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难忘七中的人和事一

2020-11-13 06:10:01
相关推荐

这里的人和事,滋养着美好,温暖了回忆

同学们,知道你们留给七中最美好、最重要、最深刻的是什么吗?你们留给七中的最美好的,不是青春的容颜,而是最后一餐你写给食堂师傅的小纸条;你们留给七中的最重要的,不是奥赛的金牌,而是成人礼上你独创的对父母深情的告白;你们留给七中最深刻的,不是高考的分数,而是最后一天干净整洁的教室以及最后一次课间操的激情与坚持。你的一个眼神,一句鼓励,一次理解或者一场辉映,点亮的不仅仅是身边的人的心,还有那些和我们息息相关的职业和人群,这些都是七中学子与众不同的优秀和与众不同的精神追求。

同学们,知道老师们最自豪的是什么吗?老师们最自豪的不是你考上了怎样著名的大学,而是你的精神成长。一个人真正的资本,不是肤浅的美貌,也不是金钱,更不是考试的分数,而是人品出众,举止端庄,待人谦卑,谈吐优雅,而是不会随着岁月变迁而消逝的“精神长相”。

同学们,三年七中生活,七中不仅给了你知识,更给了你思想和思想的高度:“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三年七中生活,你的形象里带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历过的事,哭过的泪和洒下的汗水。性格写在你的唇边,幸福露在你的眼角,理性寄于你的腔调,站姿看出你的才华,善良映在你的瞳仁,步态显出你的境界。三年七中生活,你拥有了敢担当,有作为,成为中国脊梁的精神力量。不管这个世界多么功利和浮躁,有了这种精神力量,我们就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就不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有了这种精神力量,就有了沐风栉雨、披荆斩棘的能力,就有了一千次涅盘、一千零一次重生的能力。民族精神、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健康体魄,七中学子通过提升自己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不管何时,不管何地,不管什么职业,不管什么岗位,七中人都是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向上、向善的力量。

(摘自易国栋校长在高2018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七中塑造你的精神长相,你代言七中人的理想。”磨子桥头,林荫街上,那一方形塑精神的沃土,那一群可亲可爱的师生,那一个个充满深情与智慧的故事,滋养着美好,温暖了回忆……

从昏虫到奋斗

——一个平凡医生的成长之路

王恩平

成都七中高61级2班学生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许多的无奈,我亦不例外。于我而言,最大的无奈,便是没记性,过去了的许多精彩时光,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可是,就在这大量忘却的背景下,成都七中的那些经历,仍保留着极少的残存。

借此次征稿之机,说几件尚未忘却的往事,也许,包含了些许“七中精神”。

玩过了在川大附小的童年时光,初中竟然选读的是河对面的“成都十九中学”,而当时川大的孩子们,大都是七中的学生。为啥?说不清楚了,最大可能是我太爱玩了,读十九中,每天要过河,坐渡船、玩水、捉鱼,都是最爱,选它,可能便是当时的“最佳”吧?

三年初中,完全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的。不经意间,也从童年进入了少年。

考高中,现在,可是人生的大事,可我,却依旧糊涂着。家里基本不管,仅仅因为我哥哥是七中学生,我也就报考了成都七中。1958年,大约是8月,去看榜,名字赫然其中,我,这个昏虫,也就成了七中的学生。

当时的七中,也在现在的位置(磨子桥),可周围全是田坝。当时,还住川大,上学要穿过当时的成都工学院,走田坎路才到学校。进校门便是传达室,那位足有点“硬”的吴大爷,永远都是那张毫无表情的脸。同学们都要恭敬地叫他。不久,我家搬到东门大桥附近,便要从新南门出城,才到学校。好在有个同学住在附近(丁念祥,已经去世),每天我去叫他,一路上背着俄语单词(大约要半个多小时),走路上学。放学同路回家,也没有啥迟到、早退、逃学的事发生。

印象中,第一年就在大炼钢铁中度过。我们班还曾发生过去拉修高炉的砖头而使同学受伤之事呢。读书,依旧是一塌糊涂,高一,便补考物理。其他各科勉强及格。到高二,学校组织了许多“兴趣小组”,也有勤工俭学的小作坊,如木工车间、翻砂车间、钳工车间、化工车间,等等。我这个“耍客”,如鱼得水,既报了“无线电小组”,又报了木工车间。上课之余,除了在小组活动,就是和当时的几个华侨同学混在一起打羽毛球。仍然是“昏天黑地”地胡乱混着。成绩一直是班里的“差生”范围。

到高三,学校分班了,将原来的男女生分班制改为合班制,成绩差的在1、2班,成绩好的在5、8班。我理所当然地留在2班(原来就是2班,所以,我们叫它“老二班”),而且,因为“保高三”,学生一律住校。

正是这个“住校”的措施,又在“保高三”的前提下,将我从“一个昏虫”拉到了“清醒”之列。

因为住校,每天和同学们在一起,他们的刻苦精神,至今仍在我心中:听同学说,有人在被窝里打着电筒看书,有同学灭灯后在厕所做作业,有人在路灯下读书。白天从早自习到晚自习都是老师在监督着,特别是化学的毛学江老师和数学的鲁季良老师,把我“盯”得很紧,几乎每堂课都要叫起来回答,生物的邓耀楷老师也紧随他们,把我“吃干了”:“火烧眉毛啦,还不用功?”再配上他半笑不笑的表情,提着我的衣领轻轻地抖着。真如家长教育“逆子”的那番语重心长,让你失去任何“抵抗能力”,乖乖就范。好在上学期是从高一开始复习,那诸多的“欠账”都在这一片“保”的气氛中得以弥补。慢慢地也从一个昏虫懂得了是应该用点功好好读书的时候了!

上学期结束,我便从“最差”升到“中等”,几个老师看到希望,更是“毫不手软”。比如,元素周期表本不是一定要背全的,毛老师把我叫去,要我在两天之内背熟。我对嘴:“背不得,开除不?”他幽默地说:“是大学开除你!”唉,遇到这种老师,真让人哭笑不得!结果,我竟然是班里第一个背熟这个周期表的学生。毛老师、鲁老师、邓老师,还有从当年西师毕业来实习的一批青年老师,正是他们的“不离不弃”,像“赶鸭子”一般把我这个“费头子”(调皮鬼)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参加人生唯一一次高考,卷子上的题,大多是各科老师在之前给我们复习时反复讲解过的。甚至作文题都是写过的!(当年的高考作文题:《一个老革命的事迹鼓舞着我》)做起来并不吃力,卷子答得飞快。1961年,我班考起大学的不多(仅1/5左右),成绩比我好的同学,好几位都没接到录取通知(后来才知道,是成绩以外的原因),我却一蹴而就,名列其中。以第一志愿,进入了川医口腔系(现在的华西口腔)。进了大学才知道我的三科:化学、生物和俄语,竟然都是97——满分100分,是大学同系60个同学中的第二名(比第一名少0.4分)!化学竟然是当年入学的600多人中的第一名(4个系)。成都七中“保高三”,绝不仅仅是个口号,就我个人而言,真的叫作“洗心革面”“重树理想”!挽救了一个“浪子”回头,将一个“差生”,用不离不弃的真诚与踏实的教学方法,“保”入了重点大学。真不是所有中学都能办得到的!

七中精神,不是空有其名的,她,懂得怎么样“因材施教”,怎么样“宽严结合”,怎么样“既严厉又温暖”,怎么样“牵着犟牛走”,怎么样叫学生去掌握必需的基本知识。在这个环境中,你既有自己的自由,又在既定的轨道上飞快地运转着、前进着、充实着,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学懂知识、不枉青春。我这个“人见人厌”的调皮鬼,就是在这样一批“可爱的园丁”们的“修枝剪叶”下,在和我“斗智斗勇”的职业精神的调教下,走上人生正道的。

啊,成都七中,我永远的母校!

朝花趣拾

黄昆

成都七中高91级5班毕业生

我在七中度过了高中三年,自小而大的校园经历中算是最短的时间篇幅了,更遑论一生,唯青葱岁月,自成华章,年少经事,自在隽永,再难找到同样的三年,承载如此密集而深刻的记忆。

当年告别母校就读大学,同时离开了故土,时隔将近三个年代,未曾再踏足这方天地,时光摇曳中仍旧鲜活生动,宛如只是暂离了一场派对的房间,返身去推开门扇,光影声响立刻把你重新簇拥起来。那时的成都,一环路才贯通不久,紧邻学校一面,校门旁边还有一小片农田。校园面积并不大,几座中式的砖木建筑依次坐落,稍显雄伟的就数行政主楼了,正居轴线中心,灰墙挑檐,端肃庄重,两栋略低一些的教学楼并列左右,楼前是七里香绕缠的藤架花坛,另一侧占据着算不上标准的大操场。主楼背后还有一个生活区,分布着教职工和学生宿舍以及食堂,走到底藏着一个不起眼的小门,外面连着一片川流的居民区。

七中成就百年美誉,强大的师资是最可贵的财富。老师更多的是发现和激发学生潜质,愈发需要点石成金、琢璞成玉的深厚功力,伴随我们身边的正是这样一个优秀群体。尤其到了高三,我们班更是配置了肖曼倩、冯家丽、周之书、胡希桧、许勇、杨能生老师这样的明星组合,既有久经沙场的老到经验,又不乏敢于创新的蓬勃生气。老师们各怀绝技,各逞畛域之强,讲台上有苦口婆心,反复强调要领的;有言词威严,不容开脱错误的;有长篇大论,浑然忘我不闻下课铃声的;也有老谋深算,略施小计坐看学生们入彀的;还见识过为捍卫学习阵地,抢占空余课时,斤斤计较,一争长短的。他们各人风格迥然、各具可爱之态,一样的都是对教育的爱忱奉献。即便本土高手已是济济一堂,学校还有外援加盟。记得高一的外教老师叫鲍勃,一个来自美国的姊妹学校,嘴上蓄着胡须,长袖T恤就当冬装的中年“暖男”,在校园里总是大步流星穿忙于各个教室。老师们上课清一色的四川方言,如果偶露峥嵘,冒出一两句道地老话,或者杂色口音,下面这帮孩子还会大惊小怪,暗地模仿打趣一番,又是课题之外的收获了。除了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这些老师还有一手板书的好功底,一支粉笔如走龙蛇,洋洋洒洒,稍不留神没有跟上,前面的内容就已经被overwrite。在电子化的大潮之下,这些教具想是早已绝了踪影。

这里的学生都是选拔而来的年轻俊杰,素质和学风天然优良,学习上自有方法和心得,聚集一处,更能相互激励,力促上进,竞争的气氛热烈而友好。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严肃活泼,和老师们展开互动,抢答太过积极还会被小小告诫下。下课了老师一下是走不出教室的,通常都会被若干好学分子团住答疑,问题的范围就不仅仅限于课本上那些知识了。学校晚上为住校生安排有晚自习,因为环境纯粹而规律,好多家住不远走读的同学,晚饭后也乐意过来一道用功。不过一山望着一山高,另有追求的住校生又不惜选择去隔壁的成都科大,提前加入了大学生的学习节奏。自习课是一个考验自觉性的地方,要是按捺不住顽皮,乱开小差,就要提防窗外某双关注到你的眼睛了。彼时自己就有过做认真温书状,仍然被班主任活捉乔装看小说的经历。经过高一升学和高二文理两次分班交换,甚而上溯至小学阶段,好多同学都能叙上同班同校之谊。全年级几百号人,某某什么绰号、轶事都是不胫而走,好处是一来二往我们这些晚入学的同学很容易融入新集体。由于上学距离勉强满足条件,高一上期还难得住了一回校,宿舍紧张就安插到了高二男生里面。虽然仅仅差了一级,但做派上那是够得上实实在在的学长,晚间定时卧谈会上的各种黑话迷信,对我这个菜鸟称得上是另类辅导。

作为全市教育界的标杆,七中在办学理念方面是比较领先的,像计算机编程和英文口语课程都是引领风气,相较而言,好些硬件设施就有点高龄老旧了。在成都惯有阴天的陪衬下,教室内自然采光差强人意,还时有停电。每逢这样的情形,老师固然忘我,不露声色继续讲课,同学们也最多轻声嘟囔一句“哦豁”,便熟练地拿出课桌下的蜡烛,点起摆上桌面。小事故在所难免,如果前排长发女生后仰过头,便会带起一阵轻烟和糊味。学校食堂却是亮点,一帮川菜大师傅把伙食调治得好吃不贵。用餐时间露天一字排开各色菜盆,对于拼读了半天课程,正逢长身体的同学来说,绝对是舌和胃的盛大召唤。荷花三,鱼香四……是师傅们对菜名加饭量的专业叫法,伴着清亮的吆喝,手间的传递,几十秒间隙各自飘香的午餐已然摆在流水线的那端。到后期还贴心推出过小炒,要等候得长些,吃腻大锅饭的可以借机打下牙祭。这是大家难得的放松时刻,三五人自由成群,站着边吃边聊,不时从某一堆爆出笑声来,如同一场沙龙。此间内容基本和课堂学问就少有沾边了,是展示各类知识面的舞台,堪比饭菜的上佳搭配。80年代末,军训在高校还是新事物,我们作为中学生居然就身体实践了。高一时被拉到龙泉,白天烈日高温,辛苦操练,晚上各班在教导员带领下互相拉歌。一众男孩好多都是第一次离家这么久,过上集体生活,熄灯之后哪能马上入睡,一边谈天说地,高谈阔论,一边警惕外面巡查的脚步,透着紧张与兴奋。高二再次打包起被褥脸盆,走到更远的简阳学农。内容倒是丰富,摘柠檬、割稻子,还有拉网打鱼。虽然是精力旺盛的生力军,毕竟缺少这方面的历练,战果未必谈得上有多丰盛。有女生巾帼不让,直接上树攀枝,还被同学传扬一时。因为是部队农场,其间间或也安排有训练,从强度而言算是体力劳动的调节了。

整个高中时期的学习紧张而不刻板,繁多而不沉闷,课内外保持着张弛有度的状态,即使高三临考,也没有口号式的灌输,学校在学识之外,同时把开放、乐观、自信的品行传授给这里的每一个学子。摄影、棋牌、歌舞、戏剧各种活动有声有色,当时年级上几项棋类厉害的角色都是我们班的女同学,让同窗男生既汗颜又骄傲。校级体育强项是排球,但广受欢迎和普及的要数篮球和乒乓球,放学后一般都会凑上几人,在运动场热闹打上一阵。随着视野逐渐放开,歌德、狄更斯、米切尔的经典名著开始硬啃,金庸、三毛、王朔的大众文学逐渐涉猎,张国荣、梅艳芳、齐秦的流行音乐也吹入校园,以至多年后我在香港求学时,特别去填补上他们的演唱会,为这些青春符号注解上live版本。最后一年开学季,赶上新教学楼落成,混凝土的多层结构,明快敞亮,当时看起来是颇为现代的了,作为在校资历最深的学生,享受了高高在上的顶层待遇。一同起用的还有二百米的新操场,运动会终于不再借用科大的体育场。自己三年来坚持报名参加年级八百米比赛,总算苦心不负,在学校的新主场上突破到前三,为班级添加一份小贡献。原先的生活区小操场改造成了后花园,高考结束后返校探望老师多选在这里留影,也成为远行少年对校园最后的记录。

我们如此幸运,成长在一个情怀激扬、风云际会的大时代,置身于一处充满理想、充实知识的象牙塔。那些人,有春风化雨的优雅,有吴钩初轫的意气,相遇便难以忘记;那些事,如溪流击石,消磨却不会沉落,如长风过林,隐退却不会响绝;那些年,是黑白的,也是多彩的,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再忆时,依然心动。

让深情与期待成为人生轨迹的延续

周炜

成都七中教师

我有两个时钟,一个马不停蹄,另一个一年走动一次,每年生日,我都会将这块表向前拨动16分钟。一天有1440分钟,将此分成90年,每一年相当于16分钟。36岁的我,人生时间是9点36分,这正是做一天中最富挑战工作的时刻。

2011年,我的深情与梦想开始萌芽——在成都七中,我开始了化学竞赛主教练生涯。但是,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片花瓣代表一个梦想,每根花刺昭示一种现实:现实很残酷。至今,我已经送走了三届学生,每届入学的新生都是数学、物理竞赛挑剩的学生。

我深深地相信: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养鸡场也没什么关系。但是想让更多的学生实现蜕变,靠什么?是知识灌输?是题海遨游?于是引进大量国外教材、编写学术专著、共同协作教研,支撑我夜以继日的原始动力就来自我对学问本身的挚爱。

学术钻研固然重要,这是技术层面的法宝。但仅凭此,有厚度却没高度,有效但谈不上持久。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人的心智成长才是根本所在啊!每一届竞赛班的第一课,我都会和同学们深入讨论“诚实、正直、专注、开放”这八字箴言,在此后的每一天,以身垂范,化作师者心中的念念不忘,静静期待!

诚实,让我们面对真实的自我,“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没有自以为是的盲目膨胀,没有阳奉阴违的伪装善变,唯有心安和踏实,唯有坦荡与率真。课堂上没有嘈杂喧闹,没有噤若寒蝉,规范的秩序引领思维的活跃与深入。大家相互真心启发、勖勉,分享新点子,传阅好资料……三年的大浪淘沙,坚持到最后的孩子成了这些准则的典范,深情的期待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

2013年,全国决赛现场人们口中疯传“七中是黑马”的“小道消息”;

2015年,所教高二学生初赛一等奖人数全国第一,“黑马”变成了“王者”;

2016年,全国决赛颁奖现场,“成都七中”被点名褒赞八次……

前两届的23名化竞学生中,20人进入清华北大,1人上交,2人中科大。

不少人找我讨教点石成金的“秘密”,我诚恳坦率地说:“诚实、正直、专注、开放。”他们的脸上闪过一丝惊讶、失望与不相信,我猜,他们期盼的“秘密”也许是神乎其神的资料或一劳永逸的方法吧。

各位是否认同,教育之本在塑人,人对了,就什么都对了!舍本逐末会使人功利化和空壳化,让教育失去本真和光辉。参差多态变得固化单一,生机盎然变得死气沉沉。大道至简——教育的全部智慧,就在于爱生如子,以心唤心。

封凡,一个腼腆、会脸红的小男孩,个儿不算高,每次上课都坐第一排,但发言不多。他的结构化学学得很好,于是,我故意讲错一道题,他低头看我,想要纠正我。

“有错误吗?谁最先发现了?”我向他投去鼓励和期待的眼神。

他沉默了,而我愿意等。

一只小手在桌子底下慢慢地升举起来了,从纠正一个小错误到后来能主持若干节讨论课,自信慢慢地升举起来。2014年,封凡考取省高考理科第一,饱含着投身化学研究的热情,从七中到北大化学系,再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深造。

我相信,等待与陪伴就是深情与期待,就是让喜讯成为人生逗点,怀有希望重新上路。记得2017年7月23日,我的学生捧回国际化学奥林匹克金牌的日子,远在青岛医院透析的父亲对我说:“种瓜得瓜,功不唐捐!凡是过往,皆为序言!”深沉刻骨的十六个字化作了我。

一颗颗硕果,同时包藏着孕育未来的种子,结束转换为新生,生命因此延续、进化。迎来送往一届届学生,我拥有了很多不同的称谓,比如会计、大夫、队长、法师、判官……这些称谓是我的写照,不过,我感到最幸福、最动听的还是“爸爸”和“老师”!因为,它们最是饱含我的全部深情和期待!

借用一句诗,我想说:

所有的远方都是内心的渴望,

你的眼睛告诉我那个美好的地方,

我从此疼爱每一个幻想,

把我的梦,放在一切时间之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恐怖作文 我的玩具作文 我的幸福 作文 作文大纲 约定作文 作文我想对你说 我的幸福作文 勤劳的作文 三年级下册的作文 跑步的作文 作文批注 作文300字四年级 日常生活作文 乒乓球作文 逆境作文 英语作文七年级 后悔的作文 动物园的作文 青春600字作文 分手作文 励志作文素材 的自述作文 的那一刻作文 作文好题目 展望作文 母亲节 作文 作文好的开头 初一下册作文 沙滩作文 成长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