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顶层设计与实践反思

2020-10-19 15:20:02
相关推荐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顶层设计与实践反思(上)

庄照岗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广东东莞 523808)

注:本文2016年1月6日投稿给《湖北招生考试》,1月12日通知录用,2017年刊登在《湖北招生考试》第2期,从录用到刊出时间过去了一年,有点长,文章多处以2015年高考作文题为例。

“顶层设计”(TOP DOWN)原是工程学术语,本义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设计对象,运用系统论方法,从顶端开始总体构想和战略设计,并统筹考虑对象的各个层次和要素,统揽全局,在最高层面上寻求问题解决的理念或方式。它“注重规划设计与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强调设计对象定位上的准确,结构上的优化,功能上的协调,资源上的整合,是一种将复杂对象简单化、具体化、程式化的设计方法。”[1] “顶层设计”理念提出后,其应用范围很快超出工程设计领域,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成为一种重要的设计理念和思维方式,其特点主要是宏观性、系统性、设计性、指导性和前瞻性。

近年来,材料型作文以其“采用事实材料,更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文,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2]的优势成为了目前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为大家所接受,国家考试指导委员会也在2012年第一次全会上肯定并提出推广目前广泛使用的材料型作文。然而对于每年新公布的高考新材料作文,社会依然物议沸腾,各执一词,甚至大相径庭、判若云壤,而且“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使得近些年的高考阅卷以及平时的作文教学都处于无序混乱的状态。”[3]这里面除了分析评论者的身份、立场、观念等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新材料作文本身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建构,还远远谈不上成熟和科学。

一、材料的设计

材料是“材料作文”区别于以往“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最鲜明的特征和最典型的标志,也是“学生写作的起点和基石,是防宿构,防套作的利器,是将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竞争的最好平台。”[4]因此,材料作文命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材料的来源、类型、形式、表述等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决定了材料作文题目的高下、优劣,也间接影响到考生语文成绩的高低、好坏,因此不可不慎重斟酌、选择。

(一)材料的来源。

我们知道,新材料作文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现实性与时代性,这既是对新课程改革理念语文“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的回应,也是国家对现代中学生的要求与期待。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来源于社会。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取材于事件,见于2015年5月8日的荆楚网和2015年5月9日的《长江日报》。还有2015年天津卷作文题目“范儿”,2015年全国大纲卷“农民工老王看病”,2011年全国新课标乙卷“大国崛起”,2008年全国新课标乙卷“汶川地震”等都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生活性。

来源于学校。学校是学生最熟悉、最有感触的地方,材料取材于学校,最大的好处是拉近考生与材料的距离,让考生快速进入自己熟悉的场景中去,激发考生表达的冲动和写作的欲望,讲真话,抒真情,进行个性化写作。比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山羊过独木桥”,2014年江西卷的“探究性学习”,还有2015年的四川卷“班会课上对老实与聪明的讨论”等。

来源于历史与传统。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历史上有许多值得现代国人继承、借鉴、反思的东西。比如2015年浙江卷“作品与人品”,2014年北京卷的“老规矩”,还有2013年天津卷“__而知之”等。

来源于书本与名言。比如2015年福建卷“路”,抄录了鲁迅的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2015年山东卷“丝瓜藤”材料来自林清玄的散文《无风絮自飞》,2014年江苏卷“青春不朽”,引用法国作家让·克里斯托夫·吕芬的话:“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还有2011年上海卷作文“一切都会过去”,引用契诃夫小说里面的话“一切都不会过去”。

自创。除了以上来源之外,还有一种最重要的途径是自创,这一种对命题者的要求更高,需要命题者综合考试大纲的要求、时代的发展、现实的需要等各种因素,审慎而科学地创作、完善。比如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的途径”,2014年辽宁卷的“灯火与星火”,还有2015年上海卷“坚硬与柔软”等。但自创要注意切勿胡编乱造,背离生活常识和文学真实,也不能概念不清、逻辑混乱。比如2015年江苏卷认为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似乎显得概念不清、范畴不明,不太靠谱,不太严谨。而且“高考作文题本身就应该具有求真的示范性与严谨性,像这样胡编乱造,无疑会给中学作文教学乃至学生素质教育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5]

总之,无论材料来自哪里,都应该对材料进行改造、修饰、审察,务必使材料在新与旧、远与近、大与小、宽与窄、虚与实、深与浅之间达到平衡。材料过新可能会曲高和寡,学生无从下笔,过旧就可能“穿新鞋走老路”,显得老套、缺乏新意,青年作家宋石男就批评2015年四川卷作文题目“平庸无奇,陈旧迂腐,而且过于宽泛,完全看不出命题者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审美能力。”[6]此外,江苏卷的“智慧”,福建卷的“路”等也平平无奇。远与近强调的则是材料与现实、政治的距离,材料与现实太近,政治性就会增强,语文味就会减弱,学生写作的空间也会变小。比如2015年全国卷“女儿举报父亲”呼应的就是“依法治国”,作家梁晓声认为“危害公共安全的事情没有争论的价值,而作文题目在引导这类事件的争议性,明显是出题人脑子进水。”[7]而材料与现实太远,就会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脱离语文实际,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写作。比如2015年北京卷“与心目中英雄生活一天”就距离学生太过遥远。

大和小指的是材料所展现问题的大小,问题过大,学生思考会空泛、肤浅,流于表面;问题过小,学生思维又不能展开,逼仄而难以发挥。比如2011年的的全国新课标乙卷“大国崛起”,这个话题太过宏大,让中学生写只能人云亦云,说一些不痛不痒的大白话。宽与窄指的是材料开口的大小,开口过大,限制性不足,容易造成学生套作;开口过小,文章立意显得偏狭,不够多元,有主题先行之嫌。复旦大学教授徐英瑾评价2015年高考作文时就说:“今年的大多数题目,出题意图都太过明显,即考生应该写什么,命题者倡导考生写什么,答案基本已经在题目中有所暗示。”[8]

虚与实指的是材料的质地,材料过实“会让材料看起来沉重,不轻盈,很难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思考的空间也就极其狭隘,无非是就事说事,就锅造饭,使得行文干瘪、乏味。”[9]过虚又会“回避现实的具体问题,而纠结于抽象的概念,写作很容易演化为哲学原理的演绎,结果将‘思辨’搞成了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分为二,陷入了此亦是彼亦是的折中论和调和论,大大滴淡化和弱化了命题的思想内涵。”[10]重新跳入话题作文“玄而又玄”的泥沼。比如2014年的全国大纲卷作文题“农民工老王看病”,过实的材料将写作的取向限定在弘扬社会主旋律、赞美社会主流价值观上,写出的文章很可能会千人同腔,万文一面。正像孙绍振所说的:“命题者往往将题目作为反映现实的教条,拘守于贴近生活,甚至完全无视片面强调贴近生活现实,这就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想象。”[11]

材料的深与浅是指材料的语义要尽可能做到明白晓畅,勿隐晦、勿艰涩。另外,材料还要做到合情合理、避免争议。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打电话”就直接选取事件,毫无修饰语改造,导致作文题目公布后引发考生对当事人的不满,进行人肉搜索,并进行人身攻击,给当事人带来很多不便和伤害。同时选材还要尽量典型、典雅,截取现实社会与时代发展中的一个侧面、一个镜头、一种感受、一个事件,能突出反映现实的问题,人类的生存困境或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材料的类型。

虽说近几年来新材料作文代替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成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和方向,但新材料作文的类型却纷繁复杂、百花齐放,各省市的高考材料作文争奇斗艳、各显风采。无论是一线老师,还是命题专家对新材料作文的类型都没有一个统一、清晰、准确的说法,导致在具体研究时,对新材料作文类型的表述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主观的表述,没有统一的认识,没有官方标准的解释。王森然先生八十多年前批评当时的语文教学时曾指出:“一国之内,省自为政;一省之内,校自为风;一校之内,人自为主;而一人之先后,又各异其主张,朝秦暮楚,彼此矛盾,昨标一理,今树一说,日新月异,各趋所便,以致中学国文教学,无一稳定之基础,无一贯彻之主张,震荡摇撼,迄无重心。于是教者彷徨瞻顾,学者莫适所从。”[12]用在此处,用在现在人们对于新材料作文类型的理解上,也再恰当不过。

即使是同一个人,前后的表述也不尽一致。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近几年每年高考后都会对新材料作文题目进行评价、分析,2012年他把材料作文分为事实型、故事寓言型、语录型、艺术型[13];在另一篇文章中又分为阐释能力型、发现问题能力型和解决问题能力型[14];2014年又分为社会时事型(与校园生活)、文学作品型(文人作品)、理论观点型(名言寓言)[15];2015年分为事件型、事理型、任务驱动型[16]。可见,对于新材料作文的研究还处在初步阶段,不成熟、不深入。

另外,民间对材料作文类型的划分更主观、更随意,比如有人把材料作文分为:生活哲理型、道德情感型、名人典故型、寓言童话型、历史传说型、佛语禅意型、文学艺术型、综合材料型等。还有分为:寓言类、故事类、社会现象类、哲理类、漫画类、多则材料组合类等。之所以会如此多的表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材料作文缺乏顶层设计,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专家没有从宏观上、全局上对材料作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表述,此外就是每个人的分类标准是有差异的,有的是从材料的来源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内容上,有的是从材料的形式上,还有是从材料的考查目标上来区分等等。而且很多分类都不甚科学,各种类型之间彼此包含、互有交叉。

我们认为新材料作文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种:情境代入型。材料往往会为考生创设特定的情境,呈现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让考生自觉地代入情境中,直面具体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概念,在多维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以局外人的身份客观公正地表明态度、阐述看法。情境写作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欲望,增强写作的针对性和对象感,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基于表达需要去完成写作任务。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把这种类型定义为任务驱动型,说这是“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进行的心得尝试和探索。比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就是让考生在特定情境中,代入特定的角色,对矛盾或两难的问题发表看法、说理论证。此外还有新课标乙卷“你认为谁更具风采?”和北京卷“假如我和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代入性和情境性都很强。

第二种:评论看法型。材料往往选取一些贴近现实与学生的事实或现象,不提示任何角度和方向,只是要求学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重点考察的是学生理解材料、分析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比如2015年安徽卷“蝴蝶翅膀的颜色”,湖南卷“大树旅行”,湖北卷“泉水与喷泉”,重庆卷“公交车等人”,山东卷“丝瓜藤与肉豆须”以及广东卷“感知自然”等。

第三种:话题阐释型。材料往往以话题、名言、观点等形式呈现,材料短小,话题性较强,重点在引导考生对给出的话题进行阐释、分析。比如2015年上海卷的“坚硬与柔软”,北京卷的“深入灵魂的热爱”,天津卷的“范儿”,江苏卷的“智慧”,浙江卷的“文与人”,福建卷的“路”,四川卷的“老实与聪明”等。

话题作文属于阐释性的作文,而阐释性的作文具有封闭性、空泛性的特点,同时也为套作和宿构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另外,“与具体问题的探讨相比,抽象概念的思辨容易公式化、概念化和空疏化。”[17]可以说“这一类型试题还需探究改进,不能只停留在阐释为主的层面,似应更多以发现问题为主。”[18]相比较而言,材料作文中情境类写作有更大优势,如张开所说:“材料作文是发现性作文,而很多标题作文是阐释性作文,材料作文比起标题作文来更能激发考生有创意地构思,有创意地表达,符合新课程‘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理念’。”[19]因此,对于近年来高考材料作文“话题化”的趋势,我们要保有足够的警惕,一方面继续努力完善新材料作文的命制,一方面防止重蹈以往话题作文的覆辙。

总之,三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各有利弊、互有短长,从防套性上看,三种类型从上到下依次递减;从开放性上看,三种类型从上到下依次递增;从审题难易性上看,第二种最难,第一种次之,第三种最简单;从数量上看,第三种最多,第二种次之,第一种最少;而从发展性上看,第一种是方向,第二种是过渡,第三种则是末路。

(三)材料的表述。

作为全国性的考试作文的材料,在表述上一定要规范、严谨,科学、明晰,然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仅拿201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的材料来说,啰嗦冗长者有之,逻辑混乱者有之,表述低幼者有之,主题先行者有之,不一而足。因此,对材料作文材料的表述亟需进行顶层设计,务必使其规范、明了。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文字简洁与否。这里一方面指材料作文的材料不能太长,字数不能太多,太长、太多会增加考生的阅读时间,增加学生的审题难度,沈文涛、张悦群先生就对此提出批评:“以阅读考查为前提而进行作文考查,考生读不懂材料就写不好作文,这种读写不分的考查指向,让考生在解读材料时耗费相当多的写作精力与时间,以致影响了他们写作能力的正常发挥……读写不分必然影响作文考查的信度与效度。”[20]另一方面是材料的表述要简洁,避免重复啰嗦,因为重复啰嗦既会增加材料的迷惑性,也会阻塞考生的想象空间和参与性。孙绍振就批评全国新课标甲卷的作文题目“此题连标点越二百字,冗余达四十字,占命题之五分之一。此等文字标准,担当全国命题之大任,良可叹也。”[21]

2、表达明晰与否。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而非阅读能力,因此材料的表述要尽量做到明白、晓畅,让考生尽快把握住写作方向,在写作上下功夫,而不是其他。如果材料作文以考阅读为前提,在审题上设置陷阱,会导致学生深陷其中难以明辨,无法发挥自己正常的写作水平,也会异化作文测试的性质。难怪《语文月刊》副主编胡家俊先生感慨:“学生读不懂材料就无法进入写作,这究竟是考阅读还是考写作?”让考生不明所以,不知如何下笔。余党绪老师就批评安徽卷“语言不够简练,夹杂了不少冗余信息,分散了考生的注意力,且意旨含混,模糊不清,让人莫名其妙。”[22]相反,2015年上海卷“坚硬与柔软”的材料呈现就明白如话,减少了考生阅读材料的时间,降低了审题难度,也较大程度地避免了分析、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对学生作文能力测量的干扰,集中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

3、逻辑严密与否。近年来,高考新材料作文特别强调对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思辨性”成了近几年点评高考作文的核心词汇,可以说公允的观点、深入的思考、理性的分析、严密的论证、丰富的论据,是一个考生思辨能力的重要体现。而如果材料作文本身就缺乏逻辑性,甚至逻辑混乱,那真是莫大的讽刺。孙绍振批评2015年江苏卷作文题目:“不说其内涵如何,仅以逻辑而言,就带着根本性的硬伤。”指出把智慧定义为一种经验不妥,说智慧是一种能力也不靠谱,至于说智慧如同大自然一样有其自身的景象更是词不达意。并且尖锐地指出“逻辑上混乱到这步田地,自从自主命题以来实属罕见。”[23]比如2015年山东卷“丝瓜藤与肉豆须”,为了分辨丝瓜藤和肉豆须,方法应该很多,根本不需要扯断“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湖南卷“大树旅行”,作为一棵大树的价值就是枝繁叶茂,浓荫匝地,为飞禽走兽带来福祉,没必要低三下四地央求飞禽走兽带它外出旅行。湖北卷“泉水与喷泉”也存在逻辑不清、概念混乱的毛病,泉水是底下流出来的水,而材料中说“泉水在地下蓄积”,而“未露头”的地下水,不能叫泉水。

4、主题先行与否。很多材料作文虽然本意在给考生以提示,引导考生写作的方向,但有时过多的修饰和暗示常常会引起考生的逆反心理和先入为主的偏见,在思路上迟滞、阻塞,影响考生的写作。比如2015年湖北卷“泉水与喷泉”,材料中泉水“骄傲地、默默无闻”等带有情感性的词语,在史绍典先生看来是一种“强加”,他说:“人为认定事物种种情状之一种,强塞给考生,乃是一种武断,此种武断,影响了考试的公正、公平!”[24]上海卷的“坚硬与柔软”,在同济大学中文系主任张生看来也有主题先行之嫌,他说:“不管内心是“坚硬”还是“柔软”,最后都要统一到“造就和谐的自我”上。但从现实来看,历史上很多天才、艺术家恰恰是很偏执的,谈不上“和谐自我”,命题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考生的发挥。”[25]

(四)材料的功用

高考新材料作文区别于以往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材料,因而对材料功用的理解直接影响着新材料作文的批改和教学。然而,自从06年新材料作文出现并被广泛接受以来,有关对材料使用问题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有人认为材料作文在写作中一定要引材料、用材料;有人则认为只要作文的观点和主题是材料的一个写作角度,可以抛开材料。另外,各省市对于材料功用的理解也有出入,特别是对“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不能给出一个权威、合理的解释。对此,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材料的功用。

第一、台子。我们知道,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作文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多样的,有的擅长叙述,有的擅长议论,如果大家都各自比划、表演,没了统一的平台与标准,也很难见出高下。材料就像比武打擂一样,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考生可以各施所长,各展神功,让考生围绕一个问题,分别发表看法,在比较中区分长短、比较优劣。比如2015年天津卷让考生谈谈对“范儿”的理解,江苏卷让考生发表对“智慧”的看法。

第二、引子。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是引起和触发学生联想与想象的源点,也是学生写作的起点,更是唤起学生已有经历与体验的重要媒介,主要作用是引出问题,引出话题,引出讨论的对象。比如2015年四川卷引出的是“老实与聪明”的话题,江苏卷引出的是“智慧”的话题,福建卷引出的是“路”的话题。因此,当考生看到材料时,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材料在讨论一个什么样的话题,然后围绕话题,发表看法,阐释理由,牢牢把握住材料的中心意思。比如2015年浙江卷讨论的是“文是否如人”的问题,重庆卷讨论的是“如何看待小男孩请求司机等母亲以及乘客前后不同态度”的问题。

第三、窗子。材料作文的材料不仅仅是引子,还是窗子,它不仅引出了话题,有时候还会对话题起注释和解说的作用,为考生提示写作的角度,指明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特别是材料中或明示或暗示的一些信息、一些细节,只要认真审读,全方透视,会帮助考生深入材料的内核,获取有用的信息,尽快立意构思。比如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材料只陈述事实,不作评判,意在引发考生的思考,而末段“从不同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实际上是对上面两段材料的总结和概括,提示考生去思考从不同途径感知自然的利弊。而材料中两个“却”字则意在提醒考生在写作时要辩证看待,不可极端、偏激。

第四、框子。材料作文相比于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一个重要的优点是防套作、防宿构,材料在给考生提供最够宽阔的写作空间的情况下,实际上也划定了写作范围,限制了写作的角度与方向,起到了“框子”的作用,可以说是让学生“带着镣铐跳舞”。比如2015年天津卷,虽然材料对什么是“范儿”给出了具体的解释,指风格、做派,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同时也罗列了很多范儿:中国范儿、文艺范儿、职业范儿、民族范儿等,帮助学生打开了思路,提示了写作方向,但给“范儿”前面加了一些限定词,实际上又限定了写作了角度,划定了写作范围。

理解了材料的功用之后,对于材料的使用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材料灵活决定,如果是评论看法型的材料作文,让考生对某一个具体的事实或现象发表看法,那么材料一定要用,但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可以进行理性本质的思考;如果是话题阐释型的材料作文,那么材料的作用无非是引子,引出某一话题,写作的过程中可以不用材料;如果是情境代入型的材料作文,材料的限制就很强,对材料的使用方式和评论看法型的材料作文相似。至于对“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的范围”的理解,张悦群老师曾提出疑问:“材料作文的立意,是取用材料主旨,还是取用材料主旨的派生意义,或者是取用材料的本意?目前全国各地作文阅卷的标准并不统一。”[26]我们认为,“内容”即材料的字面意思,是表层意思,而“含意”则指的是材料的深层意思、本质意义。或者说“内容与含意”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具象与抽象、事实与本质的关系。比如2015年全国卷作文“女儿举报父亲”,从内容上看是“女儿该不该举报父亲?”,从含意上看是规则与人性的问题,是理性与情感的问题,是法纪与伦理的问题,是伦理亲情与公民人格的问题,考生只要在这些层面上进行写作就算合题。

二、材料的特点、立意及写作

高考新材料作文的“材料”需要设计,立意与写作也需要共识,需要有章可循的标准与方向,正如沈文涛与张悦群老师所说:“全国各地作文阅卷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没有统一共识,以至于影响到平时教学,一线老师常为‘作文立意是不是只能取用材料中心’的问题而纠结。”[27]但是这种标准与方向绝不应是教育部定出来的,不应是专家定出来的,而应该是在新材料作文的不断写作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正像一百年前胡适先生在“国语统一运动”中所说的:“国语的标准是伟大的文学家定出来的”,“绝不是教育部的公文定得出来的”,“有了国语自然会有国语标准”。[28]有关新材料作文写作的共识与标准也应如是。

(一)导向性与开放性

作为全国性的选拔性考试,高考的的导向性是明显的,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导向性更突出。导向性(GUIDANCE),顾名思义,即试题命制引导考生思考、写作的方向,引导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方向。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新材料作文,其导向性主要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辨导向。针对中学生逻辑探究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普遍欠缺的现状,近年来高考新材料作文明显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重在“引导考生理解材料内容,调动多角度、多层次的生活体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展现探寻真理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精神。”[29]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这是“理性思维导向对抒情思维的超越”。2015年上海卷“坚硬与柔软”延续了以往思辨的风格,要求考生能在相互对立的概念中进行全面分析,写出有思辨而有深度的文章。福建卷“路”虽显老套,但很注重对考生思辨深度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理性分析、批判性思考中将论证引向深入。可以说新材料作文“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重视思维品质,注重论证层次,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逻辑关系,这是近年高考作文题的趋势所在。”[30]

正是因为新材料作文加强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所以考生在写作中一定要全方位地展现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要懂得论点的语境性,用全面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要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要懂得由果索因、正向与反向思维;要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思维方法;要能横向与纵向联想。最终做到观点新颖、思想深入、论证严密、分析具体、材料丰富、说理清晰。

第二,文体导向。高考作文对理性思维的强调,实际上也决定了材料作文文体上的议论取向。这种取向不仅体现在作文材料的选择上,更体现在作文本身的要求与暗示上。2015年新课标甲卷“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新课标乙卷“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以及福建卷“上面的三句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或思考?”,浙江卷“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等,都在引导学生去思考,发表看法,议论的导向非常明显。

第三,生活导向。现实与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作文的方向与旨归,顾宪成曾撰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对联,意在告诫读书人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多用心体会世间百态、民生疾苦,多关心国家与政治。白居易也曾响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指出文章的写作不能空谈,要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读书人要保有关注生活、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与使命。2015年高考作文依然延续了这种现实与生活的导向,比如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重庆卷“小男孩请司机等等妈妈”以及安徽卷“观察蝴蝶”等都取材于现实、紧贴生活,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观察生活、关心人情的冷暖与时代的困境,“多关注身边的时事,多独立思考几个问题,多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31]也意在提醒考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年,要用心倾听时代的足音,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和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去发现生活的美好,感悟时代的变迁。

第四,阅读导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不仅可以开阔视野、积累见识,还可以陶冶性情、丰盈灵魂,朱永新先生说:“一个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因此,引导学生读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本应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根本之责。可是我们遗憾地看到“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32]温儒敏先生也曾指出:“现今的语文教学还有普遍的‘一弊’,就是对读书,特别是对读课外书不够重视。语文课讲得精细、琐碎,学生却缺乏自主阅读,特别是往课外阅读延伸。”[33]结果是学生写作中语言寡淡、事例老套、思想浅陋,言必曰陶渊明、苏东坡、屈原、居里夫人、爱迪生,再不知有其他。叶圣陶先生曾说:“许多作文中出现的问题,看起来是写作能力问题,根子却在阅读”,考生读过什么书,对自己读过的书有什么感悟与理解,都会呈现在作文里,可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在阅读。我们高兴地看到高考新材料作文在引导考生读书方面很好的导向作用,2015年很多省市的作文题目都渗透着浓浓的书卷味、文化味,需要考生读书“打底”才能写好。比如2015年浙江卷“人品与文品”重在引导学生广泛深入的阅读,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优秀文化的传承;汉语文卷“阅读的意义”直接考查学生对阅读意义的理解,考查学生读书的多少与感悟;再比如广东卷:“感知自然”虽然在谈感知自然的途径有远近之分,但考生如果“平时有较深厚的阅读积淀,有较好的思辨能力,就能够从大文化的视角去思考,最近十年来广东高考作文试题的命题背景,都是在追求一种大的文化基因的植入,带有一种沉甸甸的呼唤民族文化的使命。”[34]相反,考生“如果平时阅读的少,对一些基本道德缺乏认同,对一些历史问题缺乏常识,对一些社会问题缺乏思考,对一些法律准则缺乏了解,只会照抄教科书上一些现成答案,那就谈不上思辨,有时还会出笑话。”[35]

第五,生命导向。生命是鲜活的、个性的,每一个个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感悟,都有着不同的生命态度与生活情趣。2015年高考作文命题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由外在走向内在,从关注社会热点转向关注年轻人的生命成长,从关注一般的道理与思辨转向关注了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关注个体生命的人性与人情。比如四川卷“老实与聪明”表面上时在讨论“老实”与“聪明”的不同内涵,实则在引导考生观照自己的生命存在,思考自己的生命状态与生命态度,进而思考社会人事、历史文化,乃至民生民性。比如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置考生于一个两难的境地,让考生思考“情与法”、“伦理与规则”、“情感与理智”之间的关系,观照到了人的内心世界,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既考验一个人处理社会问题能力,也考验一个人的精神走向与价值观。再比如上海卷“坚硬与柔软”引导考生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从造就和谐自我的角度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坚硬”与“柔软”是个体生命的两面,是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正如华东师大教授许纪霖所说:“认识两种心灵状态,构建和谐的心灵与健全的人格,是幸福人生建设的重要部分。这一题目体现语文教育对生命情怀的关照。”[36]

第六,育人导向。高考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选拔的是高素质的现代国民,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新材料作文在关注考生个体生命成长之外,还凸显了对考生的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37]比如新课标甲卷“女儿举报父亲”重在引导考生尊亲守法,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北京卷聚焦中华英雄意在引导考生敬慕英雄、亲近英雄、理解英雄;四川卷意在引导考生踏实做人、机智敏锐;湖南卷则重在引导考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既领会“惠他而惠己”、“君子善假于物”、“仁爱奉献”等中华传统美德,也践行“友善、共赢”等时代精神。

导向性既寄寓了命题人的良苦用心和深切情怀,也指明了写作的方向和重要关节,所以考生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心中明了,笔下带情,顺着命题的导向用功、用力、用心,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当然也有人对新材料作文的导向性提出质疑:“似乎做了这个题目后,就可以明白作文和做人的道理,有时甚至不惜以学生的普遍失误为代价反证题目导向的英明和必要,似乎从此以后,作文就可以写好了。可我觉得这一条很糟糕,我不认可。其实作文题就是作文题,虽然重要,但想通过作文题目来改变写作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出题目就有禁忌,就有束缚,就会背离常规的作文命题规律,让作文承担了太多作文以外的东西。”[38]因此,我们要理性看待材料的导向性,导向性是命题者的期待方向和材料作文的“应然状态”,过强则会影响作文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开放性是一个与导向性相反相成的概念,意指材料本身给考生自主创作空间的大小和自主选择性的强弱。高考分省命题之后,作文试题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总的趋势是避免先入为主、直接评判,尽量给予考生多元开放的空间,鼓励考生进行个性化写作、创造性写作。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内容丰富、角度多元,考生在写作时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思考,可从材料的中心角度、重要角度甚至次要角度立意。”[39]可以说开放性不仅是近几年新材料作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和努力方向,也是衡量作文命题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评价尺度。统观2015年全国高考16套作文试题,都有很大的开放性,能够给考生自主写作的空间,比如四川卷对“老实与聪明”的理解,可以从正面肯定做人要实事求是、忠厚老实,否定弄虚作假耍小聪明的行为;也可强调为人要有智慧、有理性,不能投机取巧、偷奸耍滑;可以从一方面说,也可以说两者一人兼而有之等,让考生在多元、多层的思维视角中去思考、发现,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开放性不仅指写作内容的开放性,也指写作文体的开放性,很遗憾,“整体上看,2015年对文体限制的要求达到了空前的高度。”[40] 2015年依然有上海、江苏、天津、重庆、山东、安徽等6省市限制诗歌写作,甚至有些作文题目直接指定了文体,比如北京卷,“请以‘假如我与心目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福建卷,“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湖南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可见,高考新材料作文的开放之路还任重而道远。

当然,对于材料作文的导向性与开放性,我们要理性客观地看待,在导向性与开放性之间求得平衡、合理。并不是导向性越弱越好,也不是开放性越大越好,材料导向过于明显,限制过多,会显得单一和封闭,学生的写作就会受到掣肘,显得僵化、逼仄,难以发挥,写作空间就很有限;导向性过弱,题目太宽泛,学生可能反而无所适从、难以发挥,而且容易造成套作与宿构,相反,有些时候,导向与限制却能提供思考坐标与方向,甚至提供框架与线索,考生的思想反而会因此变得清晰、尖锐、深入。同理,开放性也是如此,虽说“选择性,指考生对立意角度、文章内容、文体样式、表达方式等进行选择的可能性和多样性。可选择的越多越好,可选择的越多给予写作个性提供的空间就越大。”[41]但过多选择也有负面效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让消费者选择在6种果酱中挑一种,还是24种果酱中挑一种时,人们都愿意有更多的选择。可是真正决定购买的时候,在6种果酱中选择的人们作出的购买决定,是在24种果酱中选择所作购买决定的10倍。可见,过多的选择会让人变得保守,不愿意为可能获得的收益去冒险,实际上过多的选择等于没有选择。还是赵静宇先生说的好,“一道高考作文试题,既要对写作角度有一定的限定性,让考生无法套作、宿构,确保考查的是考生独立思考、独立写作的能力,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不能限制考生的思维,不能拘囿于考生的想象,避免千人一面。”[42]

(二)情境性与时空性

情境性一方面指材料本身呈现的情境性,一方面指观点论证的情境性。材料的情境性即作文材料通过描述事件、现象或呈现观点、话题等形式为考生创设一个具体、可感的场景,抛出对立性或有争议的问题,引发考生的思考、激发考生的表达欲望,让考生主动地还原情境、代入情境,发表自己对之的看法,进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文章的写作。比如2014年北京卷,有关“老规矩”的讨论本与你无关,材料就是将你带入有关“老规矩”的讨论之中,让你感受到你就是众多讨论者之一,需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论证的情境性即任何观点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下才成立的,观点无所谓对错,只有深浅、高下之分,公允、偏私之别。比如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的途径”,直接感知自然有直接之乐趣,间接感知自然有间接之妙处,各有优劣、难分高下,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自成佳作美文。

时空即时间与空间,材料作文的时空性一方面指材料本身来源于古今中外,处在一定时空当中,另一方面也指考生在写作时要有时空观念,即在审题立意时既要关注材料的现实性,将目光投向现实生活,关注时代的发展、关心人情的冷暖、或讴歌宏德大道,或鞭挞昏昧邪恶。也要回首过去、眺望未来,因为过去是现在的源头,现在的美好曾在那里萌发,现在的罪恶也曾在那里诞生。而未来则是现在的延伸,只有展望未来,人类才能满怀希望;只有指向未来,现在的一切才有意义、有价值。现在让我们脚踏实地、直面问题;过去让我们反省自察,发现问题之源;未来让我们目光高远、满怀期待,并且格外珍视当下。第三,还要能跳出中国,放眼世界。世界各国虽异,但总有相似之处,各国发展虽别,但总有可鉴借之处,当我们把中国当下的问题放在世界的大环境下去考量、去分析,我们的视野,我们的眼光自然会大有不同,很多问题自当迎刃而解。总之时空性即是考生在面对材料时,在展开写作时,要有宏大的视野,把材料放在历史的纵轴与空间的横轴的坐标中去观照、透视,在纵向上联系历史背景、现实背景与未来背景,在横向上跳出中国、放眼四方,联系国际背景,这样写作时才能思路开阔、视野明晰。

比如2013年广东卷“慈善捐款”,从现实的层面上看是当下“慈善捐款”出现了问题,捐助者高调随意,受助者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从历史的层面看,中国古来就有急侠好义之风、轻财救难之节;从未来的层面看,慈善之本义为何?慈善该何去何从?置于国际背景下观照,发现外国的慈善捐助更规范、更合理、更高效,值得我们深思、借鉴。

(三)思辨性与审美性

思辨性作为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和作文应试的写作原则,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方明老师认为:“思维品质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中之重,在思维品质中思辨能力尤为重要, 它直接决定着审题立意的高度与厚度。”[43]孙志煌也认为:“思维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作文的好坏”,“思维的质量决定了议论文写作的质量。”[44]特级教师肖家芸也指出:“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角度,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着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另外,高考作文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也成为大家的共识,俞发亮说:“理性思辨是高中作文教学的‘攻坚战’,同时也是高考作文的一种命题趋势。”[45]可以说,近年来高考新材料作文对思辨性的强调与突出,重在引导考生加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激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自己及独特而新颖的感悟与思考,以此来显示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一方面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选拔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下语文教学弊病丛生的现实。

然而,理性思辨固然重要,但新材料作文不能沉溺于思辨,因为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也不是理性思辨,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的写作当然需要思辨,但写作并不等于思辨,写作除思辨之外还需要谋篇构思,还需要裁剪素材,还需要语言灵动,正如张开老师所说“作文主要考察的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只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试题内容体现适当的思辨有益的,但试题毕竟不是给成年人观赏把玩的,而是要十八九岁的学生写的,社会过度地强调思辨的设计理念,往往把试题内容的导向理念化和抽象化,脱离绝大多数考生的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反倒容易使学生看到试题时不知所云,落笔写作时无话可讲。”[46]因此,高考新材料作文需要思辨,但一定要适度,要考虑考生的不同层次,考虑写作的时间,考虑学生其他写作能力的展示,不能一味地强调思辨,尽可能避免一些有难度的思辨话题。

如果说现在新材料作文对理性思辨的强调是对以往高考作文“抒情性思维”的反拨的话,那么这种反拨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泥坑跳向另一个泥坑,新材料作文除了思辨性之外,还应突出作文的审美性,突出艺术性。离开审美与艺术,任何天衣无缝的思想都会黯然失色,任何理性思辨的话题都会寡淡乏味。如果说思辨性是高考新材料作文重要一翼的话,那么另外重要一翼就是审美,两翼联动,方可展翅高飞。那么新材料作文的审美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思想之美。思想不仅是深的,而且还是美的。这种美要给人以温暖的感觉,给人以正面的启示;这种美要指向人性之善,指向情感之真,指向未来之希望与美好。比如2015年北京卷“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就要展现出心目中英雄的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写出自己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以及内心的崇敬和爱戴,展现出其可亲可爱的一面。。比如江苏卷满分作文《王大爷的早餐店》就写出王大爷的开朗、热情,虽写智慧,却让人感受人性之温暖。再比如重庆卷就要写出社会的温情与人性的良知,写出宽容与悲悯,理解与关爱。有学生写道:

良心在沉默里得以彰显,让我们看到了人世的温情,让自省的良知肆意奔流。良心,是一方清白的枕头。你若澄澈,世界就干净;你若简单,世界就难以复杂;你若充满关爱,世界就会洒下爱的甘泽。

第二,语言之美。审美性的最重要体现就是语言,语言之美可为观点增色,让思想灵动、飘逸,让文章更有魅力。语言之美要做到:一用语新鲜雅正;二句式灵活跳宕;三节奏明快和谐;四条理清晰分明。比如上海卷高分作文:

古代的铜钱,形状外圃内方。人的内心也要如这铜钱一般,外在要圆润柔软,内心却方正坚硬,古人所谓志欲方,行欲圆,如此才能在遭遇挫折时感受生活的暖意和善良,在面对丑陋时坚持我们的操守和立场,创设和谐的自我。然而,世间不能做到此者比比皆是,过于刚强可能如海明威、傅雷一般毅然决然告别人世;过于柔软,则又可能如郭沫若、冯友兰两位先生那样唯上是听,结果落得里外不是人。看似简单的“外因内方”四个字,做起来是很难的,没有人生的阅历,没有生活的历练,一个人是很难做到外在柔软圆润、内里方正坚硬的。古人说: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只有经历人生磨难的人,阅尽人间百态的人才可能做到这一点。

第三,结构之美。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是文章的外在形象,骨架舒朗,结构自美。结构之美主要体现在:一过渡自然;二长短适宜;三悦目清心。

第四,素材之美。素材之美既可见考生知识面之宽狭,还可见考生阅读之多寡,更可见学生审美品味之高下,所以素材论据之选择不可不慎重。素材之美主要体现在:一文化性;二时代性;三典范性。即新、达、雅。

可以说,考生的作文如果能做到思辨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即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当然这需要考生综合全面的语文素养:深厚的文化积淀、广博的阅读、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理性辩证的思维品质等,正如孟笑老师所说:“从根本上讲,写作能力不只是写作技巧层面的技术性能力,更是写作者自身的文化储备、思想认识水平、思辨能力以及批判反思能力等的综合呈现。”[47]

当然,材料作文的命制与写作还要注意其它方面,比如材料的自由性与限制性、时代性与文化性、概括性与具体性等,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此外,对于新材料作文的评价,也要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我们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切入,一个是对材料作文命题质量的评价,一个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评价。对于第一个,张开老师认为可以从“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难易度”等方面进行评价[48]但并不全面、规范,以致于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会引起全社会的热议,众说纷纭、各执一词,难以统一。因此对新材料作文命题的评价亟需规范,亟需科学定位,亟需共识,也亟需深入的研究。

对于第二个,虽然教育部考试中心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即将作文分为两个等级: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具体如下: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准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通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然而,“这个评价标准的合理性有待商榷”[49],一方面此标准已实行了很长时间,有许多漏洞与不足,另一方面各地的实际情况也尽不相同,还有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实际,教学的实际,国家的实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有必要与时俱进,跳出传统作文等级评价的藩篱,对作文评价标准,特别是新时期新材料作文的评价标准进行重新的梳理和修订,在具体的情境下建构作文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以期其更简洁、更实用、更合于实际。

总之,作为一种题型,高考新材料作文还远远谈不上科学、规范,亟需全面梳理与深入研究,本文仅是写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和认识,以期抛砖引玉,唤起各位专家、学者对新材料作文顶层设计的关注与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徐敦楷.顶层设计理念与高校的科学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22期11页.

[2][16][37][46][48]张开.注重体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J].语文学习,2015年,7 8期:11页、10页、9页、10页

[3][5][26]张悦群.材料作文的危机——兼评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J].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07期:82页、82页、81页

[4]庄照岗、吴丰强.解读材料:高考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五个步骤[J].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研究,2015年,24期:21页.

[6]

[7]

[8]

[9]庄照岗.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的新要求与新趋势,语文知识,2015年,03期:93页.

[10][17][22]余党绪.走出滥情的泥淖,走向理性的清明——2015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评[J].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9期:72页、72页、73页

[11]孙绍振.高考作文命题呼唤理性思维[J].北京:语文建设.2013.09:05.

[12]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1929年,绪论.

[13]张开、赵静宇.体现时代精神、突出能力考查[J].语文学习,2012年,7 8期

[14][19][39][41]张开.高考语文作文的类型及评价标准[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2年,第9期. 第7页、9页

[15][29]张开.守正出新,稳步进取——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分析[J] .上海:语文学习.2014.7 8期.11页

[18]尹道恩.形成试题特色,题型还可完善[J].语文学习,2015年,7 8:37

[20][27][40]沈文涛、张悦群.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的四个特点[J].语文学习,2015年,7 8:89

[21][23]孙绍振.关键在于命题者的哲学、逻辑和语言修养——2015年高考作文题试题随机个案微观分析分评[J].语文学习,2015年,7 8期:第5页、第6页

[24]史绍典.泉水的混搭——2015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评析[J].语文学习,2015年,7 8期,72页

[25]

[26]张悦群.材料作文的危机——兼评2015年高考作文题目[J].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07期:81页

[27]沈文涛、张悦群.2015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的四个特点[J].语文学习,2015年,7 8:89

[28]胡适.国语讲习所同学录序[J].载《中国新文学大系·理论建设集》转引自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五版:69 70.

[30][31]盛翔.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的方向[N].宁波日报,2014年6月9日

[32]钱理群.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不读书[J].陕西教育·综合版,2015年,7 8期

[33]

[34]唐建新.真切的感悟,多元深邃的思考——评广东2015年高考作文试题[J].语文学习,2015年,7 8:78

[35]石莉.谈“刚”说“柔”话“思辨”[J].语文学习,2015年,7 8:41

[36]

[38]傅丹灵、曹勇军.倒影回声里的中美高考作文题[J].语文学习,2015年,7 8期,第15页

[42]赵静宇.从写作要求和评分标准看高考作文的症结[J].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03期,85页

[43]方明.思辨让作文立意更深刻[J].中学语文,2015年,7 8期:110.

[44]孙志煌.以理服人,以理取胜——谈如何提高议论文的思维质量.[J].西安: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2014.09.59.

[45]陈茜茜 俞发亮:理性思辨,这是一种趋势[N].海峡导报.2009.6.26.

[47]孟笑.审视生命存在,立体构建写作生态[J].语文学习,2015年,7 8期:86

[49]叶黎明、陶本一.作文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6,08:30

本文由语文月刊公众号ID:yuwenyuekan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提纲 中秋节英语作文 我劳动我快乐作文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 小动物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 满分作文大全 老师作文 快乐的春节作文400字 写动物的作文400字 这就是我作文 创新作文大赛 民风民俗作文 尝试作文 关于家乡的作文 烧烤作文 新学期作文 中考英语作文 开学了作文 读书的作文 过生日作文 语文作文素材 晒晒我们班的牛人作文 万能作文开头结尾 告别作文 放风筝的作文 我爱我家作文600字 写景的作文200字 初一英语作文 高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