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愚公精神代代相传

2020-09-26 19:05:01
相关推荐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点:愚公精神代代相传正文:河南济源:新愚公啃下荒山绿化硬骨头发稿时间:2019 06 23 10:53:00??来源:光明网??中国青年网 肩扛镢头,望向远方。高大的愚公移山雕塑曾经是河南省济源市境内太行、王屋二山最容易捕捉的亮点。 夏初时节,驱车奔赴王屋山,高速公路跨河越壑穿洞,如同行驶在绿色长廊上。这层层绿色,是济源一代代新愚公给荒山换上的新装。 ??咬定绿化荒山不放松 天坛山是王屋山的主峰,是济源市最高峰。“山上和尚头,沟内没水流。年年种庄稼,季季没好收。”这首打油诗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济源百姓生活的写照。 靠山吃山,吃山养山。济源人发扬愚公精神,拿起镢头开始封山人工育林。据《济源市志(古代—1990)》记载,1949年至1955年,每年封山少则2万至3万亩,多则5万至7万亩。到1958年,李八庄一带共封山育林14456亩,成为全国林业建设的先进典型,曾有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代表和苏联、越南、罗马尼亚等国友人前来参观学习。 今年80岁的侯荣书是济源市南山林场的一名退休工人,他至今难忘当年植树造林“一顿馍两顿汤,带着馍馍上山冈,就着冷水吃馍馍”的艰苦岁月。 “与父亲植树造林时的条件比,我们不但能吃饱了,还可以用架子车把树苗拉到山上,省了很多力气。”今年51岁的侯小中是南山林场的护林员,1989年从父亲侯荣书手中接过了种树的镢头。 “爷爷经常给我讲他们那代人植树造林的奋斗故事,听了之后特别震撼。”今年27岁的侯鹏鹏从洛阳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也成为南山林场的护林员,三代人共同植树造林护林。 “到了2005年,已经基本完成全市宜林荒山荒地绿化任务,剩余的20万亩荒山均属于造林困难地。造林困难区域岩石裸露、土地贫瘠,造林难度极高。”济源市林业局局长王天中说。 ??啃下困难地造林硬骨头 20万亩困难地挡住了济源人造林的步伐,一片又一片砂石、石砾坡,在一代代林业人奋战出来的绿色中显得格外扎眼。 新修成的石寺公路两侧的大片红色石头山,成为精心准备的困难地造林第一块试验田。想不到,千辛万苦栽下了树,成活率却不到20%。但技术人员决不低头,他们的联合攻关还在继续。 技术人员最终探索出了“五步造林法”:垒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上下覆盖薄膜。经过小范围试种后,被概括为垒、借、铺、保、盖五个字的“五步造林法”成效得到肯定。暑去秋来,经过检测,成活率达90%以上,林业局大楼里一片欢腾。“当时大伙压力很大,秋天验收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天保退耕中心主任任军战说。 “攻克困难地造林是林业人的又一次愚公移山。”济源市林业局副局长卢战平说。10年消灭10万亩困难地,造林成活率不低于90%,济源市林业局制定的“困难地”造林技术规程,成为河南省级技术标杆。 ??绿水青山构建和谐发展新格局 10年来,济源市每年用于困难地造林资金1500万元以上,平均每亩投入在1000元以上。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本,累计吸纳社会资金3亿元。目前,王屋山森林覆盖率在98%以上。济源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06%,居全省第二位。农田林网防护工程林网控制率97%,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格局。 近70万亩人工林每年可增加涵养水源5000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80万立方米,有力保护了小浪底水库的生态安全,黄河主河道济源段的水质常年定性评价均为“优”。据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济源绿色发展指数、公众满意程度均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济源按照绿化美化相结合的原则,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理搭配造林树种,单一的以抗旱、耐瘠薄的侧柏有了越来越多的新“伙伴”,混交五角枫、黄连木、黄栌等彩叶树种,点播山杏、山桃等,营造出四季常青、春夏有花、秋有红叶的自然景观,为乡村旅游注入新的活力。 绿水青山,正在愚公故里释放出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济源先后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市、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市等国家级荣誉。 空中俯瞰,小浪底北岸一排排白色的鱼鳞坑,就像一串串珍珠环绕碧水。不远的将来,绿色涵养的一库碧水也将滋养济源市的山田林湖,赋予济源更加美好的明天。 ??(光明日报记者 崔志坚)河南济源:让愚公移山精神代代传承河南济源的大山深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水洪池村,这里三面大山环抱,出行困难,信息闭塞。凭着愚公移山精神,老支书苗田才带领全村男女老少,用了10年时间,硬是用双手在崖壁上凿出一条“天路”。从此,山里山外互联互通,“世外桃源”水洪池进入更多人的视线。水洪池村其实正是济源市的缩影。开挖引水灌渠、完善交通网络、优化营商环境、助力脱贫攻坚……作为愚公移山精神的原发地,济源一次次移除发展道路上无形横亘着的“王屋”和“太行”,用一个又一个闪光点向世人诠释千百年来始终引人砥砺前行的愚公精神。迎难而上——“铁打”的愚公精神新中国成立70年来,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始终有着生动的诠释。20世纪50年代,由于饱受蟒河肆虐之苦,济源数万人民自备干粮,用镢头、铁锹和箩筐一点点驯服蟒河,一度成为全国和友好国家学习的榜样。20世纪60年代,济源人民在一没专家、二没材料、三没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凭着“头可断,血可流,引不出沁水不罢休”的韧劲,硬是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人工天河”——引沁济蟒渠!为纪念那段历史,后人曾把引沁济蟒渠改为愚公渠。20世纪70年代,济源人民吹响“向高山水利化进军”的集结号,历经7年苦战,王屋山、鳌背山、天坛山三大水库矗立于深山峡谷之间。进入21世纪,济源人民用8年时间,相继修建王屋山、布袋沟、天坛山、大峪东山等供水工程,解决了14万山区人民的饮水难题。2008年以来,济源人民集中智慧,精益求精,在多石少土、寸草难生的南太行山上,“扎针绣花”,石上种树,造林10多万亩,让荒山变成了林海。从昨天走到今天,从传说走进现实,从济源走向世界。愚公移山精神凝结成了济源城市精神,成为城市的奋斗底色。再美的故事也会成为昨天,唯有不忘初心方能永远照亮未来。从2017年开始,济源将每年6月11日设立为“愚公移山精神纪念日”。走进济源,愚公移山城标、愚公移山群雕和愚公路、愚公村、愚公剧场等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印记随处可见。愚公移山干部学院、愚公移山精神纪念馆等更成为传播愚公移山精神的主阵地。“这就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6月3日,在王屋山脚下的愚公移山红色教育基地,基地主任杜军指着眼前平坦的道路告诉记者。极目远眺,王屋、太行二山,层层叠叠,连绵不绝。大山巍巍,似在诉说当年愚公移山的动人一幕。 学科网每份资料都启用了数字版权保护,仅限个人学习研究使用。任何分享、转载行为都会导致账号被封,情节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作文 一句古诗的启示作文 开学的计划作文400字 倾听作文600字初中 北京卷高考作文题 社会见闻作文500字 写六一的作文300字 我最崇拜的人作文400字 我的学校英语作文50字 圣陶杯作文大赛官网 关于亲情的中考满分作文 关于雪的作文450字 最好的风景作文600字 少年也有愁滋味作文 各地语文高考作文 我的老师三年级作文300字 一年级优秀作文100字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作文 成功的滋味作文600字 乡村的景色作文400字 哈尔滨高考语文作文 最幸福的一句话作文 留一点给自己作文600字 18年全国一卷作文 描写景物的作文500字 爱就在身边作文600字 关于梅花的作文300字 走过初一800字作文 湖南高考作文怎么写 做灯笼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