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 人教部编版 省优获奖教案

2020-11-06 00:30:01
相关推荐

写作 多角度描写景物 1.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经典美文的赏析与学生习作的分析相结合,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 课时曾经有这样的故事,许多人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后,都到清华园参观,想一 睹他笔下那迷人的景色,可惜却失望而归。现实中的清华园显得是那样的平凡,那样的景致 在哪里都能看到,可为什么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美呢?下面就让我们回归文本, 仔细推敲作者在描写景物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我们写作的能力。 1.品读经典,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诵读原文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 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画面从哪些角度写月下的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2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 远→近,上→下,静→动。 3这幅画面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通感、动静结合。 2.诵读原文第五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 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 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 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 奏着的名曲。 1画面中从哪些方面来写月光? ①通过以流水比作写月辉: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②通过雾写月光:薄薄的青雾,雾的轻飘。 ③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通过树影写月色:画,浓淡适宜。 ⑤通过光与影的和谐写月色:和谐的旋律。 2作者观察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由上到下;由正面到侧面;黑影浓、倩影淡,整个画面疏密相间,浓淡相宜。 3这幅画面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比喻、夸张、通感、虚实结合、正侧面相结合。 4这两幅画面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 美感、层次感、立体感。结合经典文段,我们一起归纳能让景物描写显得更加生动形象的方法。 1.总的原则:选准对象、仔细观察、确定角度、安排层次、锤炼语言、运用手法。 1选准对象,仔细观察,对景物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写景的角度: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味道等;远眺、近看,俯瞰、仰视,正面、侧 面,静态、动态,整体、局部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 2仔细观察,对景物进行多层次的描写。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如由表及里、感情顺序。 3综合运用各种手法。 首先是锤炼写景的修饰语 , 像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运用“曲曲折折”“田 田”“亭亭”“层层”“零星”“袅娜”“羞涩”等修饰语。 2.调动各种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修辞手法和远近高低结合、动静 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衬托、烘托、渲染、对比等表现手 法。 小结:在综合运用各种手法,对景物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的过程中一定要展开丰 富的想象与联想。 1想象就是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写作时想象要丰富,要合理,要集中。 2联想就是由当前这一事物联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过程。两者既有不同但又是互相 关联的。赏析以下文段写景时选取的角度、层次和描写手法。分组讨论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 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 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朱自清《绿》 解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想象和联想等多种手法,从三个层次描绘了奇异、可爱、 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第一层: “她松松的皱缬着,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是比喻潭水绿绸般美丽的微波涟漪, 是在近处对“平 铺着”的“绿”的表面形态的描述。第二层:“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 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是对潭水纯净淳美的质地的描写, 通过视觉、触觉两种感觉展现。第三层: “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是从立 体视觉上对潭水质地的描写,是对“潭水之绿”的整体观察与透视。雨后花园 现在已是初夏,但春天彷佛在花园的那一角留住了脚步。我不经意间瞥见了花园的那一 角,便被深深地吸引住,那个春意满溢的一角,如一个在清水中浸洗,晶莹剔透不醒的梦。 雨后的花园之上,是澄澈明净的苍穹,如一块璞玉,亮白通透,寥寥的白云如轻纱般飘 浮。烟白色的天空之下,是花园里整齐排列的树。正值初春,树木冠上,满是繁枝,树叶密 密麻麻,相互叠加交错,树影幢幢,细碎的白光透过细密的树叶间隙,散落在沥青小道上。 偶尔有一两只拳头般大小的小鸟掠过竹篱的顶上,倏地越进花园内,在雨后氤氲的空气里, 如同一两个小黑点,逐渐线条清晰,潜进细密的叶子里,感受着雨后满满的温湿,只流下仍 然回荡在人们耳边的拍打翅膀的声音,迅疾悠然。 我的心也因花园的静谧而随之澄澈,从而能聆听枝桠上的小叶尖上垂挂的水滴,被雨后 的习习凉风拂过,瞬间滴落的声音。清碧通透的雨滴散入石板路的坑洼里,微微显现出两圈 波纹,坑洼里的水宛若被镀上一层玻璃,光彩流转。这雨后遗落在花园里的小水滴,它在诉 说花园里的小秘密,花园内的人的内心也因此分外安定。 花园的这一角没有夏天的喧闹,因为春天在这一角停住了脚步,这个轻柔如水的一角在 我脑海中定了格,成了一个宁静,没有尘埃,透彻的梦。 点评: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描绘出了一个“春意满溢”的雨后花园。选取了雨后花 园特有的景物, 描写具体, 多角度, 有层次, 先后描写了“苍穹”“白云”“树”“小鸟”“水 滴” ,由仰视到平视再到俯视,动静结合,描写语言细腻生动,善于锤炼写景的修饰成分,善 用各种修辞手法,不仅突出了雨后花园静谧澄澈的特点,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宁静澄澈的心灵 世界。情景交融,相得益彰。想要写好一篇景物的文章,就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本节课,我们对“多角度描 写景物”进行了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第 211 页的“写作实践”第一题写一篇文章。 学生构思,行文,教师指导。 教师抽学生站起来朗读自己的文章,其他学生听后给出指导性意见。 教师总结。1.找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根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多增加一些 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不少于 500 字。 2.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展现了秋天的画卷。你的家乡的秋天有哪些特有 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地?是天边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或 许一片落叶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 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不少于 500 字。 27 短文两篇知识与技能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 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答谢中书书》 :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 《记承天寺夜游》 :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 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 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 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 中书书》 ,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陶弘景456—536 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 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 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 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辑本一卷。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晓雾将歇 :消散。 .. . 夕日欲颓 :坠落。 .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 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 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 《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 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 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 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 得其乐。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 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 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这三句是写静景, 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 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 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 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 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 鸟争鸣的欢腾景象。 “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 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 “竞”字写出 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 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 。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 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 山色苍茫, 飞鸟归林,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 跃水为动声响。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 抒发情感的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 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 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 以文学著称,而他的成就最大。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他在散文、诗词、 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 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 即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 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当时与张怀 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 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 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 《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 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 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 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 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 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 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 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寻求精 神上的安宁, 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 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 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 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答谢中书书》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 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层写散步时所 见的月色。第三层写作者内心的感慨。《记承天寺夜游》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 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如竹柏。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 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 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写景,中间部分抒情,最后三句叙事即写人。这样,使全文写景、抒 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 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记承天寺夜游》中起笔扣“夜游” ,径入题旨,接着用“至” “寻” “步”等词,把夜游 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 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 答? 谢 ? 中 ? 书 ? 书 ? ? ?高峰入云(仰视)? ? ? 清流见底(俯瞰) ?静景? ?两岸石壁(平视)? ? ? ?青林翠竹(平视)?实 是 欲 界抒情 之 仙 都? ? ? ?? ? ?猿鸟乱鸣(听觉) ? 动景? 夕阳欲颓(夕) ? ? ?沉鳞竞跃(视觉) ? ? 古来共谈晓雾将歇(晓)述事 庭中散步? ? ? ? 记承天寺夜游?绘景 庭中月色?闲 ? ?抒情 心中惋惜? ? 本堂课我仍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以诵读为主要方式来让学生体味语言的自然美, 学习写景的技巧,同时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让学生区分这两篇短文在叙事写景方面的异同, 从而加深了对这两篇文章的理解。 整个过程无不体现着学生与文本、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营造了师生互动空间,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作者所营建的人、事、物、 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 27 短文两篇知识与技能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 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答谢中书书》 :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 《记承天寺夜游》 :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 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 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 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 中书书》 ,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陶弘景456—536 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 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 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 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辑本一卷。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晓雾将歇 :消散。 .. . 夕日欲颓 :坠落。 .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 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 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 《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 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 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 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 得其乐。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 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 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 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 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 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 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 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 鸟争鸣的欢腾景象。 “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 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 “竞”字写出 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 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 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 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 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 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 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四是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 流水为动形 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 游鱼跃水为动声响。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 抒发情感的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 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 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 以文学著称,而他的成就最大。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他在散文、诗词、 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 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 即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 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当时与张怀 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 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 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 《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 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 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 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 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 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 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 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寻求精 神上的安宁, 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 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 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 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答谢中书书》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 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层写散步时所 见的月色。第三层写作者内心的感慨。《记承天寺夜游》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 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如竹柏。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 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 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写景,中间部分抒情,最后三句叙事即写人。这样,使全文写景、抒 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 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记承天寺夜游》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 “步”等词,把夜 游的地点、 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 又如作者写月, 无一字写月, 而又无一字不在写 “月” 。 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 答? 谢 ? 中 ? 书 ? 书 ? ? ?高峰入云(仰视)? ? ? ?清流见底(俯瞰) ?静景?两岸石壁(平视)? ? ? ?青林翠竹(平视)?实 是 欲 界抒情 之 仙 都? ? ? ?? ? ?猿鸟乱鸣(听觉) ? 动景? 夕阳欲颓(夕) ? ? ?沉鳞竞跃(视觉) ? ? 古来共谈晓雾将歇(晓)述事 庭中散步? ? ? ? 记承天寺夜游?绘景 庭中月色?闲 ? ?抒情 心中惋惜? ? 本堂课我仍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以诵读为主要方式来让学生体味语言的自然美, 学习写景的技巧,同时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让学生区分这两篇短文在叙事写景方面的异同, 从而加深了对这两篇文章的理解。 整个过程无不体现着学生与文本、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营造了师生互动空间,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作者所营建的人、事、物、 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 27 短文两篇知识与技能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 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答谢中书书》 :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 《记承天寺夜游》 :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 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 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 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 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 中书书》 ,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陶弘景456—536 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 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 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 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 辑本一卷。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 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 慰。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晓雾将歇 :消散。 .. . 夕日欲颓 :坠落。 .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 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 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 《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 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 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 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 得其乐。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 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 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 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 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 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 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 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 鸟争鸣的欢腾景象。 “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 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 “竞”字写出 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 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 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 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 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 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 猿猴息树, 游鱼跃水。 四是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 流水为动形 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 游鱼跃水为动声响。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 抒发情感的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写的 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 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 以文学著称,而他的成就最大。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他在散文、诗词、 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 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 即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 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当时与张怀 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 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 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 《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 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 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 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 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 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 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 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寻求精 神上的安宁, 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 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 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 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答谢中书书》全文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 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层写散步时所 见的月色。第三层写作者内心的感慨。《记承天寺夜游》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 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如竹柏。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 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 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写景,中间部分抒情,最后三句叙事即写人。这样,使全文写景、抒 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 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记承天寺夜游》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 “步”等词,把夜 游的地点、 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 又如作者写月, 无一字写月, 而又无一字不在写 “月” 。 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 答? 谢 ? 中 ? 书 ? 书 ? ? ?高峰入云(仰视)? ? ? 清流见底(俯瞰) ?静景? ?两岸石壁(平视)? ? ? ?青林翠竹(平视)?实 是 欲 界抒情 之 仙 都? ? ? ?? ? ?猿鸟乱鸣(听觉) ? 动景? 夕阳欲颓(夕) ? ? ?沉鳞竞跃(视觉) ? ? 古来共谈晓雾将歇(晓)述事 庭中散步? ? ? ? 记承天寺夜游?绘景 庭中月色?闲 ? ?抒情 心中惋惜? ? 本堂课我仍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以诵读为主要方式来让学生体味语言的自然美, 学习写景的技巧,同时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来让学生区分这两篇短文在叙事写景方面的异同, 从而加深了对这两篇文章的理解。 整个过程无不体现着学生与文本、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营造了师生互动空间,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作者所营建的人、事、物、 情、境中去感悟,去思考。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1.看望;访问。 ( ) 2.互相商量解决彼此间相关的问题。 ( ) 3.竭力保持庄重。 ( ) 4.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 ( ) 5.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 )七、对号入座(选词填空)。冷静 寂静 幽静 恬静 安静 1.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 )的微笑。 2.贝多芬在一条( )的小路上散步。 3.同学们( )地坐在教室里。 4.四周一片( ),听不到一点声响。 5.越是在紧张时刻,越要保持头脑的( )。八、句子工厂。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陈述句) 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写句 子) 3.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 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4.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 “把”字句: “被”字句: 九、要点梳理(课文回放)。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 , ,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 和 ,以 及她 、 和 ; 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 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综合能力日日新十、理解感悟。(一) 蒙娜丽莎那微抿的双唇,微挑( )的嘴角,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 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 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 矜( )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达·芬奇凭 着他的天才想象为和他那神奇的画笔,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了永 恒的美的象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六年级上语文作文 香港游记作文 泉州风景作文 成功的喜悦450字作文 小草的启示作文 心无旁骛的作文素材 英文作文书信格式 玩中学作文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作文 父母的辛苦作文 嬉戏谷鬼屋作文 情绪管理的作文 鸟作文 写葡萄的作文200字 写校园生活的作文 关于自传的作文 一起走过的岁月作文 西瓜作文评语 建军大业作文 作文老师笑了 让真情自然流露作文 乌龟作文600字 我对汉字的认识作文 我喜欢的传统文化作文 秋天的作文250个字 福建高考语文作文 科技馆的作文400字 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 三年级事物作文 我懂得了谦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