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贾梦雨 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

2020-11-07 07:05:01
相关推荐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柏拉图对“美”下了好几次定义,都被自己推翻了,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B . 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三者同处在一个维度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C . 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 D . 抽象之美要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活动,将它转化为有形之态,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从柏拉图给“美”下定义谈起,引出对“美”的认识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 B . 论述“美属于一种意象”时,分别对“意”和“象”进行诠释,便于读者把握美的含义。 C . 文章第五段用郑板桥“三竹说”的创作理论,论证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的观点。 D . 与重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对美的本质做了新的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美,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看,不能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去分析。 B . 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是独立于景之外,景也不是独立在人之外,而是情景融为一体。 C . 对抽象之美,一般人都能感知得到;但是对形象之美,只有艺术家们才能捕捉得到。 D .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这不会影响审美的重要性。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分享经济的诞生,源于社会资源的过剩。

从工业革命时代开始,所谓的“发展”即生产效率提高、投资不断加大,从而带来产量的增加。这样的“发展”基于一个基本假设,那就是,社会物资是短缺的。时至今日,工厂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东西。直到某一天,我们发现生产出的东西已经远远大于我们的需要,我们把已经存在的东西重新分配。

此时,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可以分离,拥有一件物品的人和使用这件物品的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这样物资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从而成为一种商业模式:拥有多余物资的人们,可以把物资的使用权让渡给不拥有物资的人,作为回报,后者给予前者一定的报酬,而提供这个服务的平台,也可以从报酬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分享经济由此产生。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分享经济的创业者们,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细分领域的平台,供物资的所有者发布和分享,帮助有需要的人找到物资。不经意间,我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分享经济的身影。分享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方式,在许多领域,也都出现了不同的模式。

那么,分享经济究竟改变了什么呢?

首先,它改变了供给端。分享经济让产品的供给方从机构变成了个人。比如,原来人们出去旅行,只能住酒店集团提供的酒店,而分享经济让个人房主也可以提供相当于酒店的服务。原来人们只能坐出租车公司提供的车子,现在则还能坐个人开的私家车。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人们旅行的时候可以住各种风格的房子,人们出行的时候可以坐各种不同的车型,遇见各种性格的司机。如今人们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高,分享经济正好可以满足这一点。

其次,它让个人崛起。分享经济降低了个人“微创业”的门槛,让人们可以更简单地实现“微创业”——利用业余时间,做个小房主,做个专车司机,都是简单方便的“微创业”。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让作为供给端的个人,能够有空间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加入网络商店平台的手工艺者,可以把自己的个性作品售卖给匹配的人。伴随着“微创业”的门槛降低和个性化被鼓励,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而每个人能力的激发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更大推动力。

最后,它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分享经济让资源被更加合理地分配给需要的人。

这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极大的保护。据统计,每多一辆被充分利用的Uber车辆,就可以从路上去掉8辆车子。这就意味着更少的拥堵、更少的雾霾和更少的能源消耗。

(摘编自中国友谊出版公司《重新定义分享》)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工业革命时代与分享经济时代的“发展”形式虽然不同,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 B . 一女孩把自己穿过几次又不喜欢的衣服在淘宝上以二手衣形式卖给买衣人。这体现了分享经济的特征。 C . 移动互联技术的成熟和迅速普及,使得物品的“拥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分享经济由此产生了。 D . 随着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微创业”变得简单而易实现。人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在分享经济中获利。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分享经济在近些年才火起来。我们所熟悉的房屋租赁,就是典型的分享经济。 B . 分享经济一方面带来了产品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C . 分享经济由于“拥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产品的拥有人和使用人可以不是同一个人。 D . 分享经济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丰富度和个性化水平,也让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分配。 (3) 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先分析了分享经济产生的背景,接着从三个维度阐述了分享经济给经济、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B . 文章运用例证法,通过个人房主和私家车主的例子,阐述了分享经济提供的产品具有丰富度和个性化特点。 C . 文章通过阐述分享经济的产品重新分配属性,表达了共享经济具有促进生活更美好、社会更公平的功能。 D . 文章从个性化的需求、“微创业”的兴起、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方面逐层论述了分享经济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强调教育教学功能,将书院视作学校,这是宋代书院的一个特点,而其结果就是书院与科举相结合。它是历史的选择,对书院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自从选士的科举和养士的学校扯到一起后,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就成了令人头痛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北宋中后期三兴官学就做出了将二者剥离的努力,但积重难返。

南宋理学家们也曾有过对官学进行改革的尝试,失败之后,他们弃置官学,转而致力于官方书院的建设。具体的做法仍然是从批判科举入手。张栻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刘珙建设的目的是“岂特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エ而已乎?盖欲成就人オ,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可见岳麓书院并不反对科举,但反对仅仅为了科举。这种态度比较现实,意在科举之外另辟新径,以达到书院的教育目标。

白鹿洞书院的做法更为灵活,朱熹发布《招举人入书院状》,为即将奔赴临安参加省试的举人办起了培训班。此举意在利用集训的机会,以理学家讲学修身的一套来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其用心仍然是在以书院来匡正迷失方向的官学教育

等到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为石鼓书院作记时,他总结历史,观照现实,提出在地方官学之外,另立门户,创建官办书院,“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也就是说,在理学家们看来,官方书院和州县官学同属于国家教育系统,而书院被定位在补充匡救州县官学不足的坐标上。这与替代官学的北宋初年完全不同,理学家们这时追求的目标是,让官方书院主要作为修正官学沉迷科举的弊端而存在。

官办书院如何去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呢?理学家们设计的理想目标是,书院不以科举为目的,而以讲学为指归。关于这一点,朱熹曾清楚地表述为“前人建书院,本以待四方士友,相与讲学,非止为科举计”。理学家并不泛言反对科举,只将反对的目标锁定在仅仅以科举为目的这一点上,而将大量的精力倾注于讲学事业,希望以自己理学的教育理想来化解消融书院生徒的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南宋学者,不分派系,无论朱陆,在对待科举的问题上是基本一致的,既认为“今为士者,固不能免此”,又对其不可胜言之害深恶绝,而希望以“讲学”来予以救正。其“大要”在“续洙泗之正传”,而“淑诸人者”,无外乎为“忠君、孝亲、诚身、信友,用则泽及天下,不用则无愧俯仰,如是而已”。至于救正之方,也就是讲学的内容,则各家各派已呈现不同特色,“天理人欲之分”剖析章明,是张栻、朱熹的长处,“喻义喻利之论”敷阐精至,是陆九渊的强项。

摘编自邓洪波《宋代书院的开拓与进取》)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代的书院为养士的学校,强调教育教学功能,后来与选士的科举扯到一起,沦为科举的附庸。 B . 书院有官方和民间之分,官方书院和州县官学同属于国家教育系统,而书院的定位是补充匡救州县官学的不足。 C . 书院并不反对科举,白鹿洞书院就曾为即将参加省试的举人办起了培训班,但书院反对仅仅为了科举。 D . 南宋学者,不分派系,无论朱陆,都对科举不可胜言之害深恶,希望以“讲学”来予以救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产生的危害为立论前提,重在分析理学家们对其的化解。 B . 文章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突出了理学家们在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方面做出的努力。 C . 文章注重分析理学家们对书院的理想的目的,不反对科举,但反对仅仅为了科举,具有辩证意味。 D . 文章论证南宋理学家们对官学进行改革的尝试和探索,是按照时间顺序推进的,思路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官办书院要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应该完全抛开与科举相结合的做法,以自由讲学为要务 B . 理学家们希望以自己理学的教育理想来化解消融书院生徒的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 C . 南宋学者,有很多派系之分,有的重在“天理人欲之分”的剖析,有的重在“喻义喻利之论”的敷阐。 D . 经过南宋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官办书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官学沉迷科举的弊端的问题。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战国时代,儒、墨学说并称“显学”,实际上儒家的影响较墨家更大。秦始皇采用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多数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的一套。宋代理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复返了。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还是应该承认的历史事实。

儒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应如何评价呢?这就牵涉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如何评价的问题。在近代,中国与西欧相比,确实是落后了;在古代,中国与西欧相比,应如何看待呢?近来出现一种全盘否定传统的思想,认为“在中国对人的设计的传统中,缺乏人格的概念”“在民族传统中个人的人格概念并未建立起来”,这无异于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人”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算不得文化。这个问题涉及民族的价值和尊严,不可以不辩!究竟是中国传统中缺乏个人的人格概念,还是某些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缺乏正确的理解呢?

中国传统中“人”的观念的问题可以说是关于儒家学说的本质的问题。儒家基本上是肯定人的价值、要求提高人的自觉的。以孔孟为例,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显然把人与鸟兽区别开来了。孟子宣扬“自任以天下之重”,可以说是对于个人的肯定。儒家的学说确实不是主张“自我中心”,而是主张从自我出发,由己推人。这种由己推人,可以说是人我并重,人我兼顾。

儒家学说虽然不主张“个人本位”,但也肯定个人的人格价值;虽然不主张“自我中心”,但也肯定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孔子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就是承认人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越来越严酷,明清时期,专制君权日益加强,扼杀了自由思想的生机,但是不应把专制君权的罪过都归咎于儒学。

儒学的内容与近代世界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在历史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中国儒学表示赞佩,并不是偶然的。我认为,儒家学说标志着“人的自觉”的长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儒家的理想主义可以与西方古代的理想主义媲美。我们在批判儒学的同时应对儒学有较深的理解。

儒学的严重缺点是没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没有强调对自然界的研究。因此,儒学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矫正儒学的偏失,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传统,现在已经到了关键的时期。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战国时代,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称“显学”,但儒家的影响超过了墨家,在秦以后的不同朝代,儒学的地位也很重要。 B . 儒学的严重缺点是否定了“思想自由”的必要,不重视对自然界的研究,因而其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 C . 儒学肯定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主张从自我出发,推己及人。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体现的是人我并重,人我兼顾。 D .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但其内容却存在一定的偏失,若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传统,则要矫正这种偏失。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我国魏晋时期盛行玄学,嵇康就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这并未动摇儒学在思想意识上的统治地位。 B . 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中国儒学表示赞佩,是因为在历史上儒学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 C . 孟子宣扬“自任以天下之重”,这一观点触及儒家学说的本质的问题,说明儒学在“人”的观念的问题上是肯定人的价值的。 D . 在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在民族传统中个人的人格概念并未建立起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君主专制越来越严酷,明清时期,专制君权日益加强,扼杀了自由思想的生机,但是专制君权与儒家学说没有关系。 B . 对儒学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评价,牵涉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评价的问题。有些人全盘否定传统,其实是因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缺乏正确的理解。 C .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儒家学说的地位虽有变化,但在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没有变,直到五四运动才结束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D . 文中引用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语,强调了儒学是承认人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肯定个人的人格价值的。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文化与“被碎片化”

刘阳

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倘若他看到今天的媒体变迁状况,或许会将矛头调转,指向比电视更小的屏幕——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而他所担忧的过分依赖技术来追求最高效率对文化积淀的侵蚀,用于阐释眼下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更恰如其分。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化的主要载体,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微博,在生活节奏极快的现代社会,已成为人们在无数个碎片化的闲暇时间里获取信息和表达自我最便捷的方式。正是在微博热的“点化”下,一系列以“微”著称的文化消费形式应运而生——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在拥有无限空间和容量的数字化世界里,它们如无数个碎片向我们袭来,充塞着所有时间。

“微博了一年,没怎么看电视,把放那儿的时间变成了刷屏,觉得时间被浪费,其实是换了个地方挥霍而已。”电影导演何平在自己微博上抒发的这番感慨,或许正好说出了我们面对“微”文化时隐约的焦虑。

1971年,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现代人的注意力匮乏症做出了最好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着注意力匮乏。在海量的“微”文化产品面前,人们的种种欲罢不能,恰好印证了这个观点——在适应了140个字的阅读之后,许多人很难再捡起一部几百页的书本;在习惯了不超过几百秒的电影之后,要在影院里看一场两三个小时的电影会变得如坐针毡。当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多如牛毛的“微”文化产品肢解时,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欣赏一场演出,甚至直面内心的冥想与沉思,都变成了奢侈的事。

“微”文化产品的另一个副作用是逻辑思维的“被碎片化”导致的思维能力弱化。虽然文化产品的思想文化含量并非取决于其规模或篇幅的大小,但以“微”文化产品如此“迷你”的体量,要承载起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却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我们陶醉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时,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一探到底的研究和追问。于是,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系统的、层层递进的逻辑思维也便搁于浅滩。对于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来说,这样的文化产品即使再多,也只是如细沙堆积。而探求与追问精神的缺失,则会最终将我们引入迷失自我的无限苍茫。

上世纪早期,英国文学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其著作《重访美丽新世界》里,对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而感到忧心忡忡——真理淹没于无聊烦琐的世事,人们毁于他们热爱的东西。这则来自上个世纪的箴言,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碎片化的时间里,用“微”文化消费代替“无所事事”固然是种进步,但如果它变成阻碍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桎梏,则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没有时间”到“更没有时间”,从“碎片化”到“被碎片化”,这是一个颇有些尴尬的冷笑话。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不属于本文所说的“‘微’文化”的一项是( ) A . 字数较少的文字作品,如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博、字数不超过140字的微小说等。 B . 时间较短的音像作品,如时间不超过300秒的微电影、手机电话中的音乐彩铃等。 C . 篇幅较短的宣传作品,如墙上只有24字的宣传标语、电视中插播的商品宣传广告等。 D . 字数较少的作品,如对话不超过140字的微访谈、手机信息中的短讯等。 (2) 关于“被碎片化”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现代社会,因“‘微’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原本连续的大块的时间被肢解成无数个碎片。 B . “微”文化产品越来越多,人们的注意力也被肢解为碎片,都没有耐心读书,甚至没有耐心去冥想与沉思。 C . “微”文化产品使人的逻辑思维“被碎片化”,从而导致思维能力弱化,很难再就某一人、某一事进行彻底的研究和追问。 D . 在“微”文化产品流行的时代,如果把“被碎片化”内容都拼接起来,那么就可以形成完整的、有纵深感的知识体系。 (3)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 尼尔·波兹曼大声疾呼要对电视保持警惕,是因为他担心电视技术的发展会对人类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的影响。 B . 电影导演何平认为玩微博比看电视更浪费时间,他的感慨其实也代表了许多人面对“微”文化时的焦虑。 C . 赫伯特·西蒙认为,现代人的注意力之所以匮乏,是因为现代社会信息量非常大,人们不得不时时接收信息。 D . 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人们会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这正是奥尔德斯·赫胥黎感到忧心忡忡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贾梦雨 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 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 缺乏价值支点 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 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 “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 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 精神萎靡 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 对他来说 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 淡漠 疏离 甚至于防范 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 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 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 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 浮躁而无信仰 无敬畏 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 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 排斥关怀和诚信。” 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 “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 不过 它也无时无刻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 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迅速膨胀 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 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陶醉。被牵着鼻子走 人变成了“经济人” “时尚人” 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 让你无法脱身 并且身不由己。此外 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 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 汽车 锦衣玉食 无休止的享乐 而且 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 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 我们被裹挟其中 身心交瘁。 理想 激情 一个人的精 气 神 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 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 从心灵层面来说 价值的支撑点 人生的追求目标 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 如何处理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处理爱情 家庭 事业等之间的关系 这其中充斥着扭曲。 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 目前正借助经济 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 向全世界蔓延 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 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因而 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 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 面对诱惑超然 面对挫折泰然 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 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 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 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 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选自《新华日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一幅漫画的启示作文 写事情的作文300字 打女生的屁股作文 人物传记作文800字 全国一卷高考语文作文 我梦想的工作英语作文 我心中最美的风景作文 我眼中的父亲作文 我爱家乡河作文 写景物的作文400字 放鞭炮作文600字 高考语文万能作文素材 关于自强不息的作文 就这样被感动 作文 回老家作文300字 钓鱼的作文500字 赶集作文300字 新年计划的英语作文 童年的回忆作文600字 关于青春梦想的作文 小学六年级作文500字 这是我的舞台作文 关于人的作文300字 海伦凯勒作文素材 描写海棠花的作文 别样的幸福作文 真了不起作文600字 关于工匠精神的作文 我家的端午节作文 我家的老物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