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师娘的优美感” 45000字也写不完

2020-11-15 17:20:01
相关推荐

◆研究师娘,是攻克不了技术难关的。

正解局出品

怎么让师娘成为研究对象?

不知道你有没有办法。

但是,远在甘肃兰州的中科院寒旱所(已经整合进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早已经“攻克”了这个难题。

1. 一篇奇文

前两天,在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搞科研的朋友发给我一篇论文。初看题目《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集成思想的领悟之道》,吓人一跳,很玄奥的样子。

不过,在朋友催促下,我还没看完论文的摘要,就差点笑晕了。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原文,亲自赏鉴。

为了让大家有心理准备,请简单看下网友下面的两条评论。

这篇文章一共有25页,22条参考文献,45000多字。

我先稍微帮大家理一理。

除了“引言”外,文章共分“美与道”“导师的崇高感”“师娘的优美感”“生活之美与人生大道”等4部分。

“美与道”这部分共有6000多字,在进行了“美是生活”“道是脚下路”“大的特点”等“哲学讨论”后,作者终于说出了写这篇文章的缘由:

将视角转到导师和师娘身上,按寻美和求道的途径对他们的言行进行一番疏理,就发现他们是一盏醒悟明灯,照亮着我们的人生路。

接下来的“导师的崇高感”,这部分内容显然是重点,共有16000多字。

主要从导师参与的青藏铁路、流域科学计划、流域科学计划专家组都江堰考察3件事,来揭开导师“崇高感的幕帘,欣赏其中揭示的人生之道”.

不过,在这过程中,作者也没有简单地就导师而论导师,而是由此及彼,还论证了导师和师娘的父母。

幸运的是,作者为我们点出(不用我们去归纳)了导师的崇高感:

导师提倡十年铸一剑,他的见识像天路一样高远而深邃,只冷却路基一招就轻松破解了冻土的难题;导师提倡江海纳百川,他的胸怀就像大海一样宽广而平静,让全国研究水土的英豪汇聚到黑河谷地;导师倡行长空挥彩笔,他的精神就像时空一样玄妙而永恒,将我们带上了传承这个人生真正的舞台.望着以大为主要特征的导师,宛如一座连绵的青山,在我面前巍巍耸立直入云霄.导师凭高俯视世界,静观世间一切事物的形象,表现出一种高贵的单纯,肃穆的伟大.如果这都不心生崇高感,那就只能归入麻木,缺乏悟性的行列.

下面,“师娘的优美感”这部分,作者直接说出“师娘美,其风姿绰约,雅致宜人”,但师娘的“优美感”又不仅仅是这么简单。

师娘的优美中“潜伏着女性的大道之美”,具体来说,包括“女子无才便是德”“给导师做饭是一种义务”“见利思大义”。

作者最终归纳:

综合来看,师娘水为能下方及海,值得现今的女子甚至包括男儿效仿.

最后,作者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纳入统一的分析体系,勾勒出一张天人之际图,就是下面这幅:

当然,导师的崇高和师娘的优美却是不同的:

崇高是需要倚思才能挥彩笔的,优美却不需要太多的思索,但在每一点上都会不自觉地表现为与导师作为一个整体的理念,不时露出自己的爽朗和愉悦,让人觉得亲近.

简单来说,导师和师娘携手演绎了人生大道。

并且,作者希望以导师和师娘的人生大道,为建立生态经济的集成框架提供道和理.

2. 专业期刊为什么发出“彩虹屁”?

其实,这篇文章还有“续集”。

说实话,虽然我也受过专业学术训练,没少看专业论文,而且工作后,也主要和文字打交道,但读这系列文章,我感到很“吃力”。

我只能稍微截个图,供大家自己品鉴了。

这篇文章有题目、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甚至还有英文标题,看起来是篇像模像样的专业学术论文。

之所以“看不懂”,根本原因就像网友评价的:这就是吹捧导师的彩虹屁。

俗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其实,不务正道者,有文化都是非常可怕的。

先说发文的作者:徐中民。

根据文章作者简介,作者性别男,1973年出生,湖南华容人,研究员,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态经济方面的研究。

网上,还能看到一些徐中民研究员外出讲座的信息。

比如,2014年11月,他到太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给2014级研究生,带去了一场名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卓越之路”为主题的讲座。

根据新闻稿,徐中民研究员着重指出变化中情感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避免消极情感的影响,并注意将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和研究。

再说连续发了两篇彩虹屁的期刊:《冰川冻土》。

期刊创办于1979年,主管单位是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所)、中国地理学会。

根据它自己网站的介绍: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

同样根据它的网站,这本期刊获得过“百强报刊”之全国“百强科技期刊”,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

同时,它还被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9-2020年度)(含扩展版)等收录。

而作者攻读博士学位的寒旱所,根据2017年一条网络信息,寒旱所是中科院地学所里面的A类所之一(共7个),也是西部地学唯一的A类所。

所以,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震惊:

有专业学位的作者(在国内顶级机构拿到博士学位),在国内本领域唯一的专业期刊上,竟然连发两篇彩虹屁文章!

而且,文章足足有35页!

要知道,现在这种顶级学术期刊资源是多么宝贵。

退一步说,中国人尊师重道,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本没有错。

尤其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后,更讲究师承。

对导师保持敬意、感恩,没有错。

即便在国外,专业期刊也会推出文章来纪念相关领域的专家,但基本都是从学术贡献上进行讨论,更不乏反思的声音。

而像作者这般以导师和师娘的人生大道,为建立生态经济这样一门学科的集成框架提供道和理,这种做法恐怕是中外少有的。

况且不说“吾爱我师资,吾更爱真理”,即便作者对导师100%赞成、100%拥护,文章所言都发自肺腑,也应该找个都市报的副刊发一发,而不能作为专业学术论文来发。

3. 这篇论文就是一块照妖镜

对于这样的奇文,相关方面也很快进行了回应。

《冰川冻土》期刊在周末赶忙发布声明,决定对文章撤稿。

不过,媒体采访文章的作者徐中民,他却解释道:

自然科学家需要情感注入,热议文章表面看起来有点问题,但实际潜伏得非常深刻,对目前地理学沉溺于科学的预测未来是很大的补充。

我想你和我一样,还是不太明白徐博导这句话的意思。

简单来说,作者认为这篇文章没什么不对劲。

但有意思的是,徐博导文章夸赞的对象: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却对媒体表示,自己的学生(徐中民)在《冰川冻土》上发表的这两篇文章与《冰川冻土》的学术定位不符。

而程国栋院士正是《冰川冻土》的主编。

也就是,自己学生在自己当主编的专业期刊上,发表两篇夸赞自己的文章……

程国栋院士对这个也表示,“2011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对期刊的关心很少。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我事先一无所知,但作为主编事后没做任何处理,应负重要责任。我已正式向领导申请引咎辞职,辞去主编的职务,并对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诚恳地向广大读者道歉!”

不过,我们稍加挖一挖,就能发现看似小小的两篇论文,却反映出很多问题。

第一,专业人员为什么不专业?

徐中民拥有博士学位,是中科院研究机构的研究员、博导。

稍微检索,还能发现,他在《冰川冻土》上,还发表了《幸福之路:生态经济涣有丘的序幕》《卓越之路-变化、持久和永恒》等文章,同样和期刊研究方向关系不大。

下面,据说是徐中民博导所作讲座用的一页PPT。

如果是真的,那不免让人更加震惊。

第二,专业期刊为什么不专业?

《冰川冻土》自诩是国内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

它还代表中国走向世界。

根据它的网站,目前这届编辑委员会,共有9位顾问委员(其中3位是院士),主编副主编共有7人(其中3位院士),编辑委员有33人,还有10个国际编委,这些人都有着教授、研究员的职称。

就这样,还让一个作者连续发三四篇和学术期刊定位不符的文章?

第三,这样的彩虹屁,为什么还有人引用?

根据中国知网查询,共有4篇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引用《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I)》一文。

其中,4篇论文中的3篇发在《冰川冻土》,这个是不是为了提高期刊引用率,故意为之?

那3篇硕士论文出自的学校,应该把自己的学生找回来问一问,从别人“导师的崇高感”“师娘的优美感”中,到底获得了哪些启发,才写出了学位论文?是不是看了标题,就拉过来凑数的?

4. 彩虹屁,让纳税人买单?!

说实话,这个事儿,本来不值得我专门写篇文章。

这就像,国足它如果不花钱财政的钱,不顶着中国的名头,它就是踢得再怎么稀烂,我都不会去看,更不会去理睬。

但是,搞科研和国足一样,都在花纳税人的钱!

《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两篇文章发表时,都提到项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125019)资助”。

那么,这个项目是什么项目?

从科学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栏目中查询,这个项目叫《黑河流域中游水-生态-经济模型综合研究》。

还是重大研究计划,资助金额200万元。

徐中民是项目负责人。这两篇论文正是这个项目成果的一部分。

所以,这200万,到底有多少用来研究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

再上纲上线一点。

不少朋友纳闷:

在六七十年代,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我们能搞出“两弹一星”,拿到诺奖级的研究成果(青蒿素、胰岛素)。

而现在,我们要大楼有大楼,要顶级实验室有顶级实验室,进口高精尖的实验设备再也不用疼惜外汇,几乎是要用就买。

中国现在科研经费投入已经位居世界第2,将近2万亿!国家也在不断想办法给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环境。

可现在,我们却仍然面临很多“卡脖子”的技术难题,迟迟攻克不了。

科研管理是个专业领域,我没法去全面回答。

但有两点可以肯定:

五六十年前,“两弹一星”功臣们,在茫茫戈壁,风餐露宿,他们想的是为国效力,早日打破国外垄断,让中国腰杆硬起来。

而到今天,靠研究师娘,那是攻克不下“卡脖子”的技术难题的。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正解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什么作文300字 吸烟的危害作文 拉裤子作文 三年级动物作文300字 万能英语作文开头结尾 贴鼻子游戏作文 写人作文600字初中 春的作文300字 特别的一天作文 我的成长经历 作文 春来了作文 一件新鲜事作文 团圆作文600字 我的偶像作文400字 杜甫草堂作文 放假第一天作文 放烟火作文 光盘行动作文 南京旅游作文 老家的风景作文 包饺子作文开头 冬天的早晨作文 招聘广告英语作文 关于坚持的作文素材 劳动作文300字 关于对联的作文 家风家训家规作文 我和我的家人作文 了不起的我作文 糖醋排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