼, 但是每当我看到它,便会引起一段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篇 文章的开头。它用的就是倒叙。作者为什么要“珍藏着”这样 一只“已经用旧了”的、“不怎么起眼”的圆珠笔呢?它会引起 作者一段什么样的“美好的回忆”呢?这就是悬念。它会使人 产生“急于想读下去”的兴趣。采用倒叙的写法,由倒叙转入 顺序,一定要有明显的界限,又要过渡自然。常用的方法是, 顺叙部分另起一段,开头用“那是……”或“记得……”等。 第十一课时写作手法之虚实结合及对比 1、读懂一首诗词的方法。2、思考诗词的表现手法。 感受诗人的情怀。一,课堂笔记 二,文学类阅读,思考每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内容是怎样联系为一个整体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yng发8。羽扇纶gun巾9,谈笑间,樯掳10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hun)酹(li 江月。 1,这首词我们可以借鉴的写作手法之一是虚实结合,即现实与想象融为一体。请分析词中哪部分是想象。 2,请思考词中想象即虚写的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思考练习:请将词中想象即虚写部分找 出来,思考其作用。 小结:在文章中,一般来说,虚写即想象、回忆部分,它或者是与自己现实相对比,或是对主题的补充或强化。请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 或“走在的小路上 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特别要求: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及对比手法 ,并结合先 前学过的线索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虚实结合学写美景 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组成,分别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从内容、情感主题上来看,本组教材都是 描绘祖国的风景名胜的。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来看,就每 篇课文来讲,可教学的语文因素很多,《黄山奇松》可教学“总 分总的结构”“先写实后写想”的表达方法;《黄果树瀑布》可 讲“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大量比喻的运用”;《莫高窟》可 教学“列提纲”等等。但细细分析三课的共同特点,我们发现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在写景时都采用了“虚实结 合”的表达手法,从而把所描绘的景物写得具体生动。鉴于 文本的这一特点,因此我们把本组教材的语言训练主题定为 “虚实结合 学些美景”,扎扎实实地围绕这一主题实施教 学,让学生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等写作方法介绍我们枣庄的 景物。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课文,运用编写提纲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整 体把握课文。 2.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积累新鲜的词语和感受较深的语句,学以致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体会虚实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通过朗读、想象画面、等多种方式感悟虚实结 五年级学生已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能透过语言文字,用自己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但对于文章的 表达特色,把握得还不够准确,运用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教学生把握 课文的写法,掌握课文的结构,然后再迁移运用,学会用“虚 实结合”等写作方法介绍我们枣庄的景物;以此提高学生能 够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描写 景物的能力。以“目标导向教学”为 设计理念,以开展“学生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体现“学——练——用”的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四、单元教 学整体设计 高考作文从题目的抽象和具体这个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虚题来自:www.zaidian.cOm 网: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篇岳飞的作文 250 个字小学”和“实题”。这两种题目,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审题方法。 满隐喻的概念、词语或句子来做命题材料。比如2011 年高 考山东卷的作文题目“这世界需要你”,这是一道典型的虚 题,虚就虚在“你”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充满隐喻,有很强的 不确定性。对于这样的命题,我们需要把虚的地方落到实处, 让晦涩的隐喻变成明确的概念。“你”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身 边的事物或人物,如“鲜花”“掌声”“父亲”“友人”等;“你”也 可以是一个穿越时空的人物,如“李白”“苏轼”“鲁迅”等; “你”还可以是抽象的精神品质,如“诚信”“古道热肠”“侠肝 义胆”等。虚题变成实题,文章就容易下手了。 “实题”给出的作文题目或材料,往往是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比如2011 年高考湖北卷的作文题目“旧 书”,这是个典型的实题,旧书这个概念具体、明确,看到 这个题目,很容易有坠入云里雾中,不知如何下手的感觉。 对于这样的“实料”,我们要化实为虚,让材料“虚“起来。我 们可以想想旧书的意义、旧书的意蕴、旧书的象征意味等, 材料虚化,我们就有思路了。再比如2010 年高考安徽卷的“交 浅种荷花”,也是个实题。这种实题通常以情景描绘、人物言论、故事情节等形式出现,对这种题目,我们要寻找、挖 掘其中蕴涵的哲理,让实题虚起来,让具体的内容灵动起来, 写作的思路就打开了。 10 还有一些题目,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内涵非常丰富。我们则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充分拓展写作的思路。如2010 年高考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这个题目,看起来既具体, 又空泛,是个有虚有实的题目。对这种题目,我们既要考虑 到实的内容,也要充分拓展虚的空间。实的方面,我们可以 聚焦身边的凡人小事,可以写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校园生 活的丰富和生动?虚的方面,我们可以写凡人小事带来的温 暖和启迪,可以写家乡的变化带来的沧桑,可以写校园 生活带来的成长感悟和体验?需要注意的是,审查这一类题目,虚实结合,思路才会更加开阔。如果只考虑虚的方面, 则容易空虚飘渺,阻塞写作思路,增加写作难度;假如只是 一味实写,文章主题会逼仄、狭窄,也很难操作。审题时, 要让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样才能达到“虚实相生,平中 见奇”的理想境界。 虚实结合意味深长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虚实结合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其中所说的“虚”,指的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实”则是指 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是指现实的景、 11 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范晞文的《对床夜语》有个很好的解说:诗词创作时“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 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否则偏于枯瘠,流于轻俗,而不足采 矣。”说的是通过“物化”而表达出来的感情才富有感染力, 只要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办法,才能使感情得以鲜明、生动、 充分地表现出来,达到“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艺术效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 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就是运用虚实结合 手法的成功范例。 全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 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 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 出了词人与情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12 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 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 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 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 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 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 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 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 未来之境。今夜 中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 长安。 再看看诗歌中的“实”。13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 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 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 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 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 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 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的。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 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行人更在春山外。”14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实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 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 发得淋漓尽致。 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离别之愁是虚的,毫无重量可言,王 实甫用“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把它的沉重感一下就 鲜明、生动、充分地表现出来。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等等。例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 霜”,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金风大散关”,马致远 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 来显示抽象的情感,则显得尤其含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以虚笔写实景的手法很多,有以“问”写景(王维的“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以梦写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以幻觉写景(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等。例如 用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 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15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结尾三句“妙在使用虚实结合的手 法和博喻的修辞手法,一川烟草表示‘闲愁’无处不在;满 城风絮表示‘闲愁’纷繁杂乱;黄梅雨表示‘闲愁’没有穷 尽。抽象的‘闲愁’被描写得丰富、生动、形象、真切,而 又新奇。” 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是理解虚实结合手法的关键。 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中描绘出寒霜 过后,天空显得格外明净,战士们牧马归来,晚饭过后,忘 却一天的辛劳,来到了戍楼上,对着空中“高高秋月挂长城”, 吹起了羌笛。悠扬的笛声随风飘荡,传向远方。 “借问梅花 何处落”,诗人采用了谐音和虚实相间的写法,极富韵味。 羌笛曲名《梅花落》,诗人将它分开来用,先取“梅花”二字, 使人联想起真的梅花。这样“梅花何处落”就变成了有两种解 说,一是《梅花落》曲声“落”到哪里,二是战士们家乡的梅 花落了,“花谢花飞飞满天”,究竟都飞到了哪些地方。这样 闻笛和思乡这两个意念就统一在一句诗中,实中有虚,虚中 有实,虚实相生,物我一境,情景交融,声文并茂的境界。 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诗中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 16 大漠奇异风光大漠上升腾起的燧烟是那么的直,黄河中 倒映着的落日是那么的圆,这简直让诗人感到震惊,精神为 之一振,前面的惆怅则被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中,刹时一 扫而光。诗人通过对大漠壮丽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对为国御 敌守边,立功绝域的将士们崇敬之情,充满了崇高的爱国主 义精神。 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来说,前两句以工整的对仗的形式来写景,用了两个色彩鲜明的比 喻。先从俯视的角度来写莽莽大漠上的黄沙,在月色的辉映 下如同白雪,再从仰望的角度来写浩瀚空中的月色,那皎皎 寒月犹如严霜。上下交映,只见整个大漠一片白茫茫,令人 顿觉冷嗖嗖。诗人从地点、景物、气候三个方面着意刻画, 反复渲染,营造出一个悲凉的氛围,为后两句抒发戍边将士 思乡之情蓄势。可见景不同,情各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十分 复杂。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好人好事作文500字 我有一个梦想 英语作文 快乐时光作文400字 关于爱国情怀的作文 中秋节见闻作文 优秀作文开头与结尾 古诗里的故事作文 作文第一次学做饭 介绍我的房间英语作文 我的梦想450字作文 颐和园作文500字 我们的心近了作文 玄武山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写一种植物 我做了一个小实验作文 母亲作文800字高中 脚踏实地作文800字 一本好书作文400字 描写乡村生活的作文 快乐的元旦节作文 生活需要坚持作文 怎样学好英语的英语作文 爱是什么的作文 近五年高考作文 游文化公园作文 做家务作文450字 海豚表演的作文 五年级上册作文500字 关于生活的作文600字 我心爱的什么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