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如果你想成功 请读这篇文章。想更成功 请再读一次

2020-11-18 07:10:01
相关推荐

点击右上角,关注“翁炫”百家号,帮你快速搞懂一本书。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这本书,是我近期看过的最值得一读的书。

所以,我在“翁炫”百家号里,对这本书,分7次,做了详细的解读。

今天,我们来对这本书做个回顾和总结。

这本书说的是成功。

说成功的书有很多,这本书与其他书最核心的区别是,别的讲成功的书,几乎都心灵鸡汤、寓言故事、名人传记;而这本书,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成功。具体来说是,通过海量的数据和完全可重复的分析方法来说成功。

这本书的作者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是美国圣母大学特聘教授、美国东北大学复杂网络研究中心教授,是全球复杂网络研究第一人,无尺度网络模型的创立者。在这本书之前,他还写过两本关于复杂网络的畅销书《链接》和《爆发》。

————————————

1、先给成功下个定义:成功是基于外界的评价,而不是自我的满足

一个患自闭症的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勇敢地站在了讲台上演讲。这是成功吗?这也算成功。但,这不是这本书要讨论的成功。

这本书研究的是世俗的、可见的成功。

比如,你是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你觉得这本书写得不错,有思想有见识也有深度。请注意,这是你认为的成功,而不是世俗的、可见的成功。

世俗的、可见的成功是,这本书成为了畅销书,收获了大量读者的好评;你也借助这本书,成为了知名的作家,拿到了不菲的稿费。

我们来概括一下。这本书说的成功,不是你我心理感知或个人认识上的成功,而是社会的认可。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成功是基于外界的评价,而不是自我的满足。

当然了,自我的满足、自我的成长,的确也是有意义的。

但是,自我的满足、自我的成长,这种自我的感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它们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而且它在每个人心中,难以度量。

2、能力是可以到头的,到顶的,是有天花板的,但是,成功是没有天花板的,成功这件事是无限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是博尔特。

博尔特跑得再快,可能也就是我的两三倍的速度。博尔特的速度可能是我的五倍、十倍、一百倍吗。不可能。博尔特跑得再快,他的速度也是有天花板的。这就是能力有上界。

但是,一旦博尔特成为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他就是成功的运动员。由此,他被我们熟记。博尔特的速度比第二名可能仅仅快一两毫秒,但得到的回报高出百倍甚至千倍。这就是成功是无界的。

能力表现是有界的,成功是无界的例子,在生活中,俯拾即是。一线明星真的比三四线明星的业务能力强很多倍吗,其实也就好那么一丢丢,但一线明星的收入是三四线明星的十倍百倍以上。

能力表现是有界的,成功是无界的。这句话,你也可以理解为,第一名的表现只比第二名的表现好那么一丢丢,第一名就能分走绝大部分的蛋糕,第二名就因为差那么一丢丢而被埋没于尘土中。俗话说就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3、成功一定能带来滚滚钱财吗?不能

虽然有钱人常常被定义为成功者。但是,成功,并不一定带来滚滚钱财。

温伯格,物理学家,解决了爱因斯坦遗留的一个重要物理难题,也由此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这位超级明星学者,他值多少钱呢?

作者找到了一个方法,来计算温伯格的价值。

温伯格获得诺贝尔奖的那篇论文,被其他科学家引用了14000次。在美国,一次引用的价值可达10万美元。这是通过美国花在科研上的资金数额计算出来的。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温伯格的价值,14亿美元。

温伯格可以拿到14亿美元吗?

显然不能。

1991年,温伯格的年薪是25万美元。在当年,的确是高薪。但是,时至今日,温伯格的年薪只翻了个倍,57.5万美元。

温伯格连百万年薪都没有拿到。

但是,温伯格所从教的学校,橄榄球教练,1991年,和温伯格拿一样的年薪,如今,年薪已经高达500多万美元。

其实,我们无须举书中的案例,就说说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好了。

大学教授的年薪几乎都没有过百万。许多大学教授对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百万收入对于许多流量明星来说,可是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

所以,巴拉巴西说,你可能会成为备受他人尊敬的作家、建筑师,或者工程师,但是,你成为亿万富翁的机会并不大。

为什么成功了,却不能带来滚滚钱财呢?为什么专家学者难以赚到百万,而流量明星开个直播百万就轻松到手了呢?

原因就在于,产品能否规模化的传播。

要想获得巨大的回报,你的产品,必须要能轻易且规模化的传播。

你看,温伯格学校的橄榄球教练,他辛苦付出,让学校的橄榄球队赢得了比赛,比赛的转播,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球迷。这就是产品轻易且规模化的传播。

再看,温伯格。他也是辛苦付出。但是,最多也只有几百名学生来听他的课程。没有疯狂的球迷涌进他的课堂,也没有痴迷的粉丝挥舞着荧光棒在他上课时为他呐喊助威。总之,温伯格的产品没有产生规模化的传播。

这就是,成功,并不一定带来滚滚钱财的原因。说到这里,相信你对成功与财富,会有新的认识。

1、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是业务能力决定着是否成功。这些领域的特点是,可测量。比如,网球运动员的战绩、升学考试的分数,这些数据都是明摆在那儿的,是最硬的东西。

巴拉巴西团队做过这样一个研究。他们想看看职业网球选手的业务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职业网球选手的业务能力就是战绩。巴拉巴西他们搜集了2008年到2015年每一位网球选手的成绩单,打了哪些比赛,赢了多少场,得了多少分等等。

而关于成功,巴拉巴西团队采取了一个简单的方法,看选手的维基百科页面的点击量。如果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维基百科上查你的资料,那就说明你的关注度高,赞助商也愿意找你。

你可能会说了,有些选手喜欢搞一些场外的戏份,比如,绯闻、冲突等等。这些花边新闻,也会增加这位选手的维基百科点击率。那,这些花边新闻对选手的成功有帮助吗?

答案是否定的,没有。

作者他们历时两年,通过大数据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网球是一个完全由比赛成绩决定成功的项目,也就是刚才我们说到的,网球是一个由个人业务能力决定成功的项目。

2、如果一个领域的业务能力是不可测量的,则是由社会网络决定着是否成功。

我们来看一个不可测量的领域,艺术领域。

柏林博物馆有一件名为《戴金盔的男子》的画作。据说,作者是伦勃朗。于是,这件画作吸引着成群的欣赏者不远千里,来柏林博物馆打卡。

突然有一天,经学者考证,这,并不是伦勃朗的作品,而是与伦勃朗同时期的一位不知名的艺术家所作。

这个消息,一经公布,前来柏林博物馆打卡的人寥寥无几了。

你看,画作依然是那个画作,没有变,变的只是作者,前后所受到的待遇就天壤之别了。

这样的例子,在艺术圈不胜枚举。

一件艺术品到底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的。用巴拉巴西的话说,艺术是没有品质的。

那,是什么在决定着艺术家的成功?是社会网络。

假设你是一名画家,作品在二流场馆展出了,那你就会在二流的圈层里困住,你只可能会在不同的二流场馆中流转,你想挤进顶级的圈层,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你已经在顶级圈层里了呢,同样的,你也会被困在这个圈层。

原因是,顶级圈层被一些人给锁死了。

哪些人?顶级圈层的利益相关方,比如,顶级场馆画廊之类的、收藏家和艺术家。

如果一位收藏家花了100万美元买了你的画作,那么你就进入了顶级圈层,你就会被锁死。

怎么锁死?比如说,这100万美元买来的画作,挂在画廊一段时间了,没有人买走,怎么办?降价?不可能。这个时候,顶级圈层里的另外的收藏家,就会出手,以同样的价格或高价格买下这个作品。

看到了吗,顶级圈层里在互相抬轿子。这保证了你的身价,也就是我所说的锁死你,同时,也是在维护顶级圈层相关方的利益。

当然了,我说的锁死,并不是贬义词。

进一步来说,一旦你进入了顶级圈层,也就是说,一旦你成功了,所有与你的成功有关的利益方都会竭力,让你的成功延续下去。

这就是,网络驱动着成功。你的成功是网络给的。这不是人情网,也不是人脉网,而是利益共生网。

我们小结一下,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业务能力决定着成功。但是,当业务能力是不可测量时,是网络决定着成功。请注意,如果你所从事的工作,业务能力很难被测量时,那业务能力的重要性就越低;你若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掌握网络。

3、当你与一群旗鼓相当的竞争者在比赛时,一定要格外留意一些小细节,因为这些小细节会决定着你的比赛结果。

霍奇森曾经是一名大学教授,退休后成了一个葡萄园的园主。他酿造了很多酒,参加了很多比赛,但结果总是让他费解。比如,一款红酒在A比赛中获得了金奖,却在B比赛中连入围都没入围。

红酒是否获奖,是不是充满了随机性呢?

霍奇森做了一个实验。

参加实验的是,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竞赛的评委会成员。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竞赛是北美历史上,最悠久的葡萄酒比赛。

霍奇森搞来了一款红酒,分3次,发给这些评委们品尝,并请他们打分。

请注意,是同一款红酒,分了3次,随机发给评委们。

当然了,评委们并不知道是同一款红酒。

你猜结果怎么着。评委们打分的确很随性。比如,某一位评委,第一次喝这个酒时,可能给了70分,没过一会儿,再次品尝,可能给了90分。

霍奇森连续4年,都重复了这个实验。结果证明,随机性不是偶然。在任何一场比赛中,任何一位评委给相同的红酒,打分一致的概率,仅有18%。

如果是区分量贩装红酒与顶级红酒之间的区别,无须动用专业评委,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都能区分差别。但是,如果要是区分顶级红酒与顶级红酒之间的区别,那即便专业评委上阵,也难分胜负。

原因很简单,我们没有一个简单实用的工具,可以明白无误地确定哪一款顶级红酒更胜一筹。

我们在前面说到过,在某些特定的领域,能否取得成功,是由业务能力决定的。但是,在绝大多数领域,业务能力是不可测量的。比如,顶级红酒之间的比赛、流行音乐比赛、文学奖评选等等。

霍奇森的红酒实验告诉我们,当大家都优秀的时候,也就是大家都接近能力上界的时候,能力表现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那是什么在决定着成功呢?

我们来说一个长期以公正著称的比赛:伊丽莎白女王国际音乐大赛。

这个音乐大赛是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大赛。比如说,小提琴表演。如果你在小提琴表演中获胜,可以得到一张大额支票,无偿使用4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还可以进入全世界顶尖的音乐学院学习,签订演艺合同等等。

这个大赛,每年进入决定的只有12人。这12人,要演奏同一首曲子。这避免了有人挑选自己长期练习的曲子而占得先机。这12人,在决赛出场的顺序,是随机抽签决定的。曲子乐谱随着出场顺序的确定而下发,从而保证每人练习曲子的时间是一样的。评委打分,不得互相商量,评委一旦打出了分数就不得更改。

说到这里,你可能越发相信,这个大赛的公平公正。

然而,巴拉巴西的研究发现,相反。这个大赛和红酒大赛一样,有着精心设计的公平程序,但是这套程序导致了不公平。

以钢琴为例。1952年到1991年,长达40年,在相同的规则下,举办了11场钢琴比赛。结果发现,在第1天出场的演奏者中,没有任何人获奖。获奖者主要集中在第5天出场的演奏者。

有两位经济学家把这些数据,放在统计学显微镜下观察,得出的结论是:这不是巧合,是大赛的程序决定了结果。

为什么第1天出场的演奏者,拿不到奖项?第5天出场的演奏者,多半都拿到了奖项?

大赛的曲子,不仅对参赛者是新的,对评委也是新的。第1天,评委对曲子是有生疏感的。当听了几天之后,评委们逐渐熟悉了曲子。这个时候,往往就能打出高分。

还有一个原因。第1天,就给出高分,你觉得可能吗。让你去做评委,第1天就给高分,估计你也不敢。如果你第1天就给了高分,那后面再听到让你叹为观止的表演,你该怎么办。没有哪个评委会在比赛一开始就给出高分的。

相信你已经看出来了,率先上场的人,在竞争中,其实是处于劣势的。凡是有打分的比赛,这种率先上场有劣势的情况就会存在。要解决这个问题也简单,那就是允许评委在看过之后的比赛,有机会修改前面给出的分数。然而,目前,无论是体育比赛,还是音乐或其他比赛,都没有这样的机制。

这个效应,被称为“即时偏差”。也就是说,出场顺序靠后的选手,在我们大脑中具有最高的“即时性”,往往能脱颖而出。

我们稍微总结一下。当大家都优秀的时候,也就是大家都接近能力上界的时候,能力表现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是一些外在的因素在决定着成功,比如出场顺序。

用巴拉巴西的话说,如果没有硬数据来决定结果走向,那,细微、甚至是下意识的细节、微不足道的小技巧,决定着结果。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比如,面试的时候,所有的应聘者的水平与能力都差不多的时候,如果你在面试结束时与面试官开了一个小玩笑,或者你的简历上列出了一项令人好奇的技能,亦或者你戴了一副引人注目的眼镜,那你就很有可能被录用了。

当然了,这并不是鼓励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小聪明上。你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大家都处于能力上界,至少大家的能力都旗鼓相当的时候,这些小细节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

1、科学研究表明:团队越大,忙的人会越来越忙

GitHub是全球最大的程序员交流社区。世界各地的程序员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站,自发地联合起来去做一个项目。

佛蒙特大学的一位教授,就围绕GitHub做了一个跟踪调查,看看每个项目里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干了一些什么,谁的贡献最大。

调查结果显示,团队中人员的贡献,是失衡的。

具体来说,是有这样两个发现:

第一个发现是,团队越大,大部分的贡献都来自某一个人。

比如说,GitHub网站上的项目。很多时候,程序代码最大的部分,是由某一位成员单独完成。团队越大,或者项目越复杂,这位成员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这就是说,团队越大,忙的人会越来越忙。

第二个发现是,越是一个人主导的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个发现,可能与我们很多人接收到的信息相悖。

我们很多人接收到的信息是,团队成员要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协同交流,才能促进项目成功。

但,科学再次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

科学的方法是,要“定于一人”,由一人来主导项目。

原因很简单,人多想法多,但,这个项目具体往哪个方向走,只能由一个人说了算。

聪明的公司,都有放权意识,给予干活最多贡献最大的人权限,由他来主导项目。这就是现代科学管理方式了。我们应该依据项目来设置领导者,而不是让公司的领导来管项目。

在这个项目里,你贡献最大,你是领导者。到了另外一个项目,你可能只是个普通的成员,来提供协助的。

2、功劳与真正干了多少活儿是没有关系的

真实的世界是,干活的是一些人,拿走功劳的是另外一些人。

不公平,但,很“科学”。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沈伟发明了一个算法,可以预测诺贝尔奖的得主。

W和Z粒子的这个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

W和Z粒子的论文作者,一共由137位科学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是其中两位,在署名顺序中,排在第105位和第126位。

沈伟发明的算法,预测的结果,与诺贝尔奖颁奖结果一致。

那,诺贝尔奖为啥会颁给第105位和第126位呢?沈伟又是如何预测出来的呢?

答案就是,跟踪这些科学家的研究项目,看看他们研究的连贯性。

比如说,既然你做出了这么重大的发现,那你在这个发现之前,肯定也应该做过相应的研究或贡献吧;这个发现就像挖开了金矿,在这个发现之后,你肯定还会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吧,不可能就此结束了吧。

也就是说,这篇论文对于这个科学家而言,一定不是孤立的。这个科学家在这之前以及之后,都应该在这个领域发表过相关的论文。这个科学家不仅拥有这个论文,还拥有这个课题。但是,同时署名的其他科学家,就不一样的,他们可能是临时被喊过来帮忙的。

所以,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沈伟的算法都认为,这样的科学家应该获奖,诺贝尔奖应该颁发给这样的科学家。

这符合我们上面介绍的,成功并不取决于能力表现,而是取决于我们,取决于我们的感知。

是你想到的点子,引导了项目的成功;是你辛苦工作,促成了项目的完工;是你细致地检查,确保了项目的质量。可是,我们看不到。

我们只看到论文的完整性和研究的连贯性。谁就这一发现发表了一系列完整的论文,那他就拥有这个课题,拥有这个论文,拥有这个发明。

并不会因为谁谁谁干的活儿最多,就应该拿走最大的功劳。功劳,与真正干了多少活儿,没有关系。

功劳并不依据于能力表现,而是基于他人的看法。

苹果是乔布斯发明的吗?

当然不是。但是,我们就是认为,苹果是乔布斯发明的。

3、怎样拿走属于你的功劳?

既然我们找到了规律:团队中,功劳并不依据能力表现,而是基于别人的看法。

那,我们有没有办法,可以规避这个规律带来的不公平呢?

有办法。

沈伟的算法,在预测诺贝尔奖的时候,发现了这样的一个情况。

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的论文是在1985年发表的。

1985年,这篇论文发表的时候,署有5个作者的名字。

我们介绍其中两位,一位是阿什金,一位是朱棣文。

沈伟的算法,把功劳的79%给予了阿什金。为啥呢?在1985年那个时期,阿什金是领域里的大神;在1985年的这篇论文发表之前,阿什金还发表过多篇相关主题的论文。

沈伟的算法,把功劳的5%算给了朱棣文。1985年的朱棣文还是这个领域初入门的毛头小子。

但是,最后,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谁呢?颁给了朱棣文。

原来,在1985年这篇论文发表之后,朱棣文继续深耕这个领域,发表了与之相关的多篇且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论文。而阿什金呢,没有继续,啥也没有。

于是,慢慢地,学术界,就把朱棣文的名字与1985年的那篇论文关联在了一起。

巴拉巴西也有这样的经历。

巴拉巴西曾经有一个优秀的学生,在他手下工作。巴拉巴西意识到,只要他们一起发表论文,那他一定会带走绝大部分的功劳。后来,这个学生离开了巴拉巴西,继续深耕这个领域,不断地发表文章。现在,这个学生已经是这个研究领域的拥有者。

我们经常会说,谁谁谁拿走了功劳。其实,功劳不是一次性的,是一个系统。

乐队开演唱会,主唱会逐一向观众介绍乐手的名字,请问,你记住得他们呢?观众最终记住的还是主唱。你的导师或领导,把你的名字放在报告的最前面,你能拿走那份功劳呢?在其他人眼里,功劳还是你的导师或领导的。

这就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可能不公平,但它符合定律。定律就是不管你喜不喜欢,它就是这个样子。

那,我们究竟要怎样避免这个定律带来的不公平,拿走属于我们的功劳呢?

方法是,自立门户,独立工作。

在初期,你的确需要给别人打工,既积累经验也积累人脉。在初期,即便你的导师或领导,把功劳给你,你也未必接得住。

但,到了一定时期,你必须要跳出去,独当一面。

达琳·洛夫是一位黑人女歌手。但,在成名之前,她在幕后工作了很多年。原因出在她的黑人身份上。因为她是黑人,只能在幕后唱歌,别人用她的声音来对口型。电台里播放着她的歌,她却在给别人扫厕所维持生计。

直到有一天,达琳·洛夫彻底过不下去了这样的日子,决定走出来,走到台前来。虽然这条路很难,但达琳·洛夫最终还是成功了。

快70岁的时候,达琳·洛夫站在了舞台中央,放声高歌,赢得阵阵掌声。

————————————

1、成功的公式:初始的成功x适应度=未来的成功

任何一件事物,在初始就小有成绩,就等于按下了启动的按钮,就会像滚雪球一样,奔向更大的成功。

Kickstarter是一个众筹网站。如果你有一个好点子,但是没有资金来启动,就可以把点子挂在这个网站上,筹集款项。但是,数据表明,这个网站上,70%的众筹项目,失败了,只有30%的众筹项目成功了。

30%的项目,为啥能募集到款项?是因为项目本身极具商业价值,还是募集者撰写的筹款文案打动了网民?

一位社会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表明,都不是。

这位社会学家,在这个众筹网站上,随机,找了200个新的众筹项目,也就是集资记录为零的项目。随后,他把这200个项目,分成两组。他给第一组的项目捐助了少量的钱,对第二组啥也没做。

结果,第一组,也就是收到这位社会学家捐款的项目,后来获得的捐款比率,是第二组的两倍以上。

你看,第一组的项目,获得了初始的成功,这个初始的成功驱动了更大的成功。

更进一步来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但是,初始的成功代表的是过去,是短暂的,是一时的。要想取得未来的成功,长远的成功,除了初始的成功的驱动,还取决于社会适应度。

什么是社会适应度?就是跟别人竞争的优势。

雅虎音乐实验室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邀请了14000名青少年,来试听一些新歌。

研究者通过分组,确定了这些新歌的名次。然后,在另一些分组里,故意颠倒了名次。比如,好歌的排名被压低了,一般的歌曲排名排在了前面。

我们刚才说到,初始的成功,会驱动更大的成功。这些研究者想看看,那些排在前列,质量一般的歌曲,会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歌曲,的确是这样的。受试者看到,别人都说这些歌曲好听,他们也就认为这些歌曲好听。

但是,也有不寻常的结果。有几首特别好的歌曲,并没有被压住。哪怕名次排在最低,也依然被受试者找了出来,慢慢地被顶到了榜首。

这些特别好的歌曲,就是具有社会适应度的歌曲。也就是说,这些特别好的歌曲,与其他歌曲对比,是有内在能力的,且内在能力帮它取胜了。

的确,你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启动初期的成功。但,初期的成功代表的是过去,是短暂的,是一时的。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功,要想取得长远的成功,除了初期的成功来驱动,还需要社会适应度。社会适应度不等于业务表现,虽然它依靠业务表现。社会适应度是跟别人竞争的内在优势。

初始的成功,那是过去的成功。初始的成功,乘以社会适应度,才等于未来的成功。这个消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尤其是我们这些后来者来说,真是福音啊。它让我们看来了希望、未来。

2、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

翻看伟大的科学家的成名史,我们的确可以看到,科学家们都是在职业生涯初期就取得了成功。

看样子,年轻的时候没有取得成功,年龄渐长就没希望了?人到中年就不中用了?

并不是。

巴拉巴西做了一项研究证明了,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

巴拉巴西和他的团队,找来了4000多万篇论文,历时2年,将这些论文按照时间排序,而不是按照科学家发表论文的年龄排序,来看科研产出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结果,巴拉巴西发现,每一篇论文,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论文的概率,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任何时间和年龄所撰写的论文,都有可能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论文。

进一步来说,任何时间和年龄,都有取得成功的可能。

既然成功与年龄无关,那为何许多科学家在职业初期就取得了成功,为何我们很多人在步入中年后就日渐老朽成功无望了呢?

巴拉巴西的研究表明,这与年龄无关,而与产量有关。

巴拉巴西拿买彩票来举例。

假设你每年都买一张彩票,那你这辈子哪一年中奖的几率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你在年轻的时候,买了很多张彩票,而到了中年之后,彩票买得少了,那么,年轻时中奖几率就比中年以后要高。

所以,你看,为什么年轻的时候容易取得成功,是因为年轻人有冲劲,这增加了成功的几率;为什么人到中年就成功无望了,是因为人到中年不愿意干、倦怠了,降低了成功的几率。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想要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做一些项目。因为我们无法预测哪个项目能够取得成功。巴拉巴西说,“现在,我知道我写的每一篇论文都是一张彩票,而每一张彩票都有机会获得突破性的发现。所以,我应该加倍地投入研究工作中,比年轻时更勤快。”

3、能否成功,有个简单的测量公式

刚才我们说到,我们无法预测哪个项目能够取得成功,所以,要想成功,最好的办法是,多做一些项目。

去做了,就有成功的可能。不去做,就永远都不会成功。

你可能会说,多做一些项目,这就像无头苍蝇碰运气,这种话说了,等于啥也没说。

那好,接下来,我来告诉你一个非常简单的公式,可以用来测量项目的成功与否。

这个公式是,S=QR。

S代表成功,Q代表执行力,R代表想法的价值。

也就是说,一个项目的成功等于,执行力乘以想法的价值。

值得提醒你注意的是,这是个乘法公式。执行力或想法的价值,无论哪个低,最终的乘积都小,也就是不成功。

我们先来说R,也就是想法的价值。

假设你想在一个小型的购物中心里开一家快餐店,而这个小型的购物中心里已经有5家快餐店了,那么,你的这个想法的价值就低了,也就是R低。

再假设你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改造你所在的行业,那你的这个想法的价值就高,也就是R高。接下来,就要看你的执行力了,也就是Q。

我们很多人会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我们会越来越擅长把心中的想法落地执行。

但是,科学再次让我们目瞪口呆。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执行力,是不变的,是不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的。

也就是说,你大学毕业那年的执行力是怎么样的,若干年之后,你的执行力依然是大学毕业那种水平。

巴拉巴西团队研究了Twitter上大V们与粉丝们的互动能力。按照我们惯常思维,大V们与粉丝们的互动能力,是日渐提高的。但是,巴拉巴西研究团队发现,并没有,一个人在注册社交媒体账号的时候,其互动能力是怎样的,就已经确定了,以后基本上不会得到提升。

你可能会很沮丧。那我就不用努力了嘛,因为已经定型了。

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那我要提醒你了,虽然执行力不会变,但每个人在不同的事情上的执行力是不一样的。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你喜欢吃中餐,不喜欢吃西餐,那你在面对中餐和西餐时的胃口,是不一样的。

所以,如果你一再尝试,多次努力,依然失败,那你很可能走错了方向。

如果你发现在某个项目上的执行力不行,那就要做出决断了,是不是要继续在这个项目上耗下去。

如果你发现在某个职业或领域极有执行力,你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坚持下去。

一定要坚持下去。

为啥?

还记得刚才我们说到的吗,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坚持做下去才有成功的可能。

4、成功是有期限的

我们刚才说到,成功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和年龄。但是,巴拉巴西依然提醒我们,成功是有期限的。

成功是有期限的,这句话包含两个意思。

一个意思是,成功,真的要趁早。另外一个意思是,成功也会被渐渐淡忘。

我们先来说,成功,真的要趁早。

为什么要尽早成功?

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人终有一死。

生老病死决定着,成功的期限。

还记得我们刚才介绍的,成功是无界的吗。

成功是无界的,也就是说,在一个领域里,最厉害的人会拿走绝大部分的蛋糕。

还记得我们刚才说的,影响未来成功有两个变量,其中一个变量就是初始的成功。

所以,你只有尽早取得成功,才有可能享受到成功带来的红利。由初始的成功带来更大的成功。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成功也会被渐渐淡忘。

大家都知道,我们处于“注意力经济”时代。人们对一件事物的关注度,来得快,但也去得快。今天很火很红的事物,到了明天,可能就过气了。

所以,要想不过气,就需要借助Q的力量,也就是执行力,坚持不懈。

J.K.罗琳、史蒂芬·金,这些功成名就的作家们,为什么一直坚持在写作?原因就是他们深谙“成功有期限”这个科学定律。他们尝试不同的写法,不放过任何一次让读者刮目相看的机会,让名气永不下线。

再举个例子,某些娱乐明星即便没有作品面世,也要时不时搞一下花边新闻上热搜,也是深谙“成功有期限”这个科学定律,不让观众遗忘他们。

当然了,我们不要向娱乐明星学习,应该向J.K.罗琳和史蒂芬·金这些功成名就的作家们学习,持续输出,保持高产。

—— end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大学规划英语作文 纽扣作文 摘葡萄的作文 暑假作文题目大全29个 小蚂蚁作文300字 918勿忘国耻作文 关于名字的作文800字 关于网络的作文 见证成长作文 我的家乡福鼎作文 作文教学ppt 集体的力量作文600字 默默奉献的人作文 作文写作网课 美丽的校园五年级作文 英语作文介绍自己带翻译 家乡的黄昏作文 2021高考0分作文 生活的强者作文 关于告别的作文800字 风景作文800字 学习作文600字 关于去扫墓的作文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什么 关于环境问题的英语作文 追梦的作文 六一联欢会作文450字 新闻的作文600字 关于秋的作文450字 四年级下册单元作文