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生活体验 学生习作的生成点——纪实作文教学之我见

2020-10-27 18:25:01
相关推荐

中国科技经济数据库 教育 2016 年 12 月 25 231 生活体验,学生习作的生成点 —— 纪实作文教学之我见 朱翠萍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联星小学,广东 佛山 528226 摘要:儿童文学家张天翼先生曾寄语青少年:“努力学好作文这门课。”一位著名文学家会对广大青少年提出如此希望,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是,即使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学生的习作仍是空话连篇。该怎么扭转这一局面呢?笔者认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充分尊重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让作文教学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之外,还要多渠道、多方位地激励学生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与深入体验生活,继而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习作。总之,只要广大语文教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注重生活体验,在真中求趣,在趣中导练,学生贫瘠的习作园地必然会出现异彩纷呈的新局面! 关键词:生活体验;尊重;多渠道;多方位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861201612 0231 03 儿童文学家张天翼先生曾寄语青少年:“努力学好作文这门课。”一位著名文学家会对广大青少年提出如此希望,写好作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多少年来,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无不关注和重视“习作”这个问题。笔者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语文教师,长年进行作文教学研究工作,近来,通过调查所得的一份份数据让本人费解不已:在进行《我最敬佩的人》这一单元习作中,有二十个孩子写了相同的人——工作尽职的门卫伯伯,其余的孩子呢,不是写认真学习的班长,就是写酷爱看书的小书迷;在写《最感人的一件事》时,有十多个孩子不约而同地写了妈妈冒雨送自己看病,有十多个孩子写了同学冒雨送自己回家,还要十个同学写了同学于考场上折断了心爱的尺子借给自己……多么惊人的相似啊!难道孩子们真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吗?非也!归根到底,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头脑中的素材少之又少,所以在习作之时,只得向作文选里借素材,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来写,或者把老师分析习作时提及到的典型事例予以“借用”,更有甚者,干脆对着作文书照搬照抄。 多么让人困惑啊!难道我们的习作,就是为了教会学生搬作文,就是为了教会学生说假话吗?叶圣陶先生曾言:“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家。”诚然,我们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就真人真事发表自己的见解,谈出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为了使他们学有所得,将来在工作之中能学以致用。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读着《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文字,我若有所思,继而如醍醐灌顶,明白到只有通过体验生活,关注生活,才能打破写作举笔维艰的尴尬,摆脱习作行文苦涩的窘境,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运用知识、调动储备、记录生活、自由表达的一种精神诉求。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下面谈谈本人在这方面的点滴体会: 1 尊重学生的个性独特体验 体验,是学生对生活的个性化的精神联系,具有其主动性与独特性的特征。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总是以自己的“期待感官”出发去感受生活。所以,在习作中,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达成这一共识:无论是什么文体、什么内容,我们都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独特体验,确保其主体地位雷打不动。 1.1 个性独特体验的内涵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就阅读而言的,而于生活的体验,也是如此。何为“个性独特体验”呢?它指的是,面对同一事物,由于个人不同的审美、理解与感受而出现的千差万别的认识。在生活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有区别地进行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 1.2 如何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生对生活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我们要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的层面深入体验,让他们走出教师预设的理想化的期待心理。小学生的阅历、知识与认识角度毕竟不尽相同,所以不要强求篇篇是佳作。在习作表达上,少一些限制与束缚,千万不能以思想健康、弘扬正面禁锢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鼓励题材、体裁开放,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只要学生“我写我事、我抒我情”,都予以真心实意的喝彩。 就拿同一场拔河比赛来说吧,虽然面对的是同一场比赛,但是每个学生认识的角度不同,他们的体验也会大相径庭:有的学生从比赛中认识到,只有队员们齐心合力才能取得胜利;有的学生从比赛中明白到光明正大地凭自己的实力取胜才是光彩的,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都是可耻之至的;也有学生想到输赢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付出了努力,即使输了,也无怨无悔了……如果我们单单局限于某一方面的认识,那么,就会打击了学生思考、体验的积极性,使其习作内容日益单一陈旧,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独有感官,注意生活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生活中的独特体验。 2 多方位引导学生主动体验 自然生活五彩缤纷,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精彩纷呈,无时无刻都有很多有趣、有意义的事情发生。为了时时更新孩子的写作素材,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身边人、身边事,把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记录下来。 2.1 自然生活 放眼自然,时时处处有着迷人的色彩:万紫千红的春,鱼跃荷塘的夏,硕果累累的秋,万物萧条的冬。自然,将我们的世界妆扮得格外美丽。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教学研究 232 2016 年 12 月 25 他们的体验欲望,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去,目睹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等,感受大自然的美。 以往,在学生的笔下,春天不是柳树发芽,就是桃树开花;秋天不是落叶满地,就是秋风呼啸,习作的内容显得十分单调。为了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大自然的五彩斑斓、千变万化,在春雨淅沥之际,我带着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校园,让他们全方位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嗅、去摸,并有意识地感受浓浓的春意:欣赏小树上冒出的处处新绿,嗅闻花坛中的阵阵花香,触摸小草上的点点露珠。通过内在心灵的深入感受,有学生写下了这样的片段:“春,是充满生机,充满希望的。一场春雨过后,草坪上落满了水珠,小草显得可真精神啊!”看,一个“精神”,马上把小草给写活了,如果没有用心体味,能有如此感悟吗?金秋十月,我领着学生到农庄玩赏,在他们眼中,有的看到了满地金灿灿的稻谷、满树黄澄澄的橘子,还有的看到了一个个喜笑颜开的农民,也有的从看到的,悟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真谛……习作的思路顿时变得无比宽广。诚如古人所云:“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用心而得”,心动才会情动,孩子们只有经过亲身体验,才会感受到一个个多彩的世界,一个个动态的画面。 2.2 家庭生活 虽然家庭是孩子最熟悉的生活世界,但是由于孩子们对家人的关心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对所有的关怀都熟视无睹,产生了漠视亲情的后果,让其写写家人关心自己的事例,很多同学会愁眉苦脸,抓耳挠腮,不知从何下笔。其实,家人的关心照顾无处不在,指导学生观察家庭环境、家人个性、生活情趣等,不仅可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热爱,还可以积累写作的素材。 在习作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去观察父母一天里头为自己做了哪些事,通过有的放矢的观察,有的同学写出了这样的作文:“吃苹果了,妈妈把好的苹果留给我,而她,却吃了烂了大半的那一个。多好的妈妈啊!”从中,她领会了妈妈对自己真挚的关爱。也有同学这样写:“妈妈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没有坐下歇歇,就系上围裙,拿上锅铲在厨房里不可开交地忙起来了。吃着香香的饭菜,望着妈妈疲倦却满足的面容,我情不自禁地想:妈妈的关爱,就在这可口的饭菜中!” 学习了《秋天》之后,在学生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浓浓深情之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亲情作业”:“吃饭时替你们的妈妈夹夹菜,晚上给你们的爸爸洗洗脚……下星期的堂上作文就写写这件事吧!”几天后,学生在课堂上写起作文来竟笔走龙蛇,竟没有一个人发呆——这跟以往存在着多大的差别啊!作业交上来了,有的说:“当我很别扭地把鸡腿夹到妈妈的碗中时,妈妈竟愣住了,她一个劲儿地说,孩子,你真懂事!”有的说:“今天是我第一次替爸爸洗脚,开始爸爸呆住了,说什么也不肯。最后我一再坚持,他才同意了。当我的手放在热水中为爸爸搓脚时,摸着爸爸开裂的脚板,看着爸爸坚硬的老茧,我真想对爸爸说,您辛苦了!”这些稚嫩真诚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我。通过体验生活无处不在的亲情,孩子懂得感恩了,他们笔下流淌的字字句句都是自己的肺腑之言,感人至深。 2.3 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舞台,校园生活是构成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学校里,有各式各样的活动,让人难以忘怀;有纯洁的友情,让人如沐春风;有充实却紧张的学习生活,让人奋发向上……只要你留心关注,处处有所发现,时时让你惊喜。通过留心观察校园里的人,有的发现了门卫伯伯的尽职尽责,夕阳西下,老师们、同学们都离开学校了,而门卫伯伯却还在那替树木修枝剪叶;有的认识到同桌的助人为乐,宁可自己迟点回家,也要帮助自己搞清洁……一篇篇充满了真情的文章,说明了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与体验,使孩子们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挖掘了自我。 2.4 社会生活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习作素材的一片广阔天地。教师有责任引领学生全方位地观察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写真事。 前段时间,我街道的一名初中生罹患白血病却又无钱治疗,导致生命危在旦夕,街道团委号召全体同学踊跃捐款。我借着这一契机,让学生通过看报纸、看电视等渠道关注他的病况,许多学生的心灵都深受震撼,纷纷自发踊跃捐款,还提出要把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写下来。其中,小宇这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回到家,提出要捐款给患重病的大哥哥,妈妈却说:‘我们家也挺穷,他为什么不捐款给我们!’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妈妈不肯给钱,到哪儿找钱捐呢?我坐在椅子上冥思苦想。突然,我灵机一动,啊,有了!我的小猪钱罐里不是有十多个一元硬币吗?可那是我留着买航模的钱啊!钱该留着,还是捐给大哥哥呢?这时,大哥哥那悲伤却充满期盼的眼睛浮现在我眼前,我顿时有了主意。回到学校,当我看到同学们你五十,我一百地在捐款时,我也把硬币一股脑儿地塞进了捐款箱。虽然,这使我的航模之梦暂时破碎了,但想到自己也为挽救大哥哥尽了一点力,我觉得心里甜滋滋的!”多么懂事的孩子啊,虽然只寥寥数语,却把一个孩子纯真、善良的内心刻画得如此传神。他的这篇习作,当然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我教育其他孩子的好材料。 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多渠道的体验,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在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在感受,用自己的笔触在倾诉……一篇篇张扬着个性、流淌着真情和洋溢着才思的习作从孩子们的笔端倾泻而出。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到作文教学当中,充分反映: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了学生的经验补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形成自然、融洽的课堂氛围,体现课堂生成的精彩;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习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生活。 3 多渠道激励学生深入体验 朱作人教授多次说过:“作文教学要注意三个积累——生活的积累、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三者缺一不可。”他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上疏忽了的问题。为何我们的学生如此畏惧习作,为何我们的作文教学总会出现事倍功半的局面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忽略了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的积累。其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生命,脱离了生活,作文就是一截枯竭的河流;脱离了体验,作文就是一截枯竭的枝叶。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抱着这样单一的功利性目的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经验是极其枯燥的,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中深入地体验生活呢? 中国科技经济数据库 教育 2016 年 12 月 25 233 3.1 开展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虽然他们在课余玩过很多游戏,但是,很多都已淡忘,要写起来就无从下手,所以,把游戏带到课堂上也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孩子爱玩而又容易开展的游戏有很多,如:词语接龙、贴鼻子、抢凳子、吹鸡毛……在一次激烈的“蜗牛赛跑”中,为了使学生克服写作中常见的流水帐、重点不突出的毛病,掌握点面结合的方法,我笑着说:“咔嚓,老师从远处按快门了。”此时,所有同学的动作都停下来,我问他们:“现在,你们在进行什么游戏,大家都玩得怎么样呢?” 有同学说:“我们正进行着激烈的‘蜗牛赛跑’,参赛的同学们眼睛紧紧盯着自己的蜗牛选手,嘴里拼命地喊着‘加油’,心情可紧张了。”接着,游戏又开始在一片“加油”声中紧张地进行着,为了让学生能突出重点人物,我一边做出按快门的动作一边抓紧时机说:“现在我的照相机对准李明,给他来了一个特写镜头,请你们说说,这个同学的动作、神态是怎么样的,他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学生们回答后,我又引导他们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概括地写出其他同学的动作、神态、心情及心里的想法,最后让大家当小记者,把这次的活动记录下来。因为身临其境,有话可说,很多同学都不再有畏惧心理,写出了少有的佳作。 3.2 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 赞可夫认为,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无可比拟的巨大魅力。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开创各类丰富多彩、乐观积极的活动,这样既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良好习惯,又能让学生增广见闻,充实习作的内容。 适合学生参加的活动有很多,如小记者采访队、红领巾广播站、环保小卫士、小小推销员、演讲大赛等,通过这样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活动,有的放矢地鼓励了学生“我手写我心,我心悟我情”,让学生人人有话可说,个个有文可写。活动过后,学生们文思潮涌,写出了少有的佳作。有的同学在环保小卫士活动过后,在习作本上这样写:“我们小队八个人,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仔细地寻找着每一个角落里的垃圾。不到一会儿,我们的袋子就被烟头、果皮、纸屑胀得鼓鼓的。我们捡了一袋又一袋,手弄脏了,脸也弄脏了,可是当我们回头看着一条条干净的马路和一块块清洁的草坪时,我们会心地笑了。也有同学这样写:“我们拿着扫帚,在大街上认真地扫着地上的垃圾,引来了一个个好奇的公公婆婆,他们先是不解,继而是高兴。一尘不染的地面使我们高兴,更让我们开心的是大人们不时的夸赞与不断投来的赞许的目光。” 于一次野炊活动过后,学生们以多角度、多体裁进行了自由的习作,命题各不相同,如:《虫子爬进了锅里》、《火烧到了裤子上》、《我的脸变黑了》、《快乐的午餐》等,行文之流畅、内容之充实,一改以往无病呻吟的窘况,让人喜上眉梢! 看着一篇篇流淌着激情,洋溢着才思的文章,我更加坚信:活动,就是作文教学理应架起的一座通往学生生活体验的桥梁。 总之,生活乃学生习作成长的沃土,纪实作文的主旨是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习作能力,其实实在在而又生动活泼的训练方式、新颖有趣的活动内容,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书写个人的真情实感,从而获得多元的收获和丰富的感受。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具有辽阔的作文教学触觉,秉承求真求趣的习作指导理念,就能发现生活中作文教学的资源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引导学生注重生活体验,在真中求趣,在趣中导练,就可以摆脱传统作文中假话、套话连篇的低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妙趣横生、真情满篇,学生的习作园地就会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张世生.走进生活——浅谈小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J].海峡科学,20154:107 108. [2]罗秋莲.情感体验,让习作乐起来[J].作文成功之路旬刊,20141:68. (上接第 228 页) 论。而伊丽斯克和邓猛的这篇文章在笔者看来主要的成功在于作者有相应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体验和理解。能够客观的认识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滞后的真正原因及其发展需要。而很多研究者恰恰缺乏这种文化体验而容易提出一些空洞的,毫无实际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 文化体验一词是 Patrick R.Moran 在《文化教学实践的观念》一书中所提出的,他认为文化的界定焦点是“文化体验——即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本文无意纠结于这一文化教学概念的相关讨论,但如果将这一概念应用到民族特殊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过程中,至少要求研究者也要有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活动,即要知道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什么样的;要知道是怎样形成这样的;要知道为什么形成这样;然后要知道自己的文化与他文化的异同。所以作为研究者的文化体验不应只是跟少数民族地区的老师、学生、家长进行过所谓的深度访谈,亦不是去发放成千上万的问卷,用没有认真进行信效度检验的结果数据进行盲目的分析。而应真真实实地深入到民族地区,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去感受他们的需要,依据他们的需要进行思考和分析。这应该就是文化体验的重要意义。 3 结语 总之,对笔者来讲,伊丽斯克和邓猛的这篇论文的价值不简单体现在对多元文化理论背景下的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问题的多视角、多理论的分析与少数民族特殊教育理论 构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认识作为民族特殊教育者文化体验理解的意义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乐.谈文化体验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海外英语, [M]20117,102. [2]Patrick R. Moran. Teaching Culture: Perspectives in Practi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3]李早霞.大学英语文化体验教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M]2012. [4]陈巧妹.四川藏区特殊教育现状及问题探析,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M]20115, 96. [5]伊丽斯克.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下少数民族特殊教育发展特征的几点思考,理论观察,[M]20161,5. 作者简介:布穷(1971.02—),男,藏族,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师,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在读博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这也是课堂作文六百字 这一天我铭记作文 做一次实验作文300字 鱼作文400字 玩具写作文 秋游的作文题目 与诚信拥抱作文 成功也是成功之母作文 以风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一场足球赛作文 顶鸡蛋作文 生活让我懂得了什么作文 游乐园英语作文 描写美食的作文100字 美丽桃花的作文300 班级文化作文 游览庐山的作文 初中700字优秀作文 学素描的作文 介绍鲨鱼的作文 独特的我作文500字 父爱作文的题目 游记作文600字初中 放飞自己作文 无聊的作文 感谢 的作文 父母的叮咛作文 做真实的自己作文800字 猜猜她是谁的作文 美丽景色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