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陈老师教作文:肖像描写

2020-11-15 16:30:01
相关推荐

一、什么是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即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好的肖像描写,不仅仅是用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还应该通过人物的外在形象为我们展示出他的思想、性格和气质。

二、肖像描写的视角

一般有三种视角:第一人称(人物自我观察角度)、第二人称(其他人角度)、第三人称(作者角度)。

1、第一人称,从“我”的角度,观察人物的外貌特征和言行举止。

例1: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有段这样的描写: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的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的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的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这段文字,梁先生从“我”的角度对自己的国文老师进行了很好地观察,从长相、衣着、姿态、表情等方面都进行了描写,并且抓住了最突出的独特之处重点观察,从脑袋一直写到脸型:眼镜、鼻子、长袍、姿态、表情,将一个相貌古怪、性格古板的老先生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真正做到了以行传神,形神兼备。

2、第二人称,从文中人物的角度去观察另一个人物的外貌特征和言行举止。

例2: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回中描写林黛玉初交见到贾宝玉时,她以少女的敏感与细心,观察了贾宝玉全身的打扮以及容貌、神情:却是位年轻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戏珠金抹额……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真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缨络,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若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这是通过黛玉的视觉给宝玉绘制的一幅肖像画。这幅肖像画自然溶进了黛玉的感情色彩——真可谓一箭双雕。

3、第三人称,站在旁观者角度观察人物。

例3: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对三仙姑一肖像描写: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作者对她那种老来俏打扮,是厌恶的,并给以辛辣讽刺。

三、如何做好肖像描写

写好人物外貌要具体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观察,突出特点

抓重点,无需面面俱到。

外貌描写要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无需长篇大论、公式化、脸谱化。

例4:刘绍棠先生的《蒲柳人家》中对何满子的描写:

“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这段关于“小顽皮”何满子的描写,可谓是活灵活现、生动有趣。这个片段,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得这样一个梳着背头儿、光着屁股、皮肤黝黑的男孩儿,在夏天里无拘无束、放纵自由的性格特征凸显了出来。

2、主要是抓住人物面部特征

抓住关键、特征鲜明。这要求抓住最能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反映时代特点或者能区别与其他人物的独有的外貌特征。

例5:鲁迅先生的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对寿镜吾老师的外貌描写: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寥寥几笔,一位封建私塾老先生的形象便赫然面前。“须发花白”表明先生已近花甲,“戴着大眼镜”暗示先生是“渊博的宿儒”。这些描写不仅点出了先生的外貌特征,也为后面表现先生读书入神的可笑又可敬的神态、动作描写奠定了基础,才能让我们在不断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时发出会心一笑,寥寥几笔交代了老先生外貌上最鲜明的特点,勾勒出了一个非常立体的可感形象,可谓高妙。

3、区分性别和年龄差异,注意生活经历,符合人物身份。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往往会在外貌等方面有独特的呈现,抓住这些能表现人物特征 的地方加以描绘,是我们写出独特的“这一个”的重要方法。如孔乙己的长衫,少年闰土的 “银项圈” ,中年闰土的松树皮一样的手掌等。

例6:陈军《生活的浪花》:汗水淋漓不止。黑色的汗水,带着带着黑色的煤尘,沿着铜黑的脸膛,渗如了黑色 的纹沟;乌黑的大手攥着油黑发亮的车把;黑色的躯体,拉着黑色的煤车 这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送煤老汉……

例7:鲁迅《故乡》:他(闰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 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4、要有顺序。

描写时应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或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都行。如果写了眼睛,接着写头发,又写嘴巴,再写眉毛,尔后写鼻子,这种描写不管写得多好,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片混乱。

5、符合人物性格。

例8: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有段这样的描写:

智深听得,收住了手看时,只见墙缺边立着一个官人,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背银带;穿一对磕爪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摺叠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口里道:“这个师父端的非凡,使得好器械!”

四、肖像描写方法

1、工笔细描法

工笔细描法是指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物象,也就是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人物外貌和生活场景。用工笔细描法描绘人物肖像,犹如电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写镜头或绘画中的工笔肖像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神态,都能让读者看得一清二楚,人物给读者有一种呼之欲出之感。

例9:193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阿累于10月写了回忆性的文章《一面》,其中有段这样的描写: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这是作家阿累笔下的鲁迅先生形象。用“黄里带白”描写了鲁迅先生的脸色,用“好像大病新愈的人”,“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描写了鲁迅先生的精神,用“约莫一寸长”“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描写头发,用“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描写了鲁迅先生的胡须,极为传神、形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地斗争精神面貌。

在运用工笔细描时,虽然描写要细腻,但也不是样样都细,而是要抓住特征,突出重点,以形传神,不能主次不分,否则就会显得累赘。

2、白描勾勒法

白描勾勒法,原指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即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将这一技法引入写作,把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称为白描勾勒法。

工笔细描法注重精雕细刻,白描勾勒是简笔勾画,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文字朴实,不尚修饰,以叙述的语言进行描写,或者说是叙述和描写的高度结合,融而为一。二是简练传神,不用很多笔墨,无须很多描写,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鲁迅先生就很提倡这种写法。

例10:鲁迅的《孔乙己》有段这样的描写: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这是一段典型的白描勾勒文字。这段文字不设喻,没有刻意雕饰的语言,也没有进行着意的刻画,只是将孔乙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作了如实的交代,这样一个自命不凡而又穷困潦倒、迂腐而又懒惰的贫苦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就活现在读者面前。

与工笔细描法相同的是,白描勾勒同样要注意人物外形特征所体现的性格特点和人物的身份地位。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这就是说,白描勾勒法只须体现人物的真实面貌,不须过多的繁琐的形容和修饰。

例11:曹禺的《雷雨》》有段这样的描写:

四凤约有十七八岁,脸上红润,是个健康的少女,她整个的身体都很发育,手很白很大,走起路来,过于发育的乳房很明显地在衣服底下颤动着。她穿一件旧的白纺绸上衣,粗山东绸的裤子,一双略旧的布鞋。她全身都非常整洁,举动虽然很活泼,因为经过两年在周家的训练,她说话很大方,很爽快却很有分寸。她的一双大而有长睫毛的水凌凌的眼睛能够很灵敏地转动,也能敛一敛眉头,很庄严地注视着。她有大的嘴,嘴唇自然红艳艳的,很宽,很厚,当着她笑的时候,牙齿整齐地露出来,嘴旁也显着一对笑涡,然而她面部整个轮廓是很庄重地显露着诚恳。她的面色不十分白,天气热,鼻尖微微有点汗,她时时用手绢揩着。她很爱笑,她知道自己是好看的,但是她现在皱着眉头。

这段对四凤的肖像描写就是白描勾勒。文段对四凤的脸、身材、穿着、举止、眼睛、笑容都进行了描写。但这些描写没有过多繁琐的形容和修饰,有的只是简练、质朴的文字勾勒,但一位观之可亲、质朴的人物形象已跃然纸上。

3、画龙点睛法

画龙点睛法是指通过描写人物的眼睛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活动的一种肖像描写方法。这是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以从中透露出人的内心世界。

鲁迅说:“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总是在眼光、眼神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很多作家都很重视描写人物的眼睛。鲁迅先生在《祝福》中就多次抓住了祥林嫂的眼睛进行描写,反映了人物的悲惨命运。

例12:鲁迅的《祝福》有这样的描写:

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

从这些眼睛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控诉。

例13:在老舍《四世同堂》有这样的描写:

她的眼最好看,很深的双眼皮,一对很亮很黑的眼珠,眼珠转到眶中的任何部分都显得灵动俏媚。假若没有这一对眼睛,她虽长得很匀称秀气,可就显不出她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了。她的眼使全身都灵动起来,她的眼把她所有的缺点都遮饰过去,她的眼能替她的口说出最难以表达的心意与情感,她的眼能替她的心与脑开出可爱的花来。尽管她没有高深的知识,没有什么使人佩服的人格与行动,可是她的眼会使她征服一切;看见她的眼,人们便忘了考虑别的,而只觉得她可爱。她的眼中光会照到人们的心里,使人立刻发狂。

这段人物肖像描写重点就是在刻画人物的眼睛。人物的眼光、眼珠、眼神所蕴含的丰富而复杂的情感都在这里表现出来了,人物形象也因之站立起来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画龙点睛法一个最重要的功用就是表现人物的个性。通过眼睛的描写可以表现同一人物在不同境况下不同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感情,也可以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特点。

画龙点睛法只是人物肖像描写的一个方面,因为它在刻画人物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常常被作为一种独立的表现方法。但是,正如肖像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服务的一样,刻画人物的眼睛也必须为同样的目的服务,切不可为写眼睛而去描写眼睛。

4、特写法

特写法,就是重点描绘人物肖像的某一部位的方法。特写,一种电影拍摄手法,是用极近的距离拍摄人或物的某一部分,使其特别放大,以取得突出和强调的效果。人物肖像描写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刻画人物肖像某一部位细微变化,反映在这一部位的细节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14:在钱钟书《围城》有段这样的描写: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涡。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作者把镜头对准唐小姐的脸,特别是眼睛,进行了局部特写,短短的两句自然而奇特的比喻联想,便使唐小姐的形象鲜明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例15:杨绛的《老王》中对老王的外貌描写:“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此时杨绛先生是带着对已故老王的无限歉意,在回顾他最后一次登门拜访时的样子,她自我反省式、自我批判式地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刻的剖析——彼时,我就是把老王当成了一个普通的、有过交集的人,所以没有亲近感,这样的不够亲近的感觉,在看到他的颜面时自然就是吓一大跳的。

例16:何为的散文《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这样写: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韧无比的生的意志。”同样也是抓住了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来对人物进行略带夸张式的描写,贝多芬坚忍的、沉默的、倔强的性格特点,在这一段描写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运用特写法进行人物肖像描写,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有代表性的细部来予以突出描绘,这一细部必须有典型意义,其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性格特征的显示必须具有某种决定性作用。二是要注意特写部分与其他部分的统一协调,突出特写部分并不意味着忽略其他部分,人物肖像乃至整个形象的刻画要完整一致。

5、神态法

神态法,就是通过突出描写人物表情和神色状态及其变化,来刻画人物的一种写人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能够更有效地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感情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从而立体地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

例17:孙犁在《荷花淀》写水生和媳妇对话的一段情节: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文章通过写女人手的震动和被划破,写出了女人的出神和对水生要去参军的担忧。

例18:在老舍的《牺牲》有段这样的描写:

他的脸,在我试问他的时候,好像特别的洼了。从那最洼的地方发出一点黑晦,慢慢地布满了全脸,像片雾影。他的眼,本来就低深不易看到,此时便更往深处去了,仿佛要完全藏起来。他那些彼此永远挤着的牙轻轻咬那么几下,耳根有点动,似乎是把心中的事严严地关住,惟恐走了一点风。然后,他的眼忽然发出些光,脸上那层黑影渐渐地卷起,都卷入头发里去。“真哪!”他不定说什么呢,与我所问的没有万分之一的关系。他胜利了,过了半天还用眼角撩我几下。

老舍用细腻的笔法雕刻人物,使所描写的对象纤毫毕现,给人以真切的感受。作者对人物的脸、眼、牙作了精细的描写,脸洼到什么状况,眼深藏到什么程度,牙严严地关到什么情况,一笔一笔细雕,把这个人物深藏自己的阴冷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

运用神态法写人物肖像,除面部表情外,还应注意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艺术的整体,体现出统一的格调。这样,才能使神态法描写自然、生动、真切一些,使人物形象统一完整,不至于出现性格的游离和分裂。

6、对比法。描写人物可以从正面对人物进行刻画,也可以把镜头移开对准其他人或其他物,让外界事物充当最佳配角,从不同的侧面烘托某个人物,以期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至高境界。

例19:在乐府诗《陌上桑》有段这样的描写: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与动作,种种表现聚焦在一点,即采桑女罗敷貌美惊人。如果正面刻画,就不够含蓄,不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例20:《牛虻》中的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但苦难的经历已把他磨练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他参与了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最后为之献出了生命。外貌和内心形成鲜明的对比。

例21:法捷耶夫的《毁灭》中的英雄莱奋生矮小而背脊稍微弯曲。作者没有把他写成理想的英雄,而写成平凡的人。论外表,他没有魁梧的身躯,他也没有完成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是优秀的指挥员和教育者。作家即使描写心爱的人物也不是“脸谱化”地一味美化人物,而是尊重生活的真实。

在写批判人物时,有时常常以外形美来反衬人物的心灵丑,如《毁灭》中的反面人物美谛克,他风度翩翩,却动摇变节。

例22:鲁迅的《祝福》中的祥林嫂是悲剧人物,鲁迅数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总体上衣着打扮都差不多,但又略有区别,正是通过这一点区别的队比,深刻反映了人物的变化,非常见功力: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头上扎着白头绳”说明祥林嫂刚刚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不幸,死了丈夫;“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说明祥林嫂是一个干活利索的劳动妇女;“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说明她虽然经历了人生的不幸,但是其对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的。“模样周正、手脚壮大”说明她勤劳本分;“顺着眼”说明她是一个安分顺从的人。

再到鲁镇: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中“仍然”一词表明祥林嫂又一次经历了人生的不幸,第二任丈夫死了,儿子也没了;“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表明祥林嫂是依旧勤劳、能吃苦;“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表明祥林嫂没有了初次来鲁镇时的希望,对人生和生活有了更大的悲痛和失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表明她依旧安分顺从,但是“眼睛”是人的“心灵、精神”的窗户,表明她经受着精神的折磨和痛苦。

我遇见时: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发已经全白”,人的头发变白,无外乎“年老”和“痛苦”,“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是祥林嫂的精神长期遭受痛苦和折磨导致;“木刻似的”“眼珠间或一轮”可见她内心极度的悲哀和痛苦,对生活充满着绝望;“空碗、开裂的拐杖”可见她生活艰难,维持生存的物质极度匮乏,分明是一个乞丐了。

7、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能起到渲染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例23: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一段环境描写:“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段环境描写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用死一般沉寂的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孤苦凄惨的心情。

六、肖像描写的语言

1、语言要新鲜活泼,丰富多彩

语言不要枯燥干巴,人云亦云。

比如写小女孩,大多是水汪汪的大眼睛,弯弯的眉毛,樱桃小嘴等。写男子汉大多是四方脸,大眼睛,魁梧的身躯。描写反面人物总是猥琐不勘,描写正面的人物总是器宇轩昂。这种描写实在无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其结果不是不考虑描写对象,千篇一律,就是把人物脸谱化,公式化,简单化了。

一个人物内在的美丑,决不是依外貌而定的,王熙风相貌实在叫人爱,可她却有一副蛇蝎心肠。李逵相貌丑,却胸怀坦荡。掌握大量的描写词汇,是写好人物的基础。有了丰富的词汇,写作时就能左捡右挑,如鱼得水,语言也就有起色了。所以平时应注意收集词汇,留心记忆,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比如脸的描写,就脸型来说:有方脸、瓜子脸、圆脸、鹅蛋脸、猴儿脸、马脸等等;就发型来说:有长发、短发、三七开、五五开,有刘海、卷发、披肩、长辫、短辫等等;就脸色来说:有黑脸、红脸、白脸、粉脸、灰脸、黄脸、枣儿脸、桃花脸、脸色铁青、黝黑、干黄、腊白、红润、面庞白净、黄瘦、茶色、灰黄、清秀、俊俏、憔悴等等。总之,我们语言材料越丰富,写作时就越能应付自如。另外还要认真观察,从细微之处,窥见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人的不同特征。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既生动传神,又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特征性,为我们描写人物的外貌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例24:写王熙凤: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威春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这段外貌描写,仅用三十二个字使王熙凤形象活灵活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丹凤眼、柳叶眉,是美丽可爱的,加上“三角”、“吊梢”便不同了,它不可爱而有些可怕,在美丽中透出狡猾之态、刁钻之貌、凶狠之气。王熙凤是贾府的“管家婆”,有“凤辣子”之称,她工于心计,善用权谋,泼辣凶悍。“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美丽中带着女性的成熟韵味与干练。“粉面含春威不露”,美丽的面孔闪烁着温暖动人的光彩,却又深藏着带几分险恶的“威”!“丹唇未启笑先闻,”这句表现了她见风使舵,善于逢迎的性格。她见人先笑,看见不同的人展露不同的笑颜。看见贾母、王夫人,她阿谀、谄媚地笑;看见宝玉、黛玉,她讨好、热情地笑;看到尤氏、邢夫人,她应付、敷衍地笑;对贾琏的侍妾、府里的丫鬟婆子,她笑里藏刀,口蜜腹剑。王熙凤这一形象在《红楼梦》人物群像中尤为突出,曹雪芹用这段生动的描写表现了她“凤辣子”的个性特征,这段描写历来脍炙人口,成为外貌描写中的经典片段。

例25: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是贾宝玉眼中的林妹妹。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眉间笼罩着淡淡愁绪,如有轻烟缭绕;目中缠绕着缕缕情思,似喜非喜。“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更突出地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进一步写她的愁与病:闪烁的泪光、细微的娇喘与她如影随形,可见愁与病已经深入到她的内心。“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两句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表现林黛玉的清丽脱俗、体弱多病。“心较比干多一窍”写黛玉的聪慧多才。在大观园众姐妹中,林黛玉才华横溢,脱颖而出,她的《葬花吟》凄楚哀婉,令人唏嘘。“病如西子胜三分”,则是更进一步地写黛玉的病态美。传闻美女西施心口疼痛时捧心皱眉,其姿态更美。而黛玉比之“胜三分”,可见黛玉之美,惊人绝代。林黛玉美丽聪慧孤傲清高,不被世俗所容;她与宝玉的爱情更不被世俗所容,故而走向泪尽人亡的结局。黛玉的外貌描写,体现了她多愁善感的个性与诗人般的忧郁气质。

例26:对贾宝玉的外貌描写: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贾宝玉的外貌非常出众,他面容如中秋之月般圆润清朗,面色如春晓之花般鲜艳润泽。“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曹雪芹用四个比喻句,整齐的鬓发,如画的眉毛,红润的面色,灵动的眸子,相由心生,这是他过于善良的内心的外化。“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句写他的面庞不被世俗琐事所玷污,永远温和若笑,饱含深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写他的俊美与多情善感。“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表现宝玉的聪颖多才、他的“痴”。他的“痴”,主要表现为用尽心力去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爱情、自由。正因为如此,宝玉对科举考试、对功名利禄、对仕途经济毫无兴趣,成了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叛逆者。宝玉的外貌描写成功的传达出他“多情公子”的神韵。

2、语言要精炼

肖像描写有时可以泼墨如水,有时要惜墨如金。契诃夫说过:“五张描写得很详细的脸,会使读者注意力疲劳。”因此在描写中可以运用白描手法,用经济的笔墨,精炼质朴的文字对人物进行描写,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特征,即鲁迅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白描重在传神,很少用比喻。

例27:鲁迅的《药》这样写小栓:

……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水从额上滚下,夹袄上贴住了背心,两块肩骨高高凸起,印成一个阳文‘八字’。”

这段描写抓住小栓淌虚汗,瘦削的肩骨等主要特征,传神勾勒出一个肺结核患者的外貌。

又如鲁迅提倡的“画眼睛”的手法,用笔简练,但读者能从所描写的人物的眼光、眼神,体味人物隐藏内心的微妙、丰富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祝福》中多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给读者留下极深的印象。

例28:谌容的《人到中年》中反复描写被称为“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那种冰冷、怀疑、挑剔的眼光,揭示她那充满优越而又自私的灵魂。

3、语言要准确、贴切

要做到准确、贴切,就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肖像特征,写出人物的身份、职业、环境和内在性格的特点。

例29: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中对乔光朴这样描写:

这是一张有着矿石般和猎人般粗犷特征的脸;石岸般突出的眉毛,饿虎般深藏的双眼,颧骨略高的双颊,肌厚肉重的润脸……他一双火力十足的眼睛不看别人,只盯住手中的香烟,饱满的嘴唇铁闸般紧闭着,里面坚硬的牙齿却不断地咬着牙帮骨,左颊上的肌肉鼓起一道棱子。

这段描写显示出乔厂长坚毅、倔强的进攻型性格,准确透露出人物个性特点和精神面貌。

例30:鲁迅先生在《故乡》中有这样一段出色的肖像描写:

我吃了一惊,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廖寥几笔的勾勒,活现出小市民杨二嫂的个性特点。“薄嘴唇”表示她善于说话,惯于应酬。两手的动作,两脚的形状,显示她的泼辣和放肆惯了的脾性。

肖像描写除了语言贴切,还要注意词汇的词义大小和感情褒贬色彩。

例31: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

“……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摆着,向后拗过来,拗过去的。”原稿中的“头”是用“面”,在修改中,认为动词“摆、仰、拗”动作受动部位是整个头而不是脸,所以把“面”改成“头”,这样一改,就准确无误了。

例32: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原稿是“比去年却不如,只有五块钱,伴随着一幅懊丧到无可奈何的嘴脸。”“嘴脸”是贬义词,这里写的是贫苦农民兄弟,原稿没有注意到词的感情色彩,因而错了,后改成“神色”,显得通顺、准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初心的作文 写苏轼的作文 写人作文700字 把握当下 作文 邻居作文600字 写滑雪的作文 跳绳作文300字 关于青春的作文素材 乡村风光作文 旅行的意义作文 五年级英语小作文 品味作文600字 全家福英语作文 青春的力量作文 破茧成蝶作文 仓鼠作文300字 云南旅游作文 同舟共济作文 赏梅作文 写绿萝的作文 写好朋友的作文 期待的作文600字 温暖的陪伴 作文 作文我的梦想400字 读书经历作文 身边的美作文 拼搏奋斗的作文 挫折作文500字 桂花作文300字 团结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