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叙事与说理说法

2020-11-10 09:25:01
相关推荐

怎样才能实现事与理水乳交融

写感悟类的文章,最常见的毛病是——事与理脱节,或者说现象与感悟脱节。

一.事与理脱节的表现形式

事与理脱节,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叙事寓理不明,结尾强帖感悟标签。文章结尾阐述的感悟(哲理)与前面记述的事件没有任何联系,或者没有多少联系,就像随便取来一个标签,贴在事件(现象)上。

例如:我们家人都喜欢养花。春天,我和爸爸、妈妈每人种下一盆月季,想进行一场养花大赛,看谁的花养的好。三个月后,爸爸妈妈种的月季,长得又高又大,竞相绽放,而我的却娇小瘦弱,仿佛是一个街边的弃儿。这件小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艰辛的付出,永远不会收获丰收的喜悦。

解析前面叙述种花事件,只能看出结果不同,没有记述自己和父母在养花过程中付出的差异性,因此无法感知事件中蕴含着什么哲理。而文章结尾阐述的感悟却将最终结果与付出多少结合起来,这个哲理与事件没有多少联系,是强加给事件的感悟。

第二种形式——一事多理,主次不分;结尾感悟,只取其一。前文记述的事件,同时蕴含着多种感悟(哲理),在叙事表达上缺乏主观倾向性,似乎要蕴含这个道理,又似乎要表达那个感悟,表意朦胧暧昧,导致一个事件或现象同时蕴含着多个地位等同的哲理。而文章结尾揭示的感悟,只是其中的一个。

例如:星期天,我和妈妈去商场买衣服。商场里的人很多,显得异常拥挤。一个小偷,用刀片割开一位阿姨的背包,将里面的钱包偷走。当时我非常害怕,就没有阻止,也没有大声呼喊。事后,我很愧疚——我没有勇敢地站出来,让那位阿姨收了损失;但同时也很欣慰——如果我大喊捉贼,肯定要受到小偷或小偷同伙的伤害,弄不好现在还躺在医院里。这次经历,告诉我:做人要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

解析作者在叙述事件时,同时蕴含着三个哲理:1.做人要有正义感,要勇敢;2.做人要自食其力,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3.见义勇为要量力而行,首先要保护好自己,确保自己免受伤害。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主观表达倾向,三个哲理的地位完全相同,阅读事件,无法确定作者到底要表达哪个感悟,而最终作者在阐述自己的感悟时,却主观上把其中一个作为核心来写,其他的全部弃之不顾。

第三种形式——一事多理,主次分明,结尾感悟,舍本逐末。文章选取的事件或现象,蕴含着多个哲理,在记述表达上有明显的倾向性,读者能够明显感觉到作者在记述事件或现象时在突出某个哲理,而文章结尾阐述感悟部分,作者却丢弃了自己极力突出的哲理,阐述的是另外一个附带的次要哲理。

例如:甲乙人下岗后,决定到市场卖菜谋生。第一天,甲比乙卖得好,乙很困惑,甲说:市场上有不同消费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批发蔬菜的时候,同一种菜,要分出多个层次,既要有优质高价的,也要有中质中价和低质低价的,这样做就能满足不同档次消费者的需求,你都批发质量好价格高的,那些消费能力一般的,自然就消费不起。乙心悦诚服。第二天,乙跟着甲一同到批发市场,甲怎么做,乙完全效法,毫厘不差,到了晚上,乙仍然比甲卖的差!甲又说,你我批发的菜和售价完全一样,我今天穿了一件农民的服装,你穿的是城里人的服装,顾客一看,就知道你的菜是批发来的,而我的是自己种植的,我给顾客的心里暗示是菜更环保、更馨香,你自然卖不过我了!这件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生意,要兼顾不同的顾客群体需求,还要懂得买家的心理。

解析这个故事中蕴含三个道理:一是做生意要满足不同的顾客群体需求;二是做生意要理解买家的心理;三是要成就事业,仅仅有学习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有创新精神。事件的前一半蕴含的是第一个哲理,后一半蕴含的是第二个哲理;前后对比,将故事构成一个整体,要突出的,是第三个道理,显然,第三个道理是作者借助事件要表达的核心感悟,其他两个是局部的,次要的,作者在结尾总结感悟时,恰恰丢弃了最核心、最主要的感悟,而就感悟的次要内容进行总结,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

二.事与理脱节的根源

出现以上问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选材问题;二是书写问题。

(一)选材问题

1.选材错位。选取的材料和要阐发的感悟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出现了“驴唇”对“马齿”现象。

2.选取的素材缺少必备的要素。一个事件和现象,要想蕴含某个道理,一般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事件发生的前提或背景(有时有,有时没有);二是人物具体行为方式;三是事件的具体结果。缺失了这些要素中的一个要素,都会让读者无法感知事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哲理。

3.选择了多余的内容。选材时有用的内容选了,没用的内容也选了,形同画蛇添足。多余的素材会冲淡主要内容的表达,干扰读者的理解,导致读者无法判断——作者想借助这个材料阐述一个怎样的感悟,迷惑不解。

(二)书写问题

1.该书写的要素,没有书写,或书写的内容不足,导致感悟中的要素缺失,或某些要素的表现力不足。

2.没有运用对比手法。要感悟的内容,离开了对比法,核心内容不突出,导致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模糊、朦胧。

3.写了不该写的内容,喧宾夺主,或干扰理解,导致事件中蕴含的道理模糊不清,或者丧失核心地位。

三.事与理脱节问题的解决

(一)从感悟入手,先明确写出感悟

动笔写文章之前,先将自己要揭示的感悟明确写出来,确保选材和书写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选材要围绕感悟选材,写作要围绕感悟写作,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明确,一切围绕目的展开。事与理脱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先茫然无目的地叙事,然后再写感悟,叙事过程不知道遵守哪些游戏规则,不知道为什么叙事,自然就和后面的感悟形成各自为战的关系。

选材与写作要事前明确自己要揭示的感悟,围绕感悟选材。

例如:一篇感悟性文章没确定选材之前,作者先确定这篇文章要揭示的感悟:任何客观条件都是次要因素,成功的决定因素是拼搏进取。后面的选材和书写,都要围绕这一感悟来进行。

(二)将感悟分解成背景、行为过程、结果三部分,明确感悟的构成要素,进而明确选材的构成要素

以上面的例子为例——任何客观条件都是次要因素,成功的决定因素是拼搏进取。构成感悟的要素可分为:(1)背景前提——客观条件;(2)行为过程——拼搏进取;(3)行为结果——成功

选材与写作选取的材料必须有三部分组成,选取的故事即便有其他要素也不要写,避免干扰,冲淡主题

正面选取的素材:影响成功的客观条件、体现拼搏进取的过程、代表成功的具体结果。

反面选取的素材:影响成功的客观条件、体现怠惰、消沉的过程、代表失败的具体结果。

不具备这些要素的素材,肯定不属于正确的选材。

例如:选取“刻舟求剑”作为素材,行不行呢?

解析判定选择这个素材行不行,要先将这一事件分成三个要素。影响成功的客观条件——船在行进;具体行为过程——不根据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应对办法;结果——捞剑失败。和要表达感悟的三个构成要素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素材只具备其中的两个构成要素——影响成功的客观条件、表现行为失败的结果,而表现“怠惰、消沉的过程”这一要素是缺失的,由此判定,这个素材不可取。

又如: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他每天坐在池塘边练字,早迎黎明,晚送黄昏,用过的草纸堆成小山,磨秃的毛笔累计成捆。身边的池塘,因为天天洗砚,日久天常,变得一团漆黑,成为后世传为佳话的“墨池”。由于勤学苦练,他不到30岁,就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

解析读完这个故事,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极佳的选材,但把它按照三要素进行仔细划分,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素材只有体现“拼搏进取”和“成功”两个要素,缺少“影响成功的客观条件”这个要素,因此也不是合适的选材。

再如:王羲之7岁开始练习书法。他的父亲在朝为官,希望他钻研政治,将来成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因此将家中所有的书法论著都藏了起来,坚决不给他请书法老师。无奈之下,他只好躲开爸爸,偷偷地找出父亲藏起的字帖,躲到角落里细细研读,发奋苦练。20岁时,他外出游学,巧遇一得道高僧。这位和尚对书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大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书法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提升。到了30岁的时候,他已成为闻名华夏的书法家。(注:材料是根据需要杜撰的)

解析这个素材,就构成要素而言——影响成功的客观条件、体现拼搏进取的过程、体现成功的具体结果,三要素齐备,看起来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材,但仍然存在问题:“20岁时,他外出游学,巧遇一得道高僧。这位和尚对书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大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书法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提升”这一部分是三要素之外多出的部分,有了这部分,事件中蕴含的哲理——“任何客观条件都是次要因素”就被彻底改变了,因为“高僧指点”这个客观条件,已经成为他走向成功的决定要素。只有删除这个多余的部分,才能确保事件蕴含的哲理与感悟的内容保持一致。

结论这些要素在选材中必须齐备,同时又不能多出其他要素。选材如果缺失要素,说明要素不足,要么增添,要么立刻重新选材。如果还有其他要素,则属于画蛇添足,不但与表达感悟无关,还会冲淡感悟要素的表达,干扰认知,必须删除。

(三)理清构成感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保选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与感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致

还以前面所举的例子为例,理清构成感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客观条件,影响但不决定成功;(2)拼搏进取决定成功。

选材写作选材过程,要确保所选素材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感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绝对一致,在写作过程中,要把这种一致体现出来。

例如:欧阳修小时候家里非常穷,读不起书,他的母亲就用芦苇杆在地上划字,没有书读,就跑到几十里外的有书人家去借,回来抄写下来,再把书还给主人,十几个春秋过去了,欧阳修读过的书能够装满几间屋子,最后终于成为伟大的散文家。

解析构成这个素材的要素:影响成功的客观条件——家里穷,没有书读;体现拼搏进取的行为过程——十几个春秋,读了大量的图书;体现成功的具体结果——成为伟大的散文家。构成感悟的各要素在素材中均有具体体现,并且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感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完全相同,因此这个素材是合适的选材。

又如:西汉贾生,生于富足小康之家,年幼好学,长年苦读,学富五车。其父在朝内做官,经常直言进谏,得罪了当时的丞相。贾生几次进京赶考,成绩都很优异,但有丞相阻挠,屡试不第,最后不得不放弃科考,回乡务农,老死南山。

解析构成这个素材的要素:客观条件——生于富足小康之家、父亲朝内做官、丞相阻挠:体现拼搏进取的行为过程——年幼好学、长年苦读、学富五车;体现成功的具体结果——没有,而且掐前与成功相反,是失败——屡试不第,老死南山,非常明显,这个素才构成要素不足,同时,构成素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与构成感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完全相反。因此,这不是合适的选材。

结论各要素关系完全一致,才能成为合适的选材;完全不一致,或者局部不一致,都说明选材出了问题,要立刻更换。

(四)明确感悟的核心,借助详略处理和对比运用书写事件,突出感悟的核心

在上面列举的感悟中,有两个构成部分:(1)客观条件,影响但不决定成功;(2)拼搏进取决定成功。在二者的比较中,我们很容易就得出结论:“拼搏决定成功”是感悟的核心内容,“客观条件,影响但不决定成功”,是感悟的附属内容。

选材与写作一,在选材和详略处理上,大量选择体现“拼搏进取”和表现“成功”的内容,采用选择素材多,多用笔墨的详写手段,突出感悟的核心内容。同时,少选取体现客观条件影响成功的素材,采用略写的方法,落实其附属地位。二.在写作手法选择上,将体现感悟核心内容的行为与结果进行对比,突出感悟的核心地位,影响成功的客观条件,捎带着交代即可——但不能省略。

例如: 就用小人

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任命曹彬为主将,率兵征讨南唐。

临行前,曹彬说:“请求皇上恩准,调用将军田钦担任另一路的前锋指挥官。”

部下们都知道,田钦既狡猾又贪婪,爱争功名,最讨人嫌的是,还爱在背后打小报告。这样的人,大家躲都来不及,为什么还要到军中呢?

事后,曹彬对心腹说,此番南征,任务艰巨,时间很长,需要群臣的全力支持。自己领兵在外,若朝中有人不断地进谗言,可能会坏事。田钦极有可能就是这样的角色,防范他的最好办法是,放到自己的眼皮下,派上一点儿用场,分他一点儿功名,以堵住他的嘴。再者,自己还有尚方宝剑,有先斩后奏的权力,不怕他闹事。

解析将小人放在朝内和放在前线进行对比,突出放在前线的正确性,突出感悟“用小人”认识的正确性。

写感悟类文章,最关键的问题是解决材料与感悟的一体化问题——确保事件(现象)与感悟的一体化,首先应该保证先将要揭示的感悟巧妙地藏进叙事过程中,寓理于事,事理交融,然后文章结尾,再把要表达的感悟揭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感悟类文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1)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0-09-02 03:16倾一场花开的等待,苍了梦[云南省网友]IP:1966456014
    这篇内容真的很有启发性,叙事生动,说理有条有理,让人受益匪浅。
    顶9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优秀作文段落 我最喜欢的水果作文 关于逆境的作文 动物园作文500字 关于勤劳的作文 写事作文四百字 踮起脚尖作文 优秀中考满分作文 夹叙夹议的作文 豁然开朗作文 写花的作文300字 那一天作文600字 麻婆豆腐作文 中学生满分作文 关于成长的作文开头 看图写作文一年级 我来编童话作文 英语作文新年计划 三年级下册优秀作文 描写草莓的作文 九年级优秀作文 保护海洋的作文 关于友善的作文 盼望作文400字 英语二作文多少分 我的理想400字作文 我学会了游泳作文 和而不同 作文 八达岭长城作文 小学六年级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