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祖本纪》之刘邦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2020-11-06 22:05:01
相关推荐

1、知识与技能:掌握表现人物形象的主要有人物的语言、行为等细节描写。学会在人物描写中运用细节描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的方法突出刘邦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邦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对刘邦的态度,形成自己对刘邦的认识。

二:学习重点:

掌握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塑造人物形象。分析作者对刘邦的情感态度。

三:学习难点:

通过对比来展现人物形象,抓住细节。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手段

Ppt多媒体课件展示

六: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一;给加横线字注音二:解释加横线的字

1.贳酒(shì)1.啖以利:利诱

2.折券(quàn )2.沛公从百余骑:使跟从

3.啖以利(dàn)3.立诛曹无伤:杀死

4.轵道(zhǐ)4.及项羽杀宋义等到

5.馈饷(kuì)5.沛公以为诈:认为

(一)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高祖本纪》,对刘邦的个人经历有了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板书“人物形象——刘邦”同时打出幻灯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项羽本纪》,我们回忆下项羽具有怎样的人物形象呢?

(学生讨论总结归纳)。

我们知道项羽有一个主要竞争对手刘邦,在《项羽本纪》中对刘邦有所涉及,如大家都知道刘邦有句口头禅是“为之奈何”这主要反映了刘邦什么性格?没有主见,同时又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刘邦是不是就这些性格特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

(二)分析人物形象就要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等方面。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就是人物形象的外在表现。

我们知道项羽出身于楚国贵族,少时学书、学剑均不成,学万人敌又不肯竟学,而其叔父却认为他是奇才。为什么?(找出书上原话“以此奇籍”)关键在于项羽说了一句话“彼可取而代也”。

这是项羽说的话,也就是他的语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项羽的志向(远大)

由此我们联想到同样年少的刘邦,他有没有这样的志向,他又有怎样的语言呢?大家快速阅读《高祖本纪》之1 3段找出刘邦相关的语言。

刘邦是怎么说的?(大丈夫当如此也。)

根据两句话分析两个人物形象的不同。(学生讨论分析)

“彼可取而代也”,彼是不把秦始皇放在眼里,一种豪情(贵族出身)。

大丈夫当如此也”大丈夫表达对大富大贵生活的向往(平民百姓),当如此说明对权力的羡慕和渴望。

我们再看著名学者易中天根据这两句话是怎么评价这两个人的(“项羽的话,充满英雄气概,说得干脆利落:“彼可取而代也!”那口气,就像囊中取物一样。在项羽眼里,那位统一了全中国的“始皇帝”也没什么了不起,甚至只配称作“彼”,而且随随便便就可取而代之。

刘邦的话就没有那么气派了,有的只是一个流氓无赖对大富大贵的垂涎三尺。“大丈夫当如此也!”这当然一点也不英雄,然而却也实在。从审美的角度讲,我们当然更欣赏项羽,但从现实的角度讲,我们又不能不承认刘邦是成功者。)(齐读)

(三)、刘邦和项羽,一个是贵族后裔,一个是平民百姓,虽然出身不同,却都有远大的志向,他们都是受命于怀王抗秦的主要力量,但他们在对待俘虏和百姓上又有何不同?

大家阅读第六段互相讨论找出两人不同之处。

项羽只重军事

刘邦不仅有军事,还有谋略

这是行动上的不同,看看语言上是否有不同?

刘邦“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 侯至而定约束耳”。表现他的“仁”。安抚百姓

我们再看项羽有哪些相对的言行呢?

“烧——坑——系”所过不无残破,

用一个字概括“暴” (项羽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由此不难发现两个人虽有远大的志向,但在真正远见上却有差异

项羽鼠目寸光,复仇心切,情绪化,头脑简单

刘邦统一天下,目光长远。

(四)、既然两个人对百姓的态度不相同,那么百姓对他们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大家注意一个字“恐

百姓对刘邦的恐是担心他不来做秦王

对项羽的恐是怕他不离开

这一来一去的对比就把老百姓的态度表露无遗。

我们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乃国之本也,刘邦是深知此道,所以我们说刘邦是政治家,项羽则是匹夫一个。还记得鸿门宴中虽然刘邦先于项羽入关中,但因当时项羽实力强于刘邦,刘邦不得不前往鸿门谢罪这正是体现了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素质“忍”忍辱负重。而项羽就显得比较耿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五、作为一个政治家,刘邦当然知道打仗不是靠一个人之力,所以当项羽逞匹夫之勇想与他单挑时,刘邦断然拒绝。那么,刘邦是靠什么取胜的呢?

齐读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三个不如“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说明他知人善任 项羽有一个而不能用,说明他刚愎自用。

我们知道,其实陈平,韩信最初也是归附项羽的,但不能得到重用,就归附刘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陈平,韩信并不是诚心背叛项羽,在那得不到重用,看到了刘邦的知人善任,才转而归附于他。

(五)、刘邦和项羽有不同的出身,用人的不同,待人处世的不同,必定造成他们结局的不同。

齐读《垓下歌》和《大风歌》,品味不同的情感。

《垓下歌》霸王别姬英雄末路的悲歌

《大风歌》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欢歌

项羽至死也没有弄清楚自己失败的真正原因,归结于“天之罪也”。

刘邦得意是因为爱民、知人善任,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有希望又有担忧,这又体现了作为一个政治家刘邦居安思危的良好素质。

这里通过人物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两个人形象:

刘邦是一个政治家,项羽是一个匹夫。

小结: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复杂的,我们只是选取重点,通过刘邦和项羽的语言和行动的对比来分析刘邦的人物形象,课后大家再仔细研读。看看是否还有其他性格。

七、作业

针对课堂对刘邦人物形象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短文“我心目中的刘邦”。

八、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刘邦

项羽刘邦

贵族平民

暴仁

刚愎自用知人善任

乌江自刎衣锦还乡

九、教学反思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很多方面来把握,我主要从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来进行分析,希望学生能对刘邦的人物形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由于学生对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物比较感兴趣,所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能够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但在前后的衔接上还有点问题,以后要注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小学生作文300字三年级 小学三年级写景作文300字大全 快乐的一天作文一年级 原来什么一直在我身边作文600字 难忘的一件事600字优秀作文 三年级描写人物的作文300字 小学生三年级作文100字 六年级下册英语作文第一单元 七年级下册期中考作文 熟悉的一个人作文4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300字左右 三年级三百字的作文 给老师的一封信作文100字 温暖的那一刻作文600字 二年级作文找春天200字 惊喜的那一刻作文开头 成人高考英语作文万能模板整篇 惭愧的那一刻600字作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作文400字 我有一个小秘密的作文 作文难忘的那一刻500字 越来越什么的我作文800字 假如我有超能力作文300字 中考作文题目写错了扣多少分 三年级作文 我的同桌 四年级的作文300字 玫瑰花作文三年级 三年级写石头的作文 品它千遍也不厌倦作文800字 小学三年级的作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