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20-09-27 18:20:01
相关推荐

摘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缺乏兴趣缺乏自信 缺乏创新拓展素材寻找素材 培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我们今天的习作教学却日益被形式化,它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也愈拉愈大,以至于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使教学一天天地走向形式主义,于是,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变得“为教学而教学”,我们农村的孩子也一天天地失去生活的乐趣,写出来的习作枯燥乏味。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一)老师的教学情况:

1、教师忽略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

教师没有把习作看作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教师不重视去调查学情,而重视去猜测去年考了某某类的题型,今年会考哪一类的,习作教学目中无人。教师让写的题目是学生不想写的,题目太难,无从下笔:要求太高,难以达到。

2、教师过度地将自我意识强加于学生。

在我校,由于教师年龄结构不同的现象。一些年纪大一点的教师由于历史原因,用当地的方言来教学,对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研究,甚至一直沿习那种传统的古老的“我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写”的方法强加于学生;一些教师还把学生习作定位在优秀习作选上,一上习作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规定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都作了反复强调,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得死死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表达。总体上还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誊写—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教学结构。

3、教师对学生实际认知的“狭隘”理解。

命题式习作的“题目+要求”的格局,使学生习作前必先花功夫去揣摩意图,弄清要求,然后再:“代胜任立言”,诸多束缚,放胆不得,犹如带脚镣跳舞,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有的老师不把小学生的习作当作习作,搞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加压加量的“开发”,要求立意深,选材新,内容有意义等,拔苗助长,学生思来想去不敢动笔,习作成了苦差事;教师不给学生以选择表达形式的自由。

4、教师写作评价的“一刀切”。

教师训练的主流拘泥于记叙文,单一的训练形式很难调动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不少教师放不开胆子激励学生爱说、多说、大胆说、说自己的话。训练中或在一句话上“精雕细琢”,动不动以“请说完整”、“请说连贯”要求学生,学生真是“未出师时心先死”,哪里还敢开口?或让学生鹦鹉学舌,词非己出,毫无个性可言;习作教学中缺少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对习作修改的评价;缺少学生自评、互评环节。不是指导学生自己去评价成败得失,而是以教师的主观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将学生习作改得一片狼籍,或如一位鲜血粼粼的伤者,“惨不忍睹”,凡此种种,使习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教师如此捆绑式教学,学生如何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如何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极力创新?

(二)学生的情况:

1、学生的习作中表现的问题。

(1)对习作的畏惧、厌恶心理。调查显示,不喜欢、害怕习作的学生,约52%,且有随年级增高之势。

(2)感情淡漠,没有真情实感。不少学生习作或感情漠然,辞不言情;或者笔是心非,失真失诚。例如学生写升旗仪式,文中只有升旗的简单经过,却没有那种激动的心情和观看时的感受和想象,似乎这件很有意义的事,并未掀起小作者心中的波澜。还有一些习作,初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一旦细查,发现这些文章大都是抄来的。如某校五年级一篇??写一件难忘的事??,一半以上学生写假事假经历的“胡编式”习作、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习作、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习作,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难以产生那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直接交流时的愉悦感和表达冲动。

(3)考试应付,奉命习作。一名习作能力很强的六年级学生却以一篇被评为“优秀”的习作应付了同一年级中的三次考试,其原因是“要保证不丢分,保住名次”。学生中为老师而习作的被动心态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分数的价值比自身的发展和交流的需要,在学生心中占有更高的地位。这部分人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从而把自己沦为分数的奴隶。习作成了强制性训练,自然就是“奉命”勉强而为之作了。这样看来,高考习作答卷中那些为数不少的考生为了感动阅卷老师,不惜让自己亲人先得“绝症”或“死亡”的假习作就不足为奇了。

2、学生习作效率低下的原因。

(1)过多限制导致学生习作无自信、苦于书面表达,更谈不上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了。在农村,村里大多没有可供人们娱乐的公共场所,生活相对单一,学生相对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打发。加上教师题目的单一限制,“写一个难忘的人”或“写一件难忘的事”写出的文章大多雷同甚至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内容。

(2)课外阅读量少,平时语言材料积累匮乏。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极少,农村大部分学校的图书室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师生们整天都围绕着这几篇课文,忙得不亦乐乎。从抄写生字抄写词语,又从抄写课文到抄写词语解释,学生整天被机械重复的作业所困,又哪有时间去读课外书?生活的单一,见识面的狭窄,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学生胸无点墨,何来妙笔生花?因而,学生写出的习作语言贫乏、平淡,内容空洞无味。

(3)不能根据习作内容的表达需要,分段表述。

三、四年级的学生的习作大多一篇习作只有一个自然段,五、六年级的学生大半是不管什么习作,都死定分为三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或者想什么时候分就什么时候分,不会用过渡句把文章连贯起来。另外,许多学生的习作,记事纯粹记事,平铺直叙,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一律没写,都是“流水帐式”的。

(4)不能修改习作中明显病句,不会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标点符号,大部分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用本地方言交流。因受方言的影响,学生在习作中常用本方言的句子结构形式来写习作,因而语病较多。另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段话中,中间停顿都用逗号,句末一律用句号。或者想什么时候加标点符号就什么时候加,不管句子是否完整。

综上所述,缺乏主动、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创新意识是当前农村小学生习作不健康心态的主要表现。这些消极心理,导致了学生怕写习作,不知道写什么就胡编滥造。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观察与选材,这是写作的第一步,农村有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风土人情;农村有精湛的民族艺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在大呼环境育人,竭力要求丰富课程资源的同时,让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似乎已忽视了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忽视了农村至真至纯的人文优势。结合本人农村习作教学研究的实际,开发农村习作题材资源,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环境下,真情体验,捕捉习作题材。具体概括为这样几个选材点:

(一)丰富学生生活,拓展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根据叶圣陶先生的教诲,根据我们农村生活特色及以往的教训,我们在习作教学研究过程中,改变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做法,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欣赏大自然,去体验生活、参加实践活动,开拓农村小学个性化习作教学的道路。

1、欣赏家乡美景,寻找习作素材。

农村是广阔的田地,也是孩子们习作素材的宝库。我们的家乡泌阳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西部南阳盆地东隅,文化积淀浓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历史传说遗址俯拾皆是。全县已形成“三山两园两水一圣地”的旅游格局。因此,我们重视启发、引导孩子去拥抱大自然,去亲吻这青山绿水,欣赏家乡的菜园、绿野、果林。这样,大量习作素材将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和强烈的习作兴趣。

春天,老师们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这广阔的田野,领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提杨柳醉春烟”的美好春光;夏天,带领孩子们观赏校园的池塘,学校附近的鱼塘,体会“映日荷花别样红”、“彩虹飞架别有天”的奇丽景观;秋天,带领孩子走出校门,涉及硕果累累的果园、满地黄金的田野,感悟丰收的喜悦;冬天,带领孩子们冲进大雪纷飞的雪野,欣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银白世界。面对那美丽如画的景观,学生情不自禁地吟诵古代诗人的《江南好》《咏柳》等千古传诵的诗句。来抒发了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体验田间生活,丰富习作素材。

农村的孩子公园去得少,汽车乘得少,都市的繁华见得也不多,更不用说都市的生活了。但是,农村孩子对田园、菜园、果园了解的多,他们的父母乃至祖辈,都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活。因此,他们对栽种、施肥、除草、松土、收获等农事都非常熟悉。于是,我们老师鼓励和引导孩子们利用放学后、星期天、节假日,涉足田间,走进菜园,钻进大棚,用眼去看,用手去动,用嘴去问,用脑去想、去发现,在充实生活的同时,使学生趣味盎然,创造了大量的习作题材。在习作课或语文课外活动课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谈从田间生活中获得的感受。许多同学由于亲身经历,亲手实践,写出了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的文章。

3、深入开展实践,加深体验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活泼的个性得以发挥,又可以使孩子们在快乐中拓宽视野,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激发起爱家乡、爱科学、爱劳动的思想情感,同时为学生开创了动手动脑的新天地,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耳闻目睹,亲身经历,对许多事物增长了感性认识,成为习作的典型题材,容易激发起学生习作的兴趣、灵感和激情。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开展了“家乡环保”、“家乡习俗调查”、“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等调查活动;也举办了“寻找春天”、“放风筝”、“种蔬菜”、“包粽子”等动手实践活动;还开展了“给老人送温暖”、“我当清洁工”等社会服务活动。在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把思想教育和习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学生兴致勃勃、趣味盎然。活动以后的交流汇报,学生们积极主动,似有有说不完的话,表不尽的意,热闹非凡。学生的习作题材也丰富多样,语言热情洋溢。许多习作精彩动人:《种蔬菜》《包粽子》等习作既写出了活动过程,又充满童趣,有的还揭示了较为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开拓了广阔的习作范围,准备了丰富的习作内容,激发了浓浓的习作情趣,产生了欢乐的童趣、活泼的语言。

(二)营造书香校园,促进积累运用。

古人说得好:“博览群书,长袖善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知道,多读书,读好书,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习作水平,为此,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努力营造书香校园,从而充实学生文化底蕴,促进积累运用。

1、激励广泛阅读,奖励故事明星。

读书活动,由老师统一组织,发动学生搜集、交流古今中外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讲述文化名人的故事和成长道路,提高学生的认识。为有效地推动读书活动,学校增添图书,充实图书室,各班举办图书角,教师根据不同年级段介绍、推荐书目,指导学生拟定读书计划,学生每天早晨到校后就自觉阅读,各班每周评比出读书明星,学校每周升旗仪式上推派代表交流读书体会。学生每人有一份读书卡,记录书名。通过多种措施,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烈的读书气氛,激励学生开展广泛阅读,高年级许多学生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各种书刊。现在早晨走进校门,走上二楼、三楼,可以看到中高年级各班学生均在自觉地安静地阅读,全校读书活动蔚然成风,成为学生的追求,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加强阅读指导,培养积累习惯

在掀起一浪又一浪的读书高潮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同学偏面追求故事情节,对故事紧张有趣的书刊看得较多;另一方面忽略文章细节描写。为调正学生读书心态和阅读方法,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老师每周检查一次学生的阅读笔记,把记录中一些描写优美环境的语句和精彩故事的细节描写展示出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正确记载。通过交流读书方法,使学生懂得精读、精摘,高年级学生每人备有读书记载本,许多学生把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外貌描写分门别类作好记录,培养了学生积累的习惯,为写作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3、鼓励读写结合,充实习作“活水”。

读、讲、写结合起来,反复进行,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得到提高。我们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再现英雄形象,领略优美情景,写自己阅读的体会,写自己所想、所感,评出优秀的读后感,出刊在班内板报和少先大队部出刊的画廊中。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相互间学习读书的方法,互相激励启发,以达到以读促写的良好效果。引导学生从书中吸收营养,从阅读中感悟,从练习中增长文化底蕴,提高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开放评价体系,激发习作情趣。

过去,对于学生习作的评价,总是从“中心突出”、“选材典型”、“结构合理”、“描写具体”、“语言优美”诸方面去着眼。这样,难免要求过高、过严、过全,使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捉不住自己的成功之处,逐渐产生畏难情绪。

我们认为,兴趣是打开作文大门的金钥匙。只有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才能有效地培养、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所以,必须开放评价体系,改变评价内容和方式。

1、赞美习作特色,诱发习作个性。

在作文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确定了新的评价目标,即努力倡导新的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出学生的习作兴趣、“评”出学生的习作特色和个性,鼓励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对学生习作改变过去的高、严、全的要求,在批阅过程中,发现学生习作中反映个性特色的题材、语言和写法、以红圈标出、给予评价、赞扬。通过队板报、红领巾广播展示出来。在作文评价课上,评价其特色。学生的习作,一旦得到赞扬,就会兴趣盎然。改变作文态度,甚至改变他们的作文道路。

2、鼓励大胆创造,提高自我品位。

以往,教师指导学生习作,大都局限于课本教材内容,范围狭隘、题材偏窄,学生的创作思维不能得到发挥。学生习作中所选事例平淡无味,写人的文章,反映人物特点的,总是“拾金不昧”、“扶老人过马路”,写爸爸妈妈的文章,总是“妈妈送我去医院”,写事的文章常常是“我为妈妈洗衣服”、“学烧菜”之类,缺乏新意,习作水平也难以提高。在习作教学研究中,我们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走出课本、打开思路、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发挥。努力挖掘优秀的乡土作文资源,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访问、参观、调研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悟家乡田野景色的真、领悟家乡物产的美、体悟家乡人情的善……写出了许多带着浓浓乡情的系列作文。

3、举办习作小报,培养习作兴趣

学校举办了《绿芽》作文板报,开始由各班推荐优秀习作,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在板报上发表,兴致勃勃,在社会、家长中也造成了良好的信誉和影响。在选编过程中,老师不仅注重反映个性特点,突出农村生活的文章,尤其注意进步学生的文章,作为一种特殊的评价和鼓励。学生拓展了视野,从各种角度,选取各种题材、多种题材撰写文章,踊跃投稿,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了写作的积极性,各种文章应运而生。

叶圣陶老先生曾打过这样的比方:“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因此,只有让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盈的程度,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他们才能产生一种通过文字来倾吐心绪的冲动,从而来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还应该多花精力努力去研究和实践。

此外,乡村有其特有的景色与民俗,我们充分发挥自身地域优势,进行合理整合,引导学生循季节之更迭,采四季之精华,弘乡土之文化,扬家乡之美名。让家乡的自然景观、人文底蕴走进学生的作文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实践证明,我们开展的让农村小学作文“走向生活”的研究,拓展了作文教学的思路,对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是很有实践意义。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的。

参考文献

1、《语文创新教学》《也谈“积累”》2010年刘新平

2、《小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应策略》2011年沈勇

3、《小学语文教师》《正确认识语文积累》2011年魏春峰

4、《让小学语文课“有滋有味”》2009年游振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语文作文批改神器 元宵节的作文450字 剪纸作文800字 写人记事作文300字 漫画老师作文200字 我的世界也精彩作文 纽带作文600字 六一儿童节美食作文 有梦想真好作文 我思故我在作文 我真高兴作文300字 庆祝春节的英语作文 写人的优秀作文500字 我为什么喝彩作文 爱的味道作文600字 论文和作文的区别 青春需要雕琢作文 总会想起那张照片作文 科学实验作文300字 家庭趣事作文600字 我最喜欢吃的食物作文 美好的相遇作文600字 安徽今年作文题目 冬天的雪作文600字 过春节作文800字 四年级作文六一儿童节 介绍自己的房间英语作文 我的春节300字作文 男生打女生屁股作文 myhobbies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